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敏感期 不完美媽媽 潘基文 雪媽育兒 2019-09-11
"
"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圖|文原創:雪媽育兒

俗話說,快樂與別人分享,它的幸福感就會增加,你將收穫雙倍的快樂。因此,孩子養成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不僅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而且也能夠幫助孩子打開社交圈。孩子如同一棵鮮嫩的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生長。

"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圖|文原創:雪媽育兒

俗話說,快樂與別人分享,它的幸福感就會增加,你將收穫雙倍的快樂。因此,孩子養成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不僅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而且也能夠幫助孩子打開社交圈。孩子如同一棵鮮嫩的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生長。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懂得分享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孩子成長髮展的過程都不同,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分享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夠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在很多場合談話,都提到小時候分桃子的親身經歷,傳遞給人們分享的意義。這是他的母親從小教給他的道理,並使他形成了高尚的價值觀。在他的競選演講中,提到更多的是責任和奉獻,而非個人利益。

小時候,親戚給潘基文的家裡送來了兩筐桃子,其中一筐已經熟透了,如果再過幾天可能就要爛掉,一筐剛好成熟。父親就問他的三個兒子,應該怎麼吃?

大兒子說:“應該先吃那筐熟透了的桃子。”

父親說:“等你把熟透的這一筐吃完了,另一筐不也要壞掉了嗎?”很顯然,父親並不滿意大兒子的建議。

二兒子說:“應該先吃剛好成熟的桃子,先把好吃的吃掉。”同樣,二兒子的建議父親也不滿意。

父親最後又問了小兒子,也就是潘基文,潘基文說:“應該把那些好的桃子混在一起,拿給鄰居們分享,剩下的正好我們自己吃。”父親聽了小兒子的話非常欣慰,並採納了小兒子的意見。

"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圖|文原創:雪媽育兒

俗話說,快樂與別人分享,它的幸福感就會增加,你將收穫雙倍的快樂。因此,孩子養成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不僅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而且也能夠幫助孩子打開社交圈。孩子如同一棵鮮嫩的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生長。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懂得分享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孩子成長髮展的過程都不同,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分享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夠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在很多場合談話,都提到小時候分桃子的親身經歷,傳遞給人們分享的意義。這是他的母親從小教給他的道理,並使他形成了高尚的價值觀。在他的競選演講中,提到更多的是責任和奉獻,而非個人利益。

小時候,親戚給潘基文的家裡送來了兩筐桃子,其中一筐已經熟透了,如果再過幾天可能就要爛掉,一筐剛好成熟。父親就問他的三個兒子,應該怎麼吃?

大兒子說:“應該先吃那筐熟透了的桃子。”

父親說:“等你把熟透的這一筐吃完了,另一筐不也要壞掉了嗎?”很顯然,父親並不滿意大兒子的建議。

二兒子說:“應該先吃剛好成熟的桃子,先把好吃的吃掉。”同樣,二兒子的建議父親也不滿意。

父親最後又問了小兒子,也就是潘基文,潘基文說:“應該把那些好的桃子混在一起,拿給鄰居們分享,剩下的正好我們自己吃。”父親聽了小兒子的話非常欣慰,並採納了小兒子的意見。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的幾點表現

在孩子懂得分享前,物權敏感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孩子常常會表現出自私,同時伴有極強的佔有慾,甚至分不清是非對錯。對此,家長們不用太過擔心,學會認識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就能夠幫孩子順利度過。

1、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小時候受到家長的圍繞和關注,很容易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尤其在比較隨和的人面前,孩子這一點就會表現得更加強烈。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一開始就存在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一定要給孩子樹立明確的規矩,及時改善這種現象。

2、無道德意識

家長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明確地指出孩子行為上的對錯,不然孩子就會很難形成道德意識。父母是孩子一切行為舉止的啟蒙老師,教育孩子也要用對方法。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一個好孩子,家長首先給孩子認同感,相信孩子的初心,在孩子無意識的錯誤行為面前,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糾正,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

"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圖|文原創:雪媽育兒

俗話說,快樂與別人分享,它的幸福感就會增加,你將收穫雙倍的快樂。因此,孩子養成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不僅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而且也能夠幫助孩子打開社交圈。孩子如同一棵鮮嫩的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生長。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懂得分享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孩子成長髮展的過程都不同,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分享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夠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在很多場合談話,都提到小時候分桃子的親身經歷,傳遞給人們分享的意義。這是他的母親從小教給他的道理,並使他形成了高尚的價值觀。在他的競選演講中,提到更多的是責任和奉獻,而非個人利益。

小時候,親戚給潘基文的家裡送來了兩筐桃子,其中一筐已經熟透了,如果再過幾天可能就要爛掉,一筐剛好成熟。父親就問他的三個兒子,應該怎麼吃?

