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GQ報道(GQREPORT)。在GQ報道後臺回覆「彩蛋」,送你一個彩蛋。

"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GQ報道(GQREPORT)。在GQ報道後臺回覆「彩蛋」,送你一個彩蛋。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馬伯庸是受影視行業歡迎的作家,《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均被改編成電視劇。但在巨大的名利面前,馬伯庸選擇退回來,在故紙堆裡扒出6個歷史故事,寫就一篇紀實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只要一打開電腦,他就聽不到外界的噪音。


人聲嘈雜處

和大多數寫作者不一樣,馬伯庸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他隨身揹著一個巨大的黑色雙肩包,包裡裝著電腦,一有空閒時間,就打開電腦奮力打字。旁邊正在修路的咖啡館、人流洶湧的機場和火車站,甚至朋友凌亂的辦公室,都是他寫作的場所。他甚至詢問過博集天卷的董事長黃雋青,能否把圖書發行公司裡臨著人來人往過道的位置留給他。

兩人因為出版《龍與地下鐵》相識。第一次見面,出現在面前的靦腆小夥子,和黃雋青想象裡史海鉤沉的“馬老”形象迥異。聊了兩句,黃雋青心頭的問號放回了肚子裡。“沒錯,文字鬼才就是眼前這個人。”

與黃雋青相識的2015年,馬伯庸正經歷人生和職業生涯的一個拐點。他從工作了整整10年的外資公司辭職,自此告別業餘寫作狀態,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在外企的10年,馬伯庸的日常工作是做PPT、做市場分析。靠著業餘時間寫作,他以差不多每年一本的速度出書,也憑藉兩篇短篇作品拿到了科幻文學“銀河獎”和人民文學獎。2009年,公司舉辦職場規劃培訓,向在場的人提出了一個問題:未來5年你在哪兒?

這個問題問住了馬伯庸。

“當時我剛剛結婚一年,沒想過未來要專職寫作,到底接下來是在職場上一直往上混,還是就這樣一直吊兒郎當地待下去?”接受採訪時聊到這個問題,馬伯庸的臉上仍顯現出迷茫之色。

如今馬伯庸再回頭看,覺得這個問題提得精準極了。2014年,《古董局中局》系列推出3本,是不折不扣的暢銷書。他在那年年底算了一下賬,發現業餘寫作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上班賺的錢。並不需要太過權衡,時間給了困惑一個答案。

辭職後,馬伯庸裝修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臨著街,一開窗就能聽到馬路的喧囂聲。四面牆都是書架。小時候他在老家赤峰的書店裡看書,夢想有一天這些書都是他的。35歲這年,他回到老家,以一塊錢一本的價格,把那些已經扔進庫房的舊書都買了回來,全部扛回北京。他用這些書把書架擺滿,又擺上了幾乎所有品牌的遊戲機,拉上窗簾,打開遊戲機,覺得內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

人來瘋,再寫點兒

成為專職作家之後,馬伯庸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工作時間表。早晨6點半起床跑步,吃完早飯送兒子馬小煩去上學。8點半在自己工作室坐下,或者找一家朋友的公司,打開電腦開始寫作;和上班族一樣,他在中午稍微休息,5點鐘去接兒子放學。馬小煩今年7歲,已經學會熟練地懟他。餘下的時間全部陪兒子度過,堅決不再碰工作。每天他至少寫3000到4000字,這是他根據多年經驗為自己設置的下限,為的是保持手感。

雖然馬伯庸經常自嘲自制力不太好,但與他相識近20年的朋友、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策劃周行文說,在他認識的人中,馬伯庸算是自制力最好的人之一。“身在文化行業,我見過很多把自己的積累迅速掏空的例子。”周行文和馬伯庸合作出版過作品,現在他專注於版權運營,很久沒創作了。而馬伯庸始終保持著獲取知識的樂趣,創作熱情也一直都在,這讓他十分羨慕。

在聊天室和論壇為代表的第一代網絡社區,馬伯庸狡兔三窟地留下了很多痕跡。那時候他還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商學院唸書,一個禮拜不吃早飯,攢下錢來,每個週末跑到學校附近的網吧上網。網吧收費20塊1小時,因為太貴,他隨身帶一個3.5英寸軟盤,在1小時內拼命下載小說,再到學校1塊錢1小時的單機機房,把它們全都讀完。

網傳馬伯庸寫作的開始是從一篇拷貝時缺了半篇的小說開始。馬伯庸嘗試把這篇小說補寫完,於是踏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從中學開始,馬伯庸就幫人寫入團申請書,寫學習報告,在各種文體間切換自如。在進行網絡文學創作之初,他模仿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一些腦洞大開的文章,字裡行間充滿了網絡時代獨有的拼貼、雜糅和戲仿。

成名作《三篇作文》裡,馬伯庸分別以《銀河英雄傳說》作者田中芳樹、村上春樹、王小波的文筆,寫了常見於小學作文的三個命題:“一隻小船”、“送傘”和“記一次難忘的勞動”。後來他模仿古龍的筆調寫出了《留學生七種武器之泡麵》,用解構和黑色幽默的精神寫了《從〈機器貓〉看階級鬥爭殘酷的本質》,這兩篇文章在網絡上流傳轉載10餘年,至今仍能看到蹤跡。

回頭看當時的創作,馬伯庸覺得與其說是“寫”,不如說是“玩兒”。“當時就是在論壇上發,發一章,大家來討論,我再根據大家的反映發第二章,有點兒現場說書抓現哏的感覺。”那時他的樂趣在於寫出別人意想不到的文字,別人讚揚,他就“人來瘋,再寫點兒”。

2004年,“桑桑學院”文學俱樂部舉辦徵文大賽,主題是“歷史的另一面”。在新西蘭留學的馬伯庸提筆寫了一篇7萬字的小說,為馬謖翻案。在他筆下,馬謖失街亭是遭人陷害。他逃走後,隱姓埋名20多年,最後回來報仇。後來基於三國背景的《風起隴西》、《三國機密》,在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影子。


20年磨鍊

通過創作,馬伯庸在網絡上交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對於從小到大經歷了13次轉學、幾乎沒有建立過長期友誼的他來說,還是頭一次。

