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絮棉花

棉花 服裝 農村 手工藝 散文 不完美媽媽 作家鄭旭東 2019-06-05
鄉情散文:絮棉花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很多原始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民間的一些傳統手藝已經失傳,或者正在瀕臨失傳。

早些年,婦女們做棉衣,棉被的時候,在炕上絮棉花場面,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看見過,現在,想起來,那個畫面仍然非常溫馨。

過去,春末夏初,人們陸陸續續換上單衣服後,婦女們在忙完地裡的活,或者陰天下雨的時候,便開始抽空拆洗舊棉襖,舊棉褲,舊被褥子等活計。

那個年代每家生活都比較困難,一年四季輪換穿的衣服很少,常常是一身衣服穿上一個季節。所以,折舊衣服的時候,都是破爛不堪的。婦女們都會節省,如果衣服面可繼續用,洗涮後,整整齊齊擺在櫃裡,留做下一年做棉衣服裡子用,如果實在不能用,也不能扔掉,留做打袼褙做鞋用。就連黏在一起,硬邦邦的棉花套子,也捨不得扔,繼續使用。

當年,最常見的畫面是:煤油燈下,梳著疙瘩鬏的老太太,頭上彆著一個簪子,叼著一個大煙袋,坐在炕頭上,慢條斯理地用手指蓋撕扯著棉花套子,滿是青筋乾巴巴的手將已經結為疙瘩,或者因為雨澆變為硬結的棉花套子,一點點地撕扯開,使其蓬鬆起來,做成一個個圓圓的小薄片,一張張地摞成小山一樣,放到一旁,留做棉衣服用。一會兒,菸袋鍋煙不透氣了,拔下頭上的簪子,扎一紮菸袋鍋,嘴上噴出來一股煙霧,又繼續“喀哧”棉花套子。

鄉情散文:絮棉花

當時,農村裡來彈棉花的南方人很少,北方人又不會這門技術。況且,棉花又是非常珍貴的緊俏物品,國家按人口憑票供應,即使隨便賣,很多人家也買不起。所以,“喀哧”棉花套子這個活,家家戶戶都是婦女來做。

一般做棉衣服都是用舊棉花,雖然,不暖和,也沒有辦法,供銷社買回來的新棉花,給在外面幹活的人絮衣服穿來防寒保暖,孩子們是沒有這個待遇。

做棉被一般都是用從供銷社買回成斤成捆的棉花來做。做棉被,首先,要把棉花撕成一張張小片兒,鋪在在被裡上,富裕一點人家,怕棉被滾包,再放上一層紗布,然後開始一片一片地絮棉花,絮棉花是細緻的活,棉花要絮一樣平,不能厚一塊,薄一塊,棉花絮好後,用桌子或其他的木板放上面壓一下,使棉花不蓬鬆,粘成一體。然後,在絮好的棉花上鋪上被面,開始“行”被。絮棉花的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是技術活,年輕的姑娘一般沒有耐心不願意做。

“行”被是用線將棉花和上下的被裡兒和被面縫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被。

“行”被的活,也需要技術。首先,要在被面上用石筆打上橫槓,“行”被的人按照劃好的槓,一針針地趴在被上往前縫,大約一捺左右縫一針。剛絮的棉花很蓬鬆,被子很厚,要用大號針來縫,不會幹這個活的人,往往稍一鬆手,針就丟在棉花裡,一不小心還會扎手。“行”被的活非常累,一個人“行”一個被,會累的滿頭大汗。

自己家的人蓋的被子大多是自己動手縫製,一般不求人。但是有一種被子,那是要請鄉鄰們幫忙的,那就是縫製“婚被”的時候。

做婚被請的人也有講究,不僅僅要手藝高超,而且是家庭“全科”之人,也就是請來幫忙縫被的人要公婆、父母健在,有兒有女的人。縫婚被子要挑選好日子,要雙月雙日才能縫製。婚被縫製的時候用的是紅線,並且是一根線從這頭縫到那頭,中間不能接線,“行”被的人都是遵守這個規矩的。

如今,手工做的被子都被機器所代替,農村人縫製的被子也越來越少。雖然,商店裡各種被褥品種繁多,農村娶親嫁女還有這個做婚被的傳統。手工縫製的婚被,不僅有一種儀式感,還因為,那厚厚的棉被裡飽含著父母親深深的愛。

鄉情散文:絮棉花

鄉情散文:絮棉花

鄉情散文:絮棉花

鄉情散文:絮棉花

鄉情散文:絮棉花

鄉情散文:絮棉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