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馬伯庸:諸葛亮最後出來了一下。因為那屬於底層戲,他沒出來很正常,但這個戲其實曹操應該不停的出現,但我給他生生地按下去了。

曾經有一個日本出版社問我:三國機密和風起隴西能不能在日本出版,可是他們看了劇情簡介後就不提這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就出現一次,《三國機密》裡曹操一次都沒出來,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這幾個人的三國就不叫三國。所以後來就沒出,挺可惜的。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馬伯庸:諸葛亮最後出來了一下。因為那屬於底層戲,他沒出來很正常,但這個戲其實曹操應該不停的出現,但我給他生生地按下去了。

曾經有一個日本出版社問我:三國機密和風起隴西能不能在日本出版,可是他們看了劇情簡介後就不提這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就出現一次,《三國機密》裡曹操一次都沒出來,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這幾個人的三國就不叫三國。所以後來就沒出,挺可惜的。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曹操

宸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關注主角光環,那歷史將會變得多麼無趣。您的這些腦洞都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怎麼把孔雀東南飛和大喬小喬連在一起了?

馬伯庸:這其實不算腦洞。一提建安年間,腦子裡一定會想到三國這些事,所以我忽然發現《孔雀東南飛》發生在建安年間,那它是不是跟咱們熟悉的三國英雄有關係?按照邏輯先去考證廬江郡太守是誰?它有可能在什麼時候發生這個事?因為大喬小喬也是那的人,所以是不是跟大喬小喬有關係?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馬伯庸:諸葛亮最後出來了一下。因為那屬於底層戲,他沒出來很正常,但這個戲其實曹操應該不停的出現,但我給他生生地按下去了。

曾經有一個日本出版社問我:三國機密和風起隴西能不能在日本出版,可是他們看了劇情簡介後就不提這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就出現一次,《三國機密》裡曹操一次都沒出來,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這幾個人的三國就不叫三國。所以後來就沒出,挺可惜的。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曹操

宸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關注主角光環,那歷史將會變得多麼無趣。您的這些腦洞都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怎麼把孔雀東南飛和大喬小喬連在一起了?

馬伯庸:這其實不算腦洞。一提建安年間,腦子裡一定會想到三國這些事,所以我忽然發現《孔雀東南飛》發生在建安年間,那它是不是跟咱們熟悉的三國英雄有關係?按照邏輯先去考證廬江郡太守是誰?它有可能在什麼時候發生這個事?因為大喬小喬也是那的人,所以是不是跟大喬小喬有關係?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之前看劉心武的《紅樓揭祕》,我發現他的論證方式特別好玩:一件事有ABC三種方向,我覺得B的方向最有可能,再以B為極其堅實的基礎往下推,再說C怎麼樣怎麼樣,其實你往回捋的話所有的推斷,一開始的邏輯全是假設。這些作為歷史考證是不可信的。但我覺得作為文學作品還挺開心的,我當時就這樣寫了,後來好多人說你寫的邏輯有問題。我沒有把它登在歷史研究上,我登的是人民文學,而且還是散文欄目。

宸冰: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很多讀者或者觀眾認為的腦洞,實際上在作者眼中都是在萬千的線頭當中找到了一根線把它穿起來而已,它並不是天馬行空的瞎想。

馬伯庸:其實就比你們多想了一步。

宸冰:找到線頭去求證的一個過程。我記得上次你跟李開然教授的對話,他也是用偵探的方式去探求歷史的可能。很多人在讀書時的功利心太強,難免會忽略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從文學作品當中得到真正的滋養。

馬伯庸:說白了就是審美的問題,不知道這個作品高明在哪兒?寫的好在哪兒?