在與馬伯庸真正相識之前,周行文已經在網上看過很多出自其手的短文。“雖說文無第一,但還是很佩服的。” 當時周行文在廣州做編輯。每次馬伯庸回國,都取道廣州,與朋友們聚會。後來馬伯庸的一篇小說被電臺擅自做成了廣播劇,周行文還以編輯的身份打過維權電話。

編劇廖宇與馬伯庸“當了20年的兄弟”,兩人從在網上逗哏捧哏變成在生活中說相聲。這些相識多年的創作者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從醫療行業轉行的廖宇有高級按摩師證書,常被朋友們“買鍾”要求上門按摩。他也不推辭,揹著一個摺疊按摩床哼哧哼哧就來了。

還有三國迷“魔力的真髓”,馬伯庸幾部三國小說中的很多點子,都是在同他聊天之後得來的。

這些相交於世紀之初的朋友,在20年裡目睹了馬伯庸人生和創作路上的每一個節點。

"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GQ報道(GQREPORT)。在GQ報道後臺回覆「彩蛋」,送你一個彩蛋。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馬伯庸是受影視行業歡迎的作家,《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均被改編成電視劇。但在巨大的名利面前,馬伯庸選擇退回來,在故紙堆裡扒出6個歷史故事,寫就一篇紀實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只要一打開電腦,他就聽不到外界的噪音。


人聲嘈雜處

和大多數寫作者不一樣,馬伯庸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他隨身揹著一個巨大的黑色雙肩包,包裡裝著電腦,一有空閒時間,就打開電腦奮力打字。旁邊正在修路的咖啡館、人流洶湧的機場和火車站,甚至朋友凌亂的辦公室,都是他寫作的場所。他甚至詢問過博集天卷的董事長黃雋青,能否把圖書發行公司裡臨著人來人往過道的位置留給他。

兩人因為出版《龍與地下鐵》相識。第一次見面,出現在面前的靦腆小夥子,和黃雋青想象裡史海鉤沉的“馬老”形象迥異。聊了兩句,黃雋青心頭的問號放回了肚子裡。“沒錯,文字鬼才就是眼前這個人。”

與黃雋青相識的2015年,馬伯庸正經歷人生和職業生涯的一個拐點。他從工作了整整10年的外資公司辭職,自此告別業餘寫作狀態,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在外企的10年,馬伯庸的日常工作是做PPT、做市場分析。靠著業餘時間寫作,他以差不多每年一本的速度出書,也憑藉兩篇短篇作品拿到了科幻文學“銀河獎”和人民文學獎。2009年,公司舉辦職場規劃培訓,向在場的人提出了一個問題:未來5年你在哪兒?

這個問題問住了馬伯庸。

“當時我剛剛結婚一年,沒想過未來要專職寫作,到底接下來是在職場上一直往上混,還是就這樣一直吊兒郎當地待下去?”接受採訪時聊到這個問題,馬伯庸的臉上仍顯現出迷茫之色。

如今馬伯庸再回頭看,覺得這個問題提得精準極了。2014年,《古董局中局》系列推出3本,是不折不扣的暢銷書。他在那年年底算了一下賬,發現業餘寫作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上班賺的錢。並不需要太過權衡,時間給了困惑一個答案。

辭職後,馬伯庸裝修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臨著街,一開窗就能聽到馬路的喧囂聲。四面牆都是書架。小時候他在老家赤峰的書店裡看書,夢想有一天這些書都是他的。35歲這年,他回到老家,以一塊錢一本的價格,把那些已經扔進庫房的舊書都買了回來,全部扛回北京。他用這些書把書架擺滿,又擺上了幾乎所有品牌的遊戲機,拉上窗簾,打開遊戲機,覺得內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

人來瘋,再寫點兒

成為專職作家之後,馬伯庸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工作時間表。早晨6點半起床跑步,吃完早飯送兒子馬小煩去上學。8點半在自己工作室坐下,或者找一家朋友的公司,打開電腦開始寫作;和上班族一樣,他在中午稍微休息,5點鐘去接兒子放學。馬小煩今年7歲,已經學會熟練地懟他。餘下的時間全部陪兒子度過,堅決不再碰工作。每天他至少寫3000到4000字,這是他根據多年經驗為自己設置的下限,為的是保持手感。

雖然馬伯庸經常自嘲自制力不太好,但與他相識近20年的朋友、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策劃周行文說,在他認識的人中,馬伯庸算是自制力最好的人之一。“身在文化行業,我見過很多把自己的積累迅速掏空的例子。”周行文和馬伯庸合作出版過作品,現在他專注於版權運營,很久沒創作了。而馬伯庸始終保持著獲取知識的樂趣,創作熱情也一直都在,這讓他十分羨慕。

在聊天室和論壇為代表的第一代網絡社區,馬伯庸狡兔三窟地留下了很多痕跡。那時候他還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商學院唸書,一個禮拜不吃早飯,攢下錢來,每個週末跑到學校附近的網吧上網。網吧收費20塊1小時,因為太貴,他隨身帶一個3.5英寸軟盤,在1小時內拼命下載小說,再到學校1塊錢1小時的單機機房,把它們全都讀完。

網傳馬伯庸寫作的開始是從一篇拷貝時缺了半篇的小說開始。馬伯庸嘗試把這篇小說補寫完,於是踏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從中學開始,馬伯庸就幫人寫入團申請書,寫學習報告,在各種文體間切換自如。在進行網絡文學創作之初,他模仿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一些腦洞大開的文章,字裡行間充滿了網絡時代獨有的拼貼、雜糅和戲仿。

成名作《三篇作文》裡,馬伯庸分別以《銀河英雄傳說》作者田中芳樹、村上春樹、王小波的文筆,寫了常見於小學作文的三個命題:“一隻小船”、“送傘”和“記一次難忘的勞動”。後來他模仿古龍的筆調寫出了《留學生七種武器之泡麵》,用解構和黑色幽默的精神寫了《從〈機器貓〉看階級鬥爭殘酷的本質》,這兩篇文章在網絡上流傳轉載10餘年,至今仍能看到蹤跡。

