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品評:明朝滅亡前夕,大臣的一個提議讓崇禎放棄了最後的轉機!

明史 崇禎 中國歷史 李自成 歷史聰聰 歷史聰聰 2017-08-06

明朝在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沉浮後,終於在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滅亡了,這位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從皇兄天啟皇帝手中接下皇位時,大明江山其實就已經危機四伏,崇禎和天啟皇帝一樣,因為父親朱常洛一直不得萬曆皇帝的待見,也沒有好好接受過正式的皇儲教育,並且崇禎能當上皇帝,還是因為皇兄天啟皇帝沒有子嗣的原因,所以崇禎即使在位期間很是勤政,但這並不代表他是一位稱職的好皇帝。

明史品評:明朝滅亡前夕,大臣的一個提議讓崇禎放棄了最後的轉機!

而明朝在崇禎在位期間滅亡,除了因為明朝當時的頹勢已經無法扭轉,還跟崇禎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崇禎一共在位了十七年,這在明朝皇帝中不算短了,但是他在位的這些年,跟朝中大臣的關係卻很是緊張,說白了就是崇禎對朝臣的疑心很重,一個皇帝即使再勤勞,也不可能把所有事都親力親為,一定要放權給大臣來幫自己解憂,更需要有能力的大臣來幫助皇帝治理國家,所以崇禎不得不重用大臣,但是卻對他們又極不信任。

明史品評:明朝滅亡前夕,大臣的一個提議讓崇禎放棄了最後的轉機!

崇禎在位的十七年中,光是內閣大學士就換了五十個人,不僅如此,崇禎還殺了不少有能力的大臣,袁崇煥就是其中之一,這充分體現了崇禎性格上用人多疑的缺陷,以致於後來出現了朝中無人可用的局面,剩下的都是些碌碌無為的言官,所以崇禎後來在明朝滅亡時,把過錯都推在了大臣身上,其實崇禎和大臣之間長久以來的矛盾,也讓明朝失去了最後的轉機。

明史品評:明朝滅亡前夕,大臣的一個提議讓崇禎放棄了最後的轉機!

在明朝滅亡的公元1644年,李自成逐漸逼近京師,吳三桂當時正死守寧遠,此時的大明朝要同時與兩方勢力相較量,這對搖搖欲墜的明朝來說是致命的,眼看李自成一路向京師逼近,崇禎皇帝決定採取積極措施應對,但是這時能抽調拱衛京師的只有吳三桂的軍隊,但是吳三桂一旦回京護駕,也就意味不僅寧遠會丟失,清軍也會趁機大舉向南推進,那麼京師也會在不久後岌岌可危。

明史品評:明朝滅亡前夕,大臣的一個提議讓崇禎放棄了最後的轉機!

但是事情總得分個先後,崇禎還是決定要調回吳三桂來拱衛京師的安全,但是調兵所需百萬之多的糧餉卻把崇禎難住了,國庫的銀子早就打光了,崇禎只好在大臣身上想辦法,但是大臣們誰也不願意掏自己的腰包,最後上到皇親國戚,下到文武百官,籌到的銀子對於調兵的糧餉來說只是九牛一毛,並且崇禎的自尊心也很強,他不願意揹負丟棄祖宗之地的罵名,大臣們更是誰也不願意當這個歷史的罪人,所以便無人敢提出放棄寧遠調吳三桂回防京師,這又何嘗不是崇禎和大臣之間長久關係不協調所導致的,最後崇禎不得不放棄這個法子。

明史品評:明朝滅亡前夕,大臣的一個提議讓崇禎放棄了最後的轉機!

之後,崇禎又想到了效法宋朝南遷,把京師遷到陪都南京,這無疑是個能解燃眉之急的法子,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崇禎與朝臣不和已久,並且崇禎的性格使然,讓他難以主動提出南遷,所以崇禎把希望寄託在了當時的內閣首輔陳演身上,崇禎希望陳演能在朝堂之上首先提出南遷的建議,陳演當時是內閣首輔,也是代表著大多數朝臣的意見,所以只要陳演能提出南遷的提議,那麼內閣也很容易贊成這個提議,崇禎南遷的計劃才能得以實施。

明史品評:明朝滅亡前夕,大臣的一個提議讓崇禎放棄了最後的轉機!

但是陳演和其他大臣一樣,對崇禎同樣是矛盾重重,並且陳演也深知南遷之後,若是日後怪罪下來拋棄京師的罪名,那麼所有的罪責都會推到自己身上,所以陳演非但沒有提出南遷,還上奏崇禎要死守京師,這讓崇禎很是惱火,但是在這之後,有個大臣提出了南遷的種種好處,這讓崇禎很是歡喜,終於有人和他站在同一戰線上了,崇禎想要迫不及待的宣佈南遷的決定時,接著又有一位大臣在南遷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讓崇禎火冒三丈的提議。

明史品評:明朝滅亡前夕,大臣的一個提議讓崇禎放棄了最後的轉機!

一個叫李邦國的大臣提出,有一法可以不用皇上南遷就能保大明不滅,這個提議就是讓太子與諸位大臣遷到陪都南京,而崇禎則留下來繼續保衛京師,崇禎聽到李邦國的這個提議後,頓時火冒三丈,這個提議無疑是讓崇禎與京師共存亡,而其他人卻可以南遷偏居一隅安享太平,崇禎與大臣們的互不信任徹底讓他放棄了南遷的計劃,並且崇禎愛面子的性格特點,使他難以放棄宗廟社稷,而他對大臣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使得朝臣與他離心離德,在明朝存亡的關鍵時期,實際上崇禎已經變成了孤家寡人,明朝的隕落和崇禎的性格特點結合到一起,才最終沒能逃出亡國的命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