宸冰:所以他覺得看你的書沒用,覺得是在看閒書,但實際上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你在這裡面寫的很多人具備一種很奇妙的君子之風,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過程,他想事的過程、他所秉持的一種信念,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很稀缺的。那些人為什麼會為了一種信念、一個承諾、一句話寧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唐姬怎麼用一句話來讓一個人因為愧疚心而幫助她做了那麼多的事?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馬伯庸:諸葛亮最後出來了一下。因為那屬於底層戲,他沒出來很正常,但這個戲其實曹操應該不停的出現,但我給他生生地按下去了。

曾經有一個日本出版社問我:三國機密和風起隴西能不能在日本出版,可是他們看了劇情簡介後就不提這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就出現一次,《三國機密》裡曹操一次都沒出來,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這幾個人的三國就不叫三國。所以後來就沒出,挺可惜的。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曹操

宸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關注主角光環,那歷史將會變得多麼無趣。您的這些腦洞都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怎麼把孔雀東南飛和大喬小喬連在一起了?

馬伯庸:這其實不算腦洞。一提建安年間,腦子裡一定會想到三國這些事,所以我忽然發現《孔雀東南飛》發生在建安年間,那它是不是跟咱們熟悉的三國英雄有關係?按照邏輯先去考證廬江郡太守是誰?它有可能在什麼時候發生這個事?因為大喬小喬也是那的人,所以是不是跟大喬小喬有關係?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之前看劉心武的《紅樓揭祕》,我發現他的論證方式特別好玩:一件事有ABC三種方向,我覺得B的方向最有可能,再以B為極其堅實的基礎往下推,再說C怎麼樣怎麼樣,其實你往回捋的話所有的推斷,一開始的邏輯全是假設。這些作為歷史考證是不可信的。但我覺得作為文學作品還挺開心的,我當時就這樣寫了,後來好多人說你寫的邏輯有問題。我沒有把它登在歷史研究上,我登的是人民文學,而且還是散文欄目。

宸冰: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很多讀者或者觀眾認為的腦洞,實際上在作者眼中都是在萬千的線頭當中找到了一根線把它穿起來而已,它並不是天馬行空的瞎想。

馬伯庸:其實就比你們多想了一步。

宸冰:找到線頭去求證的一個過程。我記得上次你跟李開然教授的對話,他也是用偵探的方式去探求歷史的可能。很多人在讀書時的功利心太強,難免會忽略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從文學作品當中得到真正的滋養。

馬伯庸:說白了就是審美的問題,不知道這個作品高明在哪兒?寫的好在哪兒?

宸冰:所以他覺得看你的書沒用,覺得是在看閒書,但實際上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你在這裡面寫的很多人具備一種很奇妙的君子之風,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過程,他想事的過程、他所秉持的一種信念,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很稀缺的。那些人為什麼會為了一種信念、一個承諾、一句話寧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唐姬怎麼用一句話來讓一個人因為愧疚心而幫助她做了那麼多的事?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唐姬

馬伯庸:這值得學學。怎麼樣用一句話讓別人幫你幹一些事。

宸冰:如何利用別人的愧疚心理去完成自己的一些目的?

馬伯庸:那時重一諾千金,他把承諾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我覺得如果要寫一個時代,能夠準確把握住那個時代的特質的話,那這本書就成功了一半,至於文字描寫、故事情節其實都是小事,像漢代和唐代的人說話、做派、氣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最難的是把握這種氣質,讀者可能不瞭解這個朝代,但你寫出那種氣質來,他能感覺得到。

宸冰:每一個人他的說話、他的思想、他的行為處事和生活方式都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你最希望自己具有什麼樣的做派或者性格?

馬伯庸:我最希望成為的性格或者是做派,肯定是郭嘉。郭嘉在民間三國圈裡,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在史書記載裡,他對曹操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死的比較早。曹操說:要是郭嘉還沒死的話,赤壁之戰會......。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馬伯庸:諸葛亮最後出來了一下。因為那屬於底層戲,他沒出來很正常,但這個戲其實曹操應該不停的出現,但我給他生生地按下去了。

曾經有一個日本出版社問我:三國機密和風起隴西能不能在日本出版,可是他們看了劇情簡介後就不提這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就出現一次,《三國機密》裡曹操一次都沒出來,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這幾個人的三國就不叫三國。所以後來就沒出,挺可惜的。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曹操

宸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關注主角光環,那歷史將會變得多麼無趣。您的這些腦洞都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怎麼把孔雀東南飛和大喬小喬連在一起了?