回頭看當時的創作,馬伯庸覺得與其說是“寫”,不如說是“玩兒”。“當時就是在論壇上發,發一章,大家來討論,我再根據大家的反映發第二章,有點兒現場說書抓現哏的感覺。”那時他的樂趣在於寫出別人意想不到的文字,別人讚揚,他就“人來瘋,再寫點兒”。

2004年,“桑桑學院”文學俱樂部舉辦徵文大賽,主題是“歷史的另一面”。在新西蘭留學的馬伯庸提筆寫了一篇7萬字的小說,為馬謖翻案。在他筆下,馬謖失街亭是遭人陷害。他逃走後,隱姓埋名20多年,最後回來報仇。後來基於三國背景的《風起隴西》、《三國機密》,在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影子。


20年磨鍊

通過創作,馬伯庸在網絡上交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對於從小到大經歷了13次轉學、幾乎沒有建立過長期友誼的他來說,還是頭一次。

在與馬伯庸真正相識之前,周行文已經在網上看過很多出自其手的短文。“雖說文無第一,但還是很佩服的。” 當時周行文在廣州做編輯。每次馬伯庸回國,都取道廣州,與朋友們聚會。後來馬伯庸的一篇小說被電臺擅自做成了廣播劇,周行文還以編輯的身份打過維權電話。

編劇廖宇與馬伯庸“當了20年的兄弟”,兩人從在網上逗哏捧哏變成在生活中說相聲。這些相識多年的創作者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從醫療行業轉行的廖宇有高級按摩師證書,常被朋友們“買鍾”要求上門按摩。他也不推辭,揹著一個摺疊按摩床哼哧哼哧就來了。

還有三國迷“魔力的真髓”,馬伯庸幾部三國小說中的很多點子,都是在同他聊天之後得來的。

這些相交於世紀之初的朋友,在20年裡目睹了馬伯庸人生和創作路上的每一個節點。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灰色毛衣 BrunelloCucinelli 條紋襯衫 Gucci

2009年,社交媒體開始興起,馬伯庸始終保持著對大眾傳播的敏銳度,是朋友們公認的成功運營者。2015年,馬伯庸成為專職作家,周行文給予過一些全版權運作的建議。“當然更多的時候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創作還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兒。”

馬伯庸記得,在世紀之初的論壇上,有很多寫得驚才絕豔的寫作者,遠在自己之上。“我們當時都在讀大學,後來畢業、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他們很多人可能因為某些階段太忙就放棄了。”

一個很久沒有寫作的朋友重燃了創作的想法,與馬伯庸交流。馬伯庸熱情地鼓勵了他,然而看到稿子後,馬伯庸發現,因為太久時間沒寫,文字顯得生澀,往日的靈氣已經沒了。

“文字的語感一方面來自天分,一方面也靠長時間的磨鍊。我甭管多忙,一直咬著牙堅持過來了。也不能說咬著牙吧,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寫小說,甭管寫得好寫得爛,一直堅持到現在。”

2003年,一批新的文學網站開始出現。從最早的幻劍書盟,到後來的起點中文網、鮮網、晉江文學網,網絡文學從小圈子的自娛自樂走向付費閱讀的商業模式。馬伯庸也在這些網站上聊天,甚至也寫了一個作品。作品發出去,覺得“不對勁兒”。

每日更新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懸疑和推理題材作者而言,連載更意味著對謀篇佈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時這些網站上已經湧現了一批作者,可以通過連載小說“養活自己”。馬伯庸試了一下,自覺自己“吃不了這碗飯”,“還是老老實實寫自己的東西得了。”

表達點兒什麼

2005年,馬伯庸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風起隴西》。他把弗·福賽斯小說裡的諜戰情節放置在三國時期,讓魏蜀兩國圍繞祕密武器“諸葛連弩”展開情報戰。

《三國機密》出版後賣了五六萬冊,對於小說來說是個不好不壞的銷量。馬伯庸分析,因為這本小說要求對三國曆史有了解,閱讀門檻比較高。同一年出版的《古董局中局》第一部上市後銷量就超過50萬冊。有粉絲在網絡上猜測,這本讓馬伯庸在各地不斷籤售的暢銷書,在動筆之前經過選題規劃和市場分析。

馬伯庸否認了這種猜測。雖然學習市場營銷出身,也做了10年相關工作,但他從來沒有想過,用市場營銷的方式去“規劃”一本小說。“市場營銷都是馬後炮,只能在書紅了之後去分析這書為什麼紅了。”他曾經多次在採訪裡強調寫作一定要出於真心喜歡,即便成為專職作家,這種想法也一直沒變過。“從我自己看,我一直在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GQ報道(GQREPORT)。在GQ報道後臺回覆「彩蛋」,送你一個彩蛋。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馬伯庸是受影視行業歡迎的作家,《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均被改編成電視劇。但在巨大的名利面前,馬伯庸選擇退回來,在故紙堆裡扒出6個歷史故事,寫就一篇紀實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只要一打開電腦,他就聽不到外界的噪音。


人聲嘈雜處

和大多數寫作者不一樣,馬伯庸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他隨身揹著一個巨大的黑色雙肩包,包裡裝著電腦,一有空閒時間,就打開電腦奮力打字。旁邊正在修路的咖啡館、人流洶湧的機場和火車站,甚至朋友凌亂的辦公室,都是他寫作的場所。他甚至詢問過博集天卷的董事長黃雋青,能否把圖書發行公司裡臨著人來人往過道的位置留給他。

兩人因為出版《龍與地下鐵》相識。第一次見面,出現在面前的靦腆小夥子,和黃雋青想象裡史海鉤沉的“馬老”形象迥異。聊了兩句,黃雋青心頭的問號放回了肚子裡。“沒錯,文字鬼才就是眼前這個人。”

與黃雋青相識的2015年,馬伯庸正經歷人生和職業生涯的一個拐點。他從工作了整整10年的外資公司辭職,自此告別業餘寫作狀態,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在外企的10年,馬伯庸的日常工作是做PPT、做市場分析。靠著業餘時間寫作,他以差不多每年一本的速度出書,也憑藉兩篇短篇作品拿到了科幻文學“銀河獎”和人民文學獎。2009年,公司舉辦職場規劃培訓,向在場的人提出了一個問題:未來5年你在哪兒?

