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沈堯伊油畫《長征之路》,1980年

1936年8月5日,毛澤東與楊尚昆聯名給參加過長征的同志發出徵稿啟事,“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家紛紛寫起了回憶錄。1937年,這部集體創作的共計110篇、30多萬字的長征回憶錄《二萬五千裡》編纂完成,裝訂成了幾部謄清稿本。1942年11月,八路軍總政治部將其中一部排印出版,改名《紅軍長征記》。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沈堯伊油畫《長征之路》,1980年

1936年8月5日,毛澤東與楊尚昆聯名給參加過長征的同志發出徵稿啟事,“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家紛紛寫起了回憶錄。1937年,這部集體創作的共計110篇、30多萬字的長征回憶錄《二萬五千裡》編纂完成,裝訂成了幾部謄清稿本。1942年11月,八路軍總政治部將其中一部排印出版,改名《紅軍長征記》。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上海人民出版社將保存於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另一部謄清稿本影印出版,即《二萬五千裡》(珍藏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則以《紅軍長征記》為底本,整理註釋後,以《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為書名重新出版。作為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許多紅軍長征的故事在中國早已經家喻戶曉,從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到眾多研究長征的歷史研究著作,以及無數謳歌長征精神的影視文學作品,關於長征題材的發掘、研究和創作可以說歷久彌新。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沈堯伊油畫《長征之路》,1980年

1936年8月5日,毛澤東與楊尚昆聯名給參加過長征的同志發出徵稿啟事,“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家紛紛寫起了回憶錄。1937年,這部集體創作的共計110篇、30多萬字的長征回憶錄《二萬五千裡》編纂完成,裝訂成了幾部謄清稿本。1942年11月,八路軍總政治部將其中一部排印出版,改名《紅軍長征記》。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上海人民出版社將保存於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另一部謄清稿本影印出版,即《二萬五千裡》(珍藏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則以《紅軍長征記》為底本,整理註釋後,以《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為書名重新出版。作為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許多紅軍長征的故事在中國早已經家喻戶曉,從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到眾多研究長征的歷史研究著作,以及無數謳歌長征精神的影視文學作品,關於長征題材的發掘、研究和創作可以說歷久彌新。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但最原始、真實的素材均是來自於1936年毛澤東組織編纂的這部長征回憶錄,由長征親歷者所書寫的保留眾多歷史細節和真實心路歷程的文章,其鮮活性、質樸性、天然性是其他經過加工的作品所沒有的,這種未經雕琢的原始美凸顯了原生態歷史文本的魅力。同時,從文學的角度看,《紅軍長征記》無疑也是一部優秀的軍史文學作品集。在此我們摘錄其中關於紅軍出發的文字,回望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出發前——必武(董必武)長征中任中央縱隊幹部休養連總支部書記

當我們感覺到主力紅軍有轉移地區作戰可能的時候,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隨軍移動好呢還是被留在根據地裡工作好呢的問題。

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閒談,那時我們同在一個機關工作。他問:“假使紅軍主力移動,你願意留在這裡,或是願意從軍去呢?”

我的答覆是:“如有可能,我願意從軍去。”

“紅軍跑起路來飛快,你跑得麼?”

“一天跑六十里毫無問題,八十里也勉強,跑一百里怕有點困難:這是我進根據地來時所經驗過的。我跑路要比你強一點,我準備了兩隻很結實的草鞋。你有點什麼準備沒有呢?”

“你跑路當然比我強,我只準備了一隻新草鞋,腳上著的一隻還有半新。”

我們這樣談話過後,沒有好久,我就被調在總衛生部工作,隨著紅軍主力出發去了;叔衡同志呢,仍然留在中央根據地。我們到了貴州,有人說:看見報紙上載有他已遇害的消息。這一年近六十的共產黨員,他不怕任何困難,任何犧牲,準備為共產主義的事業而奮鬥到底,準備隨時在黨的號召之下無條件地去工作,這從上面我們的談話及以後的經過,就可以看得出來。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沈堯伊油畫《長征之路》,1980年

