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6 國家美術館成為中央臺階的宏偉背景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6 國家美術館成為中央臺階的宏偉背景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7 廣場北側道路改造前的交通擁堵(上)與步行化改造後(下)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3.2 人行道拓寬改造

廣場南部圓形轉盤的人行道被顯著拓寬,以彙集來自林蔭路(the Mall)、白廳、蓓爾美爾街(Pall Mall)、諾森伯蘭大道(Northumberland Avenue)和河岸街(the Strand)五個路口的步行人群,併為人群提供了觀賞查爾斯一世雕像以及環顧城市背景的絕佳場所。這些路口原本的斑馬線都被信號燈取代,行人可以在同信號階段內連續穿越馬路,以實現步行的連續性。而在查理十字街、諾森伯蘭大道和蓓爾美爾街進行了便道拓寬並採用了更美觀的面磚,並對街道設施(座椅、路燈、標識系統、巴士候車亭等)的形式、色彩、材料進行整合,增強該區域的空間易讀性(legibility)和實用性(圖8)。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6 國家美術館成為中央臺階的宏偉背景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7 廣場北側道路改造前的交通擁堵(上)與步行化改造後(下)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3.2 人行道拓寬改造

廣場南部圓形轉盤的人行道被顯著拓寬,以彙集來自林蔭路(the Mall)、白廳、蓓爾美爾街(Pall Mall)、諾森伯蘭大道(Northumberland Avenue)和河岸街(the Strand)五個路口的步行人群,併為人群提供了觀賞查爾斯一世雕像以及環顧城市背景的絕佳場所。這些路口原本的斑馬線都被信號燈取代,行人可以在同信號階段內連續穿越馬路,以實現步行的連續性。而在查理十字街、諾森伯蘭大道和蓓爾美爾街進行了便道拓寬並採用了更美觀的面磚,並對街道設施(座椅、路燈、標識系統、巴士候車亭等)的形式、色彩、材料進行整合,增強該區域的空間易讀性(legibility)和實用性(圖8)。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8 廣場及周邊區域人行道改造方案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3.3 增加基礎設施及無障礙設計

此外,廣場在各個方面均改善了便利性,尤其實現了細緻的無障礙設計:包括在平臺和廣場間新增兩部平臺升降機、母嬰室和殘疾人洗手間(圖9);在東北角聖馬丁教堂等處設置殘疾人停車位;在鋪設道路和階梯時使用了具有強烈視覺和材質對比效果的路面磚,方便視力障礙者行走。此外還在北側平臺下方增加了新咖啡館和免費衛生間,特別設計的照明方案讓夜晚的廣場成為舒適安全的場所,方便遊客夜間遊憩。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6 國家美術館成為中央臺階的宏偉背景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7 廣場北側道路改造前的交通擁堵(上)與步行化改造後(下)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3.2 人行道拓寬改造

廣場南部圓形轉盤的人行道被顯著拓寬,以彙集來自林蔭路(the Mall)、白廳、蓓爾美爾街(Pall Mall)、諾森伯蘭大道(Northumberland Avenue)和河岸街(the Strand)五個路口的步行人群,併為人群提供了觀賞查爾斯一世雕像以及環顧城市背景的絕佳場所。這些路口原本的斑馬線都被信號燈取代,行人可以在同信號階段內連續穿越馬路,以實現步行的連續性。而在查理十字街、諾森伯蘭大道和蓓爾美爾街進行了便道拓寬並採用了更美觀的面磚,並對街道設施(座椅、路燈、標識系統、巴士候車亭等)的形式、色彩、材料進行整合,增強該區域的空間易讀性(legibility)和實用性(圖8)。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8 廣場及周邊區域人行道改造方案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3.3 增加基礎設施及無障礙設計

此外,廣場在各個方面均改善了便利性,尤其實現了細緻的無障礙設計:包括在平臺和廣場間新增兩部平臺升降機、母嬰室和殘疾人洗手間(圖9);在東北角聖馬丁教堂等處設置殘疾人停車位;在鋪設道路和階梯時使用了具有強烈視覺和材質對比效果的路面磚,方便視力障礙者行走。此外還在北側平臺下方增加了新咖啡館和免費衛生間,特別設計的照明方案讓夜晚的廣場成為舒適安全的場所,方便遊客夜間遊憩。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9 廣場中央臺階及新增公共設施

