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陸軍 坦克 武器 機關槍 海軍 8090軍事獨家縱覽 2018-11-26

作者:彈痕

本文為8090軍事獨家縱覽公眾號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如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公眾號8090軍事獨家縱覽及作者信息,並且在公眾號留言轉載,獲得授權,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歡迎朋友圈及微信群轉發本文,無需授權)

不管我們現在是如何看待坦克的,但坦克誕生之初確實是承載著“陸地戰艦”的希望的。20世紀初期,火力超群裝甲堅固的無畏級戰列艦滿足了軍人和設計師們所有的暴力審美,所以任何一款新登場的作戰平臺都會激起人們將它作為開闢新領域“無畏戰艦”的衝動。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不要說本來就是英國海軍部鼓搗出來的坦克,俄國人甚至有過“空中戰列艦”的設計並且造出過樣機。雖然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當時的那些腦洞不免讓人匪夷所思,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不斷地探索中完善的。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坦克出現之初,對於坦克是什麼和坦克應該是什麼沒人說得清,一戰綿亙的塹壕和鐵絲網使得許多人接受“陸地戰艦”這個思路。坦克龐大的身軀如履平地一般穿越崎嶇的戰場,碾碎敵方的工事和裝備,厚重的裝甲抵擋住來自各個方向的敵軍火力,林立的炮塔四面開火,將射程之內的一切都化為灰燼,這個畫面想想就充滿了浪漫色彩。於是浪漫的法國人在1917年設計出了重68噸的Char 2C坦克。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這款坦克長10.27米,高3.8米,前後兩個炮坦分別裝備1門75㎜火炮和1挺8㎜機槍,車體前部和兩側還各有1挺8㎜機槍,需要12名乘員才能操作的起來。其前裝甲達45㎜,側面裝甲也有22㎜,最大時速15公里。應該來說在其剛出現的時候這個水平絕對不低,但不幸Char 2C剛研發成功不久一戰就結束了,軍方原定的300輛生產計劃變成了10輛,雖然到了30年代這款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但它碩大的外形還是讓法國軍方一直將其服役到了二戰爆發,當然那會昔日的霸主已經只能讓漢斯反坦克手打著玩了。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Char 2C之後,法國人又提出了重約140噸的FCM F1型坦克,這款坦克計劃採用前低後高的雙炮塔結構,前後兩個炮塔分別裝備一門47㎜火炮和一門90毫米火炮,車身上還佈置有6挺8㎜機槍,這才真正有點陸地戰艦的意思。但該型坦克還未來得及正式生產法國就已經戰敗投降,所以這款最接近陸地戰艦構想的坦克僅生產了一個木製全尺寸模型。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而海峽另一頭的英國維克斯公司在1924年搞出了“獨立號”多炮塔坦克,而且雖然31.5噸的獨立號在噸位上不如法國人的設計,但其5個炮塔的設計卻奠定了其在多炮塔神教界的真正鼻祖地位。但這款坦克並沒有進入英國軍方服役,其一是因為隨著一戰結束,英國軍方開始大幅縮減經費支出,“獨立號”這種只需要在人群中多看一眼就知道是個燒錢貨的自然不會被軍方看重。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英國陸軍高層本來就對坦克不太上心,在那幫傲慢的老頭眼裡,邁著從容步伐的步兵和跨著戰馬的騎兵才是正統,機械化則是十足的異端。維克斯那一票獲得軍方訂單的坦克要麼速度不錯但薄皮大陷要麼裝甲厚實但速度比肩蝸牛,就是因為那些坦克是作為步兵和騎兵的補充才獲得陸軍部那幫大爺首肯的。陸地巡洋艦?你是海軍嗎?雖然英國陸海軍不像日本那樣分分鐘掐起來,但人家好歹也是兩個不同的軍種。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而在一戰末期誕生的蘇聯紅軍在與白衛軍和協約國干涉軍的作戰中屢屢使用裝甲列車化解危局,這使得蘇軍高層對這種裝甲厚火力強的陸戰武器青睞有加,因而在對坦克的認識理念上多少會受一些裝甲列車的影響。沙皇俄國時期貧弱的國力和波羅的海方向德國海軍的壓力使得對大炮鉅艦的渴望深入到俄國的每一個階層,在把坦克視作陸地戰艦的20世紀20年代,這種情懷自然也就催生出對陸地戰艦的強烈渴望。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而新生蘇維埃政權面對帝國主義的聯合絞殺與詆譭,也迫切希望通過展示自己的實力回擊傲慢的帝國主義列強,而要展示實力,自然大就是好強就是美。多炮塔坦克毫無疑問能滿足上述各種情懷,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蘇聯不但沒有受西方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反而通過工業化改造和五年計劃的實施充實了國力。情懷的驅動加上國力的保障,蘇聯先後研發出了25.2噸的T-28中型坦克和52D噸的T-35中型坦克。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雖然這兩款坦克在外形上滿足了蘇聯領導人的暴力審美,在火力上滿足設計師們的浪漫情懷,但其出現的20世紀30年代,其沉重的車體加上當時技術條件下有限的發動機功率使得這兩款坦克要想不做固定火力點就必然削減裝甲。龐大黨的身軀加上薄弱的裝甲,不僅是敵方坦克手的最愛,也是敵方反坦克火炮手刷戰績的不二選擇,當然這麼一個慢吞吞又碩大的玩意強擊機飛行員更是喜歡得不得了。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雖說T-35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前依舊年年出現在五一閱兵式上,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期,多炮塔方案的弊端已經越來越多的暴露出來。一方面這些外貌怪異的鋼鐵巨獸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雖然蘇聯經過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造國力已經比貧弱的沙俄有了很大提升,但面對當時的軍隊現代化建設依舊感覺力不能支。而從部隊訓練和演習的情況來看,這些花巨資打造的鋼鐵巨獸在戰鬥水平上卻並沒有質的提升。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在這種背景下,蘇聯最後一款採用三個炮塔設計的SMK坦克在木製模型展示階段就遭到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嘲諷:“這是要在坦克裡開百貨公司嗎?”自此多炮塔神教開始式微。而1939年—1940年的蘇芬戰爭成了蘇聯各新型坦克的試驗場,多炮塔坦克操作複雜、可靠性低、戰場通行能力不佳、裝甲薄弱且高大寬闊的車體易遭敵火力打擊等問題暴露無遺。而蘇聯衛國戰爭初期蘇軍巨大的損失也使得蘇軍高層必須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放在能夠用於決勝的武器項目上,戰場上表現不佳的多炮塔坦克自此真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坦克發展早期之所以出現多炮塔這一奇異分支,除了前面所說陸地戰艦思想的影響,還有許多因素。一是因為坦克作為一種新生武器,必然存在著各種思路的嘗試,人類歷史的進步就是在不斷地試錯中實現的。二是因為早期坦克因為技術和結構的不完善,單座炮塔在作戰效率上確實不高,而傳統的觀念中數量越多則效率也越高,故而設計師們為了提高作戰效率自然會有意無意堆砌炮塔。


坦克的多炮塔時代,各國居然都是多炮塔神教信徒


而在一戰末期和20世紀20年代,各型反坦克武器剛剛起步,坦克在裝甲防護上的壓力並不大,因而有足夠的冗餘噸位來容納這些炮塔。而到了2世紀30年代末,各型反坦克武器的進步迫使各國在研發坦克時不得不盡量維持火力、防護和機動性之間的平衡。而坦克結構設計和配用武器的進步也使得單座炮塔足以滿足作戰需要,多炮塔設計自然也就再無存在的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