馬伯庸:這其實不算腦洞。一提建安年間,腦子裡一定會想到三國這些事,所以我忽然發現《孔雀東南飛》發生在建安年間,那它是不是跟咱們熟悉的三國英雄有關係?按照邏輯先去考證廬江郡太守是誰?它有可能在什麼時候發生這個事?因為大喬小喬也是那的人,所以是不是跟大喬小喬有關係?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之前看劉心武的《紅樓揭祕》,我發現他的論證方式特別好玩:一件事有ABC三種方向,我覺得B的方向最有可能,再以B為極其堅實的基礎往下推,再說C怎麼樣怎麼樣,其實你往回捋的話所有的推斷,一開始的邏輯全是假設。這些作為歷史考證是不可信的。但我覺得作為文學作品還挺開心的,我當時就這樣寫了,後來好多人說你寫的邏輯有問題。我沒有把它登在歷史研究上,我登的是人民文學,而且還是散文欄目。

宸冰: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很多讀者或者觀眾認為的腦洞,實際上在作者眼中都是在萬千的線頭當中找到了一根線把它穿起來而已,它並不是天馬行空的瞎想。

馬伯庸:其實就比你們多想了一步。

宸冰:找到線頭去求證的一個過程。我記得上次你跟李開然教授的對話,他也是用偵探的方式去探求歷史的可能。很多人在讀書時的功利心太強,難免會忽略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從文學作品當中得到真正的滋養。

馬伯庸:說白了就是審美的問題,不知道這個作品高明在哪兒?寫的好在哪兒?

宸冰:所以他覺得看你的書沒用,覺得是在看閒書,但實際上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你在這裡面寫的很多人具備一種很奇妙的君子之風,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過程,他想事的過程、他所秉持的一種信念,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很稀缺的。那些人為什麼會為了一種信念、一個承諾、一句話寧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唐姬怎麼用一句話來讓一個人因為愧疚心而幫助她做了那麼多的事?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唐姬

馬伯庸:這值得學學。怎麼樣用一句話讓別人幫你幹一些事。

宸冰:如何利用別人的愧疚心理去完成自己的一些目的?

馬伯庸:那時重一諾千金,他把承諾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我覺得如果要寫一個時代,能夠準確把握住那個時代的特質的話,那這本書就成功了一半,至於文字描寫、故事情節其實都是小事,像漢代和唐代的人說話、做派、氣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最難的是把握這種氣質,讀者可能不瞭解這個朝代,但你寫出那種氣質來,他能感覺得到。

宸冰:每一個人他的說話、他的思想、他的行為處事和生活方式都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你最希望自己具有什麼樣的做派或者性格?

馬伯庸:我最希望成為的性格或者是做派,肯定是郭嘉。郭嘉在民間三國圈裡,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在史書記載裡,他對曹操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死的比較早。曹操說:要是郭嘉還沒死的話,赤壁之戰會......。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郭嘉

宸冰:可你給他的背景安插,包括他的身世、個人情感經歷、心理變化等,不覺得過於武俠了嗎?

