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制T-26坦克

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和理念雖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檢驗,這時候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檢驗這些的一個重要機會,雖然這場戰爭規模遠不如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實戰卻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坦克使用經驗。在西班牙內戰中蘇制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輕鬆擊敗了裝備機槍的德制一號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蘇制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盡。西班牙內戰宣判了輕型坦克的死刑,此後各國都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了改動: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制T-26坦克

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和理念雖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檢驗,這時候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檢驗這些的一個重要機會,雖然這場戰爭規模遠不如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實戰卻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坦克使用經驗。在西班牙內戰中蘇制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輕鬆擊敗了裝備機槍的德制一號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蘇制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盡。西班牙內戰宣判了輕型坦克的死刑,此後各國都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了改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KV-1原型車,除了76毫米主炮外還有一門並列的45毫米坦克炮,KV-1坦克算是西班牙內戰的產物

  • 蘇聯:蘇聯開始研製防護、火力、機動都更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棄了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其產物就是KV-1和T-34坦克。受到西班牙戰爭和蘇芬戰爭的影響,蘇聯選擇將坦克拆開像法國一樣用於支援步兵,並解散了機械化軍,用坦克旅取代。好在蘇聯人於1940年又重組了由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機械化軍,不過蘇軍的機械化軍並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時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車輛的便車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制T-26坦克

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和理念雖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檢驗,這時候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檢驗這些的一個重要機會,雖然這場戰爭規模遠不如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實戰卻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坦克使用經驗。在西班牙內戰中蘇制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輕鬆擊敗了裝備機槍的德制一號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蘇制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盡。西班牙內戰宣判了輕型坦克的死刑,此後各國都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了改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KV-1原型車,除了76毫米主炮外還有一門並列的45毫米坦克炮,KV-1坦克算是西班牙內戰的產物

  • 蘇聯:蘇聯開始研製防護、火力、機動都更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棄了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其產物就是KV-1和T-34坦克。受到西班牙戰爭和蘇芬戰爭的影響,蘇聯選擇將坦克拆開像法國一樣用於支援步兵,並解散了機械化軍,用坦克旅取代。好在蘇聯人於1940年又重組了由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機械化軍,不過蘇軍的機械化軍並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時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車輛的便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的夏爾B1坦克,厚重的裝甲,較慢的速度,車身的75毫米榴彈炮,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支援步兵的理念設計的,

  • 其實第一個永久的裝甲師是法國人建立的,1934年,法國人成立了“格勒瑞.邁堪尼克”師,該師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下轄一個輕型坦克連和若干摩托化步兵,此外還有相匹配的炮兵和裝甲偵查部隊。但是很可惜的是法國人的這個師主要的職責還是用於支援步兵,始終是圍繞著步兵組建的。同樣受到支援步兵理念限制的還有法國坦克,不論是夏爾B1還是S-35,法國坦克總是強調支援步兵,厚厚的裝甲、偏慢的速度以及用於支援的75毫米短炮。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制T-26坦克

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和理念雖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檢驗,這時候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檢驗這些的一個重要機會,雖然這場戰爭規模遠不如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實戰卻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坦克使用經驗。在西班牙內戰中蘇制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輕鬆擊敗了裝備機槍的德制一號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蘇制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盡。西班牙內戰宣判了輕型坦克的死刑,此後各國都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了改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KV-1原型車,除了76毫米主炮外還有一門並列的45毫米坦克炮,KV-1坦克算是西班牙內戰的產物

  • 蘇聯:蘇聯開始研製防護、火力、機動都更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棄了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其產物就是KV-1和T-34坦克。受到西班牙戰爭和蘇芬戰爭的影響,蘇聯選擇將坦克拆開像法國一樣用於支援步兵,並解散了機械化軍,用坦克旅取代。好在蘇聯人於1940年又重組了由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機械化軍,不過蘇軍的機械化軍並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時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車輛的便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的夏爾B1坦克,厚重的裝甲,較慢的速度,車身的75毫米榴彈炮,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支援步兵的理念設計的,

