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

公元55年4月,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然而,這場戰爭到了第二年4月就宣告結束。短短7個月時間,秦軍總共斬首坑殺趙軍45萬。

"

公元55年4月,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然而,這場戰爭到了第二年4月就宣告結束。短短7個月時間,秦軍總共斬首坑殺趙軍45萬。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原本秦國攻打趙國是極其不佔據優勢的,當時趙軍統帥是廉頗、李牧,秦軍久久攻城不下,這種消耗戰著實讓資源匱乏的秦軍忍受不了。於是秦國遂用反間計,結果成功使得趙王棄用大將廉頗和李牧,重新換用年輕氣盛的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可謂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掌權的他隨即變更了廉頗的作戰部署,由守轉攻。秦國名將白起針對這隻懂得紙上談兵的趙括進行了佯敗後退、分割包抄的作戰部署,最終秦軍以慘勝成功將45萬趙軍全軍覆沒,從而在軍事上徹底擊敗了趙國。

戰國時期的趙括損兵折將45萬,已經是作為後世兵家最為恥辱的教訓了,但是後世的確沒有將歷史上的長平之戰當做前車之鑑去吸收教訓,反倒還將歷史重演並且比千年前的趙括還要“坑帝”。

"

公元55年4月,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然而,這場戰爭到了第二年4月就宣告結束。短短7個月時間,秦軍總共斬首坑殺趙軍45萬。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原本秦國攻打趙國是極其不佔據優勢的,當時趙軍統帥是廉頗、李牧,秦軍久久攻城不下,這種消耗戰著實讓資源匱乏的秦軍忍受不了。於是秦國遂用反間計,結果成功使得趙王棄用大將廉頗和李牧,重新換用年輕氣盛的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可謂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掌權的他隨即變更了廉頗的作戰部署,由守轉攻。秦國名將白起針對這隻懂得紙上談兵的趙括進行了佯敗後退、分割包抄的作戰部署,最終秦軍以慘勝成功將45萬趙軍全軍覆沒,從而在軍事上徹底擊敗了趙國。

戰國時期的趙括損兵折將45萬,已經是作為後世兵家最為恥辱的教訓了,但是後世的確沒有將歷史上的長平之戰當做前車之鑑去吸收教訓,反倒還將歷史重演並且比千年前的趙括還要“坑帝”。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公元1398年,明建文帝朱允炆繼承明朝大統,他是明太祖朱元璋臨死前特定規定的繼承者。同年,建文帝遵從先皇朱元璋的遺志,頒佈了“削藩令”,此命令一下,各地藩王皆蠢蠢欲動。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叛亂,誓奪帝位。同年,真定之戰中,朱棣大敗長興侯耿炳文,一時之間燕軍勢如破竹,建文帝為之所動容。

公元1399年7月大臣黃子澄向建文帝推薦李景隆,建議讓他接替耿炳文的職務。8月,建文帝便頭腦一熱,任命李景隆為南軍大將軍,統帥明軍50萬,前去剿滅朱棣之亂。由此可見建文帝當時還是對李景隆寄予厚望的,但是李景隆對待建文帝的回報卻令世人驚駭。

"

公元55年4月,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然而,這場戰爭到了第二年4月就宣告結束。短短7個月時間,秦軍總共斬首坑殺趙軍45萬。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原本秦國攻打趙國是極其不佔據優勢的,當時趙軍統帥是廉頗、李牧,秦軍久久攻城不下,這種消耗戰著實讓資源匱乏的秦軍忍受不了。於是秦國遂用反間計,結果成功使得趙王棄用大將廉頗和李牧,重新換用年輕氣盛的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可謂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掌權的他隨即變更了廉頗的作戰部署,由守轉攻。秦國名將白起針對這隻懂得紙上談兵的趙括進行了佯敗後退、分割包抄的作戰部署,最終秦軍以慘勝成功將45萬趙軍全軍覆沒,從而在軍事上徹底擊敗了趙國。

戰國時期的趙括損兵折將45萬,已經是作為後世兵家最為恥辱的教訓了,但是後世的確沒有將歷史上的長平之戰當做前車之鑑去吸收教訓,反倒還將歷史重演並且比千年前的趙括還要“坑帝”。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公元1398年,明建文帝朱允炆繼承明朝大統,他是明太祖朱元璋臨死前特定規定的繼承者。同年,建文帝遵從先皇朱元璋的遺志,頒佈了“削藩令”,此命令一下,各地藩王皆蠢蠢欲動。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叛亂,誓奪帝位。同年,真定之戰中,朱棣大敗長興侯耿炳文,一時之間燕軍勢如破竹,建文帝為之所動容。