1936年8月5日,毛澤東與楊尚昆聯名給參加過長征的同志發出徵稿啟事,“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家紛紛寫起了回憶錄。1937年,這部集體創作的共計110篇、30多萬字的長征回憶錄《二萬五千裡》編纂完成,裝訂成了幾部謄清稿本。1942年11月,八路軍總政治部將其中一部排印出版,改名《紅軍長征記》。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上海人民出版社將保存於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另一部謄清稿本影印出版,即《二萬五千裡》(珍藏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則以《紅軍長征記》為底本,整理註釋後,以《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為書名重新出版。作為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許多紅軍長征的故事在中國早已經家喻戶曉,從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到眾多研究長征的歷史研究著作,以及無數謳歌長征精神的影視文學作品,關於長征題材的發掘、研究和創作可以說歷久彌新。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但最原始、真實的素材均是來自於1936年毛澤東組織編纂的這部長征回憶錄,由長征親歷者所書寫的保留眾多歷史細節和真實心路歷程的文章,其鮮活性、質樸性、天然性是其他經過加工的作品所沒有的,這種未經雕琢的原始美凸顯了原生態歷史文本的魅力。同時,從文學的角度看,《紅軍長征記》無疑也是一部優秀的軍史文學作品集。在此我們摘錄其中關於紅軍出發的文字,回望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出發前——必武(董必武)長征中任中央縱隊幹部休養連總支部書記

當我們感覺到主力紅軍有轉移地區作戰可能的時候,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隨軍移動好呢還是被留在根據地裡工作好呢的問題。

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閒談,那時我們同在一個機關工作。他問:“假使紅軍主力移動,你願意留在這裡,或是願意從軍去呢?”

我的答覆是:“如有可能,我願意從軍去。”

“紅軍跑起路來飛快,你跑得麼?”

“一天跑六十里毫無問題,八十里也勉強,跑一百里怕有點困難:這是我進根據地來時所經驗過的。我跑路要比你強一點,我準備了兩隻很結實的草鞋。你有點什麼準備沒有呢?”

“你跑路當然比我強,我只準備了一隻新草鞋,腳上著的一隻還有半新。”

我們這樣談話過後,沒有好久,我就被調在總衛生部工作,隨著紅軍主力出發去了;叔衡同志呢,仍然留在中央根據地。我們到了貴州,有人說:看見報紙上載有他已遇害的消息。這一年近六十的共產黨員,他不怕任何困難,任何犧牲,準備為共產主義的事業而奮鬥到底,準備隨時在黨的號召之下無條件地去工作,這從上面我們的談話及以後的經過,就可以看得出來。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董必武《出發前》手稿

在中央根據地,因叔衡、特立、覺哉、伯渠和我五個人年齡稍大,諸同志都呼我們為“五老”,出發時我與特立、覺哉、伯渠等,都隨著紅軍移動,經歷了千山萬水,苦雨悽風,飛機轟炸過無數次,敵人抄襲過無數次,苗山蠻荒的絕糧,草地雪山的露營,沒有障礙住我們,我們都完全地隨著大隊紅軍到達了目的地,只有叔衡同志留在根據地,落到反革命的手中,而成為他們的犧牲品。這是怎樣的令人悲憤的事呵!叔衡同志的肉體被敵人毀滅了,他的精神不死,現在有幾十萬幾百萬的人踏著他的血跡前進而紀念著他。他個人死了,他在千萬人的心坎上活著。那些殺害他的人,已被釘在永遠羞辱的柱子上。

我在出發前,雖發生過隨軍去或留後方的問題,可是紅軍主力向什麼地方移轉呢?經過些什麼地方呢?路有多遠呢?這類的問題,沒有發生過,也沒有聽見別人談過。當時為什麼不發生這些問題?

