"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六名:努爾哈赤頭上的大山,遼東之王李成樑

李成樑在東北關外東征西討,戰績要寫出來太長,只要看《明史》中描述李成樑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李成樑在當時是唯一被明朝中央朝廷認可的軍閥型將領。關外李成樑一家獨大,以軍功封爵,他豢養的家丁據說就有八千多人,家丁在明朝中、後期是被主將當成低級軍官使用的,撒出去拉起人馬就是一支大軍。

現在有些說法說李成樑曾經有個家奴叫"奴兒哈赤",就是後來的金太祖努爾哈赤。也有說努爾哈赤能創立後金其實是李成樑刻意養寇造成的歷史後果。養寇自重或許有,努爾哈赤是李成樑家奴的事就有待證實。

起碼從《明史》《清史稿》記載的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即使有清廷也不會允許寫進去。某些私人的記錄裡可能有類似的記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如此。不過有一條可以肯定的是,李成樑如果活著,建州女真就翻不了天。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六名:努爾哈赤頭上的大山,遼東之王李成樑

李成樑在東北關外東征西討,戰績要寫出來太長,只要看《明史》中描述李成樑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李成樑在當時是唯一被明朝中央朝廷認可的軍閥型將領。關外李成樑一家獨大,以軍功封爵,他豢養的家丁據說就有八千多人,家丁在明朝中、後期是被主將當成低級軍官使用的,撒出去拉起人馬就是一支大軍。

現在有些說法說李成樑曾經有個家奴叫"奴兒哈赤",就是後來的金太祖努爾哈赤。也有說努爾哈赤能創立後金其實是李成樑刻意養寇造成的歷史後果。養寇自重或許有,努爾哈赤是李成樑家奴的事就有待證實。

起碼從《明史》《清史稿》記載的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即使有清廷也不會允許寫進去。某些私人的記錄裡可能有類似的記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如此。不過有一條可以肯定的是,李成樑如果活著,建州女真就翻不了天。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五名:追亡逐北,跋扈無比的藍玉

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得常遇春推薦,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明朝開國初年,他在軍中只是個小字輩,明朝建國十二年後才得以封侯,開國六公死後,他冒出頭,成為明軍中的第一人,並且職位做到了大將軍。

藍玉最輝煌的一仗是在率部在貝爾湖附近大破蒙元殘餘部隊,俘獲蒙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元順帝的孫子)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藍玉因這一戰的功績受封涼國公,可他在獲勝後可能睡了元順帝的妃子,犯了大忌諱,而且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這些都成為他最後被整治的證據:

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

藍玉在明朝開國諸將中年紀比較小,所以朱元璋其實是把藍玉留給太子朱標用的,藍玉的跋扈朱元璋早就知道,但一直沒動他,就是為此。

但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左思右想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擔心他無法控制住藍玉這樣的大將,於是藍玉的死期也就到了。“藍玉案”其實本可以不出現的,只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早亡才催生了這次大清除。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六名:努爾哈赤頭上的大山,遼東之王李成樑

李成樑在東北關外東征西討,戰績要寫出來太長,只要看《明史》中描述李成樑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李成樑在當時是唯一被明朝中央朝廷認可的軍閥型將領。關外李成樑一家獨大,以軍功封爵,他豢養的家丁據說就有八千多人,家丁在明朝中、後期是被主將當成低級軍官使用的,撒出去拉起人馬就是一支大軍。

現在有些說法說李成樑曾經有個家奴叫"奴兒哈赤",就是後來的金太祖努爾哈赤。也有說努爾哈赤能創立後金其實是李成樑刻意養寇造成的歷史後果。養寇自重或許有,努爾哈赤是李成樑家奴的事就有待證實。

起碼從《明史》《清史稿》記載的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即使有清廷也不會允許寫進去。某些私人的記錄裡可能有類似的記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如此。不過有一條可以肯定的是,李成樑如果活著,建州女真就翻不了天。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五名:追亡逐北,跋扈無比的藍玉

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得常遇春推薦,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明朝開國初年,他在軍中只是個小字輩,明朝建國十二年後才得以封侯,開國六公死後,他冒出頭,成為明軍中的第一人,並且職位做到了大將軍。

藍玉最輝煌的一仗是在率部在貝爾湖附近大破蒙元殘餘部隊,俘獲蒙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元順帝的孫子)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藍玉因這一戰的功績受封涼國公,可他在獲勝後可能睡了元順帝的妃子,犯了大忌諱,而且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這些都成為他最後被整治的證據:

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

藍玉在明朝開國諸將中年紀比較小,所以朱元璋其實是把藍玉留給太子朱標用的,藍玉的跋扈朱元璋早就知道,但一直沒動他,就是為此。

但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左思右想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擔心他無法控制住藍玉這樣的大將,於是藍玉的死期也就到了。“藍玉案”其實本可以不出現的,只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早亡才催生了這次大清除。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四名:勇冠明初,英年早逝的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第二將,死後封王的明朝開國超級功臣之一。自投效朱元璋後似乎從沒打過敗仗,朱元璋就曾誇讚他:

