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論:佔據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

"

作者:馬建輝

就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的闡釋力來說,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觀點去闡釋文藝現象時,與以其他的立場、方法、觀點相比,確實更深刻、更徹底、更有力。這是為什麼?究竟是什麼使馬克思主義文論能歷經歐風美雨諸多理論思潮侵蝕,其闡釋力不僅沒有鈍化和萎縮,反而更為鋒利、更為飽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馬克思主義至今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對於文藝理論而言,馬克思主義還佔據著美學的制高點。可以說,真理的制高點、道義的制高點、美學的制高點,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根本性優勢。

真理的制高點,面對的是現實,對應的是歷史觀點。

這個制高點既意味著對運動著的現實的規律性把握,又意味著對作為現存的現實的革命性改造。當然,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是蘊涵著實踐性、人民性和未來性的現實性。對現實的把握、闡釋、介入、改變和構建,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旨歸。恩格斯認為,悲劇性衝突在於“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矛盾。這實際就是從現實性出發或是以歷史觀點來進行的文藝闡釋。

馬克思主義以改變世界為己任,這就使其文論帶有強烈的現實使命感。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現實性訴求和其採用的唯物史觀方法論,是高度同構的,這決定性地實現了其真理性或科學性。通過研究文藝作品探索現實,或者通過研究現實來評價作品,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基本特色之一。

闡釋和介入現實,不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在馬克思主義那裡,現實總是揚棄過程中的現實,是舊的成為滋養,而新的破土而出的現實。所以,對於現實的闡釋和介入主要應是對歷史進程中朝向未來的積極要素的把握與培育。恩格斯稱道巴爾扎克對“共和黨英雄們”的讚賞,稱道他“在當時唯一能找到未來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這樣的人”。恩格斯也委婉地批評哈克奈斯沒有在《城市姑娘》中描寫工人階級生活的“積極面”。這個“積極面”,實際就是指先進的社會主義的傾向性。馬克思主義文論所佔據的真理的制高點正體現在這裡。

道義的制高點,面對的是人民,對應的是人民觀點。

解放人民、發展人民、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合目的性的根本體現。毛澤東引用列寧的話說:“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他說:“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我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家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人民觀點也有著深刻的認知。董學文教授就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核’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贏得歷史上應有的文藝地位和美學權利。”劉潤為編審也表示:“我所以要用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它是窮人的哲學,勞動大眾的哲學,引導全人類走向光明的哲學。”

天地之間,人民最大。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一個基本主張是:在分析文藝作品、文藝現象時,始終抱持人民立場、人民觀點、人民情懷,把人民性的實現程度作為評價文藝作品的一個根本準則,始終把人民作為歷史主體、實踐主體、價值主體,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這就是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

美學的制高點,面對的是審美,對應的是美學觀點。

正如柏拉威爾所言:“儘管馬克思從來沒有在文學批評的角度使用過‘現實主義’一詞,或者它的無論哪個派生詞,但在他1844年以後的著作中出現的關於小說和戲劇的美學觀點卻可以毫不歪曲地稱之為‘現實主義的’美學。”而恩格斯的現實主義美學觀點則更為清晰和明確。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制高點,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現實主義美學觀點,其表述主要有:

“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的見解越隱蔽,對藝術作品來說就越好。”

“這樣,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亞化,而我認為,你的最大缺點就是席勒式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傳聲筒。”

“我們不應該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亞。”

“主要的出場人物是一定的階級和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們時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來自瑣碎的個人慾望,而正是來自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

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馬克思主義藝術觀和美學原則,至今被什麼新的藝術理論、美學理論取而代之了嗎?我覺得還沒有。特別是其中蘊涵的現實主義的美學精神,是顛撲不破的,是不可取代的,也是從未被超越的,它依然是美學上的制高點,依然在構建著我們的審美意識和理論思維。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文論有了上面提到的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所以它至今依然是年輕的、充滿活力的。對於現實和文本,它依然有著強大的闡釋力和說服力,依然是我們解讀文藝現象和創作活動的方法論基石。(馬建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