這因為紅軍是要北上抗日的,當時在北面和東面,敵人重重疊疊的築滿了烏龜殼,大部隊通過較困難。西邊的烏龜殼要稀落些,主力轉移地位自然是由西向北前進,這是毫無疑問的。至於轉移到什麼地方,經過什麼路線,走多少時候等問題,系軍事上的祕密,不應猜測,而且有些問題要臨時才能決定,如行軍走哪條路,什麼時候到達什麼地方,有時定下了,還沒有照著做,或做了一部分,忽因情況變了又有更改,這是在行軍中經常遇到的,只要大的方向知道了,其餘的也就可以不問。

我們向陝、甘前進,還是到川西后才決定的。假使在出發前,就知道要走二萬五千裡的程途,要經過十三個月的時間,要通過無人跡無糧食的地區,如此等類,當時不知將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樣的堅決想隨軍出發呢?這都不能懸揣。但在長途中遇到一切天然的人為的困難,不曾令我絲毫沮喪過,同著大家一齊克服過了。到瓦窯堡後,東征時還是躍躍欲試。這樣看起來,即在出發前知道路很遠,時間很久,險阻艱難很多的話,也未必能變更我隨軍的意念吧!

暫別了!江西蘇區的兄弟——富春(李富春)長征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

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離開我曾作了三十三個月比較長期工作的江西根據地,而到了瑞金。十月十日匆匆的參加總政治部的行列,開始了長征。

當著我和蔡暢同志離開江西省委時,許多的同志知道我們要走,並且也隱約知道要離開中央根據地了。要走的十天前,就戀戀不捨的不忍離別,大家都在感覺,都在估計,都在說:我們相處工作是“蠻”久了,這一分別,“嗎格”(江西土話,意為“什麼”)時候會面咧?“好的,埃(即“我”)仍然是努力在此繼續奮鬥。你們走了,還是要常常指示呀!”雖然那時,抱著一個準備完成黨給我的新的使命,踏著新的歷史車輪而前進的雄心,然而當著離別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逼近的當兒,心中留戀與忐忑不寧,是沒有辦法避免的!然而畢竟是忍著不寧的精神,離開了似乎是第二故鄉的江西根據地!

十月十日的黃昏,從瑞金雄赳赳的出發了。夜行軍,三日經過富田、雩都城,乘著月夜,徒涉了雩都河。第五夜,乘月色光明,過了革命根據地邊界的新陂,於是完全出了江西邊區了!三年未見過的白區,也從黑夜中踏著了!這時更增加著不斷的回憶和留戀!腦中不禁暗暗想著:“同很多親愛同志同二百萬為中國革命奮鬥而起了先鋒作用的江西男女群眾奮鬥了三年,終於非離別不可了!”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沈堯伊油畫《長征之路》,1980年

1936年8月5日,毛澤東與楊尚昆聯名給參加過長征的同志發出徵稿啟事,“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家紛紛寫起了回憶錄。1937年,這部集體創作的共計110篇、30多萬字的長征回憶錄《二萬五千裡》編纂完成,裝訂成了幾部謄清稿本。1942年11月,八路軍總政治部將其中一部排印出版,改名《紅軍長征記》。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上海人民出版社將保存於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另一部謄清稿本影印出版,即《二萬五千裡》(珍藏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則以《紅軍長征記》為底本,整理註釋後,以《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為書名重新出版。作為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許多紅軍長征的故事在中國早已經家喻戶曉,從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到眾多研究長征的歷史研究著作,以及無數謳歌長征精神的影視文學作品,關於長征題材的發掘、研究和創作可以說歷久彌新。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但最原始、真實的素材均是來自於1936年毛澤東組織編纂的這部長征回憶錄,由長征親歷者所書寫的保留眾多歷史細節和真實心路歷程的文章,其鮮活性、質樸性、天然性是其他經過加工的作品所沒有的,這種未經雕琢的原始美凸顯了原生態歷史文本的魅力。同時,從文學的角度看,《紅軍長征記》無疑也是一部優秀的軍史文學作品集。在此我們摘錄其中關於紅軍出發的文字,回望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出發前——必武(董必武)長征中任中央縱隊幹部休養連總支部書記

當我們感覺到主力紅軍有轉移地區作戰可能的時候,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隨軍移動好呢還是被留在根據地裡工作好呢的問題。

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閒談,那時我們同在一個機關工作。他問:“假使紅軍主力移動,你願意留在這裡,或是願意從軍去呢?”

我的答覆是:“如有可能,我願意從軍去。”

“紅軍跑起路來飛快,你跑得麼?”

