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訪“羅姓”發源地

夏商時期,一支先民在此生息,他們在山林之中,淮水之畔,張開簡陋的網羅,捕飛鳥以為食。在他們捕鳥的一帶淺山,就得名羅山。後來的羅部落、羅國、羅子國、羅姓即因此而名,羅山縣就成了羅姓的發祥地。在羅山南部,有一個叫周黨鎮羅窪的小村,村頭有一棵古銀杏樹猶如航標燈引人注目。羅氏先民大概就是從這個村莊發端的。結網布羅,獵捕鳥獸,生息繁衍,直到“啟土羅國,遂氏族焉”。目前,該村共有100多人,全是羅姓,當然不再捕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

探訪“羅姓”發源地

夏商時期,一支先民在此生息,他們在山林之中,淮水之畔,張開簡陋的網羅,捕飛鳥以為食。在他們捕鳥的一帶淺山,就得名羅山。後來的羅部落、羅國、羅子國、羅姓即因此而名,羅山縣就成了羅姓的發祥地。在羅山南部,有一個叫周黨鎮羅窪的小村,村頭有一棵古銀杏樹猶如航標燈引人注目。羅氏先民大概就是從這個村莊發端的。結網布羅,獵捕鳥獸,生息繁衍,直到“啟土羅國,遂氏族焉”。目前,該村共有100多人,全是羅姓,當然不再捕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歷史演變

"

探訪“羅姓”發源地

夏商時期,一支先民在此生息,他們在山林之中,淮水之畔,張開簡陋的網羅,捕飛鳥以為食。在他們捕鳥的一帶淺山,就得名羅山。後來的羅部落、羅國、羅子國、羅姓即因此而名,羅山縣就成了羅姓的發祥地。在羅山南部,有一個叫周黨鎮羅窪的小村,村頭有一棵古銀杏樹猶如航標燈引人注目。羅氏先民大概就是從這個村莊發端的。結網布羅,獵捕鳥獸,生息繁衍,直到“啟土羅國,遂氏族焉”。目前,該村共有100多人,全是羅姓,當然不再捕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歷史演變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的原古先祖,可以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羅。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國為圖騰的羋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就是最早羅人的先祖。

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即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其中一支族人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網捕鳥按職業而稱羅氏族——羅氏部落。這一部落又因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南移75公里大別山北麓,即淮河和羅汭河匯合之處,現在的羅山境內。羅汭河是古時羅人捕魚的基地。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發源於大別山脈的掘山北流入淮水。這裡至今還有兩處叫“小羅山”的山,南部還有大羅山(已演變成羅州城遺址)。這帶區域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方,也是羅人捕鳥的最好場所。境內羅氏捕鳥的地方被國家批准為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

在夏朝時期,公元前21世紀,夏啟王因陸終治水有功,封陸終第六子季連於羅地建立羅國,賜臣民以國為姓。到夏朝後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殘餘勢力,楚、羅、盧等國迫使向西遷移。羅人經陝西遷移到甘肅的正寧縣東的羅山。商末,楚、羅、盧追隨周武王伐商。周武王滅商後,分別封楚、羅、盧等國於丹陽、房州等地為子爵國。羅氏先民沿淅水南下,到達古今河南西南淅川(古丹陽地)。此時,羅子爵國是依隨楚的小國,後來羅國又東移湖北的宜城。公元前699年,羅子國曾有過“弱羅勝強楚”的戰例,《左傳》予以記載。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並羅國後,羅國的子孫仍以國為姓,羅人至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

"

探訪“羅姓”發源地

夏商時期,一支先民在此生息,他們在山林之中,淮水之畔,張開簡陋的網羅,捕飛鳥以為食。在他們捕鳥的一帶淺山,就得名羅山。後來的羅部落、羅國、羅子國、羅姓即因此而名,羅山縣就成了羅姓的發祥地。在羅山南部,有一個叫周黨鎮羅窪的小村,村頭有一棵古銀杏樹猶如航標燈引人注目。羅氏先民大概就是從這個村莊發端的。結網布羅,獵捕鳥獸,生息繁衍,直到“啟土羅國,遂氏族焉”。目前,該村共有100多人,全是羅姓,當然不再捕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歷史演變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的原古先祖,可以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羅。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國為圖騰的羋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就是最早羅人的先祖。

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即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其中一支族人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網捕鳥按職業而稱羅氏族——羅氏部落。這一部落又因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南移75公里大別山北麓,即淮河和羅汭河匯合之處,現在的羅山境內。羅汭河是古時羅人捕魚的基地。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發源於大別山脈的掘山北流入淮水。這裡至今還有兩處叫“小羅山”的山,南部還有大羅山(已演變成羅州城遺址)。這帶區域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方,也是羅人捕鳥的最好場所。境內羅氏捕鳥的地方被國家批准為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