馬伯庸:《三國志》中描述郭嘉有“不治行檢”之行為。這四個字可重可輕,輕就可能說他不太守規矩,或者說行為比較放蕩一點,往深說就是一個嗜好於色、放蕩不羈的浪子形象,我覺得文學作品,適當虛構誇張一下也還好。

宸冰:我覺得和這種浪子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修,他是特別擰巴的一個人。他很像今天的一些富二代,要急於突破父輩的輝煌。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馬伯庸:諸葛亮最後出來了一下。因為那屬於底層戲,他沒出來很正常,但這個戲其實曹操應該不停的出現,但我給他生生地按下去了。

曾經有一個日本出版社問我:三國機密和風起隴西能不能在日本出版,可是他們看了劇情簡介後就不提這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就出現一次,《三國機密》裡曹操一次都沒出來,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這幾個人的三國就不叫三國。所以後來就沒出,挺可惜的。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曹操

宸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關注主角光環,那歷史將會變得多麼無趣。您的這些腦洞都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怎麼把孔雀東南飛和大喬小喬連在一起了?

馬伯庸:這其實不算腦洞。一提建安年間,腦子裡一定會想到三國這些事,所以我忽然發現《孔雀東南飛》發生在建安年間,那它是不是跟咱們熟悉的三國英雄有關係?按照邏輯先去考證廬江郡太守是誰?它有可能在什麼時候發生這個事?因為大喬小喬也是那的人,所以是不是跟大喬小喬有關係?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之前看劉心武的《紅樓揭祕》,我發現他的論證方式特別好玩:一件事有ABC三種方向,我覺得B的方向最有可能,再以B為極其堅實的基礎往下推,再說C怎麼樣怎麼樣,其實你往回捋的話所有的推斷,一開始的邏輯全是假設。這些作為歷史考證是不可信的。但我覺得作為文學作品還挺開心的,我當時就這樣寫了,後來好多人說你寫的邏輯有問題。我沒有把它登在歷史研究上,我登的是人民文學,而且還是散文欄目。

宸冰: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很多讀者或者觀眾認為的腦洞,實際上在作者眼中都是在萬千的線頭當中找到了一根線把它穿起來而已,它並不是天馬行空的瞎想。

馬伯庸:其實就比你們多想了一步。

宸冰:找到線頭去求證的一個過程。我記得上次你跟李開然教授的對話,他也是用偵探的方式去探求歷史的可能。很多人在讀書時的功利心太強,難免會忽略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從文學作品當中得到真正的滋養。

馬伯庸:說白了就是審美的問題,不知道這個作品高明在哪兒?寫的好在哪兒?

宸冰:所以他覺得看你的書沒用,覺得是在看閒書,但實際上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你在這裡面寫的很多人具備一種很奇妙的君子之風,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過程,他想事的過程、他所秉持的一種信念,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很稀缺的。那些人為什麼會為了一種信念、一個承諾、一句話寧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唐姬怎麼用一句話來讓一個人因為愧疚心而幫助她做了那麼多的事?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唐姬

馬伯庸:這值得學學。怎麼樣用一句話讓別人幫你幹一些事。

宸冰:如何利用別人的愧疚心理去完成自己的一些目的?

馬伯庸:那時重一諾千金,他把承諾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我覺得如果要寫一個時代,能夠準確把握住那個時代的特質的話,那這本書就成功了一半,至於文字描寫、故事情節其實都是小事,像漢代和唐代的人說話、做派、氣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最難的是把握這種氣質,讀者可能不瞭解這個朝代,但你寫出那種氣質來,他能感覺得到。

宸冰:每一個人他的說話、他的思想、他的行為處事和生活方式都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你最希望自己具有什麼樣的做派或者性格?

馬伯庸:我最希望成為的性格或者是做派,肯定是郭嘉。郭嘉在民間三國圈裡,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在史書記載裡,他對曹操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死的比較早。曹操說:要是郭嘉還沒死的話,赤壁之戰會......。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郭嘉

宸冰:可你給他的背景安插,包括他的身世、個人情感經歷、心理變化等,不覺得過於武俠了嗎?