資料來源:http://www.feildenandmawson.com/projects_trafalgar_square.html

4 改造成果及實踐經驗

事實證明,此次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廣場內人流量提高了13倍(圖10),特拉法加廣場成為“真正有趣、共享,並激發遊覽者的歸屬感”的場所。每當節假日或風和日麗時,廣場中人頭攢動的場面也許是對這裡功能性轉變的最好詮釋(圖11)。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6 國家美術館成為中央臺階的宏偉背景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7 廣場北側道路改造前的交通擁堵(上)與步行化改造後(下)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3.2 人行道拓寬改造

廣場南部圓形轉盤的人行道被顯著拓寬,以彙集來自林蔭路(the Mall)、白廳、蓓爾美爾街(Pall Mall)、諾森伯蘭大道(Northumberland Avenue)和河岸街(the Strand)五個路口的步行人群,併為人群提供了觀賞查爾斯一世雕像以及環顧城市背景的絕佳場所。這些路口原本的斑馬線都被信號燈取代,行人可以在同信號階段內連續穿越馬路,以實現步行的連續性。而在查理十字街、諾森伯蘭大道和蓓爾美爾街進行了便道拓寬並採用了更美觀的面磚,並對街道設施(座椅、路燈、標識系統、巴士候車亭等)的形式、色彩、材料進行整合,增強該區域的空間易讀性(legibility)和實用性(圖8)。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8 廣場及周邊區域人行道改造方案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3.3 增加基礎設施及無障礙設計

此外,廣場在各個方面均改善了便利性,尤其實現了細緻的無障礙設計:包括在平臺和廣場間新增兩部平臺升降機、母嬰室和殘疾人洗手間(圖9);在東北角聖馬丁教堂等處設置殘疾人停車位;在鋪設道路和階梯時使用了具有強烈視覺和材質對比效果的路面磚,方便視力障礙者行走。此外還在北側平臺下方增加了新咖啡館和免費衛生間,特別設計的照明方案讓夜晚的廣場成為舒適安全的場所,方便遊客夜間遊憩。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9 廣場中央臺階及新增公共設施

資料來源:http://www.feildenandmawson.com/projects_trafalgar_square.html

4 改造成果及實踐經驗

事實證明,此次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廣場內人流量提高了13倍(圖10),特拉法加廣場成為“真正有趣、共享,並激發遊覽者的歸屬感”的場所。每當節假日或風和日麗時,廣場中人頭攢動的場面也許是對這裡功能性轉變的最好詮釋(圖11)。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0 空間語法對特拉法加廣場行人活動的觀察研究

資料來源:http://www.architectureweek.com/cgi-bin/awimage?dir=2001/1031&article=tools_2-2.html&image=11581_image_6.jpg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6 國家美術館成為中央臺階的宏偉背景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7 廣場北側道路改造前的交通擁堵(上)與步行化改造後(下)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3.2 人行道拓寬改造

廣場南部圓形轉盤的人行道被顯著拓寬,以彙集來自林蔭路(the Mall)、白廳、蓓爾美爾街(Pall Mall)、諾森伯蘭大道(Northumberland Avenue)和河岸街(the Strand)五個路口的步行人群,併為人群提供了觀賞查爾斯一世雕像以及環顧城市背景的絕佳場所。這些路口原本的斑馬線都被信號燈取代,行人可以在同信號階段內連續穿越馬路,以實現步行的連續性。而在查理十字街、諾森伯蘭大道和蓓爾美爾街進行了便道拓寬並採用了更美觀的面磚,並對街道設施(座椅、路燈、標識系統、巴士候車亭等)的形式、色彩、材料進行整合,增強該區域的空間易讀性(legibility)和實用性(圖8)。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8 廣場及周邊區域人行道改造方案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3.3 增加基礎設施及無障礙設計

此外,廣場在各個方面均改善了便利性,尤其實現了細緻的無障礙設計:包括在平臺和廣場間新增兩部平臺升降機、母嬰室和殘疾人洗手間(圖9);在東北角聖馬丁教堂等處設置殘疾人停車位;在鋪設道路和階梯時使用了具有強烈視覺和材質對比效果的路面磚,方便視力障礙者行走。此外還在北側平臺下方增加了新咖啡館和免費衛生間,特別設計的照明方案讓夜晚的廣場成為舒適安全的場所,方便遊客夜間遊憩。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9 廣場中央臺階及新增公共設施