  • 其實第一個永久的裝甲師是法國人建立的,1934年,法國人成立了“格勒瑞.邁堪尼克”師,該師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下轄一個輕型坦克連和若干摩托化步兵,此外還有相匹配的炮兵和裝甲偵查部隊。但是很可惜的是法國人的這個師主要的職責還是用於支援步兵,始終是圍繞著步兵組建的。同樣受到支援步兵理念限制的還有法國坦克,不論是夏爾B1還是S-35,法國坦克總是強調支援步兵,厚厚的裝甲、偏慢的速度以及用於支援的75毫米短炮。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制T-26坦克

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和理念雖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檢驗,這時候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檢驗這些的一個重要機會,雖然這場戰爭規模遠不如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實戰卻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坦克使用經驗。在西班牙內戰中蘇制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輕鬆擊敗了裝備機槍的德制一號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蘇制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盡。西班牙內戰宣判了輕型坦克的死刑,此後各國都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了改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KV-1原型車,除了76毫米主炮外還有一門並列的45毫米坦克炮,KV-1坦克算是西班牙內戰的產物

  • 蘇聯:蘇聯開始研製防護、火力、機動都更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棄了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其產物就是KV-1和T-34坦克。受到西班牙戰爭和蘇芬戰爭的影響,蘇聯選擇將坦克拆開像法國一樣用於支援步兵,並解散了機械化軍,用坦克旅取代。好在蘇聯人於1940年又重組了由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機械化軍,不過蘇軍的機械化軍並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時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車輛的便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的夏爾B1坦克,厚重的裝甲,較慢的速度,車身的75毫米榴彈炮,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支援步兵的理念設計的,

  • 其實第一個永久的裝甲師是法國人建立的,1934年,法國人成立了“格勒瑞.邁堪尼克”師,該師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下轄一個輕型坦克連和若干摩托化步兵,此外還有相匹配的炮兵和裝甲偵查部隊。但是很可惜的是法國人的這個師主要的職責還是用於支援步兵,始終是圍繞著步兵組建的。同樣受到支援步兵理念限制的還有法國坦克,不論是夏爾B1還是S-35,法國坦克總是強調支援步兵,厚厚的裝甲、偏慢的速度以及用於支援的75毫米短炮。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A13巡洋坦克配合A12步兵坦克,這樣的坦克使用理念一直被英國用到了戰爭結束

  • 英國:西班牙內戰後英國將坦克分為了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一般緩慢且裝甲強悍,用於支援步兵,並在敵方的防線打開缺口,巡洋坦克則像一戰的惠比特坦克一樣依靠速度擴大這個缺口。於是英國人先後製造出了瓦倫丁步兵坦克、A-11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和A-12瑪蒂爾達2步兵坦克,此外還有A-13巡洋坦克。1939年英國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唯一一個裝甲師,這個裝甲師由一個裝備了輕型坦克和巡洋坦克的輕型裝甲旅、一個裝備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重型裝甲旅、一個炮兵團以及一個工兵連組成。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制T-26坦克

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和理念雖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檢驗,這時候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檢驗這些的一個重要機會,雖然這場戰爭規模遠不如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實戰卻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坦克使用經驗。在西班牙內戰中蘇制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輕鬆擊敗了裝備機槍的德制一號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蘇制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盡。西班牙內戰宣判了輕型坦克的死刑,此後各國都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了改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KV-1原型車,除了76毫米主炮外還有一門並列的45毫米坦克炮,KV-1坦克算是西班牙內戰的產物

  • 蘇聯:蘇聯開始研製防護、火力、機動都更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棄了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其產物就是KV-1和T-34坦克。受到西班牙戰爭和蘇芬戰爭的影響,蘇聯選擇將坦克拆開像法國一樣用於支援步兵,並解散了機械化軍,用坦克旅取代。好在蘇聯人於1940年又重組了由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機械化軍,不過蘇軍的機械化軍並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時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車輛的便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的夏爾B1坦克,厚重的裝甲,較慢的速度,車身的75毫米榴彈炮,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支援步兵的理念設計的,