馬伯庸:《三國志》中描述郭嘉有“不治行檢”之行為。這四個字可重可輕,輕就可能說他不太守規矩,或者說行為比較放蕩一點,往深說就是一個嗜好於色、放蕩不羈的浪子形象,我覺得文學作品,適當虛構誇張一下也還好。

宸冰:我覺得和這種浪子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修,他是特別擰巴的一個人。他很像今天的一些富二代,要急於突破父輩的輝煌。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楊修

馬伯庸:希望用自己的行為證明:我不光是富二代。

宸冰:他其中很多的臺詞,包括他的心理變化其實都暗含了這個意思。

馬伯庸:其實我覺得任何一部當代歷史小說,它裡面的東西一定是跟你在現在碰到的情況和狀況能夠產生共鳴,大家才願意看,大家一定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一些我希望的特質,比如賈詡的老裝糊塗、荀彧本身的糾結、郭嘉的病嬌。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馬伯庸:諸葛亮最後出來了一下。因為那屬於底層戲,他沒出來很正常,但這個戲其實曹操應該不停的出現,但我給他生生地按下去了。

曾經有一個日本出版社問我:三國機密和風起隴西能不能在日本出版,可是他們看了劇情簡介後就不提這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就出現一次,《三國機密》裡曹操一次都沒出來,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這幾個人的三國就不叫三國。所以後來就沒出,挺可惜的。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曹操

宸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關注主角光環,那歷史將會變得多麼無趣。您的這些腦洞都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怎麼把孔雀東南飛和大喬小喬連在一起了?

馬伯庸:這其實不算腦洞。一提建安年間,腦子裡一定會想到三國這些事,所以我忽然發現《孔雀東南飛》發生在建安年間,那它是不是跟咱們熟悉的三國英雄有關係?按照邏輯先去考證廬江郡太守是誰?它有可能在什麼時候發生這個事?因為大喬小喬也是那的人,所以是不是跟大喬小喬有關係?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之前看劉心武的《紅樓揭祕》,我發現他的論證方式特別好玩:一件事有ABC三種方向,我覺得B的方向最有可能,再以B為極其堅實的基礎往下推,再說C怎麼樣怎麼樣,其實你往回捋的話所有的推斷,一開始的邏輯全是假設。這些作為歷史考證是不可信的。但我覺得作為文學作品還挺開心的,我當時就這樣寫了,後來好多人說你寫的邏輯有問題。我沒有把它登在歷史研究上,我登的是人民文學,而且還是散文欄目。

宸冰: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很多讀者或者觀眾認為的腦洞,實際上在作者眼中都是在萬千的線頭當中找到了一根線把它穿起來而已,它並不是天馬行空的瞎想。

馬伯庸:其實就比你們多想了一步。

宸冰:找到線頭去求證的一個過程。我記得上次你跟李開然教授的對話,他也是用偵探的方式去探求歷史的可能。很多人在讀書時的功利心太強,難免會忽略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從文學作品當中得到真正的滋養。

馬伯庸:說白了就是審美的問題,不知道這個作品高明在哪兒?寫的好在哪兒?

宸冰:所以他覺得看你的書沒用,覺得是在看閒書,但實際上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你在這裡面寫的很多人具備一種很奇妙的君子之風,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過程,他想事的過程、他所秉持的一種信念,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很稀缺的。那些人為什麼會為了一種信念、一個承諾、一句話寧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唐姬怎麼用一句話來讓一個人因為愧疚心而幫助她做了那麼多的事?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唐姬

馬伯庸:這值得學學。怎麼樣用一句話讓別人幫你幹一些事。

宸冰:如何利用別人的愧疚心理去完成自己的一些目的?

馬伯庸:那時重一諾千金,他把承諾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我覺得如果要寫一個時代,能夠準確把握住那個時代的特質的話,那這本書就成功了一半,至於文字描寫、故事情節其實都是小事,像漢代和唐代的人說話、做派、氣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最難的是把握這種氣質,讀者可能不瞭解這個朝代,但你寫出那種氣質來,他能感覺得到。

宸冰:每一個人他的說話、他的思想、他的行為處事和生活方式都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你最希望自己具有什麼樣的做派或者性格?

