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

一、第三次西征的歷史背景

蒙古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錚錚向榮。

薩滿教在蒙古比較流行,他們的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而成吉思汗正是這一代表,人們非常崇拜他,並把他的命令當做神的命令去服從與執行。這就是領導者的威嚴與膜拜,有利於全力的集中和其能力的發揮。

"

一、第三次西征的歷史背景

蒙古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錚錚向榮。

薩滿教在蒙古比較流行,他們的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而成吉思汗正是這一代表,人們非常崇拜他,並把他的命令當做神的命令去服從與執行。這就是領導者的威嚴與膜拜,有利於全力的集中和其能力的發揮。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征戰,擴充領域,增加財富,使大蒙古國的疆域越來越大,日子越來越富足,呈現一種空前的狀態。蒙古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具有各種兵種、兵紀嚴明,軍心所想披靡,為西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第三次西征的原因

1219~1225年,第一次西征的成吉思汗他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主要是打敗了花剌子模國等多個國家,積累了力量和財富,到達裡海及其以北,還有伊拉克、印度等地。

1235~1242年,第二次西征,也就是出名的“長子西征”,各皇家的長子們為主要領導人的西征開始了,他們又清除了花剌子模國的餘孽,

到達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佔領了阿特耳佩佔、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之後又進兵中亞西亞。

“長子西征”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之後,大約蒙古修生養息了十幾年的時間,然後又進行了第三次西征。原因如下:

裡海之南的木剌夷國不進朝攻,當時的蒙古大帝國已經是名揚地中海,木剌夷國的這種行為使蒙古帝國很沒有面子,顯然是挑釁。為了顯示威嚴令其臣服,1256年,蒙古發動了第三次西征。

"

一、第三次西征的歷史背景

蒙古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錚錚向榮。

薩滿教在蒙古比較流行,他們的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而成吉思汗正是這一代表,人們非常崇拜他,並把他的命令當做神的命令去服從與執行。這就是領導者的威嚴與膜拜,有利於全力的集中和其能力的發揮。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征戰,擴充領域,增加財富,使大蒙古國的疆域越來越大,日子越來越富足,呈現一種空前的狀態。蒙古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具有各種兵種、兵紀嚴明,軍心所想披靡,為西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第三次西征的原因

1219~1225年,第一次西征的成吉思汗他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主要是打敗了花剌子模國等多個國家,積累了力量和財富,到達裡海及其以北,還有伊拉克、印度等地。

1235~1242年,第二次西征,也就是出名的“長子西征”,各皇家的長子們為主要領導人的西征開始了,他們又清除了花剌子模國的餘孽,

到達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佔領了阿特耳佩佔、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之後又進兵中亞西亞。

“長子西征”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之後,大約蒙古修生養息了十幾年的時間,然後又進行了第三次西征。原因如下:

裡海之南的木剌夷國不進朝攻,當時的蒙古大帝國已經是名揚地中海,木剌夷國的這種行為使蒙古帝國很沒有面子,顯然是挑釁。為了顯示威嚴令其臣服,1256年,蒙古發動了第三次西征。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三、第三次西征的過程

公元1256年,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憲宗蒙哥的皇弟旭烈兀擔任統帥,帶領布而嘎、不花鐵木耳、貝住等出征木剌夷國。

《元史 本紀》記載:夏六月,命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臺等帥師徵西域哈里發八哈塔等國。又命塔塔兒帶撒裡、土魯花等徵欣都思、怯失迷兒等國。帝幸火兒忽納要不兒之地。

這樣,與前兩次相同,蒙古軍很快攻入了木剌夷國,所向披靡。在攻陷了木剌夷國之後,國王兀魯投降,並對其子民進行了殘酷的殺戮。

公元1257年,蒙古軍又開始進攻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報達是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的首都,這個國家已經建立500年。

"

一、第三次西征的歷史背景

蒙古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錚錚向榮。

薩滿教在蒙古比較流行,他們的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而成吉思汗正是這一代表,人們非常崇拜他,並把他的命令當做神的命令去服從與執行。這就是領導者的威嚴與膜拜,有利於全力的集中和其能力的發揮。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征戰,擴充領域,增加財富,使大蒙古國的疆域越來越大,日子越來越富足,呈現一種空前的狀態。蒙古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具有各種兵種、兵紀嚴明,軍心所想披靡,為西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第三次西征的原因

