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孚:“一個沒有錢的大亨”

很多年裡,盧作孚先生是以“中國船王”名世的,他所辦的民生實業公司是舊中國最大的民營航運企業,他在重慶北碚做漸進的社會改革試驗,抗戰時,他的改革實踐曾為國家民族作出重大貢獻。梁漱溟曾評價他:“作孚先生人品高尚是極難得的”,“他心中完全沒有自己,滿腔裡是為社會服務。”

盧作孚:“一個沒有錢的大亨”

創辦民生公司

盧作孚於1893年出生於四川合川縣(現重慶合川區)。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非常積極地參加四川保路運動。以後加入少年中國會,與惲代英、王德熙等會友討論實現社會改造、啟迪民眾等問題。

隨著閱歷的增長,他推崇孫中山民生主義學說,特別是有感於日、美、英、意等列強對川江航運的壟斷,盧作孚的思想逐步由對“教育救國”的探索轉為思考“實業救國”的途徑。1925年,他以一艘只有70.6噸的小火輪起家,創辦了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服務社會,便利人群,開發產業,富強國家”的宗旨,強調“個人為實業服務,實業為社會服務”。

但凡開公司、辦實業,追求利潤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則公司無法生存發展,民生公司也不例外。憑藉盧作孚非凡的悟性和卓越的管理經驗,公司發展非常順利。1930年,渝滬航線有輪船24艘,中國僅有1艘,到1936年,川江航線上有輪船77艘,總噸位34756噸,其中,僅民生公司佔48艘,19137噸,為總數的62.4%和55.06%,成為壟斷川江航運,舊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航運企業。1943年,據陪都建設計劃委員會統計表明,在川江營運的輪船總噸位中,民生公司佔到85%以上,於戰時運輸和大後方建設舉足輕重。以後,民生公司的業務拓展到沿海、遠洋。

盧作孚從一開始就強調,民生公司的創辦“不是一樁自私自利的事業”,其“最後意義決不是幫助本身,而是幫助社會”,“幫助社會尋求現代文明的方法,走入現代文明生活當中去或超越它們前面去”。“以事業成績去影響社會,才會得到人們的同情、支持,進而可收到改革社會的良效。”1934年,他在《大公報》發表《中國的根本問題是人的訓練》等文章,強調“革命黨人不能僅僅奪取政權,而要會運用政權,使社會和人的行為得到改變。”由此可以看出,“改造社會、幫助社會”始終是盧作孚為社會服務思想的精髓。

開展北碚鄉村運動

上世紀二十年代,偏於西南一隅的四川軍閥混戰、經濟落後,被西南以外看作是“蠻野”之地。北碚是重慶西五十多公里,臨嘉陵江四縣交界處的一個小鄉場。嘉陵江兩岸地勢陡峭,江面時有土匪肆行掠奪,連四川都督熊克武經過,也要給賞錢才能通過。為改觀這一局面,由當地士坤推薦,1927年春,盧作孚出任江(北)、巴(縣)、璧(山)、合(川)特組峽防團務局局長,駐北碚。

按說,該職務的設定主要是維持水上交通安全,相當於水上警察局長一類,但盧作孚把握這一時機,上任伊始就想著在北碚“打破苟安的現局,建設理想的社會”,“要把北碚地區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模型去影響社會,供小至於鄉村,大至於國家經營的參考”。他首募峽防局士兵200名,並按照奉獻國家社會的理念,親自組織訓練。按照他的設計,這批士兵素質很快得到提高,最終成為他開展北碚鄉村運動的骨幹,民生公司93%的職工也來源於他們。以後,北碚成為民生公司新員工培訓基地,也代為其他機構團體訓練人員。在清除匪患後,盧作孚大刀闊斧地在北碚推進掃除文盲、啟迪民智、變革社會風氣、促進經濟發展等項活動,解決為社會、為民眾服務的問題。

盧作孚強調:“建設的第一樁事,是把人建設起來”。他在北碚成立了實用小學和兼善中學,普及基本教育;分別以力夫、船伕、婦女等為對象,在集鎮和鄉村開設民眾學校10多所。學校選擇在業餘時間教學,民眾入學不收取任何費用,成績優秀者或結業,大多能夠得到一定的獎勵。峽防局士兵、中國西部科學院職員充任教學人員,在盧作孚的影響下,他們白天工作,晚上當老師,不計報酬,且都非常高興地投入其中,有的還拿出自己的薪酬作為獎勵。

盧作孚重視搞好文化衛生事業。經過多方籌劃,北碚還開辦了中國第一家地區性研究生物、理化、農林、地質的中國西部科學院,下設博物館和動物園,每年組織峽防局士兵中義勇隊成員20名到川康採集科學標本。建立一所民眾俱樂部,每日組織演講活動或放電影,由於是無聲電影,盧作孚有時親自作講解。在茶樓、酒肆等公共場所牆壁張貼有關國防、經濟、文化的招貼畫,開展公共宣傳。此外,還建設北碚體育場,勸導民眾加強鍛鍊、增強體質,開設峽區地方醫院,每年種痘2萬多人,開辦鄉村電話局,辦北碚圖書館、《嘉陵江日報》、閱覽亭,暢通信息傳播,開闊民眾視野。他每每親自帶著士兵巡迴各鄉鎮,宣傳衛生、送種牛痘、開週會、演話劇,開展民教。以上種種機構,經理人員全部由峽防局20多歲的士兵擔任,每年花銷8萬多元,從過往船隻稅費中扣除。

