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馬東老師因為臨時改賽制被全場瑞思拜,享受了自樂夏開播以來最大的喝彩聲。

"

1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馬東老師因為臨時改賽制被全場瑞思拜,享受了自樂夏開播以來最大的喝彩聲。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而專業樂評人這一期則被“鞭屍”,之前直言快語的黑刀老師被剪輯成了彩虹那什麼真香現場,學院派的鄧柯老師也只堅持了一下“痛仰這一場也是起承轉合”就坐下了。

整體上看,這一場似乎是一場民意的狂歡,而之前飽受欺凌的樂隊則揚眉吐氣,把騎在他們頭上的樂評人徹底掀翻,就差踩上一腳了。

然而現實真的是這麼皆大歡喜麼?馬東老師的任性背後,有沒有我們不知道或者還未領會的緣由?這個臨時改賽制的舉措,真的是為了民意,還是有什麼別的目的?

且別那麼快下結論。

2

1996年的時候,27歲的馬東從澳洲回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視專業。那時候,他已經在海外漂泊了10年之久。八十年代,馬東隨著當時的出國熱,來到澳洲學習,生活上很窘迫,給人搓過袋鼠的皮子,找練習生剪髮,各處打工。

後來父親馬季來澳洲演出,馬東跟著他在澳洲轉了一圈,發覺他們的生活實在太有意思了,而且“整天就是玩”,覺得在澳洲沒有呆下去的必要了。於是回到了國內。

在北京兩年後,機緣湊巧又來到了湖南電視臺,開始做一檔叫做“有話好說”的訪談類節目(那時候正是央視《實話實說》最火的時候,崔永元老師是全國人民的偶像)。

那時的馬東,自稱是一個“兩百多斤的胖子”,但已有一個媒體人的職業嗅覺和敏感。身在湖南,他也同時見證了何炅李湘“快樂中國”一代的崛起,算是中國電視娛樂時代啟幕的親歷者。

"

1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馬東老師因為臨時改賽制被全場瑞思拜,享受了自樂夏開播以來最大的喝彩聲。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而專業樂評人這一期則被“鞭屍”,之前直言快語的黑刀老師被剪輯成了彩虹那什麼真香現場,學院派的鄧柯老師也只堅持了一下“痛仰這一場也是起承轉合”就坐下了。

整體上看,這一場似乎是一場民意的狂歡,而之前飽受欺凌的樂隊則揚眉吐氣,把騎在他們頭上的樂評人徹底掀翻,就差踩上一腳了。

然而現實真的是這麼皆大歡喜麼?馬東老師的任性背後,有沒有我們不知道或者還未領會的緣由?這個臨時改賽制的舉措,真的是為了民意,還是有什麼別的目的?

且別那麼快下結論。

2

1996年的時候,27歲的馬東從澳洲回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視專業。那時候,他已經在海外漂泊了10年之久。八十年代,馬東隨著當時的出國熱,來到澳洲學習,生活上很窘迫,給人搓過袋鼠的皮子,找練習生剪髮,各處打工。

後來父親馬季來澳洲演出,馬東跟著他在澳洲轉了一圈,發覺他們的生活實在太有意思了,而且“整天就是玩”,覺得在澳洲沒有呆下去的必要了。於是回到了國內。

在北京兩年後,機緣湊巧又來到了湖南電視臺,開始做一檔叫做“有話好說”的訪談類節目(那時候正是央視《實話實說》最火的時候,崔永元老師是全國人民的偶像)。

那時的馬東,自稱是一個“兩百多斤的胖子”,但已有一個媒體人的職業嗅覺和敏感。身在湖南,他也同時見證了何炅李湘“快樂中國”一代的崛起,算是中國電視娛樂時代啟幕的親歷者。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這檔《有話好說》做了兩年,因為觸碰了敏感題材被停播。隨後,馬東來到了央視,做起了《挑戰主持人》節目的主持人。兜兜轉轉了十年後,2013年,馬東進入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2015年,他又自立門戶成為了米未傳媒的創始人兼CEO。

整體上,馬東是經歷了中國整個電視體系的變革和進化,從海外到國內,從湖衛到央視到視頻端,從給別人打工到做老闆。這樣一個電視行業的“活化石”,做起內容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3

