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許願井每天都會撈出不少錢

白馬寺自東漢以來屢遭破壞和重建。最嚴重的幾次破壞有: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 0年),袁紹把洛陽城周圍二百里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白馬寺被燒蕩殆盡。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亂破壞。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對東都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白馬寺更遭滅頂。"安史之亂"以後的白馬寺,還保存著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文革之時,白馬寺更是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許願井每天都會撈出不少錢

白馬寺自東漢以來屢遭破壞和重建。最嚴重的幾次破壞有: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 0年),袁紹把洛陽城周圍二百里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白馬寺被燒蕩殆盡。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亂破壞。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對東都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白馬寺更遭滅頂。"安史之亂"以後的白馬寺,還保存著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文革之時,白馬寺更是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右側是藏經閣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許願井每天都會撈出不少錢

白馬寺自東漢以來屢遭破壞和重建。最嚴重的幾次破壞有: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 0年),袁紹把洛陽城周圍二百里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白馬寺被燒蕩殆盡。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亂破壞。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對東都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白馬寺更遭滅頂。"安史之亂"以後的白馬寺,還保存著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文革之時,白馬寺更是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右側是藏經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藏經客內景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敕修白馬寺,這是白馬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最後的幾次重建和維修: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覆被重建;1932年南京國民黨政府修建了山門等部分建築。1972年對白馬寺的全面修復,這一次重修,前後持續十年,使千年古剎,面貌為之一新。一些在"十年動亂"時被迫還鄉的僧人也先後返寺,逐漸恢復了這座千年古剎固有的宗教氣氛。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許願井每天都會撈出不少錢

白馬寺自東漢以來屢遭破壞和重建。最嚴重的幾次破壞有: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 0年),袁紹把洛陽城周圍二百里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白馬寺被燒蕩殆盡。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亂破壞。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對東都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白馬寺更遭滅頂。"安史之亂"以後的白馬寺,還保存著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文革之時,白馬寺更是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右側是藏經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藏經客內景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敕修白馬寺,這是白馬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最後的幾次重建和維修: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覆被重建;1932年南京國民黨政府修建了山門等部分建築。1972年對白馬寺的全面修復,這一次重修,前後持續十年,使千年古剎,面貌為之一新。一些在"十年動亂"時被迫還鄉的僧人也先後返寺,逐漸恢復了這座千年古剎固有的宗教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殘碑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許願井每天都會撈出不少錢

白馬寺自東漢以來屢遭破壞和重建。最嚴重的幾次破壞有: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 0年),袁紹把洛陽城周圍二百里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白馬寺被燒蕩殆盡。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亂破壞。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對東都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白馬寺更遭滅頂。"安史之亂"以後的白馬寺,還保存著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文革之時,白馬寺更是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右側是藏經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藏經客內景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敕修白馬寺,這是白馬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最後的幾次重建和維修: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覆被重建;1932年南京國民黨政府修建了山門等部分建築。1972年對白馬寺的全面修復,這一次重修,前後持續十年,使千年古剎,面貌為之一新。一些在"十年動亂"時被迫還鄉的僧人也先後返寺,逐漸恢復了這座千年古剎固有的宗教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殘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石碑

"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平面圖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洛陽白馬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門票35元(門票上有塔,但沒見到塔)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歷1900多年的歲月。

據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裡,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聖人。於是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裡,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鑑於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廣場前的水溏開滿荷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石馬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山門

白馬寺建成後便成為東漢最主要的譯經場所。攝摩騰、竺法蘭首先在這裡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之後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又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僧祗戒心》。隨著佛經漢譯本的逐漸增多,佛教在我國日益廣泛傳播開來。所以儘管後來佛教派系繁多,剎廟林立,但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內供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裡的天王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天王殿背面“護國佑民”匾

白馬寺原來的建築規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已幾度興衰,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pí】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佈局規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蔭,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淨土的清淨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竺法蘭祖師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路引牌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攝摩騰祖師墓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蹟。山門左右兩側各立一匹青石圓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單簷歇山式,東西5間,南北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佛殿內景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過東西對稱的兩碑,便是白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供奉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裡的十八羅漢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大雄殿前面是接引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築,明清兩代均重修,為一座單簷歇山式建築。殿基高0.9米,長20.5米,寬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門殿改建而成的。整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繞以迴廊。屋頂正脊有“風調雨順”、後脊有“國泰民安”幾個大字。殿內兩側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龕內是明代塑造的彌勒笑像。在佛教傳說中,彌勒菩薩將繼承釋迦牟尼佛位,成為未來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可是,白馬寺天王殿內這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卻以另一個民間傳說為藍本:相傳五代時,浙江一帶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經常用一根錫杖肩背一個布袋來往於熱鬧的街市,人們叫他布袋和尚。這位和尚逢人乞討,隨地睡覺,形似瘋癲。他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個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就把他當做彌勒的化身,並根據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內的天王殿裡。這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縮影。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接引殿之後上臺階是清涼臺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清涼臺之上是毗盧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許願井每天都會撈出不少錢

白馬寺自東漢以來屢遭破壞和重建。最嚴重的幾次破壞有: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 0年),袁紹把洛陽城周圍二百里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白馬寺被燒蕩殆盡。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亂破壞。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對東都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白馬寺更遭滅頂。"安史之亂"以後的白馬寺,還保存著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文革之時,白馬寺更是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毗盧閣右側是藏經閣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藏經客內景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敕修白馬寺,這是白馬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最後的幾次重建和維修: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覆被重建;1932年南京國民黨政府修建了山門等部分建築。1972年對白馬寺的全面修復,這一次重修,前後持續十年,使千年古剎,面貌為之一新。一些在"十年動亂"時被迫還鄉的僧人也先後返寺,逐漸恢復了這座千年古剎固有的宗教氣氛。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殘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石碑

古老的洛陽白馬寺

鐘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