盧作孚認為,“給人飯吃,是教人吃飯靠人,不如給人一種自找飯吃的能力。”北碚過去是農業社會,山多地少,有幾處煤礦,生產落後、效益不高。如果沒有實業,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北碚的社會問題。1928年4月,《嘉陵江報》正式創辦,首刊即登載招商信息,介紹北碚的資源分佈、可利用價值。此時的北碚在四川乃至全國已小有名氣,很快,一部分商家慕名到北碚,開辦煤礦、紙廠等。這些實業較好地解決了民眾就業的問題。據統計,1949年底,北碚有人口10餘萬,其中煤礦、紡織工人和家屬就佔了近一半。

北碚鄉村運動讓昔日的舊鄉場徹底改觀。1932年初,愛國社會活動家杜重遠踏訪北碚,驚呼“昔日野蠻之地,今變文化之鄉”。他將自己的見聞寫給由鄒韜奮辦的《生活週刊》,北碚遂揚名省外。1933年,為了民生公司的進一步發展,他讓四弟盧子英以督練長代行局長職責,但對北碚建設的指導從沒放棄過。1936年,經四川省批准,北碚峽防局改為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試驗區署。抗戰期間,北碚改為遷建區,一時文人學者濟濟。1942年改為北碚管理局,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代表到北碚考察,次年定北碚為“基教實驗區”。

支援抗戰

盧作孚強調“我是不願作官,只想真正能為民眾做點有益的事。”為了理想,他屢違初衷,曾先後擔任瀘州永寧公署教育科長、成都通俗教育館館長、峽防局局長、川江航務局管理處處長、四川省建設廳廳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先後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二部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以後還任全國糧食局局長),組織川江上所有航運企業搶運西撤人員、物資。

1938年底,武漢失守,有3萬多人員、9萬多噸物資器材仍滯留宜昌,形勢萬分危急。盧作孚坐陣宜昌,憑藉長期積累的航運經驗,周密部署,指揮24艘輪船(其中民生公司22艘),在40天內將這些知識文化精英、內遷工廠的精華全部搶運至重慶,完成平時需要1年才能完成的運輸量,其運費僅相當於外國船隻的1/5,被晏陽初稱為“中國工業上的敦克爾克”。有日酋哀嘆:“假定昭和十三年(1938年)攻佔武漢作戰的同時就攻佔宜昌,其戰略價值就大了。”當時的大夏大學、復旦大學、中央大學等十幾所高校,上海影人劇團、抗戰劇團等一批文化團體,以及部分醫院也由民生公司搶運入川。

抗戰轉入相持階段以後,在盧作孚的管理下,民生公司堅守愛國主義,堅持軍運第一的思想,積極爭取國民政府的支持,先後運送大量軍隊、輜重,大批糧食、食鹽出川,支援前線抗戰、供給戰區軍民急需。為了擴大前後方運輸、支持大後方經濟、滿足民眾和社會的需求,民生公司還不斷開闢新的航線,先後於1939年4月開闢合川至廣元、合川沿赤水河貨運運輸,恢復瀘縣到富順鄧井關航線,方便自流井鹽業運輸;1940年底開闢重慶至巴東、宜昌三鬥坪專線;1941年10月開闢金沙江航線;1943年6月開闢重慶至南充、廣元航線;1944年7月開闢合川至南充航線;同時還開闢重慶至江津白沙等短途航線19條,主要用於客運。

從1936年到1945年,由民生公司承擔的客運量從41萬人次增長到488多萬人次,增長10.9倍,年均遞增率高達31.7%,貨運量從8萬噸增加到17萬噸,淨增約9萬噸,增長1.1倍,年均遞增率達8.6%。可以說,在暢通抗戰運輸、發展大後方經濟,全面支持抗戰方面,盧作孚功不可沒。

1950年,通過盧作孚的努力,民生公司滯留香港的18艘船全部返回祖國。他向中共中央提出對民生公司實行公私合營,經毛澤東批准,8月,交通部部長章伯鈞和盧作孚簽訂了《民生公司公私合營協議書》。1952年9月1日,民生公司正式實現了公私合營。鄉村建設學院社會學系主任孫恩山曾做過盧作孚的英文教師。1944年,他為美國《亞洲》雜誌撰文,稱盧作孚“全部活動的推動力,是為他的祖國和他的同胞服務,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和地位”,張群評價他是“一個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學者,一個沒有現代個人享受要求的現代企業家,一個沒有錢的大亨。”(郭 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