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背景與挑戰( 位置/特色/現狀/挑戰/機遇/工作模式)

基地位於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兩個輪渡站之間,屬於楊浦濱江南段二期,擁有近1.2公里的水岸線。大約一個世紀前,楊浦濱江沿線就已經有了服務於上海的電廠、自來水廠、煤氣廠等市政設施,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與紡織和製造相關的工廠,十分繁華。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工業發展持續促進了周邊產業相關人口的增加以及大量居住區的建設。隨著改革期的產業轉型,多數工廠關閉或外遷。但大多數居民們卻習慣了熟悉的環境,選擇留下,如今楊浦區的人口密度已經超過2萬人/平方公里,社區老齡化趨勢也開始顯現,人們對公共開放空間的需求更為迫切。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然而,後工業時代遺留下的空置工廠建築與廢棄碼頭,阻擋了來自周邊社區的人們走入江邊,也切斷了沿江而行的步行動線。另一個大的挑戰是防汛體系。基於上海是一個人口超過3000萬人的高密度城市,黃浦兩岸執行了千年一遇的防汛標準,防汛牆頂部要比周邊地坪高出2-3米,導致無法看到江面。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2015年,上海發起了一個三年計劃,以實現中心城區黃浦江岸線的全部貫通,創造一個連續的公共開放空間。在楊浦濱江,這一工作由浦江辦負責協調,包含土地置換與談判,規劃與導則的編制,以及建設管理。在更早的10年前,設計師團隊就已經開始配合前期的分析與研究工作,並將工作成果作為最終設計的依據。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總平面圖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三道與健康生活(內容 / 對於項目的意義/ 對於使用者的意義/未來的發展)

濱江漫步道、跑步道與自行車道組成了上海中心城區黃浦江兩岸的綠道系統,被簡稱為“三道“。自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的總長恰好相當於一個馬拉松賽程。基地是其中的一個端點。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三道計劃是濱江空間從封閉到開放轉變的重要里程碑,繼而推動了整個6.7公頃的公園項目。 通過高架的人行天橋或步道,所有斷點,如渡輪站,支流河,高樁碼頭和敏感區等等都被連接,實現了連續的步行動線。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分析圖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金笑輝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類似上海這樣的高密度大城市通常缺少開放空間,更缺少可供戶外鍛鍊的場所。三道重新定義了濱江公共空間,並倡導了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專用顏色噴塗的跑步道和騎行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江邊健身。三道沿線設有可供休息、補給與簡單醫療的服務驛站,也全程採用了無障礙的坡道設計。從清晨到傍晚,一直有各種年齡段的使用者。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更多的步道從三道延伸至周邊的商務區與居住社區,形成了一個便捷的步行交通網絡。遠期與公交站點、地鐵站以及作為水上交通節點的輪渡口的接駁, 楊浦濱江在將來能夠服務更遠的範圍。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工業遺存與更新(現狀/場地/遺存/工藝/活動)

所有的高樁碼頭都被保留並重新利用以避免了不必要的新建工程費用增加以及水域面積的減少。寬闊的尺度與承載力非常適合作為大型活動的場地。10噸級碼頭起重機完全保留併成為新的視覺焦點。 起重機腳輪的形式應用於長凳設計,放置在河邊的保留軌道上。 根據安全要求在碼頭上設置了欄杆,避開了所有現有的繫纜樁。原始混凝土地坪通過拋丸平滑,保留了使用的痕跡,也令步行體驗變得更為安全和更舒。整個項目使用的材料包括預製混凝土,透水混凝土,彩色瀝青,而放棄使用天然花崗岩飾面。這些材料最接近舊碼頭的質地,並帶來整體和連續的鋪裝效果。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基地裡最有特色的部分是打撈局,歷史上曾是創建於1902年的祥泰木行,如今已不復存在。工廠邊界根據歷史地圖進行了部分重建。企業的大事記在細部設計中以圖片、雕刻展現,作為一個室外的展覽場所融入公園中。歷史並非總以嚴肅的方式來呈現,在休憩的空間之中以更友好的方式傳遞給來訪者。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未來通過掃描景牆或坐凳上的二維碼,到訪者還可以獲取更多的資訊和故事,用科技的方式增加了人和景觀的互動。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結合櫻花樹下階梯型佈置的長凳,高樁碼頭轉變為露天劇場的舞臺。江對岸由糧倉改造的藝術館成為背景。以木和預製混凝土為材料的座位,大部分都面向江面,圍繞著優雅的植栽,為人們提供了休閒空間,讓夏日夜晚舉辦的露天電影和跑步派對充滿了吸引力。同時,一條專用於打撈救助局工作的緊急通道,以無障礙坡道形式與露天劇場巧妙整合為一體。高樁碼頭與陸地間的空隙用鋼格柵步道建立了聯繫,可直接觀察到潮汐變化,並聽到浪花聲。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防汛牆與公園(兩級處理,視線,斜坡,隱藏結構,植物,綠化率)

