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摘要: 梅州老照片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值得回味的風俗,有些至今沒有大的變化,比如敬神拜祖宗,有些已經徹底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稈棚、字紙爐,還有一些雖然仍然存在,卻日漸式微,比如笠嫲。下面就讓我們從老照片中 ...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數字圖庫留存的梅州老照片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值得回味的風俗,有些至今沒有大的變化,比如敬神拜祖宗,有些已經徹底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稈棚、字紙爐,還有一些雖然仍然存在,卻日漸式微,比如笠嫲。下面就讓我們從老照片中找回滄桑歲月中些許記憶。

敬神—敬伯公

客家人口中的“敬神”有兩種含義,一是敬伯公(土地神、門神、灶神、農神等),二是祭祀祖先。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福德伯公伯婆廟,攝於1904-1920年間。

客家人對土地的崇拜,已從自然神崇拜轉化為對保護神的崇拜,稱土地神“公王”、“社官”、“龍神伯公”、“福德伯公”等。“伯公”神位隨處可見,伯公廟的對聯是“神恩施大化,厚德載群生”,有些廟有祀伯公偶像,但大部分僅有一塊石碑或木牌,或一張紅紙,或一塊石頭,有些連廟都沒有,乾脆就是幾塊石頭。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老樹下的伯公廟,樹上掛著“有求必應”之類的牌牌,攝於1904-1920年間。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榕樹伯公,攝於1905-1930年間。

伯公幾乎什麼都管,當地人口平安、六畜興旺、風調雨順,都要求伯公保佑。逢年過節,鄉里百姓必須叩拜鄰近伯公。平時,小孩碰上病痛,經“查神”、“問仙”認定孩子“得罪”了伯公,例如孩子攀爬了伯公樹或竹叢,又或戲弄過壇前的茶杯等等,為人父母者就要備齋果、香燭,到伯公前去叩拜,請求伯公寬恕孩子年幼無知,祈求孩子早日康復。家裡買了幼豬、幼牛飼養,要到伯公壇前“祈豬福”、“祈牛福”,祈求伯公保護幼豬、幼牛順利長大。到幼豬養成大肥豬出賣,或將老弱耕牛出賣後,要到原伯公壇前“酬豬福”、“酬牛福”。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伯公廟,攝於1905-1925年間。

山神伯公民間謂“后土”,其壇像一個小墳墓,設於祖宗墳墓兩側;民間在墳塋之旁立石刻“某姓山神或某姓后土”之碑,意即管祖墳一座山或一方土地之神。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客家婦女在拜祭山神伯公廟,攝於1905-1930年間。

仙人叔婆、河神伯公、塘頭伯公、水打伯公、井神伯公等都是水神的別稱,只是供奉的位置不同而已。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井神伯公之位,攝於1905-1930年間。

田頭伯公多安奉在田頭、路旁,俗稱“保禾苗”的“田頭伯公”。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905-1930年間,像 是田頭伯公廟。

顯應伯公所奉是石頭,俗稱顯應公王。俗民說,該公王要殺狗去祭才靈驗。因為狗可避凶制煞。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山頂上用粘土簡易糊成、破泥缸罩著的伯公壇,似乎就是顯應伯公,攝於1881-1906年間。撐腰伯公又稱石古大王,多奉在崎嶇的山路或石巖縫中,傳說患腰病者前往燒香,向石縫中插木枝後可治。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歷史上,客家山區百姓長期處於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禦乏力,因此到處設立“伯公”壇,寄望神靈保佑。敬神—敬祖先。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客家人把祭祀祖先也叫做“敬神”,祖先就是客家人心目中的神。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清末,梅州的客家人在清明節祭祖敬神,攝於1895-1907年間。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清明節拜祭祖先,攝於1905-1930年間。清明節祭祖敬神,攝於1937年前。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金罌—不能不提的客家喪葬習俗。說到客家人敬神敬祖先時,就不能不說起金罌(客家話音同“ang”)。客家人曾經是漢族中唯一盛行二次葬遺習的民系。客家人對祖先骸骨尊稱為“骨金”,將裝“骨金”的陶罐稱謂“金罌”。所謂“二次葬”,是指“埋”跟“葬”分開。“埋”是先將逝者放入棺木,埋後數年,再撿出骸骨,洗淨放入一個叫“金罌”的陶罐裡,重新選風水吉地建墳,再次“葬”。有條件的人家將金罌葬入新墳,無條件建墳的則將“金罌”寄放在山間巖洞,或山間土坎上。如果村中築有集體“陰城”的,則寄放於“陰城”。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905-1925年間,陰城,寄放著眾多的金罌。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二次葬的第一步,埋著逝者的棺木,攝於1905-1925年間。

二次葬的第一步,先用白酒將骨骸洗淨,然後按人體結構裝入金罌,蓋內寫上逝者世系姓名。在沒有找到風水吉地建墳之前將金罌寄放在山洞內,修好墳後將金罌放入墳中。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904-1920年間。

二次葬的第二步,新建的墳,攝於1905-1925年間。

字紙爐—已經消失的客家民俗。字紙爐,也叫字紙庫、敬字亭,專用於焚燒字紙的建築,或小塔,或小亭,或爐。過去曾廣泛見於街頭巷尾、村口廟前,如今已成為見證我們前人“敬惜字紙”的零星曆史文物了。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字紙爐,攝於1896-1903年間。

“敬惜字紙”提醒人們對寫有字的紙張要心懷敬畏,凡寫有字的紙不能亂丟,更不能隨意褻瀆,要誠心敬意將收集到的字紙放在字紙庫內集中焚化,然後,將字紙灰送入河溪或埋至清靜的山林。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905-1930年間,樹林中的一個小字紙爐。

過去客家人有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傳統,在客家地區流傳一首《敬惜字紙歌》:“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再置清靜長流水,保爾福祿永無窮。”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905-1930年間,山間的字紙爐。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904-1920年間,字紙爐,兩個籮筐用來收集字紙。

笠嫲--曾是客家婦女的象徵。客家人叫“笠嫲”,就是竹笠。過去客家人有戴笠嫲的習俗,最早還是客家婦女戴用遮陽避雨的。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904-1920年間,帶笠嫲的客家婦女。

客家婦女戴的笠嫲,部分區域在罩沿上縫有輕飄的褶疊黑紗或黑布。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笠嫲用竹篾編成,夾以寬大的箬竹葉,外形有尖篤與圓頂之分。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881-1906年間,水田裡帶著笠嫲的農夫在犁田。犁完田了。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帶笠嫲的放牛娃,攝於1905-1925年間。

稈棚—淡出視野的名詞。稈棚,這個詞已很少用,也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但在長期的傳統農耕歲月裡,稈棚曾經是勤勞的象徵、安生立命的保障。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在客家地區,稻草也叫“稈”,一季稻收穫後,稈(稻草)燒灰作肥,二季稻收穫後,稈就堆成一垛一垛,叫稈棚,稈棚(草垛)下面的空間可以用作牛棚。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攝於1904-1920年間。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你沒見過的梅州老照片 重現百年前客家敬神風俗

大人在弄稈棚,旁邊的小孩發現牧師在拍照,百年前的瞬間便隨著快門按下成為永恆。

備註:老照片均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版權歸原作者,照片描述部分借鑑了新浪博客網友“么么靈藥靈吧”,特此致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