這個問題問住了馬伯庸。

“當時我剛剛結婚一年,沒想過未來要專職寫作,到底接下來是在職場上一直往上混,還是就這樣一直吊兒郎當地待下去?”接受採訪時聊到這個問題,馬伯庸的臉上仍顯現出迷茫之色。

如今馬伯庸再回頭看,覺得這個問題提得精準極了。2014年,《古董局中局》系列推出3本,是不折不扣的暢銷書。他在那年年底算了一下賬,發現業餘寫作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上班賺的錢。並不需要太過權衡,時間給了困惑一個答案。

辭職後,馬伯庸裝修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臨著街,一開窗就能聽到馬路的喧囂聲。四面牆都是書架。小時候他在老家赤峰的書店裡看書,夢想有一天這些書都是他的。35歲這年,他回到老家,以一塊錢一本的價格,把那些已經扔進庫房的舊書都買了回來,全部扛回北京。他用這些書把書架擺滿,又擺上了幾乎所有品牌的遊戲機,拉上窗簾,打開遊戲機,覺得內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

人來瘋,再寫點兒

成為專職作家之後,馬伯庸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工作時間表。早晨6點半起床跑步,吃完早飯送兒子馬小煩去上學。8點半在自己工作室坐下,或者找一家朋友的公司,打開電腦開始寫作;和上班族一樣,他在中午稍微休息,5點鐘去接兒子放學。馬小煩今年7歲,已經學會熟練地懟他。餘下的時間全部陪兒子度過,堅決不再碰工作。每天他至少寫3000到4000字,這是他根據多年經驗為自己設置的下限,為的是保持手感。

雖然馬伯庸經常自嘲自制力不太好,但與他相識近20年的朋友、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策劃周行文說,在他認識的人中,馬伯庸算是自制力最好的人之一。“身在文化行業,我見過很多把自己的積累迅速掏空的例子。”周行文和馬伯庸合作出版過作品,現在他專注於版權運營,很久沒創作了。而馬伯庸始終保持著獲取知識的樂趣,創作熱情也一直都在,這讓他十分羨慕。

在聊天室和論壇為代表的第一代網絡社區,馬伯庸狡兔三窟地留下了很多痕跡。那時候他還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商學院唸書,一個禮拜不吃早飯,攢下錢來,每個週末跑到學校附近的網吧上網。網吧收費20塊1小時,因為太貴,他隨身帶一個3.5英寸軟盤,在1小時內拼命下載小說,再到學校1塊錢1小時的單機機房,把它們全都讀完。

網傳馬伯庸寫作的開始是從一篇拷貝時缺了半篇的小說開始。馬伯庸嘗試把這篇小說補寫完,於是踏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從中學開始,馬伯庸就幫人寫入團申請書,寫學習報告,在各種文體間切換自如。在進行網絡文學創作之初,他模仿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一些腦洞大開的文章,字裡行間充滿了網絡時代獨有的拼貼、雜糅和戲仿。

成名作《三篇作文》裡,馬伯庸分別以《銀河英雄傳說》作者田中芳樹、村上春樹、王小波的文筆,寫了常見於小學作文的三個命題:“一隻小船”、“送傘”和“記一次難忘的勞動”。後來他模仿古龍的筆調寫出了《留學生七種武器之泡麵》,用解構和黑色幽默的精神寫了《從〈機器貓〉看階級鬥爭殘酷的本質》,這兩篇文章在網絡上流傳轉載10餘年,至今仍能看到蹤跡。

回頭看當時的創作,馬伯庸覺得與其說是“寫”,不如說是“玩兒”。“當時就是在論壇上發,發一章,大家來討論,我再根據大家的反映發第二章,有點兒現場說書抓現哏的感覺。”那時他的樂趣在於寫出別人意想不到的文字,別人讚揚,他就“人來瘋,再寫點兒”。

2004年,“桑桑學院”文學俱樂部舉辦徵文大賽,主題是“歷史的另一面”。在新西蘭留學的馬伯庸提筆寫了一篇7萬字的小說,為馬謖翻案。在他筆下,馬謖失街亭是遭人陷害。他逃走後,隱姓埋名20多年,最後回來報仇。後來基於三國背景的《風起隴西》、《三國機密》,在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影子。


20年磨鍊

通過創作,馬伯庸在網絡上交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對於從小到大經歷了13次轉學、幾乎沒有建立過長期友誼的他來說,還是頭一次。

在與馬伯庸真正相識之前,周行文已經在網上看過很多出自其手的短文。“雖說文無第一,但還是很佩服的。” 當時周行文在廣州做編輯。每次馬伯庸回國,都取道廣州,與朋友們聚會。後來馬伯庸的一篇小說被電臺擅自做成了廣播劇,周行文還以編輯的身份打過維權電話。

編劇廖宇與馬伯庸“當了20年的兄弟”,兩人從在網上逗哏捧哏變成在生活中說相聲。這些相識多年的創作者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從醫療行業轉行的廖宇有高級按摩師證書,常被朋友們“買鍾”要求上門按摩。他也不推辭,揹著一個摺疊按摩床哼哧哼哧就來了。

還有三國迷“魔力的真髓”,馬伯庸幾部三國小說中的很多點子,都是在同他聊天之後得來的。

這些相交於世紀之初的朋友,在20年裡目睹了馬伯庸人生和創作路上的每一個節點。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灰色毛衣 BrunelloCucinelli 條紋襯衫 Gucci

2009年,社交媒體開始興起,馬伯庸始終保持著對大眾傳播的敏銳度,是朋友們公認的成功運營者。2015年,馬伯庸成為專職作家,周行文給予過一些全版權運作的建議。“當然更多的時候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創作還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兒。”

馬伯庸記得,在世紀之初的論壇上,有很多寫得驚才絕豔的寫作者,遠在自己之上。“我們當時都在讀大學,後來畢業、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他們很多人可能因為某些階段太忙就放棄了。”

一個很久沒有寫作的朋友重燃了創作的想法,與馬伯庸交流。馬伯庸熱情地鼓勵了他,然而看到稿子後,馬伯庸發現,因為太久時間沒寫,文字顯得生澀,往日的靈氣已經沒了。

“文字的語感一方面來自天分,一方面也靠長時間的磨鍊。我甭管多忙,一直咬著牙堅持過來了。也不能說咬著牙吧,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寫小說,甭管寫得好寫得爛,一直堅持到現在。”