"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不過常遇春的缺點也很明顯,他嗜殺,朱元璋就曾多次警告他不要妄殺。

常遇春勇冠三軍,雖然長期做為徐達的副手,但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和徐達並列。常遇春很可惜,四十歲就病死了。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不但給他追封王爵,還把他的長女嫁給了太子朱標。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六名:努爾哈赤頭上的大山,遼東之王李成樑

李成樑在東北關外東征西討,戰績要寫出來太長,只要看《明史》中描述李成樑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李成樑在當時是唯一被明朝中央朝廷認可的軍閥型將領。關外李成樑一家獨大,以軍功封爵,他豢養的家丁據說就有八千多人,家丁在明朝中、後期是被主將當成低級軍官使用的,撒出去拉起人馬就是一支大軍。

現在有些說法說李成樑曾經有個家奴叫"奴兒哈赤",就是後來的金太祖努爾哈赤。也有說努爾哈赤能創立後金其實是李成樑刻意養寇造成的歷史後果。養寇自重或許有,努爾哈赤是李成樑家奴的事就有待證實。

起碼從《明史》《清史稿》記載的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即使有清廷也不會允許寫進去。某些私人的記錄裡可能有類似的記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如此。不過有一條可以肯定的是,李成樑如果活著,建州女真就翻不了天。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五名:追亡逐北,跋扈無比的藍玉

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得常遇春推薦,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明朝開國初年,他在軍中只是個小字輩,明朝建國十二年後才得以封侯,開國六公死後,他冒出頭,成為明軍中的第一人,並且職位做到了大將軍。

藍玉最輝煌的一仗是在率部在貝爾湖附近大破蒙元殘餘部隊,俘獲蒙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元順帝的孫子)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藍玉因這一戰的功績受封涼國公,可他在獲勝後可能睡了元順帝的妃子,犯了大忌諱,而且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這些都成為他最後被整治的證據:

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

藍玉在明朝開國諸將中年紀比較小,所以朱元璋其實是把藍玉留給太子朱標用的,藍玉的跋扈朱元璋早就知道,但一直沒動他,就是為此。

但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左思右想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擔心他無法控制住藍玉這樣的大將,於是藍玉的死期也就到了。“藍玉案”其實本可以不出現的,只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早亡才催生了這次大清除。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四名:勇冠明初,英年早逝的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第二將,死後封王的明朝開國超級功臣之一。自投效朱元璋後似乎從沒打過敗仗,朱元璋就曾誇讚他:

"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不過常遇春的缺點也很明顯,他嗜殺,朱元璋就曾多次警告他不要妄殺。

常遇春勇冠三軍,雖然長期做為徐達的副手,但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和徐達並列。常遇春很可惜,四十歲就病死了。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不但給他追封王爵,還把他的長女嫁給了太子朱標。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三名:明朝開國第一將,中山郡王徐達

明朝開國第一將,死後追封王爵,徐家到明成祖時期一門兩國公,還出了一個皇后,真正的與國同休。這一切都是他們的老祖宗徐達用自己的不世功勳換來的。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

"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朱元璋做吳王時,讓徐達做左丞相,明朝開國時,又讓徐達做右丞相,其意就是用徐達來平衡李善長的勢力,徐達很會做人,即便有丞相的名分,也只幹自己在軍中分內的事,其餘的完全不操心。他有身為主帥收復元大都的功績就什麼都夠了,還爭什麼?聰明人。

徐達的死在民間有傳言說是什麼朱元璋賜鵝而亡?這個絕對是謠言,沒辦法,朱元璋殺開國功臣殺太多,讓人怕。徐達病死的時候是在北平,此前一直幫助明朝鎮守北方防備蒙古,而朱元璋當時是在南京,以朱元璋的秉性,能把長江以北的半個大明朝託付給徐達可見對其之信任。

而且徐達比較會做臣子,從上面朱元璋對他的評價也可以看的出徐達是個謹慎的人。坦率的說,明朝開國初期和靖難時期的功臣只要不犯皇帝忌諱,沒有大奸大惡,活下來的都混的不錯,明朝的勳貴們比宋朝的勳貴們活的滋潤的多,都跟著大明朝享了兩百多年的福。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六名:努爾哈赤頭上的大山,遼東之王李成樑

李成樑在東北關外東征西討,戰績要寫出來太長,只要看《明史》中描述李成樑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李成樑在當時是唯一被明朝中央朝廷認可的軍閥型將領。關外李成樑一家獨大,以軍功封爵,他豢養的家丁據說就有八千多人,家丁在明朝中、後期是被主將當成低級軍官使用的,撒出去拉起人馬就是一支大軍。

現在有些說法說李成樑曾經有個家奴叫"奴兒哈赤",就是後來的金太祖努爾哈赤。也有說努爾哈赤能創立後金其實是李成樑刻意養寇造成的歷史後果。養寇自重或許有,努爾哈赤是李成樑家奴的事就有待證實。

起碼從《明史》《清史稿》記載的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即使有清廷也不會允許寫進去。某些私人的記錄裡可能有類似的記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如此。不過有一條可以肯定的是,李成樑如果活著,建州女真就翻不了天。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五名:追亡逐北,跋扈無比的藍玉