資料來源:http://www.feildenandmawson.com/projects_trafalgar_square.html

4 改造成果及實踐經驗

事實證明,此次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廣場內人流量提高了13倍(圖10),特拉法加廣場成為“真正有趣、共享,並激發遊覽者的歸屬感”的場所。每當節假日或風和日麗時,廣場中人頭攢動的場面也許是對這裡功能性轉變的最好詮釋(圖11)。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0 空間語法對特拉法加廣場行人活動的觀察研究

資料來源:http://www.architectureweek.com/cgi-bin/awimage?dir=2001/1031&article=tools_2-2.html&image=11581_image_6.jpg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1 倫敦奧運會倒計時(左上)、中國新年(右上)、第四雕塑藝術展(左下)、廣場上享受陽光的人群(右下)

資料來源:http://www.londontown.com/LondonInformation/Attraction/Trafalgar_Square/f106/imagesPage/23381

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為我們提供了以下成功經驗:(1)項目通過簡單的城市設計和交通管理,基本解決了交通問題,在節省資金和時間成本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歷史公共空間的原貌;(2)“世界廣場計劃”的系統性規劃、市長的積極推動以及明星建築事務所的自身影響力,使得這一改造項目得到了廣泛的媒體關注度和民眾支持,有助於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3)改造中對行人需求和安全問題的特別關注,以及方便殘障人士使用廣場的措施,體現了城市設計最核心的“以人為本”的原則。當然,此次改造仍存在需要優化的地方,例如為保護歷史建築不被破壞,不允許廣場上的咖啡廳進行外觀設計和張貼廣告招牌,導致其商業價值大打折扣以及經營商高頻率更替(圖1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6 國家美術館成為中央臺階的宏偉背景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7 廣場北側道路改造前的交通擁堵(上)與步行化改造後(下)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3.2 人行道拓寬改造

廣場南部圓形轉盤的人行道被顯著拓寬,以彙集來自林蔭路(the Mall)、白廳、蓓爾美爾街(Pall Mall)、諾森伯蘭大道(Northumberland Avenue)和河岸街(the Strand)五個路口的步行人群,併為人群提供了觀賞查爾斯一世雕像以及環顧城市背景的絕佳場所。這些路口原本的斑馬線都被信號燈取代,行人可以在同信號階段內連續穿越馬路,以實現步行的連續性。而在查理十字街、諾森伯蘭大道和蓓爾美爾街進行了便道拓寬並採用了更美觀的面磚,並對街道設施(座椅、路燈、標識系統、巴士候車亭等)的形式、色彩、材料進行整合,增強該區域的空間易讀性(legibility)和實用性(圖8)。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8 廣場及周邊區域人行道改造方案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3.3 增加基礎設施及無障礙設計

此外,廣場在各個方面均改善了便利性,尤其實現了細緻的無障礙設計:包括在平臺和廣場間新增兩部平臺升降機、母嬰室和殘疾人洗手間(圖9);在東北角聖馬丁教堂等處設置殘疾人停車位;在鋪設道路和階梯時使用了具有強烈視覺和材質對比效果的路面磚,方便視力障礙者行走。此外還在北側平臺下方增加了新咖啡館和免費衛生間,特別設計的照明方案讓夜晚的廣場成為舒適安全的場所,方便遊客夜間遊憩。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9 廣場中央臺階及新增公共設施

資料來源:http://www.feildenandmawson.com/projects_trafalgar_square.html

4 改造成果及實踐經驗

事實證明,此次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廣場內人流量提高了13倍(圖10),特拉法加廣場成為“真正有趣、共享,並激發遊覽者的歸屬感”的場所。每當節假日或風和日麗時,廣場中人頭攢動的場面也許是對這裡功能性轉變的最好詮釋(圖11)。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0 空間語法對特拉法加廣場行人活動的觀察研究

資料來源:http://www.architectureweek.com/cgi-bin/awimage?dir=2001/1031&article=tools_2-2.html&image=11581_image_6.jpg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1 倫敦奧運會倒計時(左上)、中國新年(右上)、第四雕塑藝術展(左下)、廣場上享受陽光的人群(右下)