2003年,一批新的文學網站開始出現。從最早的幻劍書盟,到後來的起點中文網、鮮網、晉江文學網,網絡文學從小圈子的自娛自樂走向付費閱讀的商業模式。馬伯庸也在這些網站上聊天,甚至也寫了一個作品。作品發出去,覺得“不對勁兒”。

每日更新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懸疑和推理題材作者而言,連載更意味著對謀篇佈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時這些網站上已經湧現了一批作者,可以通過連載小說“養活自己”。馬伯庸試了一下,自覺自己“吃不了這碗飯”,“還是老老實實寫自己的東西得了。”

表達點兒什麼

2005年,馬伯庸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風起隴西》。他把弗·福賽斯小說裡的諜戰情節放置在三國時期,讓魏蜀兩國圍繞祕密武器“諸葛連弩”展開情報戰。

《三國機密》出版後賣了五六萬冊,對於小說來說是個不好不壞的銷量。馬伯庸分析,因為這本小說要求對三國曆史有了解,閱讀門檻比較高。同一年出版的《古董局中局》第一部上市後銷量就超過50萬冊。有粉絲在網絡上猜測,這本讓馬伯庸在各地不斷籤售的暢銷書,在動筆之前經過選題規劃和市場分析。

馬伯庸否認了這種猜測。雖然學習市場營銷出身,也做了10年相關工作,但他從來沒有想過,用市場營銷的方式去“規劃”一本小說。“市場營銷都是馬後炮,只能在書紅了之後去分析這書為什麼紅了。”他曾經多次在採訪裡強調寫作一定要出於真心喜歡,即便成為專職作家,這種想法也一直沒變過。“從我自己看,我一直在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黑色西褲 Corneliani 黑色皮鞋 GiuseppeZanotti

《風起隴西》裡馬伯庸用西方翻譯腔寫三國,“諸葛亮是如此驚訝,以至於他半天說不出話”;幾年後寫《歐羅巴英雄記》,他又用武俠小說的風格和中世紀歐洲混搭在一起,“布朗諾德走到門前,雙掌貼在門上,微微運氣,驟然一推,門板轟然飛散。掌力之強,著實駭人。”

到了《古董局中局》,馬伯庸意識到不對勁兒了。寫第一部的時候,兒子馬小煩剛剛出生,照顧孩子的月嫂成為了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原本馬伯庸在一開頭寫了一個人與文物之間講究緣分的故事,月嫂讀的時候,直接把這一篇翻過去了。於是成書時,馬伯庸把這段拿掉了。與此同時,他也避開了刻意的雜糅感,用口語化的方式講故事。

寫到第三部,馬伯庸的懸疑和線索搭建得駕輕就熟,思索著要“表達點兒什麼”。“像是寫作的馬斯洛金字塔,一開始追求的是有意思、受關注;再上一層注重技術,沉迷於懸疑感的設置;再往上會考慮主題是不是足夠有想象力;再往上,考慮想表達點兒什麼,能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第三部裡,前兩本的主角許願退後,爺爺許一城成為這一部的主角。馬伯庸從這個人物出發,特意選了許一城保護慈禧陵最後失敗的過程。“人產生事,事影響人,人最後抉擇,完成主題的昇華。”

出圈

一個蘇聯的刑警,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孤獨追凶。殺手身份成謎,更大的祕密不斷出現,支持他的人只剩下一個。這是電影《公民X》的故事。這部並不算出名的電影,馬伯庸看過30多遍。馬伯庸的很多故事裡,主人公都有著相似的固執氣。《古董局中局》裡許一城螳臂當車,明知失敗還是一往無前。《長安十二時辰》裡,死囚張小敬如一匹孤狼,受盡誤解仍要救整個長安城。

和馬伯庸的很多作品一樣,《長安十二時辰》也起源於一個點子。馬伯庸看到了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他信手寫下一句遊戲劇本:“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這句話後來發展成小說的開頭。

10多年前,馬伯庸寫《筆冢》,腦洞大開的點子在落地時難以為繼,“大坑”直到2019年才被填上。到了2016年動手寫《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感受到自己不斷琢磨的方法論發揮了作用。

“我發現寫歷史類故事,最大的問題是現代人對古代的故事和人沒有興趣,真正能打動他們的永遠不是古代的人和事,而是這些人身上和‘我’的共同之處,我的困境、我的困惑、我的生活經驗……越現實力量越大,歷史小說的現代性是最重要的。”

從《風起隴西》開始,馬伯庸就給自己的歷史題材小說定了兩個原則:第一,儘量不要有任何超自然的因素;第二,歷史大事不改變,在歷史大事的縫隙裡面找一些可以發揮的素材和空間。

《風起隴西》裡圍繞情報戰周旋的靖安司、司聞曹和軍正司都是馬伯庸虛構的產物,直接影響到後來的《長安十二時辰》。弗·福賽斯的小說本就以鏡頭感強烈著稱,馬伯庸把閱讀裡學來的手法用到自己的創作裡,還從海明威和美劇中“偷師”。

2012年《三國機密》已經展現了抓人的鏡頭感。前20頁敘事速度極快,人物出場應接不暇,頗有美劇的感覺。2015年,IP概念變得火熱。這本被讀者形容為“把影像變成文字”的小說趕上了“IP熱”的尾巴,在出版6年後終於又從文字變為影像。這是馬伯庸作品裡第一部影視化的作品。在劇中,馬伯庸還客串了一把董承家的家丁,一個送楊修離開的鏡頭,拍了20多遍才過。

沒過多久,《古董局中局》也被搬上熒屏。《長安十二時辰》更為誇張,書才寫到第八章,影視版權已經被買下。

文娛行業熱衷於討論“出圈”的概念。2019年6月27日,《長安十二時辰》開播,在這之後的兩週裡,馬伯庸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出圈”。

“我的同學、家裡的親戚,包括以前的同事,突然之間都過來問,說我看到你的劇了。有一次我去剪頭髮,在旁邊等顧客的理髮老師也捧著手機看《長安十二時辰》,我覺得能夠下沉到理髮店了,真的是出圈了。”