大兒子說:“應該先吃那筐熟透了的桃子。”

父親說:“等你把熟透的這一筐吃完了,另一筐不也要壞掉了嗎?”很顯然,父親並不滿意大兒子的建議。

二兒子說:“應該先吃剛好成熟的桃子,先把好吃的吃掉。”同樣,二兒子的建議父親也不滿意。

父親最後又問了小兒子,也就是潘基文,潘基文說:“應該把那些好的桃子混在一起,拿給鄰居們分享,剩下的正好我們自己吃。”父親聽了小兒子的話非常欣慰,並採納了小兒子的意見。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的幾點表現

在孩子懂得分享前,物權敏感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孩子常常會表現出自私,同時伴有極強的佔有慾,甚至分不清是非對錯。對此,家長們不用太過擔心,學會認識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就能夠幫孩子順利度過。

1、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小時候受到家長的圍繞和關注,很容易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尤其在比較隨和的人面前,孩子這一點就會表現得更加強烈。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一開始就存在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一定要給孩子樹立明確的規矩,及時改善這種現象。

2、無道德意識

家長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明確地指出孩子行為上的對錯,不然孩子就會很難形成道德意識。父母是孩子一切行為舉止的啟蒙老師,教育孩子也要用對方法。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一個好孩子,家長首先給孩子認同感,相信孩子的初心,在孩子無意識的錯誤行為面前,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糾正,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3、所有權意識不成熟

在家裡,孩子使用任何他所能拿到的東西都沒有問題,然而卻存在著弊端,因為這樣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孩子對所有權意識的建立。孩子還小,他不知道東西的所有權,在家裡看到什麼就拿走,喜歡什麼也拿走,往往只要不是什麼危險的物品,家長也不會過多幹涉。

家長在家裡的時候,應該多多強調物品的所有權,比如孩子碰到什麼,就需要告訴孩子這是誰的東西,可以怎麼做。比如,孩子在玩媽媽的手機,奶奶照顧孩子時便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手機,寶寶可以把這個還給媽媽。家長通過對孩子語言和行為動作的指導,更有利於強化孩子的物權觀念。

家長在平時,還可以多帶孩子出門,分清楚什麼是自己家的東西、什麼是別人家的東西、什麼是公共財物等,讓孩子瞭解對待這些物品的界限。先通過最基本的道理給孩子講述,再通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例給孩子進行延伸。

讓孩子明確,使用任何別人家的東西前,一定要先徵得別人的同意,公共物品可以使用但是不能破壞。家長還可以適當帶孩子去逛一逛超市,瞭解買賣和交換的道理,即使喜歡也要懂得剋制住自己的慾望。

"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圖|文原創:雪媽育兒

俗話說,快樂與別人分享,它的幸福感就會增加,你將收穫雙倍的快樂。因此,孩子養成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不僅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而且也能夠幫助孩子打開社交圈。孩子如同一棵鮮嫩的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生長。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懂得分享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孩子成長髮展的過程都不同,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分享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夠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在很多場合談話,都提到小時候分桃子的親身經歷,傳遞給人們分享的意義。這是他的母親從小教給他的道理,並使他形成了高尚的價值觀。在他的競選演講中,提到更多的是責任和奉獻,而非個人利益。

小時候,親戚給潘基文的家裡送來了兩筐桃子,其中一筐已經熟透了,如果再過幾天可能就要爛掉,一筐剛好成熟。父親就問他的三個兒子,應該怎麼吃?