1219~1225年,第一次西征的成吉思汗他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主要是打敗了花剌子模國等多個國家,積累了力量和財富,到達裡海及其以北,還有伊拉克、印度等地。

1235~1242年,第二次西征,也就是出名的“長子西征”,各皇家的長子們為主要領導人的西征開始了,他們又清除了花剌子模國的餘孽,

到達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佔領了阿特耳佩佔、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之後又進兵中亞西亞。

“長子西征”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之後,大約蒙古修生養息了十幾年的時間,然後又進行了第三次西征。原因如下:

裡海之南的木剌夷國不進朝攻,當時的蒙古大帝國已經是名揚地中海,木剌夷國的這種行為使蒙古帝國很沒有面子,顯然是挑釁。為了顯示威嚴令其臣服,1256年,蒙古發動了第三次西征。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三、第三次西征的過程

公元1256年,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憲宗蒙哥的皇弟旭烈兀擔任統帥,帶領布而嘎、不花鐵木耳、貝住等出征木剌夷國。

《元史 本紀》記載:夏六月,命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臺等帥師徵西域哈里發八哈塔等國。又命塔塔兒帶撒裡、土魯花等徵欣都思、怯失迷兒等國。帝幸火兒忽納要不兒之地。

這樣,與前兩次相同,蒙古軍很快攻入了木剌夷國,所向披靡。在攻陷了木剌夷國之後,國王兀魯投降,並對其子民進行了殘酷的殺戮。

公元1257年,蒙古軍又開始進攻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報達是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的首都,這個國家已經建立500年。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蒙古入侵報達國時,統治者的首領是一個怯懦無能只會享樂的領導人,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對抗,最後投降被殺。這次被屠殺的人有數十萬,還有一些珍貴的藝術品及華麗的建築物都遭到了焚燬。

之後,蒙古大軍又侵入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最後逼近埃及。雖然當地人民組成了聯軍一起來對抗蒙古軍隊的鐵騎,但是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自此,俄羅斯人也俯首稱臣,開始了長達400年的被統治的生活。

四、第三次西征勝利的原因:

1、戰術上

蒙古人都是天生的騎手,從小學習,平時生活中也不斷地得到鍛鍊,所以在馬背上騎行作戰技術高超,非一般人能及。蒙古的騎兵為弓騎兵,擁有很好的持久力,但是當時的歐洲騎兵使用的是鐵甲騎士列陣直衝的戰術,這個戰術在弓騎兵面前並沒有什麼效果。

"

一、第三次西征的歷史背景

蒙古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錚錚向榮。

薩滿教在蒙古比較流行,他們的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而成吉思汗正是這一代表,人們非常崇拜他,並把他的命令當做神的命令去服從與執行。這就是領導者的威嚴與膜拜,有利於全力的集中和其能力的發揮。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征戰,擴充領域,增加財富,使大蒙古國的疆域越來越大,日子越來越富足,呈現一種空前的狀態。蒙古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具有各種兵種、兵紀嚴明,軍心所想披靡,為西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第三次西征的原因

1219~1225年,第一次西征的成吉思汗他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主要是打敗了花剌子模國等多個國家,積累了力量和財富,到達裡海及其以北,還有伊拉克、印度等地。

1235~1242年,第二次西征,也就是出名的“長子西征”,各皇家的長子們為主要領導人的西征開始了,他們又清除了花剌子模國的餘孽,

到達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佔領了阿特耳佩佔、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之後又進兵中亞西亞。

“長子西征”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之後,大約蒙古修生養息了十幾年的時間,然後又進行了第三次西征。原因如下:

裡海之南的木剌夷國不進朝攻,當時的蒙古大帝國已經是名揚地中海,木剌夷國的這種行為使蒙古帝國很沒有面子,顯然是挑釁。為了顯示威嚴令其臣服,1256年,蒙古發動了第三次西征。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三、第三次西征的過程

公元1256年,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憲宗蒙哥的皇弟旭烈兀擔任統帥,帶領布而嘎、不花鐵木耳、貝住等出征木剌夷國。

《元史 本紀》記載:夏六月,命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臺等帥師徵西域哈里發八哈塔等國。又命塔塔兒帶撒裡、土魯花等徵欣都思、怯失迷兒等國。帝幸火兒忽納要不兒之地。