買下《長安十二時辰》版權的合作方曾經公開喊話,說馬伯庸要是有類似《長安十二時辰》的IP,他們還會買。別人也都勸馬伯庸,覺得應該乘勝追擊。但是馬伯庸卻刻意逆銷量而行。2018年,他用一年的時間查資料、斷句讀,扒搜出6個故紙堆裡的歷史故事,寫就了一本《顯微鏡下的大明》。

很多人對他在這個時候推出一本註定不暢銷的書表示不解。馬伯庸則用自己玩遊戲的經歷應答。遊戲是在空地上蓋城堡。他玩了一晚上,從一級二級開始往上建。到了要睡覺的時候,他心裡想,玩一個小時升到五級吧。結果就這樣一級一級往上升,一直玩到凌晨3點。第二天起床,馬伯庸心頭一驚,意識到“這事不行”:“人完全被遊戲控制了。”他把這款遊戲刪了,再也沒點開過。

《古董局中局》暢銷之後,馬伯庸感受過類似的恐懼。他害怕自己變成一個隨波逐流的、追逐熱點的作家。即便這年頭作家大多身處名利場,但馬伯庸還是希望保持內心的獨立。“會不會天天想著市場,這個賣不出去,不寫;那個橋段受歡迎,我寫。我特別怕自己變成那樣的人。”就像在嘈雜處,他總能打開電腦,寫下去。█

作為《智族GQ》十年影響力人物,馬伯庸怎麼理解過去的十年?未來最大的目標是什麼?在公眾號後臺回覆馬伯庸,即可看到《智族GQ》與馬伯庸的對話。

福利來了!看完馬伯庸的故事,你有什麼感受呢?歡迎在公號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留言點贊最高的前六位讀者,將有機會收到馬伯庸本人親筆簽名的《長安十二時辰》。(活動截止時間9月2日晚8點)

"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GQ報道(GQREPORT)。在GQ報道後臺回覆「彩蛋」,送你一個彩蛋。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馬伯庸是受影視行業歡迎的作家,《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均被改編成電視劇。但在巨大的名利面前,馬伯庸選擇退回來,在故紙堆裡扒出6個歷史故事,寫就一篇紀實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

馬伯庸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只要一打開電腦,他就聽不到外界的噪音。


人聲嘈雜處

和大多數寫作者不一樣,馬伯庸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他隨身揹著一個巨大的黑色雙肩包,包裡裝著電腦,一有空閒時間,就打開電腦奮力打字。旁邊正在修路的咖啡館、人流洶湧的機場和火車站,甚至朋友凌亂的辦公室,都是他寫作的場所。他甚至詢問過博集天卷的董事長黃雋青,能否把圖書發行公司裡臨著人來人往過道的位置留給他。

兩人因為出版《龍與地下鐵》相識。第一次見面,出現在面前的靦腆小夥子,和黃雋青想象裡史海鉤沉的“馬老”形象迥異。聊了兩句,黃雋青心頭的問號放回了肚子裡。“沒錯,文字鬼才就是眼前這個人。”

與黃雋青相識的2015年,馬伯庸正經歷人生和職業生涯的一個拐點。他從工作了整整10年的外資公司辭職,自此告別業餘寫作狀態,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在外企的10年,馬伯庸的日常工作是做PPT、做市場分析。靠著業餘時間寫作,他以差不多每年一本的速度出書,也憑藉兩篇短篇作品拿到了科幻文學“銀河獎”和人民文學獎。2009年,公司舉辦職場規劃培訓,向在場的人提出了一個問題:未來5年你在哪兒?

這個問題問住了馬伯庸。

“當時我剛剛結婚一年,沒想過未來要專職寫作,到底接下來是在職場上一直往上混,還是就這樣一直吊兒郎當地待下去?”接受採訪時聊到這個問題,馬伯庸的臉上仍顯現出迷茫之色。

如今馬伯庸再回頭看,覺得這個問題提得精準極了。2014年,《古董局中局》系列推出3本,是不折不扣的暢銷書。他在那年年底算了一下賬,發現業餘寫作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上班賺的錢。並不需要太過權衡,時間給了困惑一個答案。

辭職後,馬伯庸裝修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臨著街,一開窗就能聽到馬路的喧囂聲。四面牆都是書架。小時候他在老家赤峰的書店裡看書,夢想有一天這些書都是他的。35歲這年,他回到老家,以一塊錢一本的價格,把那些已經扔進庫房的舊書都買了回來,全部扛回北京。他用這些書把書架擺滿,又擺上了幾乎所有品牌的遊戲機,拉上窗簾,打開遊戲機,覺得內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

人來瘋,再寫點兒

成為專職作家之後,馬伯庸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工作時間表。早晨6點半起床跑步,吃完早飯送兒子馬小煩去上學。8點半在自己工作室坐下,或者找一家朋友的公司,打開電腦開始寫作;和上班族一樣,他在中午稍微休息,5點鐘去接兒子放學。馬小煩今年7歲,已經學會熟練地懟他。餘下的時間全部陪兒子度過,堅決不再碰工作。每天他至少寫3000到4000字,這是他根據多年經驗為自己設置的下限,為的是保持手感。

雖然馬伯庸經常自嘲自制力不太好,但與他相識近20年的朋友、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策劃周行文說,在他認識的人中,馬伯庸算是自制力最好的人之一。“身在文化行業,我見過很多把自己的積累迅速掏空的例子。”周行文和馬伯庸合作出版過作品,現在他專注於版權運營,很久沒創作了。而馬伯庸始終保持著獲取知識的樂趣,創作熱情也一直都在,這讓他十分羨慕。

在聊天室和論壇為代表的第一代網絡社區,馬伯庸狡兔三窟地留下了很多痕跡。那時候他還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商學院唸書,一個禮拜不吃早飯,攢下錢來,每個週末跑到學校附近的網吧上網。網吧收費20塊1小時,因為太貴,他隨身帶一個3.5英寸軟盤,在1小時內拼命下載小說,再到學校1塊錢1小時的單機機房,把它們全都讀完。

