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為何最聰明的最不得好死,最多才的卻求死不能?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洗兒戲作》

明朝三大才子:為何最聰明的最不得好死,最多才的卻求死不能?

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蘇軾,卻在“烏臺詩案”中差點丟了小命,之後連連流放直到“天涯海角”。飽經風霜的蘇軾悟出了一個道理:人要學會“愚”,卓爾不群必然會遭到大多數人的排擠,學會隱藏鋒芒,“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才能平步青雲。可是明不明白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反被聰明誤一生的人絕不在少數,明朝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徐渭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聰明而最不得好死的解縉

解縉是明朝三大才子中最聰明的人: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學會了識字;5歲的時候就可以聽一遍經文而熟記於心;7歲時便能獨自撰寫經文;12歲就熟讀了四書五經,並且弄懂了其中的義理。之後18歲解縉就中了舉人,並且高居榜首;第二年19歲解縉又成為了大明朝的進士;聰明絕頂的解縉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充當他的祕書、近臣。

明朝三大才子:為何最聰明的最不得好死,最多才的卻求死不能?

但聰明絕頂的解縉,仕途並不順利,他太鋒芒畢露了。甚至李善長被朱元璋處死後,解縉都敢為他辯解,觸怒龍顏的解縉慘遭罷黜。朱元璋親自對解縉父親說:“你的兒子太聰明也太銳利了,這樣他會遭到群臣聯合排擠的。讓他回鄉修身養性十年,必是大器晚成的棟樑之材”。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解縉在朱允炆繼位後,一步登天成為了文臣之首——內閣首輔。靖難之役後,朱棣成了大明新君,依舊很器重解縉。解縉主持編撰了《太祖實錄》、《列女傳》以及《永樂大典》,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朝三大才子:為何最聰明的最不得好死,最多才的卻求死不能?

解縉一切的不幸,源於支持太子朱高熾,而朱棣更青睞漢王朱高煦。解縉一句“好聖孫”,穩定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也使得朱高煦恨之入骨。解縉一路被貶官到了交趾(越南),最終朱棣一句“縉猶在耶”判了他的死期?錦衣衛在大雪天中,灌醉解縉後將他埋到了雪堆之中,活活凍死,家人全部流放遼東。

最多才而最求死不能的徐渭

如果說解縉是最聰明的人,那徐渭就是最有才的人,他有著“有明一代才人”的美譽。徐渭的母親只是老父親的小妾,父親病逝後,母親就被大娘逐出了家門。悲慘的童年生活,使得徐渭文思敏捷之餘,而又孤芳自賞、不與俗流為伍。

徐渭9歲起就可以寫文章了,10歲那年便仿照西漢文學家揚雄的《解嘲》,作出了《釋毀》一文。文采斐然的徐渭,長得也是器宇軒昂,在岳父的支持下,徐渭與大量江南士子有了交集。他的文章荒誕不經,而又放蕩不羈,多有悲鳴泣血之感,有“越中十子”之稱。

明朝三大才子:為何最聰明的最不得好死,最多才的卻求死不能?

但才華橫溢的徐渭,由於寫作風格灑脫不羈,與科舉要求格格不入,29才中了秀才,一生都未中舉人。主持東南抗倭的胡宗憲很看好徐渭,徐渭並不滿意胡宗憲依附嚴嵩,但多次相邀之後,徐渭還是做了實心用事的胡宗憲幕僚。徐渭多次為胡宗憲出謀劃策,幫助他招降了海盜汪直。

嚴嵩倒臺後,胡宗憲也受牽連而死,徐渭痛苦不已,為此自殺9次未遂。他用鐵釘刺得耳朵鮮血迸濺;用棒槌猛烈敲打自己的腎臟;用刀子劃破手腕,用整整9次自殺來祭奠“伯樂”兼知己胡宗憲。

胡宗憲的出現,使得徐渭走向了人生的高峰,胡宗憲死後,徐渭陷入求死不能的精神分裂狀態。徐渭不置田產,晚年窮困潦倒,以賣字畫為生。面對沽名釣譽之人的拜訪,“徐渭不在!”的迴音和緊閉的房門是他最多的答覆。精神失常的徐渭和豐富的字畫藏書,引來了所謂晚輩、弟子們的覬覦,他們將徐渭的作品藏書或騙或搶,全部弄走。徐渭經常連飯都吃不上,73歲時病逝,臨終前只有一條黃狗相伴。

最博學而一生最為悽苦的楊慎

與解縉、徐渭相比,楊慎的身份要顯赫的多,他的父親楊廷和是“四朝元老”明朝內閣大學士。有些人生下來就可以錦衣玉食,但他卻偏偏要為國為民、悽苦一生,楊慎就是這樣的直臣。21歲那年楊慎參加科舉,試卷名列榜首,但蠟燭散落的火花燒燬了他的試卷,他由狀元之貴混到了名落孫山。

明朝三大才子:為何最聰明的最不得好死,最多才的卻求死不能?

下一屆科舉,24歲的楊慎試卷再次驚豔了閱卷官,他成為了大明朝的狀元。明武宗荒誕不經,一方面興建“豹房”擄掠民女尋歡作樂,荒淫、誤政、無道都是他的特點;但另一方面他處死了大宦官劉謹、平定寧王之亂、取得應州大捷,是一位很有爭議的皇帝。

性格剛正不阿的楊慎,多次勸諫明武宗不要荒於國政,但明武宗依舊我行我素。楊慎心灰意冷,辭官回鄉。之後繼位的嘉靖皇帝,更是一心修仙問道,不理民間疾苦。對嘉靖而言,利用宦官、錦衣衛控制好國家稅收,只要沒有大的動亂、起義,一切都好,至於百姓窮困與否,他並不在意。

在“大禮議”之爭中,楊慎據理力爭,剛正不阿的他使得嘉靖惱羞成怒。嘉靖命人廷杖楊慎,連續兩次都差點將楊慎活活打死,一國輔臣遭受如此酷刑,君主專制於明清兩代達到巔峰。劫後餘生的楊慎,流放三千里,最終病死雲南。

楊慎是明代三大才子中,最體察民間疾苦的一位,流放千里不改憂國憂民之心。他的《海門行》與《後海門行》,對誤國誤民之舉進行了尖銳地批判,他還親率家丁、士兵平定地方叛亂,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大學士。

明朝三大才子:為何最聰明的最不得好死,最多才的卻求死不能?

楊慎最大的不幸,就是在位45年的嘉靖,一直記恨著他。明武宗駕崩後,主持了37天國政的楊慎,卻被流放了36年,在位45年的嘉靖不時就問楊慎現狀,直至病逝也無人敢為楊慎求情。

明朝三大才子,皆是反被聰明誤一生之人。解縉是最聰明而最不得好死的那個;徐渭是最多才而最求死不能的那個;楊慎是最博學而一生最為悽苦的那個。他們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卻都不得善終。

參考資料:

《楊升庵年表》、《明史.解縉傳》、《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本文系漢史鉤沉原創首發,歡迎關注,瞭解中國古代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