在夏朝時期,公元前21世紀,夏啟王因陸終治水有功,封陸終第六子季連於羅地建立羅國,賜臣民以國為姓。到夏朝後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殘餘勢力,楚、羅、盧等國迫使向西遷移。羅人經陝西遷移到甘肅的正寧縣東的羅山。商末,楚、羅、盧追隨周武王伐商。周武王滅商後,分別封楚、羅、盧等國於丹陽、房州等地為子爵國。羅氏先民沿淅水南下,到達古今河南西南淅川(古丹陽地)。此時,羅子爵國是依隨楚的小國,後來羅國又東移湖北的宜城。公元前699年,羅子國曾有過“弱羅勝強楚”的戰例,《左傳》予以記載。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並羅國後,羅國的子孫仍以國為姓,羅人至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

羅姓人是捕鳥的後裔,夏商時期,在河南省羅山縣城北二十里謝圍子一帶捕鳥為生,這更是羅氏族人先祖,也是中華羅氏發源地。到了周武王滅商時,羅才被封為子爵,正式成為周的屬國之一——羅子國。治所在今河南省羅山縣一帶。以後,羅子國又因周王朝的壓迫,隨楚國遷往湖北房縣、宜城一帶。春秋初期,羅子國被楚武王所滅,其遺民被遷往枝江和湖南汩羅。羅子國滅亡後,“子孫以國為氏”,這便是羅姓的起始。

"

探訪“羅姓”發源地

夏商時期,一支先民在此生息,他們在山林之中,淮水之畔,張開簡陋的網羅,捕飛鳥以為食。在他們捕鳥的一帶淺山,就得名羅山。後來的羅部落、羅國、羅子國、羅姓即因此而名,羅山縣就成了羅姓的發祥地。在羅山南部,有一個叫周黨鎮羅窪的小村,村頭有一棵古銀杏樹猶如航標燈引人注目。羅氏先民大概就是從這個村莊發端的。結網布羅,獵捕鳥獸,生息繁衍,直到“啟土羅國,遂氏族焉”。目前,該村共有100多人,全是羅姓,當然不再捕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歷史演變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的原古先祖,可以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羅。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國為圖騰的羋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就是最早羅人的先祖。

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即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其中一支族人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網捕鳥按職業而稱羅氏族——羅氏部落。這一部落又因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南移75公里大別山北麓,即淮河和羅汭河匯合之處,現在的羅山境內。羅汭河是古時羅人捕魚的基地。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發源於大別山脈的掘山北流入淮水。這裡至今還有兩處叫“小羅山”的山,南部還有大羅山(已演變成羅州城遺址)。這帶區域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方,也是羅人捕鳥的最好場所。境內羅氏捕鳥的地方被國家批准為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

在夏朝時期,公元前21世紀,夏啟王因陸終治水有功,封陸終第六子季連於羅地建立羅國,賜臣民以國為姓。到夏朝後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殘餘勢力,楚、羅、盧等國迫使向西遷移。羅人經陝西遷移到甘肅的正寧縣東的羅山。商末,楚、羅、盧追隨周武王伐商。周武王滅商後,分別封楚、羅、盧等國於丹陽、房州等地為子爵國。羅氏先民沿淅水南下,到達古今河南西南淅川(古丹陽地)。此時,羅子爵國是依隨楚的小國,後來羅國又東移湖北的宜城。公元前699年,羅子國曾有過“弱羅勝強楚”的戰例,《左傳》予以記載。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並羅國後,羅國的子孫仍以國為姓,羅人至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

羅姓人是捕鳥的後裔,夏商時期,在河南省羅山縣城北二十里謝圍子一帶捕鳥為生,這更是羅氏族人先祖,也是中華羅氏發源地。到了周武王滅商時,羅才被封為子爵,正式成為周的屬國之一——羅子國。治所在今河南省羅山縣一帶。以後,羅子國又因周王朝的壓迫,隨楚國遷往湖北房縣、宜城一帶。春秋初期,羅子國被楚武王所滅,其遺民被遷往枝江和湖南汩羅。羅子國滅亡後,“子孫以國為氏”,這便是羅姓的起始。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珠公遺像)