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得常遇春推薦,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明朝開國初年,他在軍中只是個小字輩,明朝建國十二年後才得以封侯,開國六公死後,他冒出頭,成為明軍中的第一人,並且職位做到了大將軍。

藍玉最輝煌的一仗是在率部在貝爾湖附近大破蒙元殘餘部隊,俘獲蒙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元順帝的孫子)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藍玉因這一戰的功績受封涼國公,可他在獲勝後可能睡了元順帝的妃子,犯了大忌諱,而且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這些都成為他最後被整治的證據:

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

藍玉在明朝開國諸將中年紀比較小,所以朱元璋其實是把藍玉留給太子朱標用的,藍玉的跋扈朱元璋早就知道,但一直沒動他,就是為此。

但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左思右想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擔心他無法控制住藍玉這樣的大將,於是藍玉的死期也就到了。“藍玉案”其實本可以不出現的,只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早亡才催生了這次大清除。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四名:勇冠明初,英年早逝的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第二將,死後封王的明朝開國超級功臣之一。自投效朱元璋後似乎從沒打過敗仗,朱元璋就曾誇讚他:

"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不過常遇春的缺點也很明顯,他嗜殺,朱元璋就曾多次警告他不要妄殺。

常遇春勇冠三軍,雖然長期做為徐達的副手,但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和徐達並列。常遇春很可惜,四十歲就病死了。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不但給他追封王爵,還把他的長女嫁給了太子朱標。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三名:明朝開國第一將,中山郡王徐達

明朝開國第一將,死後追封王爵,徐家到明成祖時期一門兩國公,還出了一個皇后,真正的與國同休。這一切都是他們的老祖宗徐達用自己的不世功勳換來的。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

"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朱元璋做吳王時,讓徐達做左丞相,明朝開國時,又讓徐達做右丞相,其意就是用徐達來平衡李善長的勢力,徐達很會做人,即便有丞相的名分,也只幹自己在軍中分內的事,其餘的完全不操心。他有身為主帥收復元大都的功績就什麼都夠了,還爭什麼?聰明人。

徐達的死在民間有傳言說是什麼朱元璋賜鵝而亡?這個絕對是謠言,沒辦法,朱元璋殺開國功臣殺太多,讓人怕。徐達病死的時候是在北平,此前一直幫助明朝鎮守北方防備蒙古,而朱元璋當時是在南京,以朱元璋的秉性,能把長江以北的半個大明朝託付給徐達可見對其之信任。

而且徐達比較會做臣子,從上面朱元璋對他的評價也可以看的出徐達是個謹慎的人。坦率的說,明朝開國初期和靖難時期的功臣只要不犯皇帝忌諱,沒有大奸大惡,活下來的都混的不錯,明朝的勳貴們比宋朝的勳貴們活的滋潤的多,都跟著大明朝享了兩百多年的福。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二名:正史立傳的女將軍,巾幗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有正史立傳的女將軍,在她之前,婦好是史前人物、花木蘭是史詩人物、梁紅玉身份太低,只是個妾,唯有一比的大概是唐初的李三娘子,只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李三娘子的功勞被唐太宗李世民從史書上給抹去了。

秦良玉麾下的白杆軍在遼東抗金前線和四川剿匪前線都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崇禎皇帝流傳下來的詩詞不多,大概就五六首,其中有四首是專門為秦良玉作的詩,其中有一首寫到"蜀錦徵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可見她在崇禎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張獻忠率部入川,整個川地都落入到張獻忠手中,他招降整個四川的土司部落,唯獨不敢派人去石柱招降秦良玉,乾脆的就當秦良玉不存在,也不去攻打。

秦良玉在明朝曾擔任的最高官職是"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把她排在第二位不是因為她對明朝的功績真的就大過徐達、常遇春,而是尊重她做為女性將軍的歷史地位。還有一點就是這麼個招牌式的女性著名人物竟然沒有一部影視劇涉及,讓小編覺得很遺憾。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六名:努爾哈赤頭上的大山,遼東之王李成樑

李成樑在東北關外東征西討,戰績要寫出來太長,只要看《明史》中描述李成樑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李成樑在當時是唯一被明朝中央朝廷認可的軍閥型將領。關外李成樑一家獨大,以軍功封爵,他豢養的家丁據說就有八千多人,家丁在明朝中、後期是被主將當成低級軍官使用的,撒出去拉起人馬就是一支大軍。

現在有些說法說李成樑曾經有個家奴叫"奴兒哈赤",就是後來的金太祖努爾哈赤。也有說努爾哈赤能創立後金其實是李成樑刻意養寇造成的歷史後果。養寇自重或許有,努爾哈赤是李成樑家奴的事就有待證實。

起碼從《明史》《清史稿》記載的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即使有清廷也不會允許寫進去。某些私人的記錄裡可能有類似的記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如此。不過有一條可以肯定的是,李成樑如果活著,建州女真就翻不了天。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五名:追亡逐北,跋扈無比的藍玉

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得常遇春推薦,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明朝開國初年,他在軍中只是個小字輩,明朝建國十二年後才得以封侯,開國六公死後,他冒出頭,成為明軍中的第一人,並且職位做到了大將軍。

