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觀念、實踐、文本、歷史於一體 研究普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
"
集觀念、實踐、文本、歷史於一體 研究普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傳播學科重要的選題之一;普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各級黨委宣傳部的首要任務。如何把二者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科全書》(陳力丹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版)以“百科全書”之名貫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之博;以覆蓋專門知識之全,實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知識的普及。每個詞條只闡釋和解決一個微觀問題。眾多微小的話題聚集起來,匯聚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知識體系。

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呈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需要豐厚的研究積澱和較強的學術號召力。陳力丹以個人名義動員全國45個單位、167位作者參與撰稿,歷時8年,完成157萬字 (575個詞條、約600幅配圖)的專著,致力於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發展進程完整呈現給世人。

承繼“百科全書主義”精神

現代“百科全書”的概念源於18世紀法國的百科全書派。以狄德羅為首,包括達朗貝爾、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160餘位啟蒙學者匯聚在《百科全書》名下,歷時20年。這部百科全書以17卷文字論證、11捲圖片和4卷附錄資料的形式,使啟蒙思想具體化、生動化,成為啟蒙思想生產與傳播的歷史記憶,也建構瞭如美國曆史學家羅伯特·達恩頓所說的“百科全書主義”:“它闡明瞭知識是有序的,不是隨意的;排序的原則是對經驗信息進行邏輯思考。”在學術領域,引證諸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等幾種世界著名的百科全書,等同於引證學術專著。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科全書》性質與全科的百科全書略有不同,但承繼了百科全書的編撰精神、體例,也具有較強的知識普及功能。在這種體例的表達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成為具有開放性的公共論域,知識是有序的並具備邏輯性。全書按照理論思想、觀點術語、人物活動、論著文件、媒體組織、歷史事件6部分依次展開,通過建立框架、釐清脈絡、翔實考證,呈現出集觀念、實踐、文本、歷史於一體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正是百科全書主義的內涵。

該著的珍貴之處還在於,挖掘許多塵封已久、被忽略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史料,經過時間線和邏輯線的交叉設計,使其重新走進研究者和讀者視野,涉及歷史範圍之長、涵蓋重要人物之全、囊括實踐活動之廣,還原歷史事實之真,均令人讚歎。它既為新聞傳播學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奠定了學術基礎,也為各級宣傳部和新聞輿論工作者,以及有關管理部門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供了系統而全面的知識譜系。

尋找新材料和直接證據

我翻閱了最感興趣的 “觀點術語”部分。135個術語的詞條編排,體現了時間先後與認識邏輯的交織,每個時期內的詞條,則按統領觀點與具體觀點、宏觀與微觀的次序編排。首先是馬克思關於傳播的核心術語:交往、世界交往、交往異化、交往革命等;隨後是馬克思關於報刊(新聞)的核心術語:報刊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現代報刊起源五因素、新聞工作是有益的學校、報刊把物質鬥爭變成思想鬥爭等;之後逐步具象化,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宣傳的術語:風格如其人、卡普勤式說教、日拉丹式宣傳、路德式揭露、伏爾泰式嘲笑……;從“黨的出版物的黨性”開始,進入列寧時期,這是列寧黨報思想的核心術語;從“報紙是階級鬥爭工具”開始,隨後是黨報“四性”、黨報的黨性、喉舌……這顯然進入中國部分;最後,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收尾詞條。這種邏輯安排適應接受者的閱讀心理。

書中考察了恩格斯論證 “交往”的一段德文原文,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個宏觀角度把物質和精神交往融為一體,他們論證的“交往”內涵包括鐵路、電報、巨大的工業城市、報刊、有組織的人民集會5個方面。詞條最後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豐富了對社會發展的理解,他們經常從這個較高的角度,考察人類的各種精神交往現象,特別是新聞傳播現象”。隨後的術語,諸如“用時間消滅空間”“民間口傳電報”“人天生是社會動物”,一步步把讀者領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恢宏知識殿堂。