河南省羅山、湖北省羅田、湖南省汩羅江皆因羅國而得名。羅氏族譜中,對先世系次的記載,一般多斷自漢朝羅珠公,因為從這以後的世系世次才昭然可考。但有一種羅姓零陵譜對先世系次的記載,卻從珠公之父君用起,一直遠溯到祝融,而且世次一一記載。雖然其中有一些失真的地方,但畢竟可資參考與印證。

羅姓名人逸事

"

探訪“羅姓”發源地

夏商時期,一支先民在此生息,他們在山林之中,淮水之畔,張開簡陋的網羅,捕飛鳥以為食。在他們捕鳥的一帶淺山,就得名羅山。後來的羅部落、羅國、羅子國、羅姓即因此而名,羅山縣就成了羅姓的發祥地。在羅山南部,有一個叫周黨鎮羅窪的小村,村頭有一棵古銀杏樹猶如航標燈引人注目。羅氏先民大概就是從這個村莊發端的。結網布羅,獵捕鳥獸,生息繁衍,直到“啟土羅國,遂氏族焉”。目前,該村共有100多人,全是羅姓,當然不再捕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歷史演變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的原古先祖,可以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羅。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國為圖騰的羋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就是最早羅人的先祖。

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即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其中一支族人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網捕鳥按職業而稱羅氏族——羅氏部落。這一部落又因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南移75公里大別山北麓,即淮河和羅汭河匯合之處,現在的羅山境內。羅汭河是古時羅人捕魚的基地。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發源於大別山脈的掘山北流入淮水。這裡至今還有兩處叫“小羅山”的山,南部還有大羅山(已演變成羅州城遺址)。這帶區域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方,也是羅人捕鳥的最好場所。境內羅氏捕鳥的地方被國家批准為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

在夏朝時期,公元前21世紀,夏啟王因陸終治水有功,封陸終第六子季連於羅地建立羅國,賜臣民以國為姓。到夏朝後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殘餘勢力,楚、羅、盧等國迫使向西遷移。羅人經陝西遷移到甘肅的正寧縣東的羅山。商末,楚、羅、盧追隨周武王伐商。周武王滅商後,分別封楚、羅、盧等國於丹陽、房州等地為子爵國。羅氏先民沿淅水南下,到達古今河南西南淅川(古丹陽地)。此時,羅子爵國是依隨楚的小國,後來羅國又東移湖北的宜城。公元前699年,羅子國曾有過“弱羅勝強楚”的戰例,《左傳》予以記載。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並羅國後,羅國的子孫仍以國為姓,羅人至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

羅姓人是捕鳥的後裔,夏商時期,在河南省羅山縣城北二十里謝圍子一帶捕鳥為生,這更是羅氏族人先祖,也是中華羅氏發源地。到了周武王滅商時,羅才被封為子爵,正式成為周的屬國之一——羅子國。治所在今河南省羅山縣一帶。以後,羅子國又因周王朝的壓迫,隨楚國遷往湖北房縣、宜城一帶。春秋初期,羅子國被楚武王所滅,其遺民被遷往枝江和湖南汩羅。羅子國滅亡後,“子孫以國為氏”,這便是羅姓的起始。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珠公遺像)

河南省羅山、湖北省羅田、湖南省汩羅江皆因羅國而得名。羅氏族譜中,對先世系次的記載,一般多斷自漢朝羅珠公,因為從這以後的世系世次才昭然可考。但有一種羅姓零陵譜對先世系次的記載,卻從珠公之父君用起,一直遠溯到祝融,而且世次一一記載。雖然其中有一些失真的地方,但畢竟可資參考與印證。

羅姓名人逸事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家族,名人輩出,群星閃爍。善理政局的政治家、激流勇退的識時務者,以山水為娛的藝術家,一心從事學問的教育家,其名聞逸事代代相傳。如宋代著名畫家羅仲通,宋代著名學者羅靖,晉代武陵太守羅企生,唐代詩人羅隱,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畫家羅聘,教育家羅典,近代太平天國著名將領羅大綱,中共領導人羅亦農、羅榮桓、羅瑞卿、羅乾等人。教育家羅士琳。博學多才的羅汝懷。近世考古學的先驅者羅振玉。

羅姓文化

"

探訪“羅姓”發源地

夏商時期,一支先民在此生息,他們在山林之中,淮水之畔,張開簡陋的網羅,捕飛鳥以為食。在他們捕鳥的一帶淺山,就得名羅山。後來的羅部落、羅國、羅子國、羅姓即因此而名,羅山縣就成了羅姓的發祥地。在羅山南部,有一個叫周黨鎮羅窪的小村,村頭有一棵古銀杏樹猶如航標燈引人注目。羅氏先民大概就是從這個村莊發端的。結網布羅,獵捕鳥獸,生息繁衍,直到“啟土羅國,遂氏族焉”。目前,該村共有100多人,全是羅姓,當然不再捕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歷史演變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的原古先祖,可以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羅。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國為圖騰的羋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就是最早羅人的先祖。