這樣,與前兩次相同,蒙古軍很快攻入了木剌夷國,所向披靡。在攻陷了木剌夷國之後,國王兀魯投降,並對其子民進行了殘酷的殺戮。

公元1257年,蒙古軍又開始進攻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報達是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的首都,這個國家已經建立500年。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蒙古入侵報達國時,統治者的首領是一個怯懦無能只會享樂的領導人,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對抗,最後投降被殺。這次被屠殺的人有數十萬,還有一些珍貴的藝術品及華麗的建築物都遭到了焚燬。

之後,蒙古大軍又侵入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最後逼近埃及。雖然當地人民組成了聯軍一起來對抗蒙古軍隊的鐵騎,但是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自此,俄羅斯人也俯首稱臣,開始了長達400年的被統治的生活。

四、第三次西征勝利的原因:

1、戰術上

蒙古人都是天生的騎手,從小學習,平時生活中也不斷地得到鍛鍊,所以在馬背上騎行作戰技術高超,非一般人能及。蒙古的騎兵為弓騎兵,擁有很好的持久力,但是當時的歐洲騎兵使用的是鐵甲騎士列陣直衝的戰術,這個戰術在弓騎兵面前並沒有什麼效果。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2、部隊的機動性上

蒙古採用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的戰術,他們可以在上百里地大的規模上進行機動,這樣就使得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他們很少進行正面衝擊。

蒙古通常是有一小部分騎兵,先來騷擾敵軍,受到攻擊後後撤,等到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時四面包抄的騎兵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幾乎是所向必克。

3、裝備上

蒙古人集中了大量的工匠來製造盔甲,而且還有通過繳獲的大量盔甲,這樣再加上蒙古人傳統的騎射技術和彪悍的民風,但是在同時期西方重甲騎士僅有鎖子甲,而且還僅僅是一部分士兵著甲,有一些應徵入伍的步兵就什麼甲也沒有了。

這樣在裝備上,蒙古軍隊的就非常精良,對蒙古軍來說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可謂是如虎添翼,故蒙古的對手在裝備上就輸了。

"

一、第三次西征的歷史背景

蒙古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錚錚向榮。

薩滿教在蒙古比較流行,他們的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而成吉思汗正是這一代表,人們非常崇拜他,並把他的命令當做神的命令去服從與執行。這就是領導者的威嚴與膜拜,有利於全力的集中和其能力的發揮。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征戰,擴充領域,增加財富,使大蒙古國的疆域越來越大,日子越來越富足,呈現一種空前的狀態。蒙古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具有各種兵種、兵紀嚴明,軍心所想披靡,為西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第三次西征的原因

1219~1225年,第一次西征的成吉思汗他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主要是打敗了花剌子模國等多個國家,積累了力量和財富,到達裡海及其以北,還有伊拉克、印度等地。

1235~1242年,第二次西征,也就是出名的“長子西征”,各皇家的長子們為主要領導人的西征開始了,他們又清除了花剌子模國的餘孽,

到達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佔領了阿特耳佩佔、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之後又進兵中亞西亞。

“長子西征”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之後,大約蒙古修生養息了十幾年的時間,然後又進行了第三次西征。原因如下:

裡海之南的木剌夷國不進朝攻,當時的蒙古大帝國已經是名揚地中海,木剌夷國的這種行為使蒙古帝國很沒有面子,顯然是挑釁。為了顯示威嚴令其臣服,1256年,蒙古發動了第三次西征。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三、第三次西征的過程

公元1256年,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憲宗蒙哥的皇弟旭烈兀擔任統帥,帶領布而嘎、不花鐵木耳、貝住等出征木剌夷國。

《元史 本紀》記載:夏六月,命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臺等帥師徵西域哈里發八哈塔等國。又命塔塔兒帶撒裡、土魯花等徵欣都思、怯失迷兒等國。帝幸火兒忽納要不兒之地。

這樣,與前兩次相同,蒙古軍很快攻入了木剌夷國,所向披靡。在攻陷了木剌夷國之後,國王兀魯投降,並對其子民進行了殘酷的殺戮。

公元1257年,蒙古軍又開始進攻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報達是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的首都,這個國家已經建立500年。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蒙古入侵報達國時,統治者的首領是一個怯懦無能只會享樂的領導人,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對抗,最後投降被殺。這次被屠殺的人有數十萬,還有一些珍貴的藝術品及華麗的建築物都遭到了焚燬。

