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暮春初夏時節雨水很少,否則就能趕上《煙火易冷》中所唱的情境了: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繁華聲,遁入空門。

這首歌中所講述的故事,就取材於北魏時楊炫之所著的《洛陽伽藍記》,書中追憶了古都往日繁華時佛寺林立的盛景。經歷劫難之後,它們大多毀於戰火。在隨後的歷史中,興衰榮辱更迭,倖存至今的更少。

近日趕著出差的間隙,看了白馬寺和龍門石窟,魏書洛陽城中的遺韻,感受到了一點點。

-白馬寺-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山門

白馬寺離洛陽市區不近,今天所見的建築大部分都是復建的,老建築多已毀於歷史塵煙中了。但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它,因為這可是中原佛教的祖庭啊。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白石馬

山門門口就立著兩隻白色石馬,溫順乖巧的樣子,與戰馬氣質很不相同,應當是紀念當初馱經來此的那隻白馬。不過現存這一對不是白馬寺原物,而是宋代陵墓前的石像生,是後搬運到這兒來的。

相傳漢明帝夜夢金人,解夢後則派人西去,迎來西域兩位僧人。他們牽著白馬而來,馬背上馱著的正是佛經。明帝安置僧人在此建立寺廟,翻譯佛經。譯出的便是《佛說四十二章經》,寺廟則以白馬為名,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官辦寺院。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夾紵十八羅漢像

白馬寺在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名聲甚響。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也曾慕名提出要去白馬寺拜佛。但由於當時處於特殊時期,佛像早已被砸毀,無法承擔接待外賓的任務。

於是與故宮博物院協調,將大佛堂內元代的夾紵十八羅漢像連同一些傢俱一起調撥到白馬寺。大佛堂是乾隆生母崇聖皇太后居住在慈寧宮時,日常禮佛之所。佛堂中的十八羅漢像工藝精湛,價值極高,在故宮中也屬珍品。

西哈努克親王后來因故未去洛陽白馬寺參觀,但故宮的這批羅漢像卻再也未能回京,一直滯留於此。故宮幾乎年年都要提起此事,但因為已是歷史舊賬,歸還之日似乎遙遙無期——這倒也不是孤例,很多博物館都有東西借來不還,故宮雕塑館裡也還有一屋子的曲陽白石像呢。hu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夾紵小老虎

夾紵工藝很有意思,它是先用黃泥作胎,外面裹上麻布,再刷很多層漆。等漆幹了之後,再把裡面的泥胎掏空。所以雖然這些羅漢像近乎真人大小,但實際卻很輕,因為只剩一層漆殼了。

羅漢像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工藝和年代,還在於對人物和衣紋塑造得栩栩如生。但這一法則似乎對動物無效。有一羅漢(可能是伏虎羅漢)攜帶一萌寵,,這隻小老虎的樣子非常呆萌,一點也沒有猛獸的氣質。或許也正是要表達在佛法面前,猛獸也乖巧如貓的意思?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龍王護佛

白馬寺西路是東南亞國家捐資建造的佛殿,有著濃濃的南傳佛教建築風格。這些國家將本國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築複製在此,包括仰光大金塔、印度桑奇大塔、泰式佛堂等,組成了很大的一片異域佛苑。

緬甸佛殿前有一座龍王護佛像,很有特色。佛祖在修行入定時,龍王以身繞佛七匝,並張開頭部變成華蓋為佛祖遮風擋雨。這座雕像就展現了這一情景,龍王張開的頭部,其實就是眼鏡蛇攻擊時張開的皮褶。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齊雲塔

白馬寺還倖存一座古建,就是東路的齊雲塔。它始建於東漢,後幾經興廢,最後在金代時重修,保存至今。它也是洛陽地區最古老的地面建築。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齊雲塔和小雁塔有點像,是密簷式磚塔。線條平直簡單,但很有秩序感,我很喜歡。

-龍門石窟-

對龍門石窟的預期太高了,又沒有細細去看,於是有一點點失落,因為沒看到那麼多好。

也可能是龍門多為雕塑,並沒有很多大場景的故事,我不太能看得懂的緣故。但仍有一些塑像,是真覺得好。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伊水和與大石橋