不過,雖然自身的經歷和底蘊豐厚,馬東也不是沒有面臨過挑戰。當年《有話好說》停播據說對他是個不小的打擊,讓他明白在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現實,尤其是對他人的責任之間還是要做更多的平衡。

而《奇葩說》固然是愛奇藝和米未的王牌欄目,但從2014至今,也經歷了節目熱度下滑、人員更迭和負面新聞等一系列阻礙。

也許正是如此,馬東和他的米未決定另闢蹊徑,開啟一項全新的事業。而他們選中的就是音樂行業裡至今沒有被深耕挖掘、在國內沒有成功先例的樂隊領域。

據痛仰高虎說,他們本來沒有參與的慾望,純粹是被米未的這群年輕人的認真和夢想感動了,決心為樂隊圈做些什麼。

而在我看來,所謂創意和製作能力都是可以替代的。米未和馬東的優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就是這麼一幫年輕人。

4

當年《奇葩說》上線的時候,我曾經驚歎,原本電視辯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是江河日下,沒想到馬東竟然能集合這麼一群口才精英,轉向說話領域,成就了這麼一檔有創意有含金量的節目。

雖然在中國,內容行業某種程度上都有著某種“桎梏”,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傳媒無論做什麼樣的價值引導和社會號召,最終都要落實到青年身上。

馬東應該是早就看破了這個格局,因此他做節目的宗旨從未偏離過年輕人。相應的,馬東在這些節目中的定位,既非傳統的“主持人”,也不是專家,而是“青年導師”。

應該說,“青年導師”這個角色,是會讓人上癮的,因為年輕就是一個上癮的過程。馬東曾說,他不停地做《奇葩說》,就是想讓自己始終與新鮮的邊界保持接觸,“讓多巴胺分泌地更旺盛一點”。

一百年前,五四的那批知識分子也愛做“青年導師”,不過他們傳遞的是知識與態度,馬東傳遞的則是娛樂和技巧。我不想重複什麼娛樂至死之類的論調,從積極的方面看,能讓青年們在與現實的磕碰中減小一些摩擦係數,減少一些傷害,也算用心良苦。

不過這並非沒有副作用。青年導師放棄責任的教導,只傳授對付世界的經驗,這往往會給人們另一種暗示。比如“奇葩說”的核心團隊先後都加入了米未,成了這幾年互聯網變現大潮的受益者。

但同時,他們有些做的事卻讓人看不懂。比如經常有互懟的消息。有些甚至影響到了節目的進程。

去年的第五季《奇葩說》中,馬薇薇依靠線下的溝通說服工作,成功拉起了一支“夢之隊”,幾乎所有的“OG”都成了她隊中的一員。

然而這麼做顯然破壞了節目的平衡性。在之後的節目中,馬東成功動用手中的權力,讓其他幾隊將馬薇薇隊中的大將搶走。馬薇薇一度不能接受這種結果,並說自己沒有違反規則,為什麼要針對我。

馬東則說了一句幾乎是箴言般的告誡:“為什麼世界要按照你設計好的來運轉?!”

"

1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馬東老師因為臨時改賽制被全場瑞思拜,享受了自樂夏開播以來最大的喝彩聲。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而專業樂評人這一期則被“鞭屍”,之前直言快語的黑刀老師被剪輯成了彩虹那什麼真香現場,學院派的鄧柯老師也只堅持了一下“痛仰這一場也是起承轉合”就坐下了。

整體上看,這一場似乎是一場民意的狂歡,而之前飽受欺凌的樂隊則揚眉吐氣,把騎在他們頭上的樂評人徹底掀翻,就差踩上一腳了。

然而現實真的是這麼皆大歡喜麼?馬東老師的任性背後,有沒有我們不知道或者還未領會的緣由?這個臨時改賽制的舉措,真的是為了民意,還是有什麼別的目的?