“一天跑六十里毫無問題,八十里也勉強,跑一百里怕有點困難:這是我進根據地來時所經驗過的。我跑路要比你強一點,我準備了兩隻很結實的草鞋。你有點什麼準備沒有呢?”

“你跑路當然比我強,我只準備了一隻新草鞋,腳上著的一隻還有半新。”

我們這樣談話過後,沒有好久,我就被調在總衛生部工作,隨著紅軍主力出發去了;叔衡同志呢,仍然留在中央根據地。我們到了貴州,有人說:看見報紙上載有他已遇害的消息。這一年近六十的共產黨員,他不怕任何困難,任何犧牲,準備為共產主義的事業而奮鬥到底,準備隨時在黨的號召之下無條件地去工作,這從上面我們的談話及以後的經過,就可以看得出來。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董必武《出發前》手稿

在中央根據地,因叔衡、特立、覺哉、伯渠和我五個人年齡稍大,諸同志都呼我們為“五老”,出發時我與特立、覺哉、伯渠等,都隨著紅軍移動,經歷了千山萬水,苦雨悽風,飛機轟炸過無數次,敵人抄襲過無數次,苗山蠻荒的絕糧,草地雪山的露營,沒有障礙住我們,我們都完全地隨著大隊紅軍到達了目的地,只有叔衡同志留在根據地,落到反革命的手中,而成為他們的犧牲品。這是怎樣的令人悲憤的事呵!叔衡同志的肉體被敵人毀滅了,他的精神不死,現在有幾十萬幾百萬的人踏著他的血跡前進而紀念著他。他個人死了,他在千萬人的心坎上活著。那些殺害他的人,已被釘在永遠羞辱的柱子上。

我在出發前,雖發生過隨軍去或留後方的問題,可是紅軍主力向什麼地方移轉呢?經過些什麼地方呢?路有多遠呢?這類的問題,沒有發生過,也沒有聽見別人談過。當時為什麼不發生這些問題?

這因為紅軍是要北上抗日的,當時在北面和東面,敵人重重疊疊的築滿了烏龜殼,大部隊通過較困難。西邊的烏龜殼要稀落些,主力轉移地位自然是由西向北前進,這是毫無疑問的。至於轉移到什麼地方,經過什麼路線,走多少時候等問題,系軍事上的祕密,不應猜測,而且有些問題要臨時才能決定,如行軍走哪條路,什麼時候到達什麼地方,有時定下了,還沒有照著做,或做了一部分,忽因情況變了又有更改,這是在行軍中經常遇到的,只要大的方向知道了,其餘的也就可以不問。

我們向陝、甘前進,還是到川西后才決定的。假使在出發前,就知道要走二萬五千裡的程途,要經過十三個月的時間,要通過無人跡無糧食的地區,如此等類,當時不知將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樣的堅決想隨軍出發呢?這都不能懸揣。但在長途中遇到一切天然的人為的困難,不曾令我絲毫沮喪過,同著大家一齊克服過了。到瓦窯堡後,東征時還是躍躍欲試。這樣看起來,即在出發前知道路很遠,時間很久,險阻艱難很多的話,也未必能變更我隨軍的意念吧!

暫別了!江西蘇區的兄弟——富春(李富春)長征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

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離開我曾作了三十三個月比較長期工作的江西根據地,而到了瑞金。十月十日匆匆的參加總政治部的行列,開始了長征。

當著我和蔡暢同志離開江西省委時,許多的同志知道我們要走,並且也隱約知道要離開中央根據地了。要走的十天前,就戀戀不捨的不忍離別,大家都在感覺,都在估計,都在說:我們相處工作是“蠻”久了,這一分別,“嗎格”(江西土話,意為“什麼”)時候會面咧?“好的,埃(即“我”)仍然是努力在此繼續奮鬥。你們走了,還是要常常指示呀!”雖然那時,抱著一個準備完成黨給我的新的使命,踏著新的歷史車輪而前進的雄心,然而當著離別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逼近的當兒,心中留戀與忐忑不寧,是沒有辦法避免的!然而畢竟是忍著不寧的精神,離開了似乎是第二故鄉的江西根據地!