  • 其實第一個永久的裝甲師是法國人建立的,1934年,法國人成立了“格勒瑞.邁堪尼克”師,該師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下轄一個輕型坦克連和若干摩托化步兵,此外還有相匹配的炮兵和裝甲偵查部隊。但是很可惜的是法國人的這個師主要的職責還是用於支援步兵,始終是圍繞著步兵組建的。同樣受到支援步兵理念限制的還有法國坦克,不論是夏爾B1還是S-35,法國坦克總是強調支援步兵,厚厚的裝甲、偏慢的速度以及用於支援的75毫米短炮。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A13巡洋坦克配合A12步兵坦克,這樣的坦克使用理念一直被英國用到了戰爭結束

  • 英國:西班牙內戰後英國將坦克分為了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一般緩慢且裝甲強悍,用於支援步兵,並在敵方的防線打開缺口,巡洋坦克則像一戰的惠比特坦克一樣依靠速度擴大這個缺口。於是英國人先後製造出了瓦倫丁步兵坦克、A-11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和A-12瑪蒂爾達2步兵坦克,此外還有A-13巡洋坦克。1939年英國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唯一一個裝甲師,這個裝甲師由一個裝備了輕型坦克和巡洋坦克的輕型裝甲旅、一個裝備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重型裝甲旅、一個炮兵團以及一個工兵連組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制T-26坦克

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和理念雖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檢驗,這時候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檢驗這些的一個重要機會,雖然這場戰爭規模遠不如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實戰卻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坦克使用經驗。在西班牙內戰中蘇制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輕鬆擊敗了裝備機槍的德制一號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蘇制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盡。西班牙內戰宣判了輕型坦克的死刑,此後各國都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了改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KV-1原型車,除了76毫米主炮外還有一門並列的45毫米坦克炮,KV-1坦克算是西班牙內戰的產物

  • 蘇聯:蘇聯開始研製防護、火力、機動都更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棄了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其產物就是KV-1和T-34坦克。受到西班牙戰爭和蘇芬戰爭的影響,蘇聯選擇將坦克拆開像法國一樣用於支援步兵,並解散了機械化軍,用坦克旅取代。好在蘇聯人於1940年又重組了由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機械化軍,不過蘇軍的機械化軍並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時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車輛的便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的夏爾B1坦克,厚重的裝甲,較慢的速度,車身的75毫米榴彈炮,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支援步兵的理念設計的,

  • 其實第一個永久的裝甲師是法國人建立的,1934年,法國人成立了“格勒瑞.邁堪尼克”師,該師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下轄一個輕型坦克連和若干摩托化步兵,此外還有相匹配的炮兵和裝甲偵查部隊。但是很可惜的是法國人的這個師主要的職責還是用於支援步兵,始終是圍繞著步兵組建的。同樣受到支援步兵理念限制的還有法國坦克,不論是夏爾B1還是S-35,法國坦克總是強調支援步兵,厚厚的裝甲、偏慢的速度以及用於支援的75毫米短炮。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A13巡洋坦克配合A12步兵坦克,這樣的坦克使用理念一直被英國用到了戰爭結束

  • 英國:西班牙內戰後英國將坦克分為了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一般緩慢且裝甲強悍,用於支援步兵,並在敵方的防線打開缺口,巡洋坦克則像一戰的惠比特坦克一樣依靠速度擴大這個缺口。於是英國人先後製造出了瓦倫丁步兵坦克、A-11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和A-12瑪蒂爾達2步兵坦克,此外還有A-13巡洋坦克。1939年英國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唯一一個裝甲師,這個裝甲師由一個裝備了輕型坦克和巡洋坦克的輕型裝甲旅、一個裝備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重型裝甲旅、一個炮兵團以及一個工兵連組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戰前美國人也學英國人將M1劃分為了巡洋坦克,M2劃分為了步兵坦克,可以看到M2坦克遍佈機槍,這或許就是考慮到支援步兵的需求