大兒子說:“應該先吃那筐熟透了的桃子。”

父親說:“等你把熟透的這一筐吃完了,另一筐不也要壞掉了嗎?”很顯然,父親並不滿意大兒子的建議。

二兒子說:“應該先吃剛好成熟的桃子,先把好吃的吃掉。”同樣,二兒子的建議父親也不滿意。

父親最後又問了小兒子,也就是潘基文,潘基文說:“應該把那些好的桃子混在一起,拿給鄰居們分享,剩下的正好我們自己吃。”父親聽了小兒子的話非常欣慰,並採納了小兒子的意見。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的幾點表現

在孩子懂得分享前,物權敏感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孩子常常會表現出自私,同時伴有極強的佔有慾,甚至分不清是非對錯。對此,家長們不用太過擔心,學會認識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就能夠幫孩子順利度過。

1、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小時候受到家長的圍繞和關注,很容易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尤其在比較隨和的人面前,孩子這一點就會表現得更加強烈。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一開始就存在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一定要給孩子樹立明確的規矩,及時改善這種現象。

2、無道德意識

家長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明確地指出孩子行為上的對錯,不然孩子就會很難形成道德意識。父母是孩子一切行為舉止的啟蒙老師,教育孩子也要用對方法。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一個好孩子,家長首先給孩子認同感,相信孩子的初心,在孩子無意識的錯誤行為面前,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糾正,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3、所有權意識不成熟

在家裡,孩子使用任何他所能拿到的東西都沒有問題,然而卻存在著弊端,因為這樣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孩子對所有權意識的建立。孩子還小,他不知道東西的所有權,在家裡看到什麼就拿走,喜歡什麼也拿走,往往只要不是什麼危險的物品,家長也不會過多幹涉。

家長在家裡的時候,應該多多強調物品的所有權,比如孩子碰到什麼,就需要告訴孩子這是誰的東西,可以怎麼做。比如,孩子在玩媽媽的手機,奶奶照顧孩子時便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手機,寶寶可以把這個還給媽媽。家長通過對孩子語言和行為動作的指導,更有利於強化孩子的物權觀念。

家長在平時,還可以多帶孩子出門,分清楚什麼是自己家的東西、什麼是別人家的東西、什麼是公共財物等,讓孩子瞭解對待這些物品的界限。先通過最基本的道理給孩子講述,再通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例給孩子進行延伸。

讓孩子明確,使用任何別人家的東西前,一定要先徵得別人的同意,公共物品可以使用但是不能破壞。家長還可以適當帶孩子去逛一逛超市,瞭解買賣和交換的道理,即使喜歡也要懂得剋制住自己的慾望。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孩子到了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如何才能幫孩子順利的度過

孩子到了物權敏感的時期,家長會發現孩子不願意和他人分享,此時的家長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時期。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自我教育,以下這幾點可以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物權敏感期。

1、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所有物

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存在強迫性,強迫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先冷靜下來,耐心地和孩子講清楚道理。

比如孩子不願意將自己的零食分給其他小朋友,父母就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出發,找到孩子不願分享的原因。這個時候再告訴孩子分享的好處,自己獨享品嚐到的只是孤獨的快樂,而將美味的零食與大家分享,大家都會很快樂。

家長用這樣的表達方式,能夠讓孩子很容易意識到,分享的快樂其實是可以傳遞和擴大的,因此孩子很容易就能夠學會分享。

2、學會適當尊重孩子的決定

其次,家長可以給孩子建立規則,但是同樣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尊重孩子的決定。有專家指出,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家長不進行過多幹涉,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物權意識敏感期。

孩子能夠在自己的專屬空間中,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物品,更好地給孩子建立起和自己所有物的聯繫。同時家長也要給孩子樹立對應的,他人專屬空間的認知,讓孩子能夠從自己的空間意識代入到對別人空間意識的尊重。

"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圖|文原創:雪媽育兒

俗話說,快樂與別人分享,它的幸福感就會增加,你將收穫雙倍的快樂。因此,孩子養成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好習慣,不僅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而且也能夠幫助孩子打開社交圈。孩子如同一棵鮮嫩的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生長。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懂得分享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孩子成長髮展的過程都不同,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分享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夠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聯合國前祕書長潘基文在很多場合談話,都提到小時候分桃子的親身經歷,傳遞給人們分享的意義。這是他的母親從小教給他的道理,並使他形成了高尚的價值觀。在他的競選演講中,提到更多的是責任和奉獻,而非個人利益。

小時候,親戚給潘基文的家裡送來了兩筐桃子,其中一筐已經熟透了,如果再過幾天可能就要爛掉,一筐剛好成熟。父親就問他的三個兒子,應該怎麼吃?