且別那麼快下結論。

2

1996年的時候,27歲的馬東從澳洲回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視專業。那時候,他已經在海外漂泊了10年之久。八十年代,馬東隨著當時的出國熱,來到澳洲學習,生活上很窘迫,給人搓過袋鼠的皮子,找練習生剪髮,各處打工。

後來父親馬季來澳洲演出,馬東跟著他在澳洲轉了一圈,發覺他們的生活實在太有意思了,而且“整天就是玩”,覺得在澳洲沒有呆下去的必要了。於是回到了國內。

在北京兩年後,機緣湊巧又來到了湖南電視臺,開始做一檔叫做“有話好說”的訪談類節目(那時候正是央視《實話實說》最火的時候,崔永元老師是全國人民的偶像)。

那時的馬東,自稱是一個“兩百多斤的胖子”,但已有一個媒體人的職業嗅覺和敏感。身在湖南,他也同時見證了何炅李湘“快樂中國”一代的崛起,算是中國電視娛樂時代啟幕的親歷者。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這檔《有話好說》做了兩年,因為觸碰了敏感題材被停播。隨後,馬東來到了央視,做起了《挑戰主持人》節目的主持人。兜兜轉轉了十年後,2013年,馬東進入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2015年,他又自立門戶成為了米未傳媒的創始人兼CEO。

整體上,馬東是經歷了中國整個電視體系的變革和進化,從海外到國內,從湖衛到央視到視頻端,從給別人打工到做老闆。這樣一個電視行業的“活化石”,做起內容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3

不過,雖然自身的經歷和底蘊豐厚,馬東也不是沒有面臨過挑戰。當年《有話好說》停播據說對他是個不小的打擊,讓他明白在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現實,尤其是對他人的責任之間還是要做更多的平衡。

而《奇葩說》固然是愛奇藝和米未的王牌欄目,但從2014至今,也經歷了節目熱度下滑、人員更迭和負面新聞等一系列阻礙。

也許正是如此,馬東和他的米未決定另闢蹊徑,開啟一項全新的事業。而他們選中的就是音樂行業裡至今沒有被深耕挖掘、在國內沒有成功先例的樂隊領域。

據痛仰高虎說,他們本來沒有參與的慾望,純粹是被米未的這群年輕人的認真和夢想感動了,決心為樂隊圈做些什麼。

而在我看來,所謂創意和製作能力都是可以替代的。米未和馬東的優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就是這麼一幫年輕人。

4

當年《奇葩說》上線的時候,我曾經驚歎,原本電視辯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是江河日下,沒想到馬東竟然能集合這麼一群口才精英,轉向說話領域,成就了這麼一檔有創意有含金量的節目。

雖然在中國,內容行業某種程度上都有著某種“桎梏”,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傳媒無論做什麼樣的價值引導和社會號召,最終都要落實到青年身上。

馬東應該是早就看破了這個格局,因此他做節目的宗旨從未偏離過年輕人。相應的,馬東在這些節目中的定位,既非傳統的“主持人”,也不是專家,而是“青年導師”。

應該說,“青年導師”這個角色,是會讓人上癮的,因為年輕就是一個上癮的過程。馬東曾說,他不停地做《奇葩說》,就是想讓自己始終與新鮮的邊界保持接觸,“讓多巴胺分泌地更旺盛一點”。

一百年前,五四的那批知識分子也愛做“青年導師”,不過他們傳遞的是知識與態度,馬東傳遞的則是娛樂和技巧。我不想重複什麼娛樂至死之類的論調,從積極的方面看,能讓青年們在與現實的磕碰中減小一些摩擦係數,減少一些傷害,也算用心良苦。

不過這並非沒有副作用。青年導師放棄責任的教導,只傳授對付世界的經驗,這往往會給人們另一種暗示。比如“奇葩說”的核心團隊先後都加入了米未,成了這幾年互聯網變現大潮的受益者。

但同時,他們有些做的事卻讓人看不懂。比如經常有互懟的消息。有些甚至影響到了節目的進程。

去年的第五季《奇葩說》中,馬薇薇依靠線下的溝通說服工作,成功拉起了一支“夢之隊”,幾乎所有的“OG”都成了她隊中的一員。

然而這麼做顯然破壞了節目的平衡性。在之後的節目中,馬東成功動用手中的權力,讓其他幾隊將馬薇薇隊中的大將搶走。馬薇薇一度不能接受這種結果,並說自己沒有違反規則,為什麼要針對我。

馬東則說了一句幾乎是箴言般的告誡:“為什麼世界要按照你設計好的來運轉?!”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5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馬東的話看作是一個老闆對員工的“教育”,或者一個過來人對年輕人的“教誨”。

那麼相應的,這期樂隊的夏天上馬東臨時改賽制這一幕,到底是出於什麼理由呢?