藍玉最輝煌的一仗是在率部在貝爾湖附近大破蒙元殘餘部隊,俘獲蒙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元順帝的孫子)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藍玉因這一戰的功績受封涼國公,可他在獲勝後可能睡了元順帝的妃子,犯了大忌諱,而且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這些都成為他最後被整治的證據:

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

藍玉在明朝開國諸將中年紀比較小,所以朱元璋其實是把藍玉留給太子朱標用的,藍玉的跋扈朱元璋早就知道,但一直沒動他,就是為此。

但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左思右想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擔心他無法控制住藍玉這樣的大將,於是藍玉的死期也就到了。“藍玉案”其實本可以不出現的,只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早亡才催生了這次大清除。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四名:勇冠明初,英年早逝的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第二將,死後封王的明朝開國超級功臣之一。自投效朱元璋後似乎從沒打過敗仗,朱元璋就曾誇讚他:

"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不過常遇春的缺點也很明顯,他嗜殺,朱元璋就曾多次警告他不要妄殺。

常遇春勇冠三軍,雖然長期做為徐達的副手,但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和徐達並列。常遇春很可惜,四十歲就病死了。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不但給他追封王爵,還把他的長女嫁給了太子朱標。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三名:明朝開國第一將,中山郡王徐達

明朝開國第一將,死後追封王爵,徐家到明成祖時期一門兩國公,還出了一個皇后,真正的與國同休。這一切都是他們的老祖宗徐達用自己的不世功勳換來的。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

"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朱元璋做吳王時,讓徐達做左丞相,明朝開國時,又讓徐達做右丞相,其意就是用徐達來平衡李善長的勢力,徐達很會做人,即便有丞相的名分,也只幹自己在軍中分內的事,其餘的完全不操心。他有身為主帥收復元大都的功績就什麼都夠了,還爭什麼?聰明人。

徐達的死在民間有傳言說是什麼朱元璋賜鵝而亡?這個絕對是謠言,沒辦法,朱元璋殺開國功臣殺太多,讓人怕。徐達病死的時候是在北平,此前一直幫助明朝鎮守北方防備蒙古,而朱元璋當時是在南京,以朱元璋的秉性,能把長江以北的半個大明朝託付給徐達可見對其之信任。

而且徐達比較會做臣子,從上面朱元璋對他的評價也可以看的出徐達是個謹慎的人。坦率的說,明朝開國初期和靖難時期的功臣只要不犯皇帝忌諱,沒有大奸大惡,活下來的都混的不錯,明朝的勳貴們比宋朝的勳貴們活的滋潤的多,都跟著大明朝享了兩百多年的福。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二名:正史立傳的女將軍,巾幗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有正史立傳的女將軍,在她之前,婦好是史前人物、花木蘭是史詩人物、梁紅玉身份太低,只是個妾,唯有一比的大概是唐初的李三娘子,只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李三娘子的功勞被唐太宗李世民從史書上給抹去了。

秦良玉麾下的白杆軍在遼東抗金前線和四川剿匪前線都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崇禎皇帝流傳下來的詩詞不多,大概就五六首,其中有四首是專門為秦良玉作的詩,其中有一首寫到"蜀錦徵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可見她在崇禎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張獻忠率部入川,整個川地都落入到張獻忠手中,他招降整個四川的土司部落,唯獨不敢派人去石柱招降秦良玉,乾脆的就當秦良玉不存在,也不去攻打。

秦良玉在明朝曾擔任的最高官職是"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把她排在第二位不是因為她對明朝的功績真的就大過徐達、常遇春,而是尊重她做為女性將軍的歷史地位。還有一點就是這麼個招牌式的女性著名人物竟然沒有一部影視劇涉及,讓小編覺得很遺憾。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一名:親上戰場立戰功的皇帝,自封威武大將軍朱壽

"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本名朱厚照,因為他本職是個皇帝,而且是明三代以後唯一立有戰功的皇帝,因此把他排在第一位。

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後就沒有馬上皇帝了,全部是待在深宮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大部分明朝皇帝一輩子就沒離開過都城甚至皇宮,看天下大概就是從奏摺中看,還好,中期出了朱厚照這麼個奇葩皇帝。

在明朝的文官集團的監視下,朱厚照能跑到邊關去並帶兵取得應州大捷,還親自上陣斬殺敵人,真的很不容易,所以當個大將軍並不為過。

朱厚照的悲慘歷史評價小編認為有兩個方面原因,第一個是和文官集團的關係實在不怎麼樣,朱厚照應該來說是個勇於開拓的皇帝,而在當時的環境下,文官集團巴不得皇帝都像他父親明孝宗那樣,大事小事交給文官們處理就好,他就該待在皇宮裡生孩子。

朱厚照做太子時就表現出不安分,因此他登基時,文官們給他上年號"正德",這就是文官集團給朱厚照的要求,顯然朱厚照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和文官集團的關係相當緊張,甚至於他的死都有說是文官集團陰謀幹掉的。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六名:努爾哈赤頭上的大山,遼東之王李成樑