資料來源:http://www.londontown.com/LondonInformation/Attraction/Trafalgar_Square/f106/imagesPage/23381

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為我們提供了以下成功經驗:(1)項目通過簡單的城市設計和交通管理,基本解決了交通問題,在節省資金和時間成本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歷史公共空間的原貌;(2)“世界廣場計劃”的系統性規劃、市長的積極推動以及明星建築事務所的自身影響力,使得這一改造項目得到了廣泛的媒體關注度和民眾支持,有助於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3)改造中對行人需求和安全問題的特別關注,以及方便殘障人士使用廣場的措施,體現了城市設計最核心的“以人為本”的原則。當然,此次改造仍存在需要優化的地方,例如為保護歷史建築不被破壞,不允許廣場上的咖啡廳進行外觀設計和張貼廣告招牌,導致其商業價值大打折扣以及經營商高頻率更替(圖1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2 廣場上的咖啡廳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總體來看,對於倫敦(特別是威斯敏斯特區)的社會文化提升和旅遊經濟發展,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無疑是一次有效的長期投資。將一個長久以來令人失望的“失落空間”改造為一處極具包容性的標誌性公共空間,大大提升了倫敦的城市形象,並帶來潛在的經濟效益。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將持續多年的倫敦核心區城市環境改造工作推向了高峰,是英國城市復興的重要成果,為之後的歷史空間改造項目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 CARMONA M, WUNDERLICH F M. Capital spaces: the multiple complex public spaces of a global city[M]. London: Routledge, 2012.

[2] Foster+Partners. 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福斯特及合夥人事務所城市設計實踐[J]. 城市建築, 2010(2): 36-43.

[3] 楊滔. 國家廣場的活力和尊嚴——以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為例[C]. 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 貴陽, 2015.

[4] Dr ATKINS F K, EARL T. The pedestrianisation of Trafalgar Square: how do we deliver a sustainable scheme at a world heritage site?[EB/OL]. https://trid.trb.org/view.aspx?id=841219.

[5] COTTON S. World squares for all – management of traffic on the

approaches to Trafalgar Square[EB/OL]. http://abstracts.aetransport.org/paper/download/id/1539.

作者:于丹陽,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碩士研究生楊震,英國卡迪夫大學城市設計博士,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

編輯:張禕嫻

排版:趙大偉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氣質與公共精神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息息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倫敦具備悠久的公共空間建設歷史(圖1)。尤其自16世紀末以來,受文藝復興思想影響,廣場這一空間類型在倫敦得以迅速發展。據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統計,倫敦現存600餘個歷史廣場,因此倫敦又被稱為“廣場之城”(A City of Squares)。1980年代以來,在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復興和城市設計戰略指引下,更新改造歷史廣場成為倫敦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工作。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 1980年以來倫敦更新改造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倫敦廣場空間的開發管理權大多為公共部門所有,具備建造歷史悠久、周邊區域活躍、內部功能豐富、建築富有歷史意義等主要特徵,位於倫敦“心臟”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是其中的代表。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大不列顛海軍在特拉法加港戰勝拿破崙統帥的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年)而建,因其特殊的紀念意義和空間地理位置而被視為英國的國家廣場

1 特拉法加廣場簡介及使用情況

1.1 建造背景及區位

特拉法加廣場的提出源於攝政時期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提出的復興查令十字街區(Charing Cross)計劃,最終由查爾斯·巴里爵士(Sir Charles Barry)於1845年完成設計建造。廣場從選址到空間尺度再到佈局,無一不以體現尊貴、莊嚴、不可侵犯的國家精神和集體性為最終目標。廣場位於威斯敏斯特城(City of Westminster)和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之間,即倫敦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佔地面積4.8公頃。這片重要的歷史區域內,還分佈著世界文化遺產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和教堂(Westminster Abbey)、國家級標誌物大本鐘(Big Ben)等(圖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2 廣場周邊重要歷史建築及公共空間分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2]

1.2 空間佈局及視線關係

廣場採用中軸對稱的佈局,56米高的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紀念柱聳立在中央,四周圍繞著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築、噴泉、雕塑以及公共藝術品。廣場北端為內向型的空間,被東面的聖馬丁教堂(St. Martins-in-the-Fields Church)與南非館(South Africa House)、西面的加拿大館(Canada House)以及北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包圍;南端視線自然展開,構成明顯的“放射狀”圖形(圖3)。中軸對稱的佈局使得從廣場和美術館的正立面上可以感受到具有象徵意義的整體感。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3 廣場呈明顯的中軸對稱佈局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1.3 使用情況