我曾經在上一場發了一個帖子,分析兩場淘汰賽按照排名計分的方式不科學,如果按照累計票數計分,則更能反映比賽的真實狀況。

"

1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馬東老師因為臨時改賽制被全場瑞思拜,享受了自樂夏開播以來最大的喝彩聲。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而專業樂評人這一期則被“鞭屍”,之前直言快語的黑刀老師被剪輯成了彩虹那什麼真香現場,學院派的鄧柯老師也只堅持了一下“痛仰這一場也是起承轉合”就坐下了。

整體上看,這一場似乎是一場民意的狂歡,而之前飽受欺凌的樂隊則揚眉吐氣,把騎在他們頭上的樂評人徹底掀翻,就差踩上一腳了。

然而現實真的是這麼皆大歡喜麼?馬東老師的任性背後,有沒有我們不知道或者還未領會的緣由?這個臨時改賽制的舉措,真的是為了民意,還是有什麼別的目的?

且別那麼快下結論。

2

1996年的時候,27歲的馬東從澳洲回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視專業。那時候,他已經在海外漂泊了10年之久。八十年代,馬東隨著當時的出國熱,來到澳洲學習,生活上很窘迫,給人搓過袋鼠的皮子,找練習生剪髮,各處打工。

後來父親馬季來澳洲演出,馬東跟著他在澳洲轉了一圈,發覺他們的生活實在太有意思了,而且“整天就是玩”,覺得在澳洲沒有呆下去的必要了。於是回到了國內。

在北京兩年後,機緣湊巧又來到了湖南電視臺,開始做一檔叫做“有話好說”的訪談類節目(那時候正是央視《實話實說》最火的時候,崔永元老師是全國人民的偶像)。

那時的馬東,自稱是一個“兩百多斤的胖子”,但已有一個媒體人的職業嗅覺和敏感。身在湖南,他也同時見證了何炅李湘“快樂中國”一代的崛起,算是中國電視娛樂時代啟幕的親歷者。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這檔《有話好說》做了兩年,因為觸碰了敏感題材被停播。隨後,馬東來到了央視,做起了《挑戰主持人》節目的主持人。兜兜轉轉了十年後,2013年,馬東進入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2015年,他又自立門戶成為了米未傳媒的創始人兼CEO。

整體上,馬東是經歷了中國整個電視體系的變革和進化,從海外到國內,從湖衛到央視到視頻端,從給別人打工到做老闆。這樣一個電視行業的“活化石”,做起內容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3

不過,雖然自身的經歷和底蘊豐厚,馬東也不是沒有面臨過挑戰。當年《有話好說》停播據說對他是個不小的打擊,讓他明白在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現實,尤其是對他人的責任之間還是要做更多的平衡。

而《奇葩說》固然是愛奇藝和米未的王牌欄目,但從2014至今,也經歷了節目熱度下滑、人員更迭和負面新聞等一系列阻礙。

也許正是如此,馬東和他的米未決定另闢蹊徑,開啟一項全新的事業。而他們選中的就是音樂行業裡至今沒有被深耕挖掘、在國內沒有成功先例的樂隊領域。

據痛仰高虎說,他們本來沒有參與的慾望,純粹是被米未的這群年輕人的認真和夢想感動了,決心為樂隊圈做些什麼。

而在我看來,所謂創意和製作能力都是可以替代的。米未和馬東的優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就是這麼一幫年輕人。

4

當年《奇葩說》上線的時候,我曾經驚歎,原本電視辯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是江河日下,沒想到馬東竟然能集合這麼一群口才精英,轉向說話領域,成就了這麼一檔有創意有含金量的節目。

雖然在中國,內容行業某種程度上都有著某種“桎梏”,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傳媒無論做什麼樣的價值引導和社會號召,最終都要落實到青年身上。

馬東應該是早就看破了這個格局,因此他做節目的宗旨從未偏離過年輕人。相應的,馬東在這些節目中的定位,既非傳統的“主持人”,也不是專家,而是“青年導師”。

應該說,“青年導師”這個角色,是會讓人上癮的,因為年輕就是一個上癮的過程。馬東曾說,他不停地做《奇葩說》,就是想讓自己始終與新鮮的邊界保持接觸,“讓多巴胺分泌地更旺盛一點”。

