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普濟天下,與風雨飄搖的清朝兵戎相見。

1911年12月,閻錫山率山西新軍東進,欲奪取歸(歸化城)、綏(綏遠城)兩城。綏遠城將軍堃岫命土默特步騎兩營及其他軍種分三路迎擊。土默特步騎營將閻軍前敵指揮官統帶王家矩擊斃,閻軍被迫撤退。

這是土默特步騎營用新式裝備進行的第一戰,也是土默特官兵為清廷的最後一戰。在此役中他們捍衛了蒙古族騎兵驍勇的尊嚴。

為清廷的最後一戰  土默特官兵仍然捍衛了蒙古族騎兵的驍勇尊嚴

明朝萬曆年間,達延汗統一蒙古諸部後,長期駐紮在內蒙古土默特地區。清朝以來,以蒙古兵驍勇而“南北用兵足資調遣”。清廷視蒙古兵為勁旅,每有戰事,特別是北方和西北方的戰事,總要調遣包括土默特兵丁在內的各蒙古族官兵從徵打仗。

據清編《土默特旗志》載,從1646年(順治三年)至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土默特官兵奉調參加的重要戰事計11次,主要是為清廷開疆拓土或鎮壓反叛而進行的戰爭。這些戰爭有1646年征伐喀爾喀土謝圖汗部及車臣汗部的戰爭,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對準噶爾部的昭莫多之戰以及乾隆年間在新疆伊犁等處進擊準噶爾部達瓦奇、達什達瓦等部的戰爭等。

每次奉調的官兵少者500名,多則2500餘名,陣歿的官兵該書載有確數的累計為960餘名,如將“死事多名”之類的籠統記載計算在內,陣亡官兵當在千名以上,若將傷者計算在內,兵員損失則更多。

為清廷的最後一戰  土默特官兵仍然捍衛了蒙古族騎兵的驍勇尊嚴

《土默特旗志》的載錄並不全面,其編撰者也慨嘆道:“從徵勁旅,委骨沙場,抵以二百年來朝野雍熙,鮮所表著,其埋沒於冰崖雪磧、黃沙白草之中者,不知凡幾矣。”

據現存《土默特歷史檔案·滿文檔》記載,1720年,清廷徵調土默特官兵開赴大西北征伐準噶爾,駐紮於阿勒臺,被分作兩隊,阿爾泰隊由副都統根敦率領,隨振武將軍傅爾丹對準噶爾部作戰。一為藏隊,深入亙古絕域,勘定西藏。由於統帥傅爾丹指揮失誤,致清軍在庫裡業格嶺之西中伏,不得不且戰且退,在和通腦兒被準噶爾部包圍。土默特官兵千人雖奮勇作戰,最終還是被潰,多人被俘,副都統袞布、參領大吉里布等投降。而根敦率部卻在額爾穆克河一役中迫使準部四千餘人後撤,戰功特出。因而雍正皇帝逾曰:“土默特將士兵丁連歲從徵,甚屬勤勞,已命頒帑賞賚。根敦向在阿勒臺軍營效力十有餘年,復至巴里坤,茂著勞績,朕甚嘉之,特賞御用冠服及銀二百兩,以示獎勵。”

為清廷的最後一戰  土默特官兵仍然捍衛了蒙古族騎兵的驍勇尊嚴

1851年1月(道光三十年),廣西爆發太平天國革命。太平軍於1853年三月(咸豐三年)攻克南京,定為都城,改名天京,是年五月太平軍西征北伐,活動於北方的捻黨紛紛起義響應。1855年,各地捻黨武裝組成捻軍,與太平軍相互呼應,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

清廷慌忙徵調土默特、察哈爾等處蒙古騎兵前赴山東、河南堵剿。土默特官兵奉調與捻軍作戰,清廷命綏遠城將軍託明阿率滿蒙官兵數千名前往淮徐一帶堵防捻軍。託明阿擔心土默特兵丁“未經訓練,難期得力”。確實土默特兵丁自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以後,基本未經戰爭,但其戰鬥力卻令懷疑者刮目相看。參領烏爾貢扎布帶管土默特馬步隊蒙兵1500名,前往直隸、山東、江南各省與捻軍作戰,屢著戰功,奪獲多座城池。烏爾貢扎布被授予“頭品頂戴、記名副都統,並賞戴花翎,給予伊克斯巴圖魯勇號”。