馬伯庸:我最希望成為的性格或者是做派,肯定是郭嘉。郭嘉在民間三國圈裡,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在史書記載裡,他對曹操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死的比較早。曹操說:要是郭嘉還沒死的話,赤壁之戰會......。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郭嘉

宸冰:可你給他的背景安插,包括他的身世、個人情感經歷、心理變化等,不覺得過於武俠了嗎?

馬伯庸:《三國志》中描述郭嘉有“不治行檢”之行為。這四個字可重可輕,輕就可能說他不太守規矩,或者說行為比較放蕩一點,往深說就是一個嗜好於色、放蕩不羈的浪子形象,我覺得文學作品,適當虛構誇張一下也還好。

宸冰:我覺得和這種浪子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修,他是特別擰巴的一個人。他很像今天的一些富二代,要急於突破父輩的輝煌。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楊修

馬伯庸:希望用自己的行為證明:我不光是富二代。

宸冰:他其中很多的臺詞,包括他的心理變化其實都暗含了這個意思。

馬伯庸:其實我覺得任何一部當代歷史小說,它裡面的東西一定是跟你在現在碰到的情況和狀況能夠產生共鳴,大家才願意看,大家一定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一些我希望的特質,比如賈詡的老裝糊塗、荀彧本身的糾結、郭嘉的病嬌。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荀彧

宸冰:在中國歷史當中,包括你描寫的人物當中: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年人在謀略上,他們體現出來的風格、態度和行事方法有非常大的區別。

馬伯庸: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包括我以前在辦公室的時候,新招過來的實習生跟老銷售的做事風格就完全不一樣。

宸冰:你自己更喜歡哪一種?

馬伯庸:我更喜歡一個組合。有一個愣頭青往前衝,有一個老奸巨滑的人在後面幫他兜著,這種組合產生的化學反應非常戲劇性。

宸冰:但它需要組合中的兩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胸懷,或者一種包容力。

"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我會盡己所能。我想要保護的,是這樣的長安。”所以他寫了《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泌攜手在一次次的鬥智鬥勇中,在十二時辰內阻止了破壞的發生,解救了唐城裡的黎民百姓,拯救了長安。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之張小敬

為了能夠正式地把以前所有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體現過的那批人——曹營的那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所以他寫了《三國機密》:一段寫在史書背面的隱祕文字,一粒三國曆史裂隙中的微塵。控制三國走向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孫權,不是劉備......而是漢室最後的權謀家。他寫了《風起隴西》揭示大時代下小人物改變歷史的種種細節。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劉平

他一直致力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都是將故事背景構架在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之上。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他表示:歷史上的諸多大事,隱藏於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未必會被史書記載下來,這就給予了小說家一個騰挪的空間,可以從中生髮出許多傳奇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鬼才”馬伯庸,看看他為什麼要從三國中寫出傳奇的故事,他都比較喜歡哪些所謂的“小人物”呢?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宸冰 馬伯庸

宸冰:不管你寫的是男性的角色,還是女性的角色,總之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讓我們從中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為什麼你寫的三國跟我們認識的三國完全不一樣?

馬伯庸: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三國,這樣大家讀的時候也會有期待,如果這個書裡面沒有給你一些新東西或者意外情況的話,這本書就沒有必要讀。我覺得三國又跟《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不一樣,它們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主線和主角都非常明確。三國它展現出的是一個大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可以鑽各種犄角旮旯,挖出各種大家不熟的人,但實際上在政史中又發揮著真正重要的作用。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有人問我《三國機密》裡最喜歡哪段,我最喜歡的是能夠正經的把以前所有的影視劇作品裡都沒有認真做過的這批人——曹營的這一大批人,給他們做一個濃墨重彩的表現。像郭嘉、滿寵、荀彧、賈詡、曹仁等,其實這些人在其他作品裡都露了臉,但都被弱化了。所以我想讓這些其實很厲害的謀士和角色有一個發揮的機會,尤其是像賈詡這種。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賈詡