  • 美國: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不怎麼上心,西班牙內戰後各國都基本放棄了輕型坦克,可是美國人卻不為所動,學英國人將M1輕型坦克劃為了巡洋坦克,M2輕型坦克劃為了步兵坦克。直到法國滅亡美國人才驚醒,並在M2A4的基礎上研製出了M3/M5系列坦克,並重組了坦克部隊,將M1、M2、M3重新定義為輕型坦克,並連忙根據此前T5E2(M2中型坦克的一款試驗車,主要試驗大口徑火炮在坦克上的應用)的經驗研發出了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
"

早在一戰末期的時候,世界各大軍事強國對於坦克都有了最基礎的認識,坦克戰也日益成為了重要的作戰模式,可是對於怎麼用坦克這一問題各國基本都沒有明確的認知,雖然將裝甲力量儲備起來用於衝鋒或者是反衝鋒這一價值已經在此前的戰鬥中得到了驗證,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主張將坦克分散部署在戰壕用於加強防守,當敵軍發動衝鋒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反衝擊,但是將坦克分散開來弊端也隨之而來,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後勤維護和保障將變得非常麻煩,有時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維護或者是加油從而變成固定的火力點。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它的鉅著《裝甲戰》

這時候英國人富勒提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理念,他主張將坦克集中起來,然後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種裝甲車輛跟隨坦克作戰,利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從而造成敵人戰略上的癱瘓,這就是早期的機械化理念(只不過富勒的這個理論只是將坦克當鐵甲騎兵使用,然後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種新的作戰樣式,他或許從來就沒有想著用這種戰術打破塹壕戰的僵局)。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20年後(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個此前都沒有像樣坦克的國家用他的理論建立了裝甲師(1938年德國成立的三個輕裝甲師中,核心是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步兵營)。

輕型坦克的起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期間英國人的惠比特坦克,該坦克計劃安裝一座炮塔,後來又被取消,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軍後方整整猖狂了11個小時後才被擊毀

早在一戰的時候輕型坦克就已經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國的惠比特坦克,這種坦克和英國的大遊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機動性極強,極快的速度和較遠的航程使得這種坦克設計之初被用來清掃戰場,所以它的武器僅僅是數挺機槍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國人特里頓之手,也就是設計了小遊民坦克的那位戰地記者,這種坦克僅需三人操作,再設計上首次將戰鬥室和動力室用隔艙分割了開來。惠比特坦克從來不會出現在正面突擊的戰場上,而是跟隨突擊部隊深入敵軍後方盡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亂和破壞。在亞眠戰役中一輛名為“音樂盒”的惠比特坦克衝到德軍後方後用機槍掃射步兵和正在運輸的物資,由於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這輛名為“音樂盒”的坦克直到橫衝直撞了11個小時候後才被德軍的野戰炮給摧毀。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最成功的坦克FT-17,該坦克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各國的參考複製,直到二戰爆發,法軍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與此同時法國也出現了一款跨時代的輕型坦克,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這輛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坦克由兩個人操作,擁有一座全方位旋轉的炮塔以及一門37毫米短炮和一挺機槍。作為一輛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設計上無疑是成功的,但有時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後法國設計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響,即支援步兵,作為一款移動火炮存在,這種理念從一戰結束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爆發,從FT-17一直持續到了夏爾B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德國A7V坦克內構圖,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這種效率不高的應急品