網傳馬伯庸寫作的開始是從一篇拷貝時缺了半篇的小說開始。馬伯庸嘗試把這篇小說補寫完,於是踏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從中學開始,馬伯庸就幫人寫入團申請書,寫學習報告,在各種文體間切換自如。在進行網絡文學創作之初,他模仿自己喜歡的作家,寫一些腦洞大開的文章,字裡行間充滿了網絡時代獨有的拼貼、雜糅和戲仿。

成名作《三篇作文》裡,馬伯庸分別以《銀河英雄傳說》作者田中芳樹、村上春樹、王小波的文筆,寫了常見於小學作文的三個命題:“一隻小船”、“送傘”和“記一次難忘的勞動”。後來他模仿古龍的筆調寫出了《留學生七種武器之泡麵》,用解構和黑色幽默的精神寫了《從〈機器貓〉看階級鬥爭殘酷的本質》,這兩篇文章在網絡上流傳轉載10餘年,至今仍能看到蹤跡。

回頭看當時的創作,馬伯庸覺得與其說是“寫”,不如說是“玩兒”。“當時就是在論壇上發,發一章,大家來討論,我再根據大家的反映發第二章,有點兒現場說書抓現哏的感覺。”那時他的樂趣在於寫出別人意想不到的文字,別人讚揚,他就“人來瘋,再寫點兒”。

2004年,“桑桑學院”文學俱樂部舉辦徵文大賽,主題是“歷史的另一面”。在新西蘭留學的馬伯庸提筆寫了一篇7萬字的小說,為馬謖翻案。在他筆下,馬謖失街亭是遭人陷害。他逃走後,隱姓埋名20多年,最後回來報仇。後來基於三國背景的《風起隴西》、《三國機密》,在這篇小說中可以看到影子。


20年磨鍊

通過創作,馬伯庸在網絡上交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對於從小到大經歷了13次轉學、幾乎沒有建立過長期友誼的他來說,還是頭一次。

在與馬伯庸真正相識之前,周行文已經在網上看過很多出自其手的短文。“雖說文無第一,但還是很佩服的。” 當時周行文在廣州做編輯。每次馬伯庸回國,都取道廣州,與朋友們聚會。後來馬伯庸的一篇小說被電臺擅自做成了廣播劇,周行文還以編輯的身份打過維權電話。

編劇廖宇與馬伯庸“當了20年的兄弟”,兩人從在網上逗哏捧哏變成在生活中說相聲。這些相識多年的創作者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從醫療行業轉行的廖宇有高級按摩師證書,常被朋友們“買鍾”要求上門按摩。他也不推辭,揹著一個摺疊按摩床哼哧哼哧就來了。

還有三國迷“魔力的真髓”,馬伯庸幾部三國小說中的很多點子,都是在同他聊天之後得來的。

這些相交於世紀之初的朋友,在20年裡目睹了馬伯庸人生和創作路上的每一個節點。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灰色毛衣 BrunelloCucinelli 條紋襯衫 Gucci

2009年,社交媒體開始興起,馬伯庸始終保持著對大眾傳播的敏銳度,是朋友們公認的成功運營者。2015年,馬伯庸成為專職作家,周行文給予過一些全版權運作的建議。“當然更多的時候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創作還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兒。”

馬伯庸記得,在世紀之初的論壇上,有很多寫得驚才絕豔的寫作者,遠在自己之上。“我們當時都在讀大學,後來畢業、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他們很多人可能因為某些階段太忙就放棄了。”

一個很久沒有寫作的朋友重燃了創作的想法,與馬伯庸交流。馬伯庸熱情地鼓勵了他,然而看到稿子後,馬伯庸發現,因為太久時間沒寫,文字顯得生澀,往日的靈氣已經沒了。

“文字的語感一方面來自天分,一方面也靠長時間的磨鍊。我甭管多忙,一直咬著牙堅持過來了。也不能說咬著牙吧,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寫小說,甭管寫得好寫得爛,一直堅持到現在。”

2003年,一批新的文學網站開始出現。從最早的幻劍書盟,到後來的起點中文網、鮮網、晉江文學網,網絡文學從小圈子的自娛自樂走向付費閱讀的商業模式。馬伯庸也在這些網站上聊天,甚至也寫了一個作品。作品發出去,覺得“不對勁兒”。

每日更新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懸疑和推理題材作者而言,連載更意味著對謀篇佈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時這些網站上已經湧現了一批作者,可以通過連載小說“養活自己”。馬伯庸試了一下,自覺自己“吃不了這碗飯”,“還是老老實實寫自己的東西得了。”

表達點兒什麼

2005年,馬伯庸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風起隴西》。他把弗·福賽斯小說裡的諜戰情節放置在三國時期,讓魏蜀兩國圍繞祕密武器“諸葛連弩”展開情報戰。

《三國機密》出版後賣了五六萬冊,對於小說來說是個不好不壞的銷量。馬伯庸分析,因為這本小說要求對三國曆史有了解,閱讀門檻比較高。同一年出版的《古董局中局》第一部上市後銷量就超過50萬冊。有粉絲在網絡上猜測,這本讓馬伯庸在各地不斷籤售的暢銷書,在動筆之前經過選題規劃和市場分析。

馬伯庸否認了這種猜測。雖然學習市場營銷出身,也做了10年相關工作,但他從來沒有想過,用市場營銷的方式去“規劃”一本小說。“市場營銷都是馬後炮,只能在書紅了之後去分析這書為什麼紅了。”他曾經多次在採訪裡強調寫作一定要出於真心喜歡,即便成為專職作家,這種想法也一直沒變過。“從我自己看,我一直在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黑色西褲 Corneliani 黑色皮鞋 GiuseppeZanotti

《風起隴西》裡馬伯庸用西方翻譯腔寫三國,“諸葛亮是如此驚訝,以至於他半天說不出話”;幾年後寫《歐羅巴英雄記》,他又用武俠小說的風格和中世紀歐洲混搭在一起,“布朗諾德走到門前,雙掌貼在門上,微微運氣,驟然一推,門板轟然飛散。掌力之強,著實駭人。”

到了《古董局中局》,馬伯庸意識到不對勁兒了。寫第一部的時候,兒子馬小煩剛剛出生,照顧孩子的月嫂成為了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原本馬伯庸在一開頭寫了一個人與文物之間講究緣分的故事,月嫂讀的時候,直接把這一篇翻過去了。於是成書時,馬伯庸把這段拿掉了。與此同時,他也避開了刻意的雜糅感,用口語化的方式講故事。