之後,蒙古大軍又侵入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最後逼近埃及。雖然當地人民組成了聯軍一起來對抗蒙古軍隊的鐵騎,但是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自此,俄羅斯人也俯首稱臣,開始了長達400年的被統治的生活。

四、第三次西征勝利的原因:

1、戰術上

蒙古人都是天生的騎手,從小學習,平時生活中也不斷地得到鍛鍊,所以在馬背上騎行作戰技術高超,非一般人能及。蒙古的騎兵為弓騎兵,擁有很好的持久力,但是當時的歐洲騎兵使用的是鐵甲騎士列陣直衝的戰術,這個戰術在弓騎兵面前並沒有什麼效果。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2、部隊的機動性上

蒙古採用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的戰術,他們可以在上百里地大的規模上進行機動,這樣就使得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他們很少進行正面衝擊。

蒙古通常是有一小部分騎兵,先來騷擾敵軍,受到攻擊後後撤,等到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時四面包抄的騎兵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幾乎是所向必克。

3、裝備上

蒙古人集中了大量的工匠來製造盔甲,而且還有通過繳獲的大量盔甲,這樣再加上蒙古人傳統的騎射技術和彪悍的民風,但是在同時期西方重甲騎士僅有鎖子甲,而且還僅僅是一部分士兵著甲,有一些應徵入伍的步兵就什麼甲也沒有了。

這樣在裝備上,蒙古軍隊的就非常精良,對蒙古軍來說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可謂是如虎添翼,故蒙古的對手在裝備上就輸了。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4、巧利用結冰的環境

蒙古軍通常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已經度過了冰冷的河水,這些主力從背後殺向了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狼狽不堪的撤回兵營,蒙古人向兵營發起緊密的進攻,他們利用巨石、著火的箭,有毒的箭、燃燒油等等,攻勢異常猛烈。

西方軍隊大多第一次見這陣勢,內心恐慌,四散逃亡,身穿輕裝的蒙古軍隊在結冰的河面上追擊,其速度和忍耐力比起身著厚重鎧甲的歐洲軍隊要強的多,圍追堵截的效果奇好。

5、蒙古馬的優勢

蒙古人所騎的蒙古馬身材矮小,跑的很慢,超越障礙的能力也遠遠比不上歐洲的高頭大馬,如果叫現代人看會被認為是最劣等的馬。但是,什麼事物都有兩面性,但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非常低。可以長時間的奔跑,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

而且作為騎乘的工具通常是母馬,這就兼具了兩個用途:騎乘工具和提供馬奶,這同時也就提供了後勤保障,為戰爭的連年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一、第三次西征的歷史背景

蒙古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在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錚錚向榮。

薩滿教在蒙古比較流行,他們的最主要的觀點就是認為“長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而成吉思汗正是這一代表,人們非常崇拜他,並把他的命令當做神的命令去服從與執行。這就是領導者的威嚴與膜拜,有利於全力的集中和其能力的發揮。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成吉思汗一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馬背上”度過,四處征戰,擴充領域,增加財富,使大蒙古國的疆域越來越大,日子越來越富足,呈現一種空前的狀態。蒙古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具有各種兵種、兵紀嚴明,軍心所想披靡,為西征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第三次西征的原因

1219~1225年,第一次西征的成吉思汗他們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主要是打敗了花剌子模國等多個國家,積累了力量和財富,到達裡海及其以北,還有伊拉克、印度等地。

1235~1242年,第二次西征,也就是出名的“長子西征”,各皇家的長子們為主要領導人的西征開始了,他們又清除了花剌子模國的餘孽,

到達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佔領了阿特耳佩佔、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之後又進兵中亞西亞。

“長子西征”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之後,大約蒙古修生養息了十幾年的時間,然後又進行了第三次西征。原因如下:

裡海之南的木剌夷國不進朝攻,當時的蒙古大帝國已經是名揚地中海,木剌夷國的這種行為使蒙古帝國很沒有面子,顯然是挑釁。為了顯示威嚴令其臣服,1256年,蒙古發動了第三次西征。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三、第三次西征的過程

公元1256年,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憲宗蒙哥的皇弟旭烈兀擔任統帥,帶領布而嘎、不花鐵木耳、貝住等出征木剌夷國。

