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左的山水畫作風格繼承了元朝畫家的傳統

美術 山水畫 元朝 沈周 古玩趣藏 古玩趣藏 2017-09-03

趙左的山水畫作風格繼承了元朝畫家的傳統

【沈周柳蔭坐釣圖軸】

《柳蔭坐釣圖》軸,明,沈周繪,綾本,設色,縱136.3cm,橫23.6cm。

本幅自題五絕詩:“樹根容我坐,八座未雲安。芸屨春泥溼,荷衣曉露幹。沈周。”鈐“寄傲”(朱文橢圓)印、“啟南”(朱文)印。圖中畫巖崖危聳,春湖柳溪,湖邊老翁垂綸,神態安逸。作品佈景自然,用筆蒼潤,設色以淺絳、花青為主,清淡秀冶,兼得天趣與人意之美。此作表現了沈周晚年的典型面貌,根據本幅所鈐“墨林山人”、“項叔子”、“項元汴印”等鑑藏印,可知作品曾經明末收藏家項元汴收藏。

趙左的山水畫作風格繼承了元朝畫家的傳統

【陳洪綬升庵簪花圖軸】

《升庵簪花圖》軸,明,陳洪綬繪,絹本,設色,縱143.5cm,橫61.5cm。

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1488—1559年),號升庵,被流放雲南時為譏諷時政,曾醉酒後以白粉塗面,髻上插花,與學生和妓女遊行於市中。此圖即繪其事。圖中人物造型誇張,神態生動,線描圓勁流暢,背景中老樹枯槎虯枝,更襯托出主人公桀驁不羈的個性,顯示了陳洪綬人物畫成熟時期的典型面貌。

趙左的山水畫作風格繼承了元朝畫家的傳統

【藍瑛仿王蒙山水圖軸】

《仿王蒙山水圖》軸,明,藍瑛繪,紙本,設色,縱135cm,橫59.1cm。

自題:“黃鶴山樵畫法於西溪之流香亭,蜨道人藍瑛。”後鈐“藍瑛之印”(白文)、“田叔”(朱文)印。畫以淺絳設色寫秋景山水,巉巖峭壁之下,水閣隱士對語,叢樹丹黃相間,營造出深秋溫暖而略現蕭瑟的意境。雖然畫家在自題中稱仿王蒙畫法,但亦參用了沈周的點染手法,筆致靈動跳宕,代表了作者山水畫成熟時期的面貌。

趙左的山水畫作風格繼承了元朝畫家的傳統

【沈士充寒林浮靄圖軸】

《寒林浮靄圖》軸,明,沈士充繪,絹本,墨筆,縱149.5cm,橫38.6cm。

本幅篆書自題:“寒林浮靄”,並署“癸酉夏日沈士充寫”,後鈐“沈士充印”(白文)、“子居”(白文)印。按作者自題,此圖作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畫面上峭壁高聳,煙籠寒林,樓閣、遠渚盡為霧靄所遮,一片蕭疏荒寒之氣。用筆蒼秀,墨色濃厚,暈染溼潤,代表了沈氏山水的典型風貌。本幅下部鈐鑑藏印2方:“琴舟心賞”(朱文)、“□庵審定”(朱文)印。

趙左的山水畫作風格繼承了元朝畫家的傳統

【趙左山水圖軸(望山垂釣)】

《山水圖》軸(望山垂釣),明,趙左繪,紙本,設色,縱132.3cm,橫38cm。

晚明時期的繪畫風格多從前人畫法中變化而出,大多帶有較為明顯的前人藝術遺蹟,這也是晚明時期復古藝術思潮在繪畫作品中的反映,從而構成了明代後期藝術所具有的鮮明的時代特色。趙左身處於這一時代大環境中,其作品,甚至其所代表的蘇鬆派繪畫都具有這一特點,從這幅《山水圖》中也不難看出這一特色。

此圖表現晚明文人生活,大致分為三個段落:下部繪臨水土坡,林木掩映中隱現出草堂,屋中一士憑窗讀書;中部湖水盪漾,蘆葦叢中一人正持杆垂釣,扭頭遙望遠山的動作,表明其本意非在垂釣;上部山峰一座,所佔位置有限,留有很大的空白,畫家在此處用工整的小楷書題寫了兩句詩:“垂釣有深意,望山多遠情”,點明瞭主題。根據詩句,後人也曾將此圖定名為《望山垂釣圖》。詩後署款“己未夏日趙左”,下鈐“趙左之印”、“文度氏”兩方印章。按“己未”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據目前所知,趙氏最晚的作品為1629年的《落葉無聲圖》,此圖亦應屬其晚年作品。

作品畫法繼承元代畫家黃公望和倪瓚傳統,遠山的表現手法又顯然受元代趙孟頫影響,山石用披麻皴法,並解索式的形態自山頂紛披而下,復施以淡色,極具古拙雅淡之趣。景緻採用平遠與深遠相結合的構圖,使原很狹窄的豎長畫面顯得開闊,加之三段式的佈局法,更添增了幽遠之感。畫面下部的實景處理,中部水面的描繪以及遠山、天空的表現,構成了強烈的虛實對比;而圖中人物恬淡寧靜的神態與樹木蘆葦因風而起舞的動勢也形成了鮮明的動與靜之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作者營造出了一個文人逸士生活的良好氛圍。

全圖主要以水墨畫成,墨色清潤,濃淡乾溼、焦渴枯潤均控制得恰到好處;設色淡雅清麗,只用淡赭和花青等略加點染,使畫面具古雅恬淡之趣而無俗豔之態;筆法灑脫秀勁,寫意處墨氣淋漓,工整處細筆如絲,筆力勁健遒逸。人物造型簡單,不求形似,寥寥數筆便神態儼然,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此圖為趙左晚年創作的山水畫中的精品。

趙左的山水畫作風格繼承了元朝畫家的傳統

【徐渭四季花卉圖軸】

《四季花卉圖》軸,明,徐渭繪,紙本,墨筆,縱144.7cm,橫81cm。

圖中畫藤花、梅、芭蕉、牡丹、秋葵、竹、水仙、蘭等花草樹木,綴以大塊湖石。花草皆以草法揮寫,不僅體現了作者一向標榜的“不求形似求生韻”的藝術思想,並以其慣有的題畫風格將胸中鬱結的憤懣之氣行諸詩文,以“老夫遊戲墨淋漓,花草都將雜四時。莫怪畫圖差兩筆,近來天道彀差池”之句來諷喻世事,賦予了傳統花卉畫以深刻的社會寓意。

感謝今日頭條提供大家交流的平臺,也感謝大家的關注,這裡是廣大古玩收藏愛好者學習,分享和交流的家園。定期為您提供全球藝術品最新資訊、市場行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