到了戰爭結束,各國都將精力放在了戰後建設上面,對於坦克的需求也就沒有了那麼強烈,其實這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一來各國就可以認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選擇那些專為戰爭設計的權宜之作。到了20世紀20年代逐漸出現了一種概念,那就是設計一種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機動快速的出擊,或許這種小東西帶來的效益能遠遠高於類似於A7V,大遊民那樣的笨重坦克。不過輕型坦克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以當時的技術造不出優秀的重坦克,畢竟那時的發動機和坦克炮技術實在是有限,況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讓當時的人們以為輕坦是個不錯的選擇,直到西班牙戰爭爆發後各國才猛然意識到輕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經是十幾年後的事情了。

鍾愛輕型坦克的美國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現存的“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可不要小看這輛坦克,英國人的布倫機槍運載車,波蘭的TKS超輕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設計都源於該車,輕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兩位英國平民的努力下,一輛全履帶機槍運載車出現了,這就是“卡登-洛伊德”機槍運載車,這輛微型戰車是超小型坦克這一概念最早的試驗車,這種可以運載武器,牽引輕型火炮的多功能車被各國當做治安車輛以及人員訓練車,因為這種車輛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戰場的消耗戰中就會是一場災難。到了30年代英國人制造出了MK2坦克,雖然該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該車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速度極快,能達到47公里每小時,這也使得該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輕型坦克,就不得不說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戰後孤立主義在美國盛行,很多的美國人以為美軍不會再跨出國門作戰,頂多就是在菲律賓殖民地和美洲的叢林中作戰,這也就使得美國人格外青睞方便在叢林作戰的輕型坦克,直到二戰末期,美國的各式輕型坦克依舊活躍在戰場的每個角落。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美軍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較的話後者裝備了長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則採用了與前兩款完全不同的懸掛

1927年8月美國康寧坎母公司研製出了一款名為T1的試驗車,美國軍協委員會在視察了該坦克後將其命名為M1,不過這個命名隨後就被國防部撤銷。這主要還是遠在北美大陸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並不上心。後來美軍在T2、T5兩款原型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美國的第一批輕坦,也就是M1和M2A1輕型坦克。直到二戰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輕型坦克已經嚴重落伍了(各國在西班牙內戰後就認識到了輕型坦克的侷限性),於是就將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並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軍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最早的克里斯蒂輪履兩用戰車的履帶狀態(上)和車輪狀態(下)

此外還有一款名為M1928的輪履兩用戰車,這款戰車也算是坦克發展史上的靚眼一筆,隨後克里斯蒂以該車為基礎發展出了T3E2輪履兩用坦克,這款坦克在車輪狀態下最高時速為97千米每小時,雖然該設計在美國並沒有被採用,但是英國人和蘇聯人卻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設計並將其採購回國用於研究,最終蘇軍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BT系列坦克,該坦克機動好,火力在同類戰車中也是頂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裝備了一門45毫米坦克炮,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輕型坦克裝備最多的僅僅是機槍,只有少數的裝備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隨後的諾門坎戰役和西班牙內戰中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不過談到蘇聯早期坦克,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多炮塔。

鍾愛多炮塔的蘇聯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於一戰末期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該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該坦克採用的是並不成熟的汽油-電力綜合驅動系統,該坦克安裝了一門75毫米短炮,後部炮塔安裝有一挺機槍

多炮塔的設計可以追溯到一戰末期法國人設計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縱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坦克,輕型化和多炮塔始終是兩大重要特徵,而將多炮塔發揮到極致的則是蘇聯。一戰蘇俄並沒有大規模發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聯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裝甲力量,或許是天生喜歡彪悍,當時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著蘇聯的設計師。隨後蘇聯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該坦克雖然設計沒有任何新意,但是卻擁有著還可以的機動,3挺機槍再加上一門76毫米短炮,這使得該坦克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火力移動平臺。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稱之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巔峰,不過該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戰場起不了多大作用