一百年前,五四的那批知識分子也愛做“青年導師”,不過他們傳遞的是知識與態度,馬東傳遞的則是娛樂和技巧。我不想重複什麼娛樂至死之類的論調,從積極的方面看,能讓青年們在與現實的磕碰中減小一些摩擦係數,減少一些傷害,也算用心良苦。

不過這並非沒有副作用。青年導師放棄責任的教導,只傳授對付世界的經驗,這往往會給人們另一種暗示。比如“奇葩說”的核心團隊先後都加入了米未,成了這幾年互聯網變現大潮的受益者。

但同時,他們有些做的事卻讓人看不懂。比如經常有互懟的消息。有些甚至影響到了節目的進程。

去年的第五季《奇葩說》中,馬薇薇依靠線下的溝通說服工作,成功拉起了一支“夢之隊”,幾乎所有的“OG”都成了她隊中的一員。

然而這麼做顯然破壞了節目的平衡性。在之後的節目中,馬東成功動用手中的權力,讓其他幾隊將馬薇薇隊中的大將搶走。馬薇薇一度不能接受這種結果,並說自己沒有違反規則,為什麼要針對我。

馬東則說了一句幾乎是箴言般的告誡:“為什麼世界要按照你設計好的來運轉?!”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5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馬東的話看作是一個老闆對員工的“教育”,或者一個過來人對年輕人的“教誨”。

那麼相應的,這期樂隊的夏天上馬東臨時改賽制這一幕,到底是出於什麼理由呢?

我曾經在上一場發了一個帖子,分析兩場淘汰賽按照排名計分的方式不科學,如果按照累計票數計分,則更能反映比賽的真實狀況。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如果按照票數累計,兩場淘汰賽會淘汰的是海龜先生,而不是Mr. Woohoo。而從復活賽來看,最冤枉的也是Mr. Woohoo了,因為他們淘汰之後馬上就是復活賽,連一個參與復活的資格都沒有。

有人說,還好用的是名次計分,不然淘汰了海龜先生更讓我遺憾。我想提醒一下的是,用結果來倒推過程的合理性這種思維是有問題的。事實上很有可能出現按照名次累計反而淘汰了觀眾更喜歡的樂隊。而兩場票數統計結果上,海龜先生也只比Mr Woohoo低了三票。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場復活賽的精神,上場淘汰賽如果讓海龜先生和Mr. Woohoo再PK一場,可能最後的結果會更為合理。

可是馬東在淘汰賽沒有這樣做,在復活賽卻這麼做了。這一切都是出於他“青年導師”的自我認同。

5

應該這麼說,《樂隊的夏天》是馬東用手中的資源,將樂隊的年輕人(也包括老夫聊發少年狂的“中老年”)帶出圈的一個雙贏的舉措。這跟他將辯手和能說會道的娛樂圈人士包裝成“奇葩”推向媒體和公眾作用是一樣的。

相應的,這件功德自然會讓參與者和觀眾們對馬東“膜拜”,視其為偶像(這場全場大呼“馬東老師帥!”就是明證)。

但與此同時,這也帶來了一個另外的問題,就是“你先讓誰上”?畢竟資源和關注度是有限的,31支樂隊也只有一部分能夠成功出圈。比如反光鏡就是在微博上“嘆息”自己上了節目卻沒有讓關注度提升,坐地鐵都沒人搭理。

而像Mr. Miss和Click#15這樣卯足了勁準備比賽的,也只是想讓自己的曝光度能多一些,儘量讓音樂這個飯碗能端的更穩一些。

還是那個問題,樂隊雖然這些年來大多處於地下和線下領域,“出圈”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他們面臨的仍然是一個存量市場,相互競爭不可避免。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劉陽子為什麼會站起來要求痛仰“高風亮節”地讓出復活的機會給Click#15。

在這種情況下,馬東老師讓兩支樂隊同時復活的決定似乎是順應了民心,皆大歡喜。但我要同時指出的是,這個似乎是雙贏甚至多贏的決定,也給樂夏這個節目,甚至米未今後的節目製作留下了陰影。

7

有些觀眾覺得,自己的情緒反饋大過一切,總之讓我爽了就對了。但我想指出的是,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能讓所有人都自由自在的爽而毫無代價的事情。就拿最簡單的事來說,改變了賽制,也就改變了接下來所有比賽的遊戲規則,那麼可見的是各種流程和相關的準備工作都要更改,甚至包括樂隊和嘉賓的檔期,這些都是問題。

當然,馬東是老闆,也是執行者,這些都在節目組的正常承受範圍之內。但是更重要的是,這麼一個重要的遊戲規則竟在觀眾眼皮子底下,跟幾位嘉賓和樂隊、觀眾們商議一下就改了,而對導演組只是很豪氣地宣佈:“你們改一下賽制!”