宸冰:遠古時候人們用神話的方式去講述歷史,增加大量的想象和誇張的東西去講述一段歷史,直到後來當我們有了真正歷史時就諸神退位,英雄登場了。所以你描述的是一個又一個無名或者有名的英雄狀態。

馬伯庸:其實是英雄再往下一步,英雄的隨從。英雄們也是史書創作出來的,它一定是有藝術加工,很多他的手下或者是身邊的人會被這種光芒所掩蓋,我會讓這些英雄散發的光芒收縮一點,讓他身邊的這些人生長出來。所以在《三國機密》裡曹操從頭到尾一次都沒有出場,雖然會一直都說到曹公。

宸冰:《風起隴西》不也是這樣嗎?諸葛亮也基本沒怎麼出來。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

馬伯庸:諸葛亮最後出來了一下。因為那屬於底層戲,他沒出來很正常,但這個戲其實曹操應該不停的出現,但我給他生生地按下去了。

曾經有一個日本出版社問我:三國機密和風起隴西能不能在日本出版,可是他們看了劇情簡介後就不提這事了,因為他們發現《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就出現一次,《三國機密》裡曹操一次都沒出來,在他們的認知裡,如果沒有這幾個人的三國就不叫三國。所以後來就沒出,挺可惜的。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演義》之曹操

宸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只關注主角光環,那歷史將會變得多麼無趣。您的這些腦洞都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怎麼把孔雀東南飛和大喬小喬連在一起了?

馬伯庸:這其實不算腦洞。一提建安年間,腦子裡一定會想到三國這些事,所以我忽然發現《孔雀東南飛》發生在建安年間,那它是不是跟咱們熟悉的三國英雄有關係?按照邏輯先去考證廬江郡太守是誰?它有可能在什麼時候發生這個事?因為大喬小喬也是那的人,所以是不是跟大喬小喬有關係?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之前看劉心武的《紅樓揭祕》,我發現他的論證方式特別好玩:一件事有ABC三種方向,我覺得B的方向最有可能,再以B為極其堅實的基礎往下推,再說C怎麼樣怎麼樣,其實你往回捋的話所有的推斷,一開始的邏輯全是假設。這些作為歷史考證是不可信的。但我覺得作為文學作品還挺開心的,我當時就這樣寫了,後來好多人說你寫的邏輯有問題。我沒有把它登在歷史研究上,我登的是人民文學,而且還是散文欄目。

宸冰:從這個角度講,其實很多讀者或者觀眾認為的腦洞,實際上在作者眼中都是在萬千的線頭當中找到了一根線把它穿起來而已,它並不是天馬行空的瞎想。

馬伯庸:其實就比你們多想了一步。

宸冰:找到線頭去求證的一個過程。我記得上次你跟李開然教授的對話,他也是用偵探的方式去探求歷史的可能。很多人在讀書時的功利心太強,難免會忽略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從文學作品當中得到真正的滋養。

馬伯庸:說白了就是審美的問題,不知道這個作品高明在哪兒?寫的好在哪兒?

宸冰:所以他覺得看你的書沒用,覺得是在看閒書,但實際上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你在這裡面寫的很多人具備一種很奇妙的君子之風,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過程,他想事的過程、他所秉持的一種信念,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很稀缺的。那些人為什麼會為了一種信念、一個承諾、一句話寧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唐姬怎麼用一句話來讓一個人因為愧疚心而幫助她做了那麼多的事?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唐姬

馬伯庸:這值得學學。怎麼樣用一句話讓別人幫你幹一些事。

宸冰:如何利用別人的愧疚心理去完成自己的一些目的?

馬伯庸:那時重一諾千金,他把承諾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我覺得如果要寫一個時代,能夠準確把握住那個時代的特質的話,那這本書就成功了一半,至於文字描寫、故事情節其實都是小事,像漢代和唐代的人說話、做派、氣質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最難的是把握這種氣質,讀者可能不瞭解這個朝代,但你寫出那種氣質來,他能感覺得到。

宸冰:每一個人他的說話、他的思想、他的行為處事和生活方式都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你最希望自己具有什麼樣的做派或者性格?