公元1399年7月大臣黃子澄向建文帝推薦李景隆,建議讓他接替耿炳文的職務。8月,建文帝便頭腦一熱,任命李景隆為南軍大將軍,統帥明軍50萬,前去剿滅朱棣之亂。由此可見建文帝當時還是對李景隆寄予厚望的,但是李景隆對待建文帝的回報卻令世人驚駭。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公元1399年9學,李景隆率領軍隊50萬,浩浩蕩蕩如黑雲壓境一般逼近北平城。當時李景隆50萬軍隊面對著朱棣次子朱高熾的1萬士兵時,可以說是頗具優勢的,並且攻城期間都督瞿能幾乎就要攻破張掖門,但是卻被李景隆所極速召回,不戰自敗。同年11月,朱棣與李景隆在鄭村壩發動了會戰,李景隆大敗,損兵折將十餘萬。公元1400年,李景隆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合兵60萬再次北上,結果仍大敗,並且再次喪師十餘萬。

自此以後,明朝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進攻可。李景隆隨後被急召回京,眾大臣以“失律喪師,懷貳心”的罪名將其彈劾,但是建文帝卻依舊選擇信任敗軍之將的李景隆。

"

公元55年4月,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然而,這場戰爭到了第二年4月就宣告結束。短短7個月時間,秦軍總共斬首坑殺趙軍45萬。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原本秦國攻打趙國是極其不佔據優勢的,當時趙軍統帥是廉頗、李牧,秦軍久久攻城不下,這種消耗戰著實讓資源匱乏的秦軍忍受不了。於是秦國遂用反間計,結果成功使得趙王棄用大將廉頗和李牧,重新換用年輕氣盛的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可謂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掌權的他隨即變更了廉頗的作戰部署,由守轉攻。秦國名將白起針對這隻懂得紙上談兵的趙括進行了佯敗後退、分割包抄的作戰部署,最終秦軍以慘勝成功將45萬趙軍全軍覆沒,從而在軍事上徹底擊敗了趙國。

戰國時期的趙括損兵折將45萬,已經是作為後世兵家最為恥辱的教訓了,但是後世的確沒有將歷史上的長平之戰當做前車之鑑去吸收教訓,反倒還將歷史重演並且比千年前的趙括還要“坑帝”。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公元1398年,明建文帝朱允炆繼承明朝大統,他是明太祖朱元璋臨死前特定規定的繼承者。同年,建文帝遵從先皇朱元璋的遺志,頒佈了“削藩令”,此命令一下,各地藩王皆蠢蠢欲動。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叛亂,誓奪帝位。同年,真定之戰中,朱棣大敗長興侯耿炳文,一時之間燕軍勢如破竹,建文帝為之所動容。

公元1399年7月大臣黃子澄向建文帝推薦李景隆,建議讓他接替耿炳文的職務。8月,建文帝便頭腦一熱,任命李景隆為南軍大將軍,統帥明軍50萬,前去剿滅朱棣之亂。由此可見建文帝當時還是對李景隆寄予厚望的,但是李景隆對待建文帝的回報卻令世人驚駭。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公元1399年9學,李景隆率領軍隊50萬,浩浩蕩蕩如黑雲壓境一般逼近北平城。當時李景隆50萬軍隊面對著朱棣次子朱高熾的1萬士兵時,可以說是頗具優勢的,並且攻城期間都督瞿能幾乎就要攻破張掖門,但是卻被李景隆所極速召回,不戰自敗。同年11月,朱棣與李景隆在鄭村壩發動了會戰,李景隆大敗,損兵折將十餘萬。公元1400年,李景隆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合兵60萬再次北上,結果仍大敗,並且再次喪師十餘萬。

自此以後,明朝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進攻可。李景隆隨後被急召回京,眾大臣以“失律喪師,懷貳心”的罪名將其彈劾,但是建文帝卻依舊選擇信任敗軍之將的李景隆。

要不是此人,估計明朝就沒有朱棣什麼事,統兵50萬人,還輸了

​公元1402年,朱棣南下跨過長江。情急之下的建文帝再次給予李景隆以信任,使其和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前去求和。但是遭到朱棣的回絕。4月燕軍抵達金川門,此時李景隆卻率領著大概30萬明軍開門投誠,隨即南京城陷落。

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城的那一刻,南京皇宮大火而起,隨著李景隆不戰而降,建文帝從此也不知所蹤。建文帝一而再、再而三帝信任李景隆,卻怎麼也沒想到到頭來李景隆卻是這麼一個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