隨後在1935年蘇聯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巔峰T35多炮塔坦克,該坦克裝備了一門76毫米坦克炮,兩門45毫米坦克炮以及兩挺7.62毫米機槍,雖然該坦克風光無限的經歷了紅場閱兵,但是看似強大的多炮塔坦克卻存在的無法解決的協調問題,多炮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相互干擾。而且多餘的炮塔無端的增加了對機動和防護的考驗,使得這類坦克的防護和機動都比較一般,畸形的強大火力又不如單炮塔效率高。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T-100和SMK的原型車,後來單炮塔的KV-1逆襲上位,蘇聯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盡頭,雖然後來有KV-4、KV-5這樣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頂多停留在圖紙上

在1939年爆發的芬蘭戰爭中,緩慢、防禦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蘭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這些倖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難有作為。可就算是有這兩個失敗的先例,蘇軍在接下來的新型坦克研製過程中依舊固執的採用了多炮塔設計方案,即T-100和SMK原型車,幸虧當時的科京目光長遠(當時科京力主單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SMK的炮塔從5個降到了2個),讓自己的門徒用T-100的邊角料製造了KV-1單炮塔坦克,在此後的測試中KV-1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逆襲贏得了蘇軍高層的青睞,自此多炮塔設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德國人的後來居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上圖分別為德國的VK-1試驗坦克和VK-2試驗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類似,在這兩輛坦克的基礎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國的早期試驗車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不允許擁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國人才開始發展自己的坦克,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壞事是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了,但是德國人從來沒有降低對坦克發展的關注,好事就是後發優勢,德國人可以直接跳過此前坦克發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設計不僅僅是在蘇聯,在美英法等國都掀起了一陣狂潮,只不過蘇聯人最瘋狂),事實證明這對德國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有此前遺留的坦克,各國在制定坦克戰術時得以自己的裝備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裝甲儲備。而德國卻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國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約束的確定自己的坦克戰術,然後在根據需求設計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試驗坦克,本來已經獲得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後來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後就不了了之了

德國人此前就密切關注著英國坦克的發展,在1927年英國人建立了用於試驗的裝甲部隊,該部隊有一個為全裝備坦克的裝甲營,還有一個擁有步兵,炮兵等聯合兵種的混合營,只不過後來英國人解散了這支實驗性部隊,好在德國人從第一個全坦克裝甲營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隊的可行性,並打算接下來按照這個思路來。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為富勒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張坦克應該集中使用,猛烈衝開敵軍防線後造成巨大的打擊,此外還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動步兵和火炮作為支援。既然理論存在了,那接下來的就是生產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於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輕型坦克,該坦克準備一門37毫米坦克炮。此外還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設計,該坦克擁有首尾兩個炮塔,裝備一門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於防守的炮塔裝備一挺機槍,這款坦克被稱之為Grosstraktor1。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德國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該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超重坦克的起源,該坦克和二戰後期設計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經非常落後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國新型坦克還在討論階段的時候,迫切希望擁有坦克的德軍計劃生產一款主要以訓練為主的坦克,不過這款初衷為訓練的小坦克後來還是被大量生產,並在二戰初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隨後一款定位於戰場的坦克被開發了出來,這就是二號坦克,不過該坦克主要定位是戰場偵查,並不適合於大規模消耗戰,然而就在此時爆發了一場戰爭,深深的的影響了各國此後的坦克發展,這就是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對坦克發展的影響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西班牙內戰中的蘇制T-26坦克

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各國的坦克技術和理念雖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檢驗,這時候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檢驗這些的一個重要機會,雖然這場戰爭規模遠不如一戰和二戰,但是這場實戰卻為各國提供了難得的坦克使用經驗。在西班牙內戰中蘇制裝備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輕鬆擊敗了裝備機槍的德制一號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蘇制坦克在沒有步兵掩護的情況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盡。西班牙內戰宣判了輕型坦克的死刑,此後各國都對自己的裝甲力量進行了改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KV-1原型車,除了76毫米主炮外還有一門並列的45毫米坦克炮,KV-1坦克算是西班牙內戰的產物

