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邁入成長期'

"

本刊訊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2019年,“一帶一路”倡議已提出6年。

六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凝聚合力,實現共贏。“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截至目前,已有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195份政府間合作協議。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既面臨新機遇,也面對新挑戰,需要新思考。9月16日,在中新社國是論壇舉辦的“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倡議六週年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談了他們的看法。

"

本刊訊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2019年,“一帶一路”倡議已提出6年。

六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凝聚合力,實現共贏。“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截至目前,已有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195份政府間合作協議。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既面臨新機遇,也面對新挑戰,需要新思考。9月16日,在中新社國是論壇舉辦的“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倡議六週年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談了他們的看法。

共建“一帶一路”邁入成長期

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倡議六週年主題論壇

“作為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最大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經濟增長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認為,這一點,無論是從聯合國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納入成果文件,還是從周邊經濟合作的不斷推進,包括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建設等的推進都是見證。

全球化趨勢和潮流應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在全球化進程中,“一帶一路”是由中國倡議和推動的一個巨型的、新型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也是一個國際合作發展的平臺。”在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看來, 在這個平臺上,中方提出的合作方式不同於傳統西方國家所倡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模式。西方國家倡導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一體化是基於嚴苛的談判、嚴格的法律文件簽署來推動的, 很多發展中國家並不容易被接受。而在“一帶一路”合作平臺,它的合作更加綜合、多元和系統化。通過系統性合作,“一帶一路”可以為發展中國家帶去一個新的合作方式和合作路徑。中國與東盟貿易規模顯著擴大正是得益於“一帶一路”建設。

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建設,正是為全球化實現包容、普惠、共贏提供了助力。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亦認為, 過去,全球化主要受利益驅動、跨國公司推動,部分發展中國家得不到發展機會。而“一帶一路”建設著眼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新闡釋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一帶一路”建設還創新了全球化體制下的投融資體系,使部分發展中國家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化作出諸多貢獻,推動全球化走向共同發展和平衡發展。

李永建議,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也要認清形勢中的不穩定因素,加大和第三方市場的合作,平衡中央與地方、國企和私企的關係,注重風險、把好合規的關。

共建“一帶一路”一定要堅持高質量,一定要創新,一定要可持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表示,應對世界變局和中美經貿爭端,更應該把“一帶一路”進一步夯實,堅持經濟全球化,證明“一帶一路”是可持續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週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亟待明確其標準化、規則化和制度化。

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劉倩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促進技術、生產力、資本等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組建新的市場,以此推動經濟增長。

劉倩建議,企業走出去一定要知己知彼。未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將走深走實,因此,企業在投資前一定要對自己和對方都有充分的瞭解,因地制宜、量身定做,規劃先行。要明白,風險防範並非是在事後,而在事前。同時,把風險防範當做一個整體來思考和衡量,不要就經濟談經濟,就政治談政治,就法治談法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薛力強調,“一帶一路”在全世界已經全面鋪開,未來發展應該更傾向重點國家、重點領域,以此為基礎,求質不求量,穩步推進。(果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