十月十日的黃昏,從瑞金雄赳赳的出發了。夜行軍,三日經過富田、雩都城,乘著月夜,徒涉了雩都河。第五夜,乘月色光明,過了革命根據地邊界的新陂,於是完全出了江西邊區了!三年未見過的白區,也從黑夜中踏著了!這時更增加著不斷的回憶和留戀!腦中不禁暗暗想著:“同很多親愛同志同二百萬為中國革命奮鬥而起了先鋒作用的江西男女群眾奮鬥了三年,終於非離別不可了!”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紅軍長征帶到陝北的唯一一門山炮,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品

直到聽到固陂戰鬥的槍炮聲,直到我們得到衝破第一道封鎖線的勝利,才警覺著當前的新的任務的嚴重,“你沒有時間去回憶過去呀!”

然而直到現在,只要看到興國、瑞金、博生等地的同志,聽到興國、瑞金、博生等地的土音,聽到中央根據地堅持遊擊鬥爭的消息,還要引起我的回憶和紀念!

的確,全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的江西根據地的群眾,為全中國革命而奮鬥的先鋒的中央根據地的三百萬群眾,衝破蔣介石五次“圍剿”的中央根據地的群眾,現在還堅持繼續奮鬥的閩、贛根據地的群眾,是值得惦念的啊!我,是從江西根據地鍛煉出來的,跟著江西根據地的黨員,跟著江西根據地二百萬群眾,學了很多寶貴的革命經驗與教訓,因此也更值得我來紀念!中央根據地是被蔣介石的摧殘而變為游擊區域了,但是我堅信,在全國抗日民族革命的大風暴中,閩贛根據地的紅軍與人民,必然仍是抗日戰線上的主力之一!

離開老家的一天——小朋(童小鵬)長征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祕書

出發已兩天了,因為仍然在老家——根據地裡走,所以大家都是“司空見慣”,沒有什麼感覺。然而今天出發,使我感覺有點不同了,因為從今天起,就要離開我們的老家,離開這塊自由的樂土,離開數百萬的兄弟姊妹……

這次離開根據地,當然是為了實現新的戰略……反攻敵人,深入到敵人的深遠的後方去消滅敵人,達到抗日的目的,來保衛老根據地,發展新根據地。在這點上,每個紅色戰士都是很堅決去執行的,但是久住的老家,快樂的園地,突然離開,不禁有點不捨;只是為了執行新任務,就遵命繼續出發了。

為了避免敵機的轟炸,這兩天都是夜行軍,今天也沒例外。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沈堯伊油畫《長征之路》,1980年

1936年8月5日,毛澤東與楊尚昆聯名給參加過長征的同志發出徵稿啟事,“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家紛紛寫起了回憶錄。1937年,這部集體創作的共計110篇、30多萬字的長征回憶錄《二萬五千裡》編纂完成,裝訂成了幾部謄清稿本。1942年11月,八路軍總政治部將其中一部排印出版,改名《紅軍長征記》。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上海人民出版社將保存於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另一部謄清稿本影印出版,即《二萬五千裡》(珍藏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則以《紅軍長征記》為底本,整理註釋後,以《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為書名重新出版。作為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許多紅軍長征的故事在中國早已經家喻戶曉,從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到眾多研究長征的歷史研究著作,以及無數謳歌長征精神的影視文學作品,關於長征題材的發掘、研究和創作可以說歷久彌新。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但最原始、真實的素材均是來自於1936年毛澤東組織編纂的這部長征回憶錄,由長征親歷者所書寫的保留眾多歷史細節和真實心路歷程的文章,其鮮活性、質樸性、天然性是其他經過加工的作品所沒有的,這種未經雕琢的原始美凸顯了原生態歷史文本的魅力。同時,從文學的角度看,《紅軍長征記》無疑也是一部優秀的軍史文學作品集。在此我們摘錄其中關於紅軍出發的文字,回望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出發前——必武(董必武)長征中任中央縱隊幹部休養連總支部書記

當我們感覺到主力紅軍有轉移地區作戰可能的時候,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隨軍移動好呢還是被留在根據地裡工作好呢的問題。

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閒談,那時我們同在一個機關工作。他問:“假使紅軍主力移動,你願意留在這裡,或是願意從軍去呢?”

