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編者按:“重溫新聞史 迎接十九大”,6月1日至7日,中國記協組織78名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的夜班編輯踏上江西省瑞金市這片紅色熱土,參觀瞻仰革命舊址,記錄老區新發展。一路走來,夜班編輯們都收穫了什麼?今天,讓我們一起品讀一下他們分享的感動和思考。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在感知紅色印記中傳承蘇區精神

懷著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先烈的崇敬心情,夜班編輯一行瞻仰了紅軍烈士紀念塔,向革命先烈敬獻了花籃;走訪了葉坪、紅井、“一蘇大”、“二蘇大”、中革軍委、雲石山、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等革命舊址群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感知厚重的紅色印記,追憶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這些引發了夜班編輯們對如何繼承發揚蘇區精神的思考。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陳秉科說,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召開,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支撐這群30歲上下年輕人的不只是血氣方剛的熱情,更是具有無窮戰鬥力的理想信仰。我們今天的新聞工作者,同樣需要樹立這樣堅定的信仰。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中國搜索宋家儒說,胸中有傳承,志雄敢擔當。在葉坪舊址群,我切身感受到革命前輩是在怎樣艱難惡劣的條件下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的。今天,我們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學習這種責任擔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告訴世界一個真實向上的中國。

內蒙古日報熊忠說,瞻仰了革命遺址,目睹滄桑鉅變,心靈怎能不受到震撼?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我們自強不息的精神財富,是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源泉。我們一定要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傳承使命,追著紅色之夢前行。

湖北廣播電視臺餘飛說,紅軍在五次反圍剿前後的那段崢嶸歲月,讓我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智慧、勇氣、堅定深深折服。槍林彈雨、生死一線中走過來的先輩,走出了一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如今這條路越走越寬闊,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自信。

北京電視臺管鶴淋說,“一蘇大”舊址裡,老一輩革命家的簡陋辦公室,為革命節約每一個銅板的規定,讓歷史場景瞬間鮮活起來!這樣的紅色教育對於手握筆桿、把握方向的新聞編輯非常重要,信念更加清晰、更加堅定。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湄洲日報朱金山說,看珍貴實物,聽紅色故事,更深刻感受到黨對新聞事業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與關心厚愛。中國革命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每一次重溫,心中就會增添更多正能量,激勵我不斷前進。

三亞日報陳太賢說,在革命老區瑞金,聽到毛主席帶領紅軍為蘇區人民挖井,楊榮顯義無反顧送8個孩子參軍等故事,讓我對蘇區精神有了深切感受。這些故事是汲取力量的源泉!我們將以此為指引,逐夢前行。

在重溫優良傳統中樹立“四向四做”職業標杆

1931年11月7日,新華通訊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從江西瑞金髮出了第一條新聞電訊,瑞金因而成為新中國紅色新聞事業的根據地。這一次,夜班編輯走進紅中社、《紅色中華》報、紅色中華新聞臺等黨的新聞事業的發源地,進行了一次生動鮮活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大家還認真聆聽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11•7”重要講話精神專題輔導,以及《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蘇區歷史與蘇區新聞史》等黨課,傾聽當地幹部群眾講述贛南蘇區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和黨的新聞事業誕生髮展的歷程。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夜班編輯們一致認為,通過深入瞭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優良傳統,今後要更加牢固樹立“四向四做”職業標杆,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中央電視臺陳營說,在這裡,我感受到這片紅土地上孕育出的偉大精神。當今時代,更要傳承發揚這些精神,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和期盼,在實際工作中堅持黨性原則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好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工作。

中國青年報郝帥說,《紅色中華》報重刊的24期報紙,不僅迷惑了敵人,更鼓舞了蘇區幹部群眾:報在黨在,報紙出版證明了黨還在領導蘇區的工作。這段紅色新聞歷史給了我無窮力量,向那些不屈不撓、不懈奮鬥的新聞前輩致敬!