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即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其中一支族人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網捕鳥按職業而稱羅氏族——羅氏部落。這一部落又因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南移75公里大別山北麓,即淮河和羅汭河匯合之處,現在的羅山境內。羅汭河是古時羅人捕魚的基地。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發源於大別山脈的掘山北流入淮水。這裡至今還有兩處叫“小羅山”的山,南部還有大羅山(已演變成羅州城遺址)。這帶區域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方,也是羅人捕鳥的最好場所。境內羅氏捕鳥的地方被國家批准為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

在夏朝時期,公元前21世紀,夏啟王因陸終治水有功,封陸終第六子季連於羅地建立羅國,賜臣民以國為姓。到夏朝後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殘餘勢力,楚、羅、盧等國迫使向西遷移。羅人經陝西遷移到甘肅的正寧縣東的羅山。商末,楚、羅、盧追隨周武王伐商。周武王滅商後,分別封楚、羅、盧等國於丹陽、房州等地為子爵國。羅氏先民沿淅水南下,到達古今河南西南淅川(古丹陽地)。此時,羅子爵國是依隨楚的小國,後來羅國又東移湖北的宜城。公元前699年,羅子國曾有過“弱羅勝強楚”的戰例,《左傳》予以記載。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並羅國後,羅國的子孫仍以國為姓,羅人至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

羅姓人是捕鳥的後裔,夏商時期,在河南省羅山縣城北二十里謝圍子一帶捕鳥為生,這更是羅氏族人先祖,也是中華羅氏發源地。到了周武王滅商時,羅才被封為子爵,正式成為周的屬國之一——羅子國。治所在今河南省羅山縣一帶。以後,羅子國又因周王朝的壓迫,隨楚國遷往湖北房縣、宜城一帶。春秋初期,羅子國被楚武王所滅,其遺民被遷往枝江和湖南汩羅。羅子國滅亡後,“子孫以國為氏”,這便是羅姓的起始。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珠公遺像)

河南省羅山、湖北省羅田、湖南省汩羅江皆因羅國而得名。羅氏族譜中,對先世系次的記載,一般多斷自漢朝羅珠公,因為從這以後的世系世次才昭然可考。但有一種羅姓零陵譜對先世系次的記載,卻從珠公之父君用起,一直遠溯到祝融,而且世次一一記載。雖然其中有一些失真的地方,但畢竟可資參考與印證。

羅姓名人逸事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家族,名人輩出,群星閃爍。善理政局的政治家、激流勇退的識時務者,以山水為娛的藝術家,一心從事學問的教育家,其名聞逸事代代相傳。如宋代著名畫家羅仲通,宋代著名學者羅靖,晉代武陵太守羅企生,唐代詩人羅隱,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畫家羅聘,教育家羅典,近代太平天國著名將領羅大綱,中共領導人羅亦農、羅榮桓、羅瑞卿、羅乾等人。教育家羅士琳。博學多才的羅汝懷。近世考古學的先驅者羅振玉。

羅姓文化

在羅山探訪“羅”姓

羅姓文化博大精深,神聖的祭祖儀式,嚴格的四時祭祀,嚴謹的廟堂格局,紀實散文般的族譜序,諄諄勸諭的家訓,共同組成了羅姓文化的獨特魅力。羅姓重祭始祖。羅姓宗祠,因其家風醇嚴,辦事嚴謹,所以在宗祠建成後,便制定出管理宗族事務的切實可行而又嚴格完美的制度。

羅姓家族歷來把育德放在家族的首位,這既能保證家族的整體素質,使之興旺發達,又可以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以“治國齊家平天下”為已任。 “以祖宗之心為心”是羅姓修譜的大原則。羅姓家族的“家規”、“家範”、“家訓”體現以孝為本的深層內蘊。羅姓重教興學,書香綿遠。耕讀傳家、忠厚質直,是羅姓門風的主要特徵。羅姓的各種“家規”、“家範”、“家訓”中都旗幟鮮明地表示出“戒淫惡”、“戒賭博”、“戒酗酒”,對於“好閒、遊蕩”、“不務正業以及凶攬詞訟等一切不法事情”皆聲色俱厲地予以排斥與禁絕。

幾千年來,羅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大姓之一,據《中國百家姓書庫》公佈,羅姓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20位,人口占全國0.86%。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