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緒的線條才能動人

美術 劉斯奮 文學 書法 新快報 新快報 2017-09-04
有情緒的線條才能動人

■雨晴瓜熟

有情緒的線條才能動人

■冬日陽光

有情緒的線條才能動人

■花陰

有情緒的線條才能動人

■春風

“像寫詩一樣對我的小說精雕細琢。”劉斯奮談書法入畫:

曾經從未想過自己會創作小說的劉斯奮先生,卻花了16年時間完成歷史小說《白門柳》,併成為了首位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廣東作家。在藝術創作方面,他的人物畫也早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但近期他開始轉向了花鳥畫創作,“我感覺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現年73歲的劉斯奮仍然在藝術的領域中不停地開拓新的可能,“有一點似乎很少人強調,就是‘意境入畫’。”憑著深厚的詩詞功底,他希望從這方面探索出一片天地。

■收藏週刊記者 樑志欽

《白門柳》是在充分發揮自身長處的基礎上誕生的

收藏週刊:請您談談小說《白門柳》的創作?

劉斯奮:《白門柳》的寫作是很偶然的。我從小喜歡詩詞,喜歡寫作,也寫一些散文,但從沒想過寫小說。我認為小說的創作需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還要有細緻的人生觀察。

那時候在一次廣西舉辦的學術會議上,我和一個出版社的編輯談論歷史話題,他意外我對歷史有不一樣的見解,便提議我嘗試寫歷史小說,這個建議似乎給我提了個醒。回來之後我就決定著手創作一個關於明末清初名妓與文人故事的小說,以大文人、大思想家為主角的小說過去很少見,《儒林外史》講的是小知識分子的故事,《紅樓夢》也是講家族小兒女的離合悲歡故事。

我從小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接觸也多,對文人的價值觀念、心態、喜怒哀樂等等都有所瞭解。因此,剛開始寫的時候,我腦海便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人物形象。

收藏週刊:當時您有其他的正職工作,寫作時間怎安排?

劉斯奮:剛開始不久,我就意識到這部小說是個大工程,篇幅一定不會短。我當時正在省委宣傳部上班,為了能集中精力寫小說,我打報告申請調到社科院文研所去。但當時的宣傳部領導覺得宣傳部也需要能寫點文章的人,決議我還是留下來。但可以給予“特殊政策”:有任務才回單位,其他時間就在家創作。這點回想起來,確實很難得,領導很開明。但即便這樣,前兩部都花了九年時間,最後一部則花了七年時間,前後十六年才完成。

收藏週刊:前後十六年的創作時間,也確實不容易,那中間的創作節奏是如何安排的?

劉斯奮:難得單位可以這麼體恤,我當時根本不敢有半點懈怠,空閒時間都用在了創作上。但由於我早期對詩詞研究比較多,對文字要求特別嚴格,經常一天只寫幾百字,多的時候一天寫一千多字。能寫到三千多字幾乎就是大豐收了。可以說是像寫詩一樣對我的小說精雕細琢。

收藏週刊:作為廣東第一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您怎麼評價這個成績?

劉斯奮:擅長形象思維的作家或者對傳統文化很有研究的專家都不少,但二者兼具的就不多,《白門柳》就是在充分發揮自身長處的基礎上誕生的。這方面跟我父親《唐詩小札》取得成功的因素很相似。

我有詩詞的修養

能夠畫出這種意境來

收藏週刊:最近您的藝術創作有沒有什麼變化?

劉斯奮:為什麼我一直以來很少畫花鳥?因為我覺得花鳥在中國畫中是最成熟的題材。現在畫花鳥要能突破真的很難。花鳥題材本身不難,但是要畫出自己的風格面貌就不容易。最近,我為什麼突然畫花鳥題材呢?我感覺自己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古人畫花鳥,要不就是工筆畫,狀物;要麼就是意筆畫,講究筆墨。而有一點似乎很少人強調,就是“意境入畫”,從意境的角度去表現花鳥畫,從文化氣韻的角度去表現花鳥,似乎比較少。

藝術需要個性,不管畫的水平如何,把個性畫出來,那就是一種風格,就是與眾不同。

收藏週刊:很多時候您說的意境需要通過題詩來凸顯?

劉斯奮:最根本在於作者心中要有詩意,才能夠畫出意境來,能配上詩詞、書法,自然會更出色。

收藏週刊:花鳥畫強調意境會不會比強調筆墨更難一些?

劉斯奮:確實。強調筆墨的話,純熟就行,但強調意境就不一樣,因為每一幅都要求不同。

收藏週刊:現在畫畫的狀態如何?

劉斯奮:現在的我,可以說隨心所欲,愛怎麼畫就怎麼畫。

下一代人的文化修養會高得多

收藏週刊:您剛剛談到了詩歌,您覺得目前學習詩歌的土壤有什麼變化嗎?

劉斯奮:現在中小學的課本增加了大量古典詩歌,相比原來增加了百分之八十。現在中小學課本有三分之一都是古詩古文。詩詞大賽也很熱,雖然詩詞大賽只是朗誦詩詞,但真能寫古典詩詞的年輕人其實也不少。

收藏週刊:所以在您看來,對詩歌文化的傳承比較樂觀?

劉斯奮:中國文化是一條斬不斷的蛇,現在隨著民族復興,又提出文化自信,迴歸文化傳統,所以,下一代人的文化修養會高得多。

書法為什麼能成為藝術?

線條本身有生命、有情感灌注

收藏週刊:您對書法入畫怎麼看?

劉斯奮:有些人不懂就否定它。中國畫是用線條造型的,它不是體面造型,造型的線條質量非常重要,中國的毛筆書法線條與鉛筆、鋼筆線條的最大區別,就在於通過提、按、拖,輕、重、徐、疾的節奏變化,能細緻深入地反映出了作者心靈的律動,並通過這種律動去打動讀者,引起共鳴。這是一種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線條,也是中國畫的生命和靈魂。

收藏週刊:您覺得當下的藝術創作存在些什麼問題?

劉斯奮:藝術創作應該打破嚴格的門類分工。中國曆來是文史哲、詩書畫不分家,工業時代為了提高生產力,把各個生產環節加以分割又分割。這在物質生產是必要的。但精神創作則講求融會貫通,把專業界限分得太清楚,勢必嚴重壓縮精神創造所必需的文化根基。不過,我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會打破這一局勢,開創一個講求創造性思維的新時代。

收藏週刊:現在不但分了科,而且每個科目都有了高學歷,您怎麼看被細分後的藝術學歷?

劉斯奮:藝術成就的取得,歸根結底要憑藉藝術家的天賦、悟性和創造能力。量化的考試只能測定某些基礎,並不能真正衡量出藝術水平。古人說:大匠能予人以規矩,不能予人巧。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