李成樑在東北關外東征西討,戰績要寫出來太長,只要看《明史》中描述李成樑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李成樑在當時是唯一被明朝中央朝廷認可的軍閥型將領。關外李成樑一家獨大,以軍功封爵,他豢養的家丁據說就有八千多人,家丁在明朝中、後期是被主將當成低級軍官使用的,撒出去拉起人馬就是一支大軍。

現在有些說法說李成樑曾經有個家奴叫"奴兒哈赤",就是後來的金太祖努爾哈赤。也有說努爾哈赤能創立後金其實是李成樑刻意養寇造成的歷史後果。養寇自重或許有,努爾哈赤是李成樑家奴的事就有待證實。

起碼從《明史》《清史稿》記載的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即使有清廷也不會允許寫進去。某些私人的記錄裡可能有類似的記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如此。不過有一條可以肯定的是,李成樑如果活著,建州女真就翻不了天。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五名:追亡逐北,跋扈無比的藍玉

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得常遇春推薦,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明朝開國初年,他在軍中只是個小字輩,明朝建國十二年後才得以封侯,開國六公死後,他冒出頭,成為明軍中的第一人,並且職位做到了大將軍。

藍玉最輝煌的一仗是在率部在貝爾湖附近大破蒙元殘餘部隊,俘獲蒙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元順帝的孫子)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藍玉因這一戰的功績受封涼國公,可他在獲勝後可能睡了元順帝的妃子,犯了大忌諱,而且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這些都成為他最後被整治的證據:

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

藍玉在明朝開國諸將中年紀比較小,所以朱元璋其實是把藍玉留給太子朱標用的,藍玉的跋扈朱元璋早就知道,但一直沒動他,就是為此。

但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左思右想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擔心他無法控制住藍玉這樣的大將,於是藍玉的死期也就到了。“藍玉案”其實本可以不出現的,只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早亡才催生了這次大清除。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四名:勇冠明初,英年早逝的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第二將,死後封王的明朝開國超級功臣之一。自投效朱元璋後似乎從沒打過敗仗,朱元璋就曾誇讚他:

"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不過常遇春的缺點也很明顯,他嗜殺,朱元璋就曾多次警告他不要妄殺。

常遇春勇冠三軍,雖然長期做為徐達的副手,但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和徐達並列。常遇春很可惜,四十歲就病死了。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不但給他追封王爵,還把他的長女嫁給了太子朱標。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三名:明朝開國第一將,中山郡王徐達

明朝開國第一將,死後追封王爵,徐家到明成祖時期一門兩國公,還出了一個皇后,真正的與國同休。這一切都是他們的老祖宗徐達用自己的不世功勳換來的。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

"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朱元璋做吳王時,讓徐達做左丞相,明朝開國時,又讓徐達做右丞相,其意就是用徐達來平衡李善長的勢力,徐達很會做人,即便有丞相的名分,也只幹自己在軍中分內的事,其餘的完全不操心。他有身為主帥收復元大都的功績就什麼都夠了,還爭什麼?聰明人。

徐達的死在民間有傳言說是什麼朱元璋賜鵝而亡?這個絕對是謠言,沒辦法,朱元璋殺開國功臣殺太多,讓人怕。徐達病死的時候是在北平,此前一直幫助明朝鎮守北方防備蒙古,而朱元璋當時是在南京,以朱元璋的秉性,能把長江以北的半個大明朝託付給徐達可見對其之信任。

而且徐達比較會做臣子,從上面朱元璋對他的評價也可以看的出徐達是個謹慎的人。坦率的說,明朝開國初期和靖難時期的功臣只要不犯皇帝忌諱,沒有大奸大惡,活下來的都混的不錯,明朝的勳貴們比宋朝的勳貴們活的滋潤的多,都跟著大明朝享了兩百多年的福。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二名:正史立傳的女將軍,巾幗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有正史立傳的女將軍,在她之前,婦好是史前人物、花木蘭是史詩人物、梁紅玉身份太低,只是個妾,唯有一比的大概是唐初的李三娘子,只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李三娘子的功勞被唐太宗李世民從史書上給抹去了。

秦良玉麾下的白杆軍在遼東抗金前線和四川剿匪前線都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崇禎皇帝流傳下來的詩詞不多,大概就五六首,其中有四首是專門為秦良玉作的詩,其中有一首寫到"蜀錦徵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可見她在崇禎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張獻忠率部入川,整個川地都落入到張獻忠手中,他招降整個四川的土司部落,唯獨不敢派人去石柱招降秦良玉,乾脆的就當秦良玉不存在,也不去攻打。

秦良玉在明朝曾擔任的最高官職是"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把她排在第二位不是因為她對明朝的功績真的就大過徐達、常遇春,而是尊重她做為女性將軍的歷史地位。還有一點就是這麼個招牌式的女性著名人物竟然沒有一部影視劇涉及,讓小編覺得很遺憾。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一名:親上戰場立戰功的皇帝,自封威武大將軍朱壽

"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本名朱厚照,因為他本職是個皇帝,而且是明三代以後唯一立有戰功的皇帝,因此把他排在第一位。