然而,儘管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擁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和雕塑,該廣場在很長時間內展現出的卻是混亂蕭索的環境形象。1996年倫敦市政府委託空間句法諮詢公司(Space Syntax Limited)針對特拉法加廣場和威斯敏斯特廣場之間的公共空間系統進行總體分析,結果顯示廣場的主要問題包括:(1)交通路線阻隔——由於交通量較大,廣場北側道路時常擁堵,造成國家美術館與廣場的阻隔;(2)步行系統混亂——由於穿越馬路耗時長、不安全等因素,越來越多的行人選擇圍繞廣場邊緣走動,這緩慢地扼殺了廣場內的人群活動。這些問題使得國家廣場逐漸失去應有的“尊嚴”和“活力”。

2 更新的動力

2.1 “世界廣場計劃”

1990年代中期,城市復興戰略的興起及政府對城市設計的重視催生了倫敦的“世界廣場計劃”(World Squares for All),包括振興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白廳(Whitehall)以及兩端的特拉法加廣場、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一歷史區域。該項目強調保護和修繕特殊建築和歷史遺蹟、改善公共領域、增加行人通行能力、減少交通流量(圖4)。由倫敦政府官員代表、英國曆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倫敦交通局、威斯敏斯特市和國家美術館組成的多方小組,在項目初期協調股東、民眾、交通管理部門等事務上作出了一定貢獻。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4 “世界廣場計劃”規劃方案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2.2 行政首長積極推動

2000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個全倫敦範圍的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十分注重倫敦公共空間建設,他將“世界廣場計劃”視為一次“現成”的、“高度可見”的勝利,並藉此宣稱要將特拉法加廣場打造為“一個充滿活力且易達的地方……同時保持傳統角色,成為言論自由的論壇”。隨後,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的管理責任也轉交隨後誕生的大倫敦政府(GLA: Great London Authority)。行政首長的積極推動加快了工程進度,歷時18個月後,2003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即特拉法加廣場)改造。

2.3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貢獻

著名的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受指導小組委託,成為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的總體設計團隊,並以其國際化的形象為項目帶來媒體關注度和宣傳效果。從細微的變動到現有的佈局,福斯特事務都提出了積極的干預措施:規劃主旨是凸顯周邊重要建築物(國家美術館)、紀念碑和廣場,保留其國家廣場的“威嚴”同時將城市空間更多地向行人開放,實現空間步行化。而空間句法、阿特金斯等諮詢公司前期的技術分析和市民問卷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3 步行化改造是廣場空間活力塑造的重要保證

3.1 梳理車行交通、打通步行連接

此次改造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禁止車輛在廣場北側通行,而在南端設置了以查爾斯一世雕像為中心的圓形轉盤處理雙向交通流量(圖5)。北側原本的道路被改造為寬闊的平臺,通過幾組臺階將美術館與廣場主體相連(圖6),以寬敞的步行空間取代了狹窄的人行道。這處改造看似相當有限,但在限制運輸車輛通行的輔助作用下,該區域的早、晚高峰期交通量下降了40%,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步行條件,將廣場從一個孤立的交通島轉變為一處宏偉且可達的城市空間(圖7)。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5 改造後廣場周邊區域交通分析圖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5]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6 國家美術館成為中央臺階的宏偉背景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7 廣場北側道路改造前的交通擁堵(上)與步行化改造後(下)

資料來源:https://www.fosterandpartners.com/projects/trafalgar-square-masterplan/

3.2 人行道拓寬改造

廣場南部圓形轉盤的人行道被顯著拓寬,以彙集來自林蔭路(the Mall)、白廳、蓓爾美爾街(Pall Mall)、諾森伯蘭大道(Northumberland Avenue)和河岸街(the Strand)五個路口的步行人群,併為人群提供了觀賞查爾斯一世雕像以及環顧城市背景的絕佳場所。這些路口原本的斑馬線都被信號燈取代,行人可以在同信號階段內連續穿越馬路,以實現步行的連續性。而在查理十字街、諾森伯蘭大道和蓓爾美爾街進行了便道拓寬並採用了更美觀的面磚,並對街道設施(座椅、路燈、標識系統、巴士候車亭等)的形式、色彩、材料進行整合,增強該區域的空間易讀性(legibility)和實用性(圖8)。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8 廣場及周邊區域人行道改造方案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4]