馬伯庸:我最希望成為的性格或者是做派,肯定是郭嘉。郭嘉在民間三國圈裡,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在史書記載裡,他對曹操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死的比較早。曹操說:要是郭嘉還沒死的話,赤壁之戰會......。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郭嘉

宸冰:可你給他的背景安插,包括他的身世、個人情感經歷、心理變化等,不覺得過於武俠了嗎?

馬伯庸:《三國志》中描述郭嘉有“不治行檢”之行為。這四個字可重可輕,輕就可能說他不太守規矩,或者說行為比較放蕩一點,往深說就是一個嗜好於色、放蕩不羈的浪子形象,我覺得文學作品,適當虛構誇張一下也還好。

宸冰:我覺得和這種浪子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修,他是特別擰巴的一個人。他很像今天的一些富二代,要急於突破父輩的輝煌。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楊修

馬伯庸:希望用自己的行為證明:我不光是富二代。

宸冰:他其中很多的臺詞,包括他的心理變化其實都暗含了這個意思。

馬伯庸:其實我覺得任何一部當代歷史小說,它裡面的東西一定是跟你在現在碰到的情況和狀況能夠產生共鳴,大家才願意看,大家一定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一些我希望的特質,比如賈詡的老裝糊塗、荀彧本身的糾結、郭嘉的病嬌。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荀彧

宸冰:在中國歷史當中,包括你描寫的人物當中:一個年輕人和一個老年人在謀略上,他們體現出來的風格、態度和行事方法有非常大的區別。

馬伯庸: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包括我以前在辦公室的時候,新招過來的實習生跟老銷售的做事風格就完全不一樣。

宸冰:你自己更喜歡哪一種?

馬伯庸:我更喜歡一個組合。有一個愣頭青往前衝,有一個老奸巨滑的人在後面幫他兜著,這種組合產生的化學反應非常戲劇性。

宸冰:但它需要組合中的兩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胸懷,或者一種包容力。

從《三國機密》到《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為何偏愛“小人物”

《三國機密》之滿寵

馬伯庸:兩個人之間的碰撞就很好,年輕人會覺得你這個老東西天天這麼陳腐落後,老人的會想你這個愣頭青,這樣對自己也有反饋。現在好多家長說小孩看的直播什麼都太爛了,但我們的上一代也是這麼看我們的,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扶不起來的80後,覺得這代人完蛋了。上一代人永遠覺得下一代人完蛋了。我覺得老年人對年輕人一定要寬容,他所接觸的社會、看到的東西都比你開闊,尤其是很多我們不理解,不認同的東西,其實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宸冰:文化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老年人胸懷大一點,但年輕人是一個不斷挑戰權威的過程。

馬伯庸:挑戰權威也要收斂,我有一次收拾書房,從一本特別舊的書裡掉出來兩頁紙,上面寫滿了字。一看是我當年寫日記的兩頁,看完之後想抽自己。在初二時寫我覺得宇宙怎麼樣,口氣極大,一看就沒讀過什麼書,特別自以為是。特別想穿越回去揪著自己的耳朵啪啪啪抽幾下。後來想想要寬容一點,總會長大的。

對於“歷史可能性寫作”馬伯庸始終情有獨鍾,他認為歷史可能“把故事鑲嵌進歷史的縫隙中,跟各路如雷貫耳的名人都發生那麼一點聯繫,這是我很喜歡的感覺。實際上歷史資料給我們的東西不全,它只能給我們勾勒出一個大概的骨架,真正要寫成小說的話,裡面要填入大量的血肉,這些血肉實際上就是你想象的空間,但不能胡想。”

所以我們下期一起看看他是怎麼創作的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