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後就沒有馬上皇帝了,全部是待在深宮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大部分明朝皇帝一輩子就沒離開過都城甚至皇宮,看天下大概就是從奏摺中看,還好,中期出了朱厚照這麼個奇葩皇帝。

在明朝的文官集團的監視下,朱厚照能跑到邊關去並帶兵取得應州大捷,還親自上陣斬殺敵人,真的很不容易,所以當個大將軍並不為過。

朱厚照的悲慘歷史評價小編認為有兩個方面原因,第一個是和文官集團的關係實在不怎麼樣,朱厚照應該來說是個勇於開拓的皇帝,而在當時的環境下,文官集團巴不得皇帝都像他父親明孝宗那樣,大事小事交給文官們處理就好,他就該待在皇宮裡生孩子。

朱厚照做太子時就表現出不安分,因此他登基時,文官們給他上年號"正德",這就是文官集團給朱厚照的要求,顯然朱厚照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和文官集團的關係相當緊張,甚至於他的死都有說是文官集團陰謀幹掉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二個是繼任的嘉靖皇帝輕視他,朱厚照一生無子,無子的皇帝怎麼看都和荒淫無道沾不上邊,繼任的嘉靖皇帝和他是堂兄弟,堂兄弟哪有兒子親?所以修史的時候對朱厚照的評價純屬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於會不經意的打壓,以顯示自己比朱厚照強得多。

所以後世這位大將軍皇帝的名聲實在不怎麼樣。朱大將軍一朝還有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立皇帝"劉瑾,另一個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有王陽明在手,其實朱大將軍一朝文治武功都有,本來名聲不會太差,都給朱大將軍的跳脫性子給連累了。悲呼哀哉......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政權王朝,從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殺害,時間長達三百餘年。明朝是一個相當內斂的王朝,主要表現在對外政策上,整個明朝統治時期僅僅只有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有過短暫的對外擴張,這種一貫的政策和漢、唐主動的對外開拓商道並試圖讓四方臣服是截然不同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漢、唐征討四方,因此名將頻出,歷史上揚華夏之威的名將大多出現在這兩個朝代。明朝雖然極少主動對外用兵,但在開國初期和明末的抵抗時期也出現過不少名將,本文就挑選出小編心目中明朝的十大武將,略作論述,供讀者參考。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十名:交趾的征服者,大明英國公張輔

張輔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為救朱棣陣亡,因為父親的緣故,張輔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力培養。張輔一生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討交趾,先後四徵安南,擒王掠地,因功從伯爵累升至公爵。史載其:

“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

不過要想徹底征服交趾地域,需要長期的派兵鎮守和歸化,當時明朝對外最主要的方向還是在北方,國家財政支撐不起兩面征討,因此明朝最終的決策是放棄交趾,張輔多次征討的勝利果實因國力不支和對外收縮的政策付諸一炬。如果朱棣能像朱元璋任命沐英那樣讓張輔世鎮交趾,自負盈虧,交趾的歷史就將大不一樣。

張輔的功勳和地位決定了他成為當時武勳世家的首席代表,張家又和皇室有聯姻,權勢一時無人能及。明英宗時期,大太監王振專權時幾乎見誰滅誰,唯獨不敢碰張輔:

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張輔最後是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當時已經七十四歲高齡。“土木堡之變”疑點多多,整個武勳集團稍微能幹一點的全在土木堡隕落,明朝的文官集團徹底翻身,打破了永樂皇帝朱棣實行的文、武平衡,錦衣衛代表皇帝居中監視的朝堂局勢。因此,武勳之首張輔的死,也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明朝的武勳集團開始走向衰落,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形成了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九名: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的鄭成功

國姓爺鄭成功的大名後世幾乎無人不曉,南明時,他和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的大明晉王李定國雙雙扛起了抗戰復國的重任。遺憾的是這兩位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始終無法攜手合作,各打各的,結果被清軍輕而易舉的分而治之。

鄭成功的家族是海寇出身,長期在大海上揚威,因此,在海上鄭成功就是王者無敵,但要復明最終是要在陸地上爭雄,國姓爺的陸戰水準就差了很多,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公元1659年的北伐,鄭成功率部打到南京城下後,被守城的清軍一個突襲就大敗而歸。

鄭成功毫無疑問是忠於明朝的,這大概和他曾拜師錢謙益有關,錢謙益雖然是個膽小鬼,但在做鄭成功老師的時候估計還是給他灌輸了不少愛國的大道理。即便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清廷軟禁做人質,鄭成功依舊不改初衷。

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當然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可惜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第二年就病故了,同一年病故的還有李定國。當這兩位都去世後,大明朝就徹底復國無望了。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八名:“兩蹶名王”的擎天之柱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孤兒,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了張獻忠這個造反派,於是前半輩子的李定國就一直跟著張獻忠反明朝,多年的軍旅生涯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也學習到了不少征戰的知識。幫助義父張獻忠建立了大西國。清軍入關後,躲在大西南的大西國當然也要抗清,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突然中箭,臨終前讓李定國和其餘幾個義子一起投明抗清,因此,李定國的後半輩子又開始保明。