3.3 增加基礎設施及無障礙設計

此外,廣場在各個方面均改善了便利性,尤其實現了細緻的無障礙設計:包括在平臺和廣場間新增兩部平臺升降機、母嬰室和殘疾人洗手間(圖9);在東北角聖馬丁教堂等處設置殘疾人停車位;在鋪設道路和階梯時使用了具有強烈視覺和材質對比效果的路面磚,方便視力障礙者行走。此外還在北側平臺下方增加了新咖啡館和免費衛生間,特別設計的照明方案讓夜晚的廣場成為舒適安全的場所,方便遊客夜間遊憩。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9 廣場中央臺階及新增公共設施

資料來源:http://www.feildenandmawson.com/projects_trafalgar_square.html

4 改造成果及實踐經驗

事實證明,此次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廣場內人流量提高了13倍(圖10),特拉法加廣場成為“真正有趣、共享,並激發遊覽者的歸屬感”的場所。每當節假日或風和日麗時,廣場中人頭攢動的場面也許是對這裡功能性轉變的最好詮釋(圖11)。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0 空間語法對特拉法加廣場行人活動的觀察研究

資料來源:http://www.architectureweek.com/cgi-bin/awimage?dir=2001/1031&article=tools_2-2.html&image=11581_image_6.jpg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1 倫敦奧運會倒計時(左上)、中國新年(右上)、第四雕塑藝術展(左下)、廣場上享受陽光的人群(右下)

資料來源:http://www.londontown.com/LondonInformation/Attraction/Trafalgar_Square/f106/imagesPage/23381

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為我們提供了以下成功經驗:(1)項目通過簡單的城市設計和交通管理,基本解決了交通問題,在節省資金和時間成本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歷史公共空間的原貌;(2)“世界廣場計劃”的系統性規劃、市長的積極推動以及明星建築事務所的自身影響力,使得這一改造項目得到了廣泛的媒體關注度和民眾支持,有助於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3)改造中對行人需求和安全問題的特別關注,以及方便殘障人士使用廣場的措施,體現了城市設計最核心的“以人為本”的原則。當然,此次改造仍存在需要優化的地方,例如為保護歷史建築不被破壞,不允許廣場上的咖啡廳進行外觀設計和張貼廣告招牌,導致其商業價值大打折扣以及經營商高頻率更替(圖12)。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圖12 廣場上的咖啡廳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總體來看,對於倫敦(特別是威斯敏斯特區)的社會文化提升和旅遊經濟發展,特拉法加廣場改造無疑是一次有效的長期投資。將一個長久以來令人失望的“失落空間”改造為一處極具包容性的標誌性公共空間,大大提升了倫敦的城市形象,並帶來潛在的經濟效益。特拉法加廣場改造項目將持續多年的倫敦核心區城市環境改造工作推向了高峰,是英國城市復興的重要成果,為之後的歷史空間改造項目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 CARMONA M, WUNDERLICH F M. Capital spaces: the multiple complex public spaces of a global city[M]. London: Routledge, 2012.

[2] Foster+Partners. 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福斯特及合夥人事務所城市設計實踐[J]. 城市建築, 2010(2): 36-43.

[3] 楊滔. 國家廣場的活力和尊嚴——以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為例[C]. 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 貴陽, 2015.

[4] Dr ATKINS F K, EARL T. The pedestrianisation of Trafalgar Square: how do we deliver a sustainable scheme at a world heritage site?[EB/OL]. https://trid.trb.org/view.aspx?id=841219.

[5] COTTON S. World squares for all – management of traffic on the

approaches to Trafalgar Square[EB/OL]. http://abstracts.aetransport.org/paper/download/id/1539.

作者:于丹陽,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碩士研究生楊震,英國卡迪夫大學城市設計博士,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

編輯:張禕嫻

排版:趙大偉

案例實踐 | 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連載」③倫敦特拉法加廣場歷史公共空間的活力重塑

本文為本訂閱號原創

歡迎在朋友圈轉發,轉載將自動受到“原創”保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