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瀘州古稱江陽,以地名命名教育校園顯然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現在印象中就只有一個江陽職業高中,屬於中專,為什麼沒有江陽中小學呢?其實這段歷史很多人並不知道,在新中國成立前瀘州是有一所江陽中學的,屬於社會民辦私立,就在當時被稱為瀘縣的小市五復街,短短二十年,卻值得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

趙永康先生在他寫的《斯文在茲碑》中有一段談瀘州教育:民國十年,楊森主瀘,革新風氣,委盧作孚主辦,一時教育一新。惲代英執教川南師範,撒播革命火種。傅鍾、李大章、穆青等,復赴法勤工儉學。二十一年,而有劉光策江陽中學之辦。提到了江陽中學的創始人劉光策。

上個世紀20年代,當瀘縣(即今日瀘州)僅有一所中學,即瀘縣縣立中學,當時瀘縣及鄰近縣區學生均來此就讀,加之本地小學畢業生急需上升學,學校無法容納;由於地理原因,小市方面的學生上學十分不便,洪水期沱江經常封渡,有時竟長達一兩月之久,當時沱江大橋還沒建設,莘莘學子只好隔江望學興嘆。

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為了小市的學子就讀方便,提高市人的文化教育水平,時有瀘縣著名學者,教育家劉光策先生,傾個人多年積蓄和教學經驗,創辦了瀘縣私立江陽中學。

劉光策(1886-1950),字少華,號英文(因擅熟英語而得名),瀘縣小市人,祖居小市綾子街23號,早年求學上海復旦公學堂和中國公學大學。畢業回川后,曾在重慶、瀘縣、納溪、合江、敘永、江安等地任教。早在護國戰爭時期,劉光策曾與當時在瀘州的著名革命家朱德以及其它愛國人士交厚,常在一起誦詩撰文,探索救國大業,因而受革命思想觀念薰陶頗深教育救國願望十分強烈。

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1931年,時在瀘縣縣中任教的劉光策,用歷年任教所得的幾幹塊大洋,買下了小市上碼頭(今五復街)的白巖寺,經與當時廟宇的主持商定,將廟內供奉的菩薩遷至川主廟、三華山等地廟內,白巖寺即成為該校初始發展的基地,經維修成校,購置教具,準備就緒後呈報瀘縣政府核准。招生廣告一張貼,報名人數就達146名,正當籌備開學之際,突遇駐軍派兵駐校,校務進行被暫中斷。後經劉光策多方努力,駐軍撤走。

1931年春季正式開學,招收第一班新生,同年下期招收第二班新生,每班學生100餘名,各分甲、乙、丙三組,先招有女生,後因女生生源匱乏及住校管理不便,全部改招男生。學生多的時候,每班還分為甲、乙、丙一等組。學費以交黃谷計收。

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1935年,江陽中學第一班學生參加會考畢業,並經省教廳立案獲准。當年招收五、六兩班學生。

1937年,沱江洪水陡漲,小市全被水淹,下大街等街道水深一米左右,學校教育曾受一定影響,但仍堅持上課。

1938年,劉光策考慮自己逐漸年老,需培養接班人,經再考慮推薦在校任職的黃亞伯為第二任校長,自己只擔任英語課程教學,但還得幫助新上任的校長處理校務,教他學會管好學校。這年購買了張家院子命名為東院,是年招收11、12兩班。

上世紀三十年代,瀘州駐軍首領楊森捐資建大禮堂,以他的號名楊子惠而命名惠公樓,楊森也欣然接受了名譽事長之職。同年又建了孀節樓,學校發展很快。

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1939年,學生人數日漸發達,原有校舍不能容納,乃設附校,以川主廟為學生寢室,新建留別樓一幢,是年招收13、14兩班學生。緊接著第二年又新建復興樓,第三年又建起舞樓,第四年又建中正樓;

1942年,劉光策乘坐燒木炭為動力的長途汽車,歷時3天抵達成都省教育廳立案獲准,從此,私立江陽初級中學去了“初中”二字,成為一所高初中皆備的完全中學。學生人數躍而為1500多人。這是學校的極盛時期。

經過劉光策的孜孜努力,所能投入的資金已全部投入了學校建設,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設施不斷完善,共有惠公樓、光華樓等八幢二三層教學樓宇外,還有平房8000多平方用作為辦公室、音樂室、廚房、洗澡間等,有大小操場兩個約6000多平方米,樓與樓之間均有走廊互通、蔽烈日不溼腳即可到達全校各個角落;有桌凳和單雙人床1000多套;理化實驗儀器、圖書等,設備較為齊全,幣值達15億元。

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1944——1945年,日本飛機轟炸重慶,瀘州也未能倖免,小市上空也曾多次出現日本飛機,學校的正常教學和教職員工、學生受到嚴重威脅;再加之青年軍徵用校地訓練,劉光策經多次考察,將學校遷往齊家樹鄉下的三才灣、方安子、雲臺寺等地分散教學。

這時劉光策萬萬沒有料到,由他親自選定的接班人第二任校長黃亞伯竟然鬧分裂,擅自將學校的部分校具、教具、文件等搬到納溪護國,並騙走少數學生到護國另立山頭,另起爐灶,後再未遷回,迫不得已劉光策才從學校教師中挑選過學彬接替校長職務。

過學彬上臺後,由於自身腐敗,不抓教學,以做生意的觀點辦校,剋扣學生錢糧,把自己父親過顯伍安排在學校管總務,掌管全校財經大權,他不顧學生疾苦,趁機大發橫財,見學生食堂要大量買米,就在上碼頭開起了糧店,當起了賣米商,又擠進政界,當上了縣參議員,據說還當了軍統特務;就在過學彬當校長的六年時間裡,學校開始走下坡路,各方面都急劇下滑,學生人數猛減至400餘名。老校長劉光策眼睜睜看見過學彬把學校辦成這個樣子,這是他一身心血的結晶啊!

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由於嘔心瀝血,積勞成疾,劉光策的健康一度惡化,不得已才將董事長職務委以小市米商焦鄖中擔任。

1950年春,川南行署奉上級之令,在瀘州選址辦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川南分校,經文教廳多次考察選中了瀘縣私立江陽中學。文教廳主任祕書顏心齋與劉光策多次協商,重病在身的老校長願意奉獻畢生所繫之學校支持政府辦新型革命大學,遂於1950年5月30日與文教廳簽訂了租賃合約,租金為中熟米23000斤,將瀘縣私立江陽中學租給了川南行署。

而為瀘縣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瀘縣私立江陽中學的創辦人劉光策,沒到合約正式簽字的時候,溘然與世長辭。顏心齋親自前往悼念,親手將一份由焦鄖中、過學彬當代表的簽約書送到劉校長的遺孀李氏夫人手中。

記住這個瀘州人劉光策,當年為瀘州教育做出了大貢獻

學校租交後,未畢業的學生即全部轉到當時的國立瀘縣中學(後為瓦窯壩一中)繼續就讀。至此,瀘縣私立江陽中學走完了光輝而又曲折的20年曆程。

那個年月,國破山河在,劉光策先生,興辦教育,也是希望強國強民,他自己簡樸單純,沒有私慾,雖然遇人不淑,到底還是在這二十年中,給瀘州教育事業傳播了薪火,我覺得雖然現在江陽中學早就不存在了,也沒有幾個人知道,而那些讀過江陽中學的學子,可能很多都不在了,但是還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感謝這些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