那麼,今天為了一支樂隊的復活可以更改賽制,明天為了一支樂隊的淘汰也可以更改賽制,那後天呢?下一季呢?

有些觀眾也許會跟我槓:“這是個遊戲,人家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或者:“人家樂隊和觀眾都同意了,你一個看節目的比比什麼。”我想說的是,規則的嚴肅性不是靠腦補或者節目效果去倒推的,先例一開,後續所有的事情都會受影響。

最重要的,還不只是一個比賽結果的問題。某種程度上,馬東和米未的節目是在給沒有資源的年輕人創造機會,這實際是一個“施恩惠”的過程,而“恩惠”同樣要接受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考量,正因為機會是稀有的,才更需要考究過程的合理性。

這正像對於青年的教育一樣。青年們需要得到的,從來不只是知識、技能和賺錢的方法這樣的“乾貨”,態度和品行是更重要的,能為他們保駕護航的“軟實力”。而馬東用手中的資源做的也不只是一個好看的節目,或者為一群年輕人創造機會,更多的是需要做示範。

類似“奇葩說”那樣的抱團取暖和相互撕逼,都並非良好的示範。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節目可以靠這些熱點生存。

電影《海底總動員》裡有這麼一個場景:小丑魚馬林的兒子尼莫和大群魚被捕魚船抓進了網兜裡,而魚們四處遊動試圖掙脫,整體卻分撒了力量。馬林通過指揮魚們奮力向一個方向遊,成功地把漁網撐破,解救了這些魚和自己的兒子。

"

1

樂隊的夏天最新一期,馬東老師因為臨時改賽制被全場瑞思拜,享受了自樂夏開播以來最大的喝彩聲。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而專業樂評人這一期則被“鞭屍”,之前直言快語的黑刀老師被剪輯成了彩虹那什麼真香現場,學院派的鄧柯老師也只堅持了一下“痛仰這一場也是起承轉合”就坐下了。

整體上看,這一場似乎是一場民意的狂歡,而之前飽受欺凌的樂隊則揚眉吐氣,把騎在他們頭上的樂評人徹底掀翻,就差踩上一腳了。

然而現實真的是這麼皆大歡喜麼?馬東老師的任性背後,有沒有我們不知道或者還未領會的緣由?這個臨時改賽制的舉措,真的是為了民意,還是有什麼別的目的?

且別那麼快下結論。

2

1996年的時候,27歲的馬東從澳洲回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電視專業。那時候,他已經在海外漂泊了10年之久。八十年代,馬東隨著當時的出國熱,來到澳洲學習,生活上很窘迫,給人搓過袋鼠的皮子,找練習生剪髮,各處打工。

後來父親馬季來澳洲演出,馬東跟著他在澳洲轉了一圈,發覺他們的生活實在太有意思了,而且“整天就是玩”,覺得在澳洲沒有呆下去的必要了。於是回到了國內。

在北京兩年後,機緣湊巧又來到了湖南電視臺,開始做一檔叫做“有話好說”的訪談類節目(那時候正是央視《實話實說》最火的時候,崔永元老師是全國人民的偶像)。

那時的馬東,自稱是一個“兩百多斤的胖子”,但已有一個媒體人的職業嗅覺和敏感。身在湖南,他也同時見證了何炅李湘“快樂中國”一代的崛起,算是中國電視娛樂時代啟幕的親歷者。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這檔《有話好說》做了兩年,因為觸碰了敏感題材被停播。隨後,馬東來到了央視,做起了《挑戰主持人》節目的主持人。兜兜轉轉了十年後,2013年,馬東進入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2015年,他又自立門戶成為了米未傳媒的創始人兼CEO。

整體上,馬東是經歷了中國整個電視體系的變革和進化,從海外到國內,從湖衛到央視到視頻端,從給別人打工到做老闆。這樣一個電視行業的“活化石”,做起內容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3