《元史 本紀》記載:夏六月,命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臺等帥師徵西域哈里發八哈塔等國。又命塔塔兒帶撒裡、土魯花等徵欣都思、怯失迷兒等國。帝幸火兒忽納要不兒之地。

這樣,與前兩次相同,蒙古軍很快攻入了木剌夷國,所向披靡。在攻陷了木剌夷國之後,國王兀魯投降,並對其子民進行了殘酷的殺戮。

公元1257年,蒙古軍又開始進攻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報達是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的首都,這個國家已經建立500年。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蒙古入侵報達國時,統治者的首領是一個怯懦無能只會享樂的領導人,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對抗,最後投降被殺。這次被屠殺的人有數十萬,還有一些珍貴的藝術品及華麗的建築物都遭到了焚燬。

之後,蒙古大軍又侵入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最後逼近埃及。雖然當地人民組成了聯軍一起來對抗蒙古軍隊的鐵騎,但是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自此,俄羅斯人也俯首稱臣,開始了長達400年的被統治的生活。

四、第三次西征勝利的原因:

1、戰術上

蒙古人都是天生的騎手,從小學習,平時生活中也不斷地得到鍛鍊,所以在馬背上騎行作戰技術高超,非一般人能及。蒙古的騎兵為弓騎兵,擁有很好的持久力,但是當時的歐洲騎兵使用的是鐵甲騎士列陣直衝的戰術,這個戰術在弓騎兵面前並沒有什麼效果。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2、部隊的機動性上

蒙古採用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的戰術,他們可以在上百里地大的規模上進行機動,這樣就使得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他們很少進行正面衝擊。

蒙古通常是有一小部分騎兵,先來騷擾敵軍,受到攻擊後後撤,等到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時四面包抄的騎兵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幾乎是所向必克。

3、裝備上

蒙古人集中了大量的工匠來製造盔甲,而且還有通過繳獲的大量盔甲,這樣再加上蒙古人傳統的騎射技術和彪悍的民風,但是在同時期西方重甲騎士僅有鎖子甲,而且還僅僅是一部分士兵著甲,有一些應徵入伍的步兵就什麼甲也沒有了。

這樣在裝備上,蒙古軍隊的就非常精良,對蒙古軍來說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可謂是如虎添翼,故蒙古的對手在裝備上就輸了。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4、巧利用結冰的環境

蒙古軍通常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已經度過了冰冷的河水,這些主力從背後殺向了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狼狽不堪的撤回兵營,蒙古人向兵營發起緊密的進攻,他們利用巨石、著火的箭,有毒的箭、燃燒油等等,攻勢異常猛烈。

西方軍隊大多第一次見這陣勢,內心恐慌,四散逃亡,身穿輕裝的蒙古軍隊在結冰的河面上追擊,其速度和忍耐力比起身著厚重鎧甲的歐洲軍隊要強的多,圍追堵截的效果奇好。

5、蒙古馬的優勢

蒙古人所騎的蒙古馬身材矮小,跑的很慢,超越障礙的能力也遠遠比不上歐洲的高頭大馬,如果叫現代人看會被認為是最劣等的馬。但是,什麼事物都有兩面性,但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非常低。可以長時間的奔跑,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

而且作為騎乘的工具通常是母馬,這就兼具了兩個用途:騎乘工具和提供馬奶,這同時也就提供了後勤保障,為戰爭的連年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蒙古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五、影響及評價

公元1260年忽必烈奪取汗位,封波斯為旭烈兀的封地,於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了伊利汗國:

伊利汗國東起阿姆河,東到小亞細亞,北接清欽察汗國,南至印度洋。

慢慢的,元朝皇帝的番薯就有了四大汗國: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窩闊臺汗國、 察哈臺汗國,而實際上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已經變成了獨立的國家。

四大汗國包括兩種說法,一是元朝(又稱大汗汗國)與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構成的四國, 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又稱"兀魯思",分別是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四大汗國與元朝相當於當時的五大主力,他們長期保持友好的關係,駐路通暢,往來頻繁,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把直接影響到歐洲日後的文藝復興,同時也把西方的天文、醫學、歷算等傳入中國。

經過這三次西征,東西經濟和文化得到了廣泛交流,國家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各地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良好局面,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