為清廷的最後一戰  土默特官兵仍然捍衛了蒙古族騎兵的驍勇尊嚴

馳赴戰場後,土默特官兵在山東曹州、單縣、濟南府,河南固始縣、歸德府、方家集,安徽亳州、霍邱縣、壽縣正陽關,直隸河間府,湖北麻城,山西應縣以及江南等處,都曾浴血作戰。僅1859年(咸豐九年)、1860年(咸豐十年)兩年,陣亡官兵即達390餘名。

當然,清廷用人之際,給土默特官兵的獎賞也頗慷慨。《土默特歷史檔案》所述,1857年,管帶土默特馬隊營總格繃額呈文所列:賞戴花翎者參領2員、佐領1員、驍騎校3員、前鋒校2員、賞戴23名。步隊總管德楞額呈文內列:賞戴花翎者參領、佐領各1員,賞戴藍翎者驍騎校3員、甲兵18員。土默特馬步隊官兵長時間在魯、豫、皖等省作戰,犧牲巨大,如委營總、佐領沙津滿達勒連續6年為清廷效命,直到陣亡。

1858年捻軍被鎮壓後,土默特1500餘名官兵才奉命撤防回旗。剛剛從“剿捻”前線歸來的兩翼官兵,又被驅向戰場。1859年1月,參領烏爾圖那遜奉派率領土默特官兵,奔赴鄂爾多斯杭錦旗、河套一帶,以及烏拉特旗哈木爾和碩、阿拉善溝等處,與馬化龍領導的回軍作戰,屢獲勝利,烏爾圖那遜因此被提為副都統。

1859年7月,清廷又以一紙急令調綏遠城、歸化城馬隊官兵各500名,火速馳津防剿,土默特馬隊在營烏爾圖納遜帶領下,火速馳抵天津海口大梁子、張家灣、通州八里橋等處,與英兵接仗,殺傷甚夥。

為清廷的最後一戰  土默特官兵仍然捍衛了蒙古族騎兵的驍勇尊嚴

受維新運動影響,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土默特官兵自編巡警營,責以新操。從德商訂購240支七米粒毛瑟馬步搶配給兵丁。這標誌著清廷開始改練新軍,以此振興戎政。

1906年4月,在綏遠城將軍貽谷主持下,裁撤土默特巡警營,改為陸軍步兵第二營(第一營為綏遠城滿兵),仿照北洋陸軍的辦法進行操練。陸軍二營共520名,均以新式步槍裝備。第二年應管帶土默特陸軍官兵參領倭什珂之請,將營內年老衰弱、操法平常及染有嗜好者分別替換,飭由六十佐領各傳素無習氣,身體、年歲合格壯丁兩名送營,隨到隨換。因而提高了該營的操練水平和作戰能力。同年,土默特遵貽谷之命挑選蒙古族兵270名,組建了陸軍騎兵第二營(第一營由滿兵組成)。土默特人一般將陸軍第二營和騎兵第二營合稱為步騎兩營。

土默特步騎兩營戰鬥力很強,成為當時歸綏兩城引以為傲的一支勁旅。尤其是騎兵,既可以正面突擊,又可以迂迴包圍。其行動輕捷,不受地形和氣象影響,在戰場上游刃有餘,故被稱為“鐵騎”。

為清廷的最後一戰  土默特官兵仍然捍衛了蒙古族騎兵的驍勇尊嚴

1911年(宣統三年),全國各省響應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號召,紛紛發動起義。閻錫山率領5000餘名起義的原清軍之新軍從太原出兵塞外,在打下包頭、薩拉齊兩個重鎮之後,攻打駐有清朝重兵的歸綏兩城。綏遠城將軍堃岫命土默特步騎兩營、口外巡防隊殘部及綏遠城炮兵連兵分三路迎擊。土默特步兵營為上路,在營長髮義帶領下進道什爾村就地佈防。

初八日拂曉,步騎營擊退3倍於己的閻軍。天亮後營長髮義組織射手,將閻軍前敵指揮官統帶王家矩擊斃,再加上其他兩路軍馳援而來,閻軍被迫撤退,接著率軍繞道托克托縣返回了山西。道什爾戰役證明土默特步騎營的戰鬥力確實很強,此役是土默特官兵用新式裝備進行的第一戰,也是這支武裝為清廷的最後一戰。

雖然說,閻錫山撤軍的主要原因是趕回山西搶都督的寶座。但我們也看出土默特步騎營的戰鬥力確實很強,尤其是蒙古族騎兵的驍勇,在戰場上東劈西擊,讓敵方望而生畏。即使清軍土崩瓦解,土默特的騎兵仍然捍衛者蒙古族騎兵的尊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