  • 蘇聯:蘇聯開始研製防護、火力、機動都更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棄了輕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其產物就是KV-1和T-34坦克。受到西班牙戰爭和蘇芬戰爭的影響,蘇聯選擇將坦克拆開像法國一樣用於支援步兵,並解散了機械化軍,用坦克旅取代。好在蘇聯人於1940年又重組了由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機械化軍,不過蘇軍的機械化軍並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時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車輛的便車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法國的夏爾B1坦克,厚重的裝甲,較慢的速度,車身的75毫米榴彈炮,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支援步兵的理念設計的,

  • 其實第一個永久的裝甲師是法國人建立的,1934年,法國人成立了“格勒瑞.邁堪尼克”師,該師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下轄一個輕型坦克連和若干摩托化步兵,此外還有相匹配的炮兵和裝甲偵查部隊。但是很可惜的是法國人的這個師主要的職責還是用於支援步兵,始終是圍繞著步兵組建的。同樣受到支援步兵理念限制的還有法國坦克,不論是夏爾B1還是S-35,法國坦克總是強調支援步兵,厚厚的裝甲、偏慢的速度以及用於支援的75毫米短炮。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A13巡洋坦克配合A12步兵坦克,這樣的坦克使用理念一直被英國用到了戰爭結束

  • 英國:西班牙內戰後英國將坦克分為了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一般緩慢且裝甲強悍,用於支援步兵,並在敵方的防線打開缺口,巡洋坦克則像一戰的惠比特坦克一樣依靠速度擴大這個缺口。於是英國人先後製造出了瓦倫丁步兵坦克、A-11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和A-12瑪蒂爾達2步兵坦克,此外還有A-13巡洋坦克。1939年英國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唯一一個裝甲師,這個裝甲師由一個裝備了輕型坦克和巡洋坦克的輕型裝甲旅、一個裝備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重型裝甲旅、一個炮兵團以及一個工兵連組成。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戰前美國人也學英國人將M1劃分為了巡洋坦克,M2劃分為了步兵坦克,可以看到M2坦克遍佈機槍,這或許就是考慮到支援步兵的需求

  • 美國: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對坦克研製不怎麼上心,西班牙內戰後各國都基本放棄了輕型坦克,可是美國人卻不為所動,學英國人將M1輕型坦克劃為了巡洋坦克,M2輕型坦克劃為了步兵坦克。直到法國滅亡美國人才驚醒,並在M2A4的基礎上研製出了M3/M5系列坦克,並重組了坦克部隊,將M1、M2、M3重新定義為輕型坦克,並連忙根據此前T5E2(M2中型坦克的一款試驗車,主要試驗大口徑火炮在坦克上的應用)的經驗研發出了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
一戰後各國坦克發展史,輕坦蔓延的年代,卻帶動坦克理論飛速發展

▲二戰早期的裝甲師,各式各樣的坦克都有,在數量和質量上有時候還不如法國,但是前期依靠著先進的戰術理念依舊打敗了法國

  • 德國:西班牙內戰後德國就將精力放在了中型坦克上面,先後下單製造了用於支援步兵的四號坦克(1936年下單)和用於反坦克的三號坦克(1937年下單),於是德國以這四款坦克武裝了自己最早的裝甲師,並提出了裝甲師應該和炮兵、空軍等多兵種聯合作戰的理念。1938年德國成立了三個輕裝甲師,該師由一個坦克營和四個摩托化步兵營組成,雖然各營的武器配備各有不同,但是其核心還是坦克以及伴隨坦克的步兵。

自從一戰結束後,各國都在全力發展自己的裝甲部隊及理論,到了1939年二戰正式爆發後,這些多年發展出的坦克和理論被迫迎來了戰爭的檢驗,最後的結果是將寶壓在富勒身上的德國人經受住了檢驗。好了,我是武備營,蒐集整理不易啊,喜歡的話就點贊關注吧!如有錯誤之處或者是不同意之處,歡迎賜教。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