不過,雖然自身的經歷和底蘊豐厚,馬東也不是沒有面臨過挑戰。當年《有話好說》停播據說對他是個不小的打擊,讓他明白在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現實,尤其是對他人的責任之間還是要做更多的平衡。

而《奇葩說》固然是愛奇藝和米未的王牌欄目,但從2014至今,也經歷了節目熱度下滑、人員更迭和負面新聞等一系列阻礙。

也許正是如此,馬東和他的米未決定另闢蹊徑,開啟一項全新的事業。而他們選中的就是音樂行業裡至今沒有被深耕挖掘、在國內沒有成功先例的樂隊領域。

據痛仰高虎說,他們本來沒有參與的慾望,純粹是被米未的這群年輕人的認真和夢想感動了,決心為樂隊圈做些什麼。

而在我看來,所謂創意和製作能力都是可以替代的。米未和馬東的優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就是這麼一幫年輕人。

4

當年《奇葩說》上線的時候,我曾經驚歎,原本電視辯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是江河日下,沒想到馬東竟然能集合這麼一群口才精英,轉向說話領域,成就了這麼一檔有創意有含金量的節目。

雖然在中國,內容行業某種程度上都有著某種“桎梏”,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傳媒無論做什麼樣的價值引導和社會號召,最終都要落實到青年身上。

馬東應該是早就看破了這個格局,因此他做節目的宗旨從未偏離過年輕人。相應的,馬東在這些節目中的定位,既非傳統的“主持人”,也不是專家,而是“青年導師”。

應該說,“青年導師”這個角色,是會讓人上癮的,因為年輕就是一個上癮的過程。馬東曾說,他不停地做《奇葩說》,就是想讓自己始終與新鮮的邊界保持接觸,“讓多巴胺分泌地更旺盛一點”。

一百年前,五四的那批知識分子也愛做“青年導師”,不過他們傳遞的是知識與態度,馬東傳遞的則是娛樂和技巧。我不想重複什麼娛樂至死之類的論調,從積極的方面看,能讓青年們在與現實的磕碰中減小一些摩擦係數,減少一些傷害,也算用心良苦。

不過這並非沒有副作用。青年導師放棄責任的教導,只傳授對付世界的經驗,這往往會給人們另一種暗示。比如“奇葩說”的核心團隊先後都加入了米未,成了這幾年互聯網變現大潮的受益者。

但同時,他們有些做的事卻讓人看不懂。比如經常有互懟的消息。有些甚至影響到了節目的進程。

去年的第五季《奇葩說》中,馬薇薇依靠線下的溝通說服工作,成功拉起了一支“夢之隊”,幾乎所有的“OG”都成了她隊中的一員。

然而這麼做顯然破壞了節目的平衡性。在之後的節目中,馬東成功動用手中的權力,讓其他幾隊將馬薇薇隊中的大將搶走。馬薇薇一度不能接受這種結果,並說自己沒有違反規則,為什麼要針對我。

馬東則說了一句幾乎是箴言般的告誡:“為什麼世界要按照你設計好的來運轉?!”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5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馬東的話看作是一個老闆對員工的“教育”,或者一個過來人對年輕人的“教誨”。

那麼相應的,這期樂隊的夏天上馬東臨時改賽制這一幕,到底是出於什麼理由呢?

我曾經在上一場發了一個帖子,分析兩場淘汰賽按照排名計分的方式不科學,如果按照累計票數計分,則更能反映比賽的真實狀況。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如果按照票數累計,兩場淘汰賽會淘汰的是海龜先生,而不是Mr. Woohoo。而從復活賽來看,最冤枉的也是Mr. Woohoo了,因為他們淘汰之後馬上就是復活賽,連一個參與復活的資格都沒有。

有人說,還好用的是名次計分,不然淘汰了海龜先生更讓我遺憾。我想提醒一下的是,用結果來倒推過程的合理性這種思維是有問題的。事實上很有可能出現按照名次累計反而淘汰了觀眾更喜歡的樂隊。而兩場票數統計結果上,海龜先生也只比Mr Woohoo低了三票。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場復活賽的精神,上場淘汰賽如果讓海龜先生和Mr. Woohoo再PK一場,可能最後的結果會更為合理。