我的答覆是:“如有可能,我願意從軍去。”

“紅軍跑起路來飛快,你跑得麼?”

“一天跑六十里毫無問題,八十里也勉強,跑一百里怕有點困難:這是我進根據地來時所經驗過的。我跑路要比你強一點,我準備了兩隻很結實的草鞋。你有點什麼準備沒有呢?”

“你跑路當然比我強,我只準備了一隻新草鞋,腳上著的一隻還有半新。”

我們這樣談話過後,沒有好久,我就被調在總衛生部工作,隨著紅軍主力出發去了;叔衡同志呢,仍然留在中央根據地。我們到了貴州,有人說:看見報紙上載有他已遇害的消息。這一年近六十的共產黨員,他不怕任何困難,任何犧牲,準備為共產主義的事業而奮鬥到底,準備隨時在黨的號召之下無條件地去工作,這從上面我們的談話及以後的經過,就可以看得出來。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董必武《出發前》手稿

在中央根據地,因叔衡、特立、覺哉、伯渠和我五個人年齡稍大,諸同志都呼我們為“五老”,出發時我與特立、覺哉、伯渠等,都隨著紅軍移動,經歷了千山萬水,苦雨悽風,飛機轟炸過無數次,敵人抄襲過無數次,苗山蠻荒的絕糧,草地雪山的露營,沒有障礙住我們,我們都完全地隨著大隊紅軍到達了目的地,只有叔衡同志留在根據地,落到反革命的手中,而成為他們的犧牲品。這是怎樣的令人悲憤的事呵!叔衡同志的肉體被敵人毀滅了,他的精神不死,現在有幾十萬幾百萬的人踏著他的血跡前進而紀念著他。他個人死了,他在千萬人的心坎上活著。那些殺害他的人,已被釘在永遠羞辱的柱子上。

我在出發前,雖發生過隨軍去或留後方的問題,可是紅軍主力向什麼地方移轉呢?經過些什麼地方呢?路有多遠呢?這類的問題,沒有發生過,也沒有聽見別人談過。當時為什麼不發生這些問題?

這因為紅軍是要北上抗日的,當時在北面和東面,敵人重重疊疊的築滿了烏龜殼,大部隊通過較困難。西邊的烏龜殼要稀落些,主力轉移地位自然是由西向北前進,這是毫無疑問的。至於轉移到什麼地方,經過什麼路線,走多少時候等問題,系軍事上的祕密,不應猜測,而且有些問題要臨時才能決定,如行軍走哪條路,什麼時候到達什麼地方,有時定下了,還沒有照著做,或做了一部分,忽因情況變了又有更改,這是在行軍中經常遇到的,只要大的方向知道了,其餘的也就可以不問。

我們向陝、甘前進,還是到川西后才決定的。假使在出發前,就知道要走二萬五千裡的程途,要經過十三個月的時間,要通過無人跡無糧食的地區,如此等類,當時不知將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樣的堅決想隨軍出發呢?這都不能懸揣。但在長途中遇到一切天然的人為的困難,不曾令我絲毫沮喪過,同著大家一齊克服過了。到瓦窯堡後,東征時還是躍躍欲試。這樣看起來,即在出發前知道路很遠,時間很久,險阻艱難很多的話,也未必能變更我隨軍的意念吧!

暫別了!江西蘇區的兄弟——富春(李富春)長征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

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離開我曾作了三十三個月比較長期工作的江西根據地,而到了瑞金。十月十日匆匆的參加總政治部的行列,開始了長征。

當著我和蔡暢同志離開江西省委時,許多的同志知道我們要走,並且也隱約知道要離開中央根據地了。要走的十天前,就戀戀不捨的不忍離別,大家都在感覺,都在估計,都在說:我們相處工作是“蠻”久了,這一分別,“嗎格”(江西土話,意為“什麼”)時候會面咧?“好的,埃(即“我”)仍然是努力在此繼續奮鬥。你們走了,還是要常常指示呀!”雖然那時,抱著一個準備完成黨給我的新的使命,踏著新的歷史車輪而前進的雄心,然而當著離別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逼近的當兒,心中留戀與忐忑不寧,是沒有辦法避免的!然而畢竟是忍著不寧的精神,離開了似乎是第二故鄉的江西根據地!