寫到第三部,馬伯庸的懸疑和線索搭建得駕輕就熟,思索著要“表達點兒什麼”。“像是寫作的馬斯洛金字塔,一開始追求的是有意思、受關注;再上一層注重技術,沉迷於懸疑感的設置;再往上會考慮主題是不是足夠有想象力;再往上,考慮想表達點兒什麼,能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第三部裡,前兩本的主角許願退後,爺爺許一城成為這一部的主角。馬伯庸從這個人物出發,特意選了許一城保護慈禧陵最後失敗的過程。“人產生事,事影響人,人最後抉擇,完成主題的昇華。”

出圈

一個蘇聯的刑警,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孤獨追凶。殺手身份成謎,更大的祕密不斷出現,支持他的人只剩下一個。這是電影《公民X》的故事。這部並不算出名的電影,馬伯庸看過30多遍。馬伯庸的很多故事裡,主人公都有著相似的固執氣。《古董局中局》裡許一城螳臂當車,明知失敗還是一往無前。《長安十二時辰》裡,死囚張小敬如一匹孤狼,受盡誤解仍要救整個長安城。

和馬伯庸的很多作品一樣,《長安十二時辰》也起源於一個點子。馬伯庸看到了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他信手寫下一句遊戲劇本:“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這句話後來發展成小說的開頭。

10多年前,馬伯庸寫《筆冢》,腦洞大開的點子在落地時難以為繼,“大坑”直到2019年才被填上。到了2016年動手寫《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感受到自己不斷琢磨的方法論發揮了作用。

“我發現寫歷史類故事,最大的問題是現代人對古代的故事和人沒有興趣,真正能打動他們的永遠不是古代的人和事,而是這些人身上和‘我’的共同之處,我的困境、我的困惑、我的生活經驗……越現實力量越大,歷史小說的現代性是最重要的。”

從《風起隴西》開始,馬伯庸就給自己的歷史題材小說定了兩個原則:第一,儘量不要有任何超自然的因素;第二,歷史大事不改變,在歷史大事的縫隙裡面找一些可以發揮的素材和空間。

《風起隴西》裡圍繞情報戰周旋的靖安司、司聞曹和軍正司都是馬伯庸虛構的產物,直接影響到後來的《長安十二時辰》。弗·福賽斯的小說本就以鏡頭感強烈著稱,馬伯庸把閱讀裡學來的手法用到自己的創作裡,還從海明威和美劇中“偷師”。

2012年《三國機密》已經展現了抓人的鏡頭感。前20頁敘事速度極快,人物出場應接不暇,頗有美劇的感覺。2015年,IP概念變得火熱。這本被讀者形容為“把影像變成文字”的小說趕上了“IP熱”的尾巴,在出版6年後終於又從文字變為影像。這是馬伯庸作品裡第一部影視化的作品。在劇中,馬伯庸還客串了一把董承家的家丁,一個送楊修離開的鏡頭,拍了20多遍才過。

沒過多久,《古董局中局》也被搬上熒屏。《長安十二時辰》更為誇張,書才寫到第八章,影視版權已經被買下。

文娛行業熱衷於討論“出圈”的概念。2019年6月27日,《長安十二時辰》開播,在這之後的兩週裡,馬伯庸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出圈”。

“我的同學、家裡的親戚,包括以前的同事,突然之間都過來問,說我看到你的劇了。有一次我去剪頭髮,在旁邊等顧客的理髮老師也捧著手機看《長安十二時辰》,我覺得能夠下沉到理髮店了,真的是出圈了。”

買下《長安十二時辰》版權的合作方曾經公開喊話,說馬伯庸要是有類似《長安十二時辰》的IP,他們還會買。別人也都勸馬伯庸,覺得應該乘勝追擊。但是馬伯庸卻刻意逆銷量而行。2018年,他用一年的時間查資料、斷句讀,扒搜出6個故紙堆裡的歷史故事,寫就了一本《顯微鏡下的大明》。

很多人對他在這個時候推出一本註定不暢銷的書表示不解。馬伯庸則用自己玩遊戲的經歷應答。遊戲是在空地上蓋城堡。他玩了一晚上,從一級二級開始往上建。到了要睡覺的時候,他心裡想,玩一個小時升到五級吧。結果就這樣一級一級往上升,一直玩到凌晨3點。第二天起床,馬伯庸心頭一驚,意識到“這事不行”:“人完全被遊戲控制了。”他把這款遊戲刪了,再也沒點開過。

《古董局中局》暢銷之後,馬伯庸感受過類似的恐懼。他害怕自己變成一個隨波逐流的、追逐熱點的作家。即便這年頭作家大多身處名利場,但馬伯庸還是希望保持內心的獨立。“會不會天天想著市場,這個賣不出去,不寫;那個橋段受歡迎,我寫。我特別怕自己變成那樣的人。”就像在嘈雜處,他總能打開電腦,寫下去。█

作為《智族GQ》十年影響力人物,馬伯庸怎麼理解過去的十年?未來最大的目標是什麼?在公眾號後臺回覆馬伯庸,即可看到《智族GQ》與馬伯庸的對話。

福利來了!看完馬伯庸的故事,你有什麼感受呢?歡迎在公號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留言點贊最高的前六位讀者,將有機會收到馬伯庸本人親筆簽名的《長安十二時辰》。(活動截止時間9月2日晚8點)

馬伯庸:我喜歡在人聲嘈雜處寫作


一年一度,記錄人物的浮沉和時代價值的變遷

《智族GQ》2019年9月刊 10週年特輯

即將上市 敬請期待



採訪、撰文:吉利

文字監製:吳呈傑

微信編輯:二水


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

攝影:黎曉亮

創意:區楊 時裝總監:Anson Chen

編輯:李典

時裝編輯:Jacky Tam

拍攝統籌:趙雨瀟

妝發:張恩鵬

拍攝場地:AStudio

助理:楊磊、姜雨達、李春輝、周硯霖、鄭旭、樑會會

時裝助理:張霜晨、依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