景觀設計師與水利工程師合作,將原來的單一防洪牆改造成兩級系統。第一級牆頂部與保留的高樁碼頭地面高度相同,形成連續的活動空間。第二級牆採用了千年一遇的標準,位置後退了20~30米,完全隱藏在景觀覆土和種植地形中。面對江面的6%草坡,可供人們舒適地欣賞黃浦江美麗的城市天際線。新的防汛體系以彈性的方式在減少颱風和暴雨威脅的同時,豐富了景觀地形的變化。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城市道路與防汛牆之間的綠地設計為雨水花園,減輕了風暴期間市政排水網絡的負擔,也使得硬混凝土牆不再是負面因素。此外,地埋式的雨水收集裝置,為綠地提供了灌溉用水。林下的架空木棧道和休憩平臺節點作為生態教育的空間,可以幫助人們進入並瞭解海綿城市的意義。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為保證通往江面的視覺通廊,種植設計側重於上下兩個層次。上層主要是喬木,以本土樹種為主,可以穩定生長並抵禦颱風。下層是各種草本植物,飄逸在江風中可以呈現動態景觀,也與厚重的工業遺存形成鮮明對比。高樁碼頭與陸域之間的岸邊選用了拋石與蘆葦,用於減緩水體對河岸的衝擊。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通過耐候鋼板塑造的花壇,高樁碼頭的部分區域被提升為種植空間。設計改變了人們對於大部分工廠碼頭以硬地為主的映像,將基地的綠化覆蓋率從不到5%提升到65%,帶來了一個充滿綠色的公園體驗。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項目總結

和上海黃浦江邊的其他城市地標如外灘、陸家嘴CBD相比,楊浦濱江區段以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著稱,沿線歷史上曾集中了⼤量的工廠、倉庫和碼頭。工業化的進程帶來了產業配套社區的增加,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以及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擁有1.2公里岸線基地的最大挑戰來自汛期洪水的威脅,以及遺留工業帶阻斷了前往江邊的通路。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以景觀設計師為主的多學科團隊從眾多工業遺存中建立了多層級的綠道體系,將防汛牆結合於地形中,並通過步行網絡聯通周邊社區。濱水空間被設定為城市看臺,轉型為新的吸引點,滿足日常使用以及舉辦重要活動,並且能夠欣賞到上海優美的天際線。在開放⾸日迎來了近2萬人次的到訪者,其中有曾在之前工廠工作過的老人。重振活力的濱⽔區以⼯業遺存與自然公園的共存方式,真正迴歸於公眾。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項目圖紙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項目區位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二期,有公眾才能稱為‘城市’

剖面圖

項目信息

景觀設計:上海大觀景觀設計

地址:安浦路,楊浦區,上海,中國

主持設計:楊曉青

設計團隊:張向陽,王駿傑,孫杰,張先之,張燕飛,鄒敏,呂文瑛

建築設計:同濟原作工作室

建築面積:6700000.0 平方米

項目年份:2018

攝影師:金笑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