可是馬東在淘汰賽沒有這樣做,在復活賽卻這麼做了。這一切都是出於他“青年導師”的自我認同。

5

應該這麼說,《樂隊的夏天》是馬東用手中的資源,將樂隊的年輕人(也包括老夫聊發少年狂的“中老年”)帶出圈的一個雙贏的舉措。這跟他將辯手和能說會道的娛樂圈人士包裝成“奇葩”推向媒體和公眾作用是一樣的。

相應的,這件功德自然會讓參與者和觀眾們對馬東“膜拜”,視其為偶像(這場全場大呼“馬東老師帥!”就是明證)。

但與此同時,這也帶來了一個另外的問題,就是“你先讓誰上”?畢竟資源和關注度是有限的,31支樂隊也只有一部分能夠成功出圈。比如反光鏡就是在微博上“嘆息”自己上了節目卻沒有讓關注度提升,坐地鐵都沒人搭理。

而像Mr. Miss和Click#15這樣卯足了勁準備比賽的,也只是想讓自己的曝光度能多一些,儘量讓音樂這個飯碗能端的更穩一些。

還是那個問題,樂隊雖然這些年來大多處於地下和線下領域,“出圈”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他們面臨的仍然是一個存量市場,相互競爭不可避免。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劉陽子為什麼會站起來要求痛仰“高風亮節”地讓出復活的機會給Click#15。

在這種情況下,馬東老師讓兩支樂隊同時復活的決定似乎是順應了民心,皆大歡喜。但我要同時指出的是,這個似乎是雙贏甚至多贏的決定,也給樂夏這個節目,甚至米未今後的節目製作留下了陰影。

7

有些觀眾覺得,自己的情緒反饋大過一切,總之讓我爽了就對了。但我想指出的是,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能讓所有人都自由自在的爽而毫無代價的事情。就拿最簡單的事來說,改變了賽制,也就改變了接下來所有比賽的遊戲規則,那麼可見的是各種流程和相關的準備工作都要更改,甚至包括樂隊和嘉賓的檔期,這些都是問題。

當然,馬東是老闆,也是執行者,這些都在節目組的正常承受範圍之內。但是更重要的是,這麼一個重要的遊戲規則竟在觀眾眼皮子底下,跟幾位嘉賓和樂隊、觀眾們商議一下就改了,而對導演組只是很豪氣地宣佈:“你們改一下賽制!”

那麼,今天為了一支樂隊的復活可以更改賽制,明天為了一支樂隊的淘汰也可以更改賽制,那後天呢?下一季呢?

有些觀眾也許會跟我槓:“這是個遊戲,人家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或者:“人家樂隊和觀眾都同意了,你一個看節目的比比什麼。”我想說的是,規則的嚴肅性不是靠腦補或者節目效果去倒推的,先例一開,後續所有的事情都會受影響。

最重要的,還不只是一個比賽結果的問題。某種程度上,馬東和米未的節目是在給沒有資源的年輕人創造機會,這實際是一個“施恩惠”的過程,而“恩惠”同樣要接受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考量,正因為機會是稀有的,才更需要考究過程的合理性。

這正像對於青年的教育一樣。青年們需要得到的,從來不只是知識、技能和賺錢的方法這樣的“乾貨”,態度和品行是更重要的,能為他們保駕護航的“軟實力”。而馬東用手中的資源做的也不只是一個好看的節目,或者為一群年輕人創造機會,更多的是需要做示範。

類似“奇葩說”那樣的抱團取暖和相互撕逼,都並非良好的示範。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節目可以靠這些熱點生存。

電影《海底總動員》裡有這麼一個場景:小丑魚馬林的兒子尼莫和大群魚被捕魚船抓進了網兜裡,而魚們四處遊動試圖掙脫,整體卻分撒了力量。馬林通過指揮魚們奮力向一個方向遊,成功地把漁網撐破,解救了這些魚和自己的兒子。

樂隊的夏天,馬東的夏天?

在我看來,馬東做《樂隊的夏天》就像解救這群魚一樣,要把一群“坑”裡的人帶出“坑”。不過,出坑總是有先有後的,還有些人始終呆在坑裡,努力把別人往上抬。在我看來,多一支還是少一支樂隊復活其實並不改變什麼,我只希望這個恩惠能夠更久一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