大兒子說:“應該先吃那筐熟透了的桃子。”

父親說:“等你把熟透的這一筐吃完了,另一筐不也要壞掉了嗎?”很顯然,父親並不滿意大兒子的建議。

二兒子說:“應該先吃剛好成熟的桃子,先把好吃的吃掉。”同樣,二兒子的建議父親也不滿意。

父親最後又問了小兒子,也就是潘基文,潘基文說:“應該把那些好的桃子混在一起,拿給鄰居們分享,剩下的正好我們自己吃。”父親聽了小兒子的話非常欣慰,並採納了小兒子的意見。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的幾點表現

在孩子懂得分享前,物權敏感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孩子常常會表現出自私,同時伴有極強的佔有慾,甚至分不清是非對錯。對此,家長們不用太過擔心,學會認識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就能夠幫孩子順利度過。

1、過度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小時候受到家長的圍繞和關注,很容易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尤其在比較隨和的人面前,孩子這一點就會表現得更加強烈。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一開始就存在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一定要給孩子樹立明確的規矩,及時改善這種現象。

2、無道德意識

家長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明確地指出孩子行為上的對錯,不然孩子就會很難形成道德意識。父母是孩子一切行為舉止的啟蒙老師,教育孩子也要用對方法。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一個好孩子,家長首先給孩子認同感,相信孩子的初心,在孩子無意識的錯誤行為面前,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糾正,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3、所有權意識不成熟

在家裡,孩子使用任何他所能拿到的東西都沒有問題,然而卻存在著弊端,因為這樣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孩子對所有權意識的建立。孩子還小,他不知道東西的所有權,在家裡看到什麼就拿走,喜歡什麼也拿走,往往只要不是什麼危險的物品,家長也不會過多幹涉。

家長在家裡的時候,應該多多強調物品的所有權,比如孩子碰到什麼,就需要告訴孩子這是誰的東西,可以怎麼做。比如,孩子在玩媽媽的手機,奶奶照顧孩子時便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手機,寶寶可以把這個還給媽媽。家長通過對孩子語言和行為動作的指導,更有利於強化孩子的物權觀念。

家長在平時,還可以多帶孩子出門,分清楚什麼是自己家的東西、什麼是別人家的東西、什麼是公共財物等,讓孩子瞭解對待這些物品的界限。先通過最基本的道理給孩子講述,再通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例給孩子進行延伸。

讓孩子明確,使用任何別人家的東西前,一定要先徵得別人的同意,公共物品可以使用但是不能破壞。家長還可以適當帶孩子去逛一逛超市,瞭解買賣和交換的道理,即使喜歡也要懂得剋制住自己的慾望。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孩子到了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如何才能幫孩子順利的度過

孩子到了物權敏感的時期,家長會發現孩子不願意和他人分享,此時的家長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時期。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自我教育,以下這幾點可以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物權敏感期。

1、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所有物

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存在強迫性,強迫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先冷靜下來,耐心地和孩子講清楚道理。

比如孩子不願意將自己的零食分給其他小朋友,父母就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出發,找到孩子不願分享的原因。這個時候再告訴孩子分享的好處,自己獨享品嚐到的只是孤獨的快樂,而將美味的零食與大家分享,大家都會很快樂。

家長用這樣的表達方式,能夠讓孩子很容易意識到,分享的快樂其實是可以傳遞和擴大的,因此孩子很容易就能夠學會分享。

2、學會適當尊重孩子的決定

其次,家長可以給孩子建立規則,但是同樣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尊重孩子的決定。有專家指出,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家長不進行過多幹涉,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物權意識敏感期。

孩子能夠在自己的專屬空間中,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物品,更好地給孩子建立起和自己所有物的聯繫。同時家長也要給孩子樹立對應的,他人專屬空間的認知,讓孩子能夠從自己的空間意識代入到對別人空間意識的尊重。

孩子處於物權敏感期,才會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家長請勿錯怪孩子

3、父母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現在的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行為。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則,給孩子良好的示範。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的言談舉止和人際交往孩子都看在眼裡,家長要做到與人相處和善、互幫互助、樂於分享。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家長給孩子傳遞分享的快樂,也要讓孩子開心地學會分享。

羅曼•羅蘭說過,幸福是靈魂的香味。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輕鬆地度過物權敏感期,學會互相分享,體會到分享的多重幸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