經濟日報張頔說,“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紅軍烈士紀念塔下,在蘇區中央局舊址前,在紅色中華通訊社舊址內,我黨老一輩革命家、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艱苦卓絕的戰鬥歷史照片,激勵我們今天的新聞人不忘初心,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科技日報劉園園說,以前都是在歷史書上了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瞭解新中國新聞事業的起源。今天,來自全國各地的70多位新聞同行,在絲絲細雨中,一起走進共和國搖籃,追憶革命先烈,回顧新聞歷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重溫過去,也是重新認識今天的自己。

中國婦女報張園園說,在紅中社舊址,重溫老一輩新聞人為了革命理想的辛勤付出,我倍感肩上重任,時代賦予當代新聞人新的責任和使命,媒體融合讓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將堅持新聞理想,以清晰的足音,繼續傳遞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正聲。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遼寧廣播電視臺閻窕說,聆聽中央蘇區革命歷史和革命新聞事業史黨課,被拉回到那個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參觀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展覽,走進了那一幕幕革命戰爭場面。昔日戰場,今日課堂,每一個紅色故事都蘊含著震撼心靈的英雄史蹟,傾注著赤膽忠魂,讓我永生難忘。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伊犁電視臺劉亞平說,這次活動堅定了我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信心。做黨的新聞宣傳就是在做群眾工作。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要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學習,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取向,走好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信仰之路。

吉林城市晚報吳耀智說,回望新聞史,堅定新志向。紅中社誕生於戰爭環境,在當時極為艱難困苦的歲月裡,建立了不朽功勳。而我們當代新聞人,在優越的環境下,更應該積極走基層,抓鮮活新聞,講好中國故事。

在“走轉改”中記錄精準脫貧新實踐新成就

夜班編輯一行還深入瑞金市葉坪鄉、黃柏鄉、壬田鎮等地,調研採訪當地精準扶貧、民生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等情況。在田間地頭、在產業園區、在農村電商淘寶屋……大家以踐行“走轉改”的精神,與當地幹部和群眾深入交談,用自己手中的筆、鏡頭和話筒,感知這片紅色熱土上老區人民對發展的熱切渴望,記錄老區幹部群眾精準脫貧奔小康的生動實踐,挖掘老區人民在改革發展中創造的鮮活經驗。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通過深入基層、感受生活,大家深刻體會到基層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源頭活水,要更加深入踐行“走轉改”,不斷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新聞作品。

湖南日報曾楚禹說,到了這裡,才知道瑞金這片紅色土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柏鄉坳背崗萬畝臍橙基地,全國脫貧攻堅獎得主、全國三八紅旗手、壬田鎮鳳崗村86歲廖秀英的鹹鴨蛋,中潭村的“電商+農家書屋”淘寶網服務站等,已經成了老區脫貧致富的“金蛋”。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周雲說,千畝荷塘綠葉紅花,岸邊農舍青磚白牆,科技大棚瓜果五彩紛呈,紅軍舊址古意盎然。瑞金的新農村建設點將紅色、綠色、古色有機融合,打造出了瑞金新農村建設精品點,老區人民的脫貧之路走得穩當、愉悅。這樣的脫貧經驗值得其他革命老區借鑑。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安徽廣播電視臺石宇說,行走瑞金,總有時空交錯之感:這裡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又是脫貧致富的發展先鋒;過去有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現在有熱火朝天奔小康的合作共贏。追憶當年苦,方知今日甜。吾輩生於安康盛世,回憶先烈勇立潮頭,血肉鑄就安康,今天更當奮力!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江蘇經濟報湯學平說,瑞金這片昔日灑滿英烈鮮血的紅土地,如今在脫貧攻堅的新徵程上,正以新的擔當和作為展現出新的風貌。現代農業、農村電商等落地生根,這個在中國革命史上閃耀著光輝的聖地,正以嶄新的姿態開始新的“長征”。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兵團日報楚甲周說,瑞金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採取了很多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給我們以深刻啟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僅要練好內功,還要借好外力。瑞金的扶貧脫貧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借鑑和推廣。

佛山日報何曉匯說,贛州精準扶貧讓我們看到了“準”在哪裡:通過“電商+扶貧”突破地理限制,把傳統的農村手工業做大做好做強;瑞金的紅色旅遊、觀光農業等正在成為脫貧的依託。紅都瑞金的綠色發展模式顯現了十足後發優勢。

夜班編輯瑞金行|一路前行 一路感動 一路收穫

寧夏日報楊宗惠說,在瑞金的每一天,都在敬仰中度過。黃沙鄉華屋村當年參加紅軍的17名青年農民種下的松樹,如今已長成山林。他們留下的不只是一片綠蔭,更是一座豐碑。在今天的脫貧攻堅新徵途上,瑞金人民的樸實和執著一如既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