十月十日的黃昏,從瑞金雄赳赳的出發了。夜行軍,三日經過富田、雩都城,乘著月夜,徒涉了雩都河。第五夜,乘月色光明,過了革命根據地邊界的新陂,於是完全出了江西邊區了!三年未見過的白區,也從黑夜中踏著了!這時更增加著不斷的回憶和留戀!腦中不禁暗暗想著:“同很多親愛同志同二百萬為中國革命奮鬥而起了先鋒作用的江西男女群眾奮鬥了三年,終於非離別不可了!”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紅軍長征帶到陝北的唯一一門山炮,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品

直到聽到固陂戰鬥的槍炮聲,直到我們得到衝破第一道封鎖線的勝利,才警覺著當前的新的任務的嚴重,“你沒有時間去回憶過去呀!”

然而直到現在,只要看到興國、瑞金、博生等地的同志,聽到興國、瑞金、博生等地的土音,聽到中央根據地堅持遊擊鬥爭的消息,還要引起我的回憶和紀念!

的確,全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的江西根據地的群眾,為全中國革命而奮鬥的先鋒的中央根據地的三百萬群眾,衝破蔣介石五次“圍剿”的中央根據地的群眾,現在還堅持繼續奮鬥的閩、贛根據地的群眾,是值得惦念的啊!我,是從江西根據地鍛煉出來的,跟著江西根據地的黨員,跟著江西根據地二百萬群眾,學了很多寶貴的革命經驗與教訓,因此也更值得我來紀念!中央根據地是被蔣介石的摧殘而變為游擊區域了,但是我堅信,在全國抗日民族革命的大風暴中,閩贛根據地的紅軍與人民,必然仍是抗日戰線上的主力之一!

離開老家的一天——小朋(童小鵬)長征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祕書

出發已兩天了,因為仍然在老家——根據地裡走,所以大家都是“司空見慣”,沒有什麼感覺。然而今天出發,使我感覺有點不同了,因為從今天起,就要離開我們的老家,離開這塊自由的樂土,離開數百萬的兄弟姊妹……

這次離開根據地,當然是為了實現新的戰略……反攻敵人,深入到敵人的深遠的後方去消滅敵人,達到抗日的目的,來保衛老根據地,發展新根據地。在這點上,每個紅色戰士都是很堅決去執行的,但是久住的老家,快樂的園地,突然離開,不禁有點不捨;只是為了執行新任務,就遵命繼續出發了。

為了避免敵機的轟炸,這兩天都是夜行軍,今天也沒例外。

長征親歷者筆下的長征:我的記憶,我的長征

童小鵬《離開老家的一天》手稿

走了夜路的同志們,在上午就已經睡得夠了。午後五點半吃飯後,預備號集合號從各連隊的住地前後遠近的陸續吹著,一隊隊荷著槍的戰鬥員,一個個挑著擔子的運輸員、炊事員,以及指揮員,馬匹均到集合場集合了,一隊隊的整齊的排列著,個個都精神抖擻的束裝待發。此時當地的群眾也集在道旁,似乎送別的情景。頃刻各連隊的指導員開始進行政治鼓動了,在我旁邊的一連指導員這樣講著:

“同志們!今天我們繼續出發,因為要避免敵人飛機的轟炸,所以要夜行軍。今天的路不遠,雖然沒有月亮,只要一個個的跟上不掉隊,就不要緊。……今天到的地方是我們的游擊區,有‘鏟共團’的組織,所以大家更不要掉隊,免失聯絡受‘鏟共團’的襲擊。……最後,現在我們到了根據地的邊界,明天就不是根據地了。我們要反對個別的動搖分子逃跑,以為我們暫時離開根據地,就是放棄根據地,而逃跑回家。大家要知道:我們這次雖然是暫時離開根據地,並不是放棄根據地,相反的是為了要保衛根據地,為了我們的工農民主政府不受敵人摧殘,為了使我們的土地自由不被敵人侵掠,為了使父母妻子不受敵人殘殺,所以我們要堅決勇敢的打到敵人堡壘後方去,消滅敵人,使敵人不得不把根據地內的兵力調回來,應付我們,這樣我們既可以消滅敵人,又可以收復被法西斯蒂所佔領的根據地,保衛我們的工農民主政府和土地自由。如果在現在逃跑,就是幫助了敵人對根據地的進攻,害了我們大家,對不對?”全體戰士不約而同,異口同聲的:“對!反對逃跑分子!”前面司令部的前進號吹了,指導員不得不就此結束他的講話:“好,現在要出發了。不多講,在出發前我們來唱個《直到最後一個人》的歌好不好?”全體又答“好!”指導員一、二、三的口令發出後,激昂雄壯,整齊嘹亮的歌聲,就在百餘個戰士中唱起來了:

神聖的土地自由誰人敢侵?

紅色政權哪個敢蹂躪?

啊!鐵拳等著法西斯蒂國民黨,我們是紅色的戰士,拼!

直到最後一個人!

歌聲悠揚的完結了,戰士們的精神更加振作了,於是就跟著前面的部隊開步前進。

我不時的回顧我的老家的山林、房屋、兄弟、姊妹及一切的一切。

越走越遠了,將二十里,經過一個村莊。此地已為赤白交界的地方,因“鏟共團”常來擾亂,故政府已不在此地,群眾也少,據說翻過山就是“鏟共團”的地方。此時天已薄暮,僅西邊還有些紅霞顯露。

再行五里天已黑,但老練的我們,是沒有什麼要緊的,只是一個接著一個的,腳跟腳的走著,看見前面的走也跟著走;如果是停止了,就知道前面不好過,也就停止,準備小心的過那不好走的地方;如果前面的提起腳來跳,就知道有溝渠或石頭、土堆,也就依樣跳去。可是走我前面的老曹古怪得很,故意要我跌交,他明知前面有一個石頭突出在路上,他就不跳了,僅慢慢的跨了過去。我以為平常無事,那知道腳剛提起向前走時,撲的一交,我跌倒了。我在哎喲哎喲的叫痛,他那裡卻笑個不止,假做人情的幫我牽起。這個傢伙真搞鬼!

接著上山了,大約上了四五個鐘頭才上完。路很不好走,忽高忽低,有時陡得真要用手扒。因為隊伍多,又看不見,所以很多時候,都是擁擠著走不動,一會前面過去了,後面又要跨大步,才跟得到,這時大家都喊著“跟上不要掉隊!”但一會隊伍又走不動,又停止了。

半夜才到山頂,接著又下山了。這邊下山的路更加不好,因為這邊都是樹林,僅一條小徑,蜿蜒地在樹林中下去,且路上砌的石頭受樹林的廕庇,不易見太陽,故多長青苔,走起來更困難了,如果不小心的話,就要使你“坐汽車”溜下去。原來上山時前面隊伍那樣走不動,就是這邊的路作祟。

好容易的下完了,只見前面火光灼耀,在淡淡的光芒中,看得一些房屋的輪廓,狗也不斷的叫,知道這就是宿營地,——這時已離別了老家的領土,到了豪紳地主統治的地方,看錶時已二點了。

待我到時,前面的部隊,已經睡得大家“鼾兒起夢兒迢”了!聽說他們來時,在房子裡的“鏟共團”被一起捉住了,連槍都沒有放,無怪他們打了勝仗,我們還不知道呵!

這裡的群眾,已有部分因不瞭解紅軍而逃跑了。但家裡還有些,深夜起來招呼我們,滔滔的訴說他們受豪紳地主“鏟共團”壓迫剝削的痛苦,聽說“鏟共團”已被我軍消滅,真高興已極。

在這裡又觸動我對老家的戀情了,想起根據地得到土地革命利益的民眾的自由快樂,來與這些受剝削壓迫的民眾的痛苦比較,真是有天壤之別!這隻有堅決消滅敵人來拯救這些受難的民眾,使全國都成為我的老家,使更多的大眾都過著那快樂自由的生活。

因為走得相當疲倦,找到一把禾草,就此睡覺了。腦中忽然想著:“我的老家,再會!”並且希望到處成為我的老家。一會即悠然入夢了。

編輯:王筱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