龍門石窟分為東西二山,隔著伊水河遙遙相望。這也是大部分石窟寺的共同點:開鑿與河岸邊的懸崖上。

伊水兩岸東西山對峙,猶如闕樓一樣,故而得名「伊闕」。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看經寺窟壁上高浮雕的羅漢像,雕工很棒,栩栩如生。在拍這尊羅漢時,相機都可以識別出人面來。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洞窟窟門外壁的天王力士,雖然品級不高,只是護法門神一樣的存在,但是肌肉感和衣飾線條都雕得非常好。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盧舍那佛

龍門石窟最著名的也是最大的一尊佛像,女相的面龐表明了它與武則天之間的淵源。為了加快開鑿進度,武則天還捐出了自己的脂粉錢兩萬貫。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脅侍的菩薩和天王力士。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這原是一塊珍貴的碑刻,後被明朝一位地方官在上面刻上了「伊闕」二字,很讓人惋惜。地方官員在珍貴文物面前好像總放不下那一股傲慢。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山崖上密集如蜂巢的小洞窟,這些洞窟大多不過一米見方,但數量卻達到了千餘。這也說明了當時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對佛教無比尊崇。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千佛像雕刻在甬道石壁上。龍門石窟崖壁利用率很高,經常見縫插針地加上一小塊雕刻。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著名的剪刀手佛像,手勢是什麼意思呢?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窟頂上雕了一朵蓮花。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陳摶的十字卷碑

陳摶老祖在道教史上頗具傳奇色彩,他灑脫超俗,書法風格也同樣俊逸。下面的石碑上寫著「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這也是他自身的寫照。

龍門石窟裡有很多精彩的碑刻精品,例如著名的「龍門二十品」。但它們大多在視角不可及之處,遊人無法近距離觀賞。這件陳摶十字卷碑石為數不多的露天碑刻,故而是書法愛好者必看之景。

-香山寺-

白居易號香山居士,這座香山不在北京,而在龍門,他去世後也葬在了這兒。

香山位於伊水河東岸的山上,視野極佳,山腳下河水悠悠,對岸則是大大小小的西山石窟。不僅白居易喜歡這兒,武則天也曾多次到這兒遊玩,並留下不少典故。而民國時,蔣介石也曾在此「避壽」。雖被附近的龍門石窟所壓,香山寺也依舊份量很重。可惜留存的建築很少,多為復建。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蔣介石五十歲時曾來此避壽。避壽是一種謙遜的做法,在壽辰時要外出以躲避親友的祝賀。但蔣的壽典並未因此從簡,依舊非常奢華。宴會之後還有飛行表演,飛機排成了祝壽的文字。(天空飄來四個字,中正,五十……)

在這棟別墅裡,蔣還和閻錫山、傅作義、張學良等商量西北“剿共”事宜。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時張學良已經堅定了聯共抗日的決心了。一個月後,就發生了「西安事變」。

另外,「蔣宋別墅」四個字是蔣孝嚴所寫,備註說他是蔣介石的嫡孫,很有意思。

這棟二層小別墅的視野很棒,站在二樓陽臺上,風吹過樹林,看著沿岸江景,心中很是舒暢。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九老堂

白居易晚年居住在龍門時,曾經邀請八位老人和自己一起在香山寺聚會喝茶聊天賦詩,稱之為九老會。後來這成為文人間的雅集,乾隆為崇慶皇太后祝壽時,也邀請三班九老,在北京香山戲仿「九老作朋」。

展牌上說白居易曾花重金修繕香山寺,金額高達六七十萬貫。要知道,武則天修大盧舍那佛時,也不過捐助了脂粉錢兩萬貫而已。白居易哪來的這麼多錢?

展牌上又說,他的錢是來源於給元稹寫墓誌銘的潤筆費。元稹可是他的好朋友,二人合稱元白。關係這麼好,老白竟然還收這麼貴的稿費,真是殺熟好手啊!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景點標配,乾隆的御製詩碑。碑額很有意思,不是螭龍紋,而像是蟠虺紋。這塊碑上乾隆的書法發揮得不錯。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復建的石樓

據說武則天當時曾在這兒住持過「龍門詩會」,誰寫的最快賞給誰。但後來宋之問雖然寫得慢,但寫得很好,武則天就把原先賞賜給東方虯的錦袍轉送給了他,這就是著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武則天好像在典故中是一位愛才愛得很不拘一格的人。

佛蹤廟影:洛陽白馬寺與龍門石窟

對面西山山景

在香山前西望,奉先寺大佛(也是女相盧舍那佛)清晰可見,隔著伊水似乎更能看出它的神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