李定國在南明時對清軍作戰的戰績是輝煌的,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在這一年連續幹掉了兩個滿清的親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的戰績不但讓李定國成為一面旗幟,也讓清廷朝野震動,幾欲求和並放棄西南。

可惜的是,李定國在前方節節勝利時,和他一起歸明的義兄孫可望因個人野心卻在後方搗亂,牽制了他太多的精力。孫可望再次叛明讓李定國農民起義軍的出身更扎眼了,永曆皇帝身邊的文官們多少對他有些不放心,李定國遇事就不太好獨斷專行,做決策時經常受干擾。

李定國雖然能打,但在整體實力弱於清廷的情況下到底是獨木難支,最重要的就是和沿海的鄭成功無法配合。南明並非無希望,關鍵就是各個抗清團體無法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缺乏一個核心的領頭羊。李定國力保的永曆皇帝也是個跑貨,跑也沒跑掉,被吳三桂追到緬甸抓住後處死,李定國悲痛而亡。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七名:"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締造的部隊被老百姓稱呼為"戚家軍",而且是明朝中央默認的稱呼。一支部隊以指揮官的姓氏冠名,這在古代是了不得的事,在"戚家軍"之前,好像只有南宋岳飛的軍隊被這麼稱呼過。戚繼光生活的時代,武將的地位比宋朝時幾乎還不如,因此,戚繼光能搞出一支“戚家軍”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戚家軍”因戰績被稱為當時最強的軍隊。

戚繼光本人文武雙全,在百度查資料時,看見他的名字後面有好幾個家(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給後世留下了兵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全是練兵的辦法,之所以只留下兵書而沒有留下兵法大概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武官會練兵不要緊,要是兵法韜略也超級優秀,文官們估計會馬上整死他。

除了在南方的抗倭,戚繼光後半生也長期在北方長城沿線抗蒙,據說一生未有敗績,只不過戚繼光沒生在一個好時代,當時的情況是文官們把武將壓制的死死的,國策也不允許對外開戰,要不是為抵禦入侵,戚繼光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戚繼光的功勳全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張居正在時,他只能巴結張居正,不惜用卑微的稱呼自稱,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落魄而終。

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最後是在明朝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中斷根,三千多戚家軍在戚氏將領戚金的率領下,和其餘兄弟部隊(包括白杆軍在內)在獲援無望後,以步對騎,於渾河邊獨自對抗超過自己十倍兵力的後金軍,最後被後金軍圍殺,無一投降,全部殉國。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六名:努爾哈赤頭上的大山,遼東之王李成樑

李成樑在東北關外東征西討,戰績要寫出來太長,只要看《明史》中描述李成樑時的一句話就知道了:

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李成樑在當時是唯一被明朝中央朝廷認可的軍閥型將領。關外李成樑一家獨大,以軍功封爵,他豢養的家丁據說就有八千多人,家丁在明朝中、後期是被主將當成低級軍官使用的,撒出去拉起人馬就是一支大軍。

現在有些說法說李成樑曾經有個家奴叫"奴兒哈赤",就是後來的金太祖努爾哈赤。也有說努爾哈赤能創立後金其實是李成樑刻意養寇造成的歷史後果。養寇自重或許有,努爾哈赤是李成樑家奴的事就有待證實。

起碼從《明史》《清史稿》記載的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證據的,即使有清廷也不會允許寫進去。某些私人的記錄裡可能有類似的記載,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如此。不過有一條可以肯定的是,李成樑如果活著,建州女真就翻不了天。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五名:追亡逐北,跋扈無比的藍玉

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得常遇春推薦,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明朝開國初年,他在軍中只是個小字輩,明朝建國十二年後才得以封侯,開國六公死後,他冒出頭,成為明軍中的第一人,並且職位做到了大將軍。

藍玉最輝煌的一仗是在率部在貝爾湖附近大破蒙元殘餘部隊,俘獲蒙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元順帝的孫子)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藍玉因這一戰的功績受封涼國公,可他在獲勝後可能睡了元順帝的妃子,犯了大忌諱,而且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這些都成為他最後被整治的證據:

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

藍玉在明朝開國諸將中年紀比較小,所以朱元璋其實是把藍玉留給太子朱標用的,藍玉的跋扈朱元璋早就知道,但一直沒動他,就是為此。

但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左思右想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做繼承人,朱允炆年紀太小,朱元璋擔心他無法控制住藍玉這樣的大將,於是藍玉的死期也就到了。“藍玉案”其實本可以不出現的,只是因為太子朱標的早亡才催生了這次大清除。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四名:勇冠明初,英年早逝的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第二將,死後封王的明朝開國超級功臣之一。自投效朱元璋後似乎從沒打過敗仗,朱元璋就曾誇讚他:

"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不過常遇春的缺點也很明顯,他嗜殺,朱元璋就曾多次警告他不要妄殺。

常遇春勇冠三軍,雖然長期做為徐達的副手,但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和徐達並列。常遇春很可惜,四十歲就病死了。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不但給他追封王爵,還把他的長女嫁給了太子朱標。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三名:明朝開國第一將,中山郡王徐達