一般的百科全書作者,應該是所寫詞條內容的研究專家。這部著作的作者們,雖然在新聞傳播學界工作和學習,但多數本不是該領域的研究者。鑑於該研究領域的專家有限,編撰本書的初衷之一,就是培養一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者。為此,主編在資料蒐集、觀點考證等方面對參與人員提出了苛刻要求。我有幸參與其中兩個詞條撰寫,頗有感觸。例如寫詞條“馬克思與《新奧得報》”那段時間,我整日泡在福建省圖書館,翻閱馬克思、恩格斯的專著,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查找出處、找印證,報紙沒有原版的就找權威的掃描版。從初稿到終稿反覆修改,刪除一些空洞的虛話、廢話,力求精簡、準確。

我還聽主編講過中南民族大學劉琴撰寫重慶《新華日報》社論“《人民的報紙》”詞條的故事。該詞條初稿是她根據網上材料拼湊,主編退回要求查對原報。已有材料都說這篇社論發表於1945年10月11日。劉琴發現這天的報紙上沒有這篇社論。主編建議往前往後各推10天逐頁再查找,終於在10月1日報紙第3版發現這篇社論。這說明以往彙集中共新聞文獻時標註的發表日期有誤,這個錯誤的發表時間以訛傳訛40餘年。而關於此文的背景解釋,均根據這一時間簡單推論和想象,沒有歷史事實依據。1945年10月1日,毛澤東還在重慶與國民黨討論國共合作事宜,而11日則是毛澤東離開重慶之時。主編讓劉琴以10月1日為原點,以毛澤東在渝作為背景,把幾十天的報紙認真看一遍,找到與該社論觀點對應的其他報紙上的新聞或評論,甚至延伸到1947年1月《新華日報》創辦9週年,發現了一批相關性很強的文章。他們不斷電話溝通,稿子修改多遍,最終在2000字篇幅內,釐清了“人民的報紙”這一黨報理論的提出與毛澤東重慶談判的關聯,以及這一重要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論證脈路。同類故事很多,主編對所有撰稿人提出的要求是相同的:不能僅在已有材料上重新組合,要儘可能找新材料和直接證據,要有新觀點。

培養讀者教會作者

這本書的形成過程,正如恩格斯所說:“培養讀者,教會作者。”主編動員的作者中,包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21位教師及他們帶的40多位學生,和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7位教師及他們帶的13位學生。幾乎每個詞條都是在反覆討論修改的情形下完成。趙永華教授撰寫了60個詞條,她將20多位同學,以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名義聚集在一起,將列寧的黨報思想和黨報活動研究重新深挖一遍,發現了很多新資料,她也因此成為我國目前列寧新聞觀研究的知名專家。暨南大學博士後周述波撰寫馬克思論著“《報刊的意見和人民的意見》”詞條,在主編的指導下,幾個月才完成2000字的詞條。有了這個開頭,他繼續鑽研,2019年完成關於這篇論著的2萬字考證論文。撰寫列寧廣告思想的詞條,也是這樣完成的。這次小型研究,激勵嶺南大學葛在波全面研究列寧,2019年完成關於列寧廣告思想近2萬字的學術論文。而此前,他們均未接觸過該項研究。

書中配圖與文本聯動,也體現了研究與普及的結合,構成了獨特的百科全書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主編要求每個詞條原則上配一張圖,因為圖像敘事客觀、具象,可以強化或補充語言的意義傳遞。例如恩格斯8000字的《關於招貼法的辯論》一文,是論述無產階級表達自由的經典論著。介紹這篇經典文獻的百科詞條僅2000字,從外部環境的考察到內容的分析都十分精練。主編與作者查找到普魯士1848年民主革命時期柏林街頭的招貼漫畫,還找到了恩格斯評論的兩位主要國民議會議員的畫像,170年前的論戰和觀點生動活躍起來。詞條“中國共產黨電影業的開創和早期發展”,通過文字和圖片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電影事業的光輝歷史。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雙一流建設成果,該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馬列新聞觀術語原文、中英譯文對比研究”課題(RMXW2018A001)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寧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進出口有限公司黨建工作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