明朝開國第一將,死後追封王爵,徐家到明成祖時期一門兩國公,還出了一個皇后,真正的與國同休。這一切都是他們的老祖宗徐達用自己的不世功勳換來的。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

"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朱元璋做吳王時,讓徐達做左丞相,明朝開國時,又讓徐達做右丞相,其意就是用徐達來平衡李善長的勢力,徐達很會做人,即便有丞相的名分,也只幹自己在軍中分內的事,其餘的完全不操心。他有身為主帥收復元大都的功績就什麼都夠了,還爭什麼?聰明人。

徐達的死在民間有傳言說是什麼朱元璋賜鵝而亡?這個絕對是謠言,沒辦法,朱元璋殺開國功臣殺太多,讓人怕。徐達病死的時候是在北平,此前一直幫助明朝鎮守北方防備蒙古,而朱元璋當時是在南京,以朱元璋的秉性,能把長江以北的半個大明朝託付給徐達可見對其之信任。

而且徐達比較會做臣子,從上面朱元璋對他的評價也可以看的出徐達是個謹慎的人。坦率的說,明朝開國初期和靖難時期的功臣只要不犯皇帝忌諱,沒有大奸大惡,活下來的都混的不錯,明朝的勳貴們比宋朝的勳貴們活的滋潤的多,都跟著大明朝享了兩百多年的福。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二名:正史立傳的女將軍,巾幗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有正史立傳的女將軍,在她之前,婦好是史前人物、花木蘭是史詩人物、梁紅玉身份太低,只是個妾,唯有一比的大概是唐初的李三娘子,只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李三娘子的功勞被唐太宗李世民從史書上給抹去了。

秦良玉麾下的白杆軍在遼東抗金前線和四川剿匪前線都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崇禎皇帝流傳下來的詩詞不多,大概就五六首,其中有四首是專門為秦良玉作的詩,其中有一首寫到"蜀錦徵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可見她在崇禎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張獻忠率部入川,整個川地都落入到張獻忠手中,他招降整個四川的土司部落,唯獨不敢派人去石柱招降秦良玉,乾脆的就當秦良玉不存在,也不去攻打。

秦良玉在明朝曾擔任的最高官職是"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把她排在第二位不是因為她對明朝的功績真的就大過徐達、常遇春,而是尊重她做為女性將軍的歷史地位。還有一點就是這麼個招牌式的女性著名人物竟然沒有一部影視劇涉及,讓小編覺得很遺憾。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一名:親上戰場立戰功的皇帝,自封威武大將軍朱壽

"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本名朱厚照,因為他本職是個皇帝,而且是明三代以後唯一立有戰功的皇帝,因此把他排在第一位。

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後就沒有馬上皇帝了,全部是待在深宮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大部分明朝皇帝一輩子就沒離開過都城甚至皇宮,看天下大概就是從奏摺中看,還好,中期出了朱厚照這麼個奇葩皇帝。

在明朝的文官集團的監視下,朱厚照能跑到邊關去並帶兵取得應州大捷,還親自上陣斬殺敵人,真的很不容易,所以當個大將軍並不為過。

朱厚照的悲慘歷史評價小編認為有兩個方面原因,第一個是和文官集團的關係實在不怎麼樣,朱厚照應該來說是個勇於開拓的皇帝,而在當時的環境下,文官集團巴不得皇帝都像他父親明孝宗那樣,大事小事交給文官們處理就好,他就該待在皇宮裡生孩子。

朱厚照做太子時就表現出不安分,因此他登基時,文官們給他上年號"正德",這就是文官集團給朱厚照的要求,顯然朱厚照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和文官集團的關係相當緊張,甚至於他的死都有說是文官集團陰謀幹掉的。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第二個是繼任的嘉靖皇帝輕視他,朱厚照一生無子,無子的皇帝怎麼看都和荒淫無道沾不上邊,繼任的嘉靖皇帝和他是堂兄弟,堂兄弟哪有兒子親?所以修史的時候對朱厚照的評價純屬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於會不經意的打壓,以顯示自己比朱厚照強得多。

所以後世這位大將軍皇帝的名聲實在不怎麼樣。朱大將軍一朝還有兩個著名人物,一個是"立皇帝"劉瑾,另一個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有王陽明在手,其實朱大將軍一朝文治武功都有,本來名聲不會太差,都給朱大將軍的跳脫性子給連累了。悲呼哀哉......

明朝十大武將:戚繼光文武雙全,開國第一將徐達並非朱元璋害死

大明王朝前後將近三百年,有名且有重大功績的武將當然不會只有十位,基於篇幅就不多論述了,以上為小編一家之言,有一定的個人傾向性,但每個人心目中的排位和選擇或者都不一樣,如有不足,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和探討。

備註:看見網絡上很多人在論述明朝的著名武將時,把王陽明和袁崇煥也算進去了,王陽明的確是以軍功獲爵,但他是文臣。袁崇煥也一樣,明朝崇禎年間的帥臣全是由文臣擔任,袁崇煥是純粹的進士出身的文臣,並非武將。

簡評明朝最著名的十大文臣,海瑞不能齊家,劉伯溫和諸葛亮肩並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