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龍口'丁百萬'家族收藏的這件珍寶,全球僅三件

象牙涼蓆,被稱為最奢侈的臥具。雍正皇帝在位時,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共製作了5件象牙席供其享用。現如今僅存三件,一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藏臺灣台北故宮博物院,一件藏在煙臺市博物館。如此稀世珍寶,長什麼樣子?如何會流傳到煙臺?《探祕鎮館之寶》帶你一探究竟。

太監偷出宮外當掉,被龍口“丁百萬”家族收藏

探祕:龍口'丁百萬'家族收藏的這件珍寶,全球僅三件

象牙席的編制最早出現在漢代,《魏書》中就有“務獻七寶床、象牙席”的記載。到了清代,象牙席成為歷代皇帝所喜愛的生活用品。由於象牙席用料講究,製作艱難,耗資巨大,雍正皇帝諭令禁止再造。但是乾隆皇帝即位後,廣東地方官員仍向清廷進貢象牙席,所用象牙多來自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這件珍寶怎會被一座地市級博物館收藏呢?究其原因,就是黃縣(今龍口市)“丁百萬”所為。“丁百萬”是個稱號,是指丁氏家族,意為丁氏家族是“百萬富翁”。清乾隆年間,相傳丁家財產摺合白銀五千四百餘萬兩。

丁氏家族興盛的原因是儒、官、商相結合,即“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以商養學”。在經商方面,以經營當鋪為主,據考證,丁家當鋪不僅數量多,達幾百座,而且覆蓋面廣,遍佈我國東部11個省市,北至黑龍江,南至浙江,均有丁家當鋪,北京更是丁家當鋪集中地。清朝末年,宮內太監將象牙席偷出宮外,賣給丁家西悅來當鋪,被西悅來當鋪保素堂的丁寶檢帶回黃縣家中收藏。民國初年,黃縣偽稅務局局長孫某,強行從丁家將此席買走,孫某老家是牟平解甲莊,遂將象牙席送回老家珍藏,後傳給女兒孫秀英。

1963年,剛成立不久的原煙臺地區博物館,館長史征夫帶人到牟平徵集文物時,得知孫秀英家中有象牙席,當即將其購回。1984年,原煙臺地區博物館與原煙臺市(今芝罘區)博物館合併為現煙臺市博物館,象牙席從此珍藏於煙臺市博物館中。關於象牙席的各種介紹不計其數,但是真正見到過這件寶貝的人,卻少之又少,為了使這件稀世珍寶不再只藏於博物館內,煙臺市博物館舉辦了《盛世遺珍》展覽將其展現於公眾面前,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觀賞,在展出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參觀觀眾超過5萬人次。大家被象牙席的工藝所折服,頻頻發出不可思議的讚歎聲。

探祕:龍口'丁百萬'家族收藏的這件珍寶,全球僅三件

象牙材料利用率不足10%,工藝已失傳百餘年

據介紹,象牙席的製作非常廢料,一隻成年大象的象牙只能用到不足百分之十,據老技師講,像這樣的象牙劈絲以及軟化處理技術早就失傳一百多年,這項技術已無人能掌握,這張象牙涼蓆在中國象牙工藝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此象牙席長2.03米,寬1.23米,重2.2公斤。席的四周用二寸寬的黑色素緞鑲邊。象牙條寬3毫米,厚度僅0.5毫米,按"人"字形紋理編制而成,製作工藝精湛,紋理細密均勻。時至今日,象牙席依然平整光滑,摸上去手感柔軟舒適,潔白而又柔潤的牙絲使象牙席依然能夠收卷自如,富有彈性。這張象牙席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前期、貨真價實來自廣東的貢品。

清代的廣東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擁有得天獨厚的象牙來源,賦予了廣東的能工巧匠們獨有的發揮空間。在清代皇宮裡,有不少來自廣東的象牙製品,這些玲瓏細巧、華麗精緻的藝術珍品體現了廣東象牙藝師們高超的技藝。宮廷裡的廣東象牙貢品一般分成雕刻與編織兩大類,雕刻類中不僅有鏤雕象牙球、鏤雕香囊等裝飾品,還有蓋盒、鏡奩等實用品,皆繁花錦簇、巧奪天工。編織類的象牙製品,除象牙席外,那些夏天所持的牙絲扇,也是頗受後宮眷屬們歡迎之物。

製作象牙絲編制席需利用象牙細緻的紋理和韌性好的特點,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將象牙分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極細小的寬約0.2釐米的薄片,又稱“牙絲”。用象牙劈成的絲,磨平打光後,然後編織成呈人字形織紋的象牙絲編制席。這是一種精工細作、風格獨特的象牙製作工藝。

至於如何能使削下的薄片柔韌自如、不易斷裂,專家推測可能是經過了藥物的浸泡,只可惜這項技藝現在已經失傳了。明代文人祝京兆在所著《野記》中曰:編牙席的細絲,是把象牙“用法煮軟,逐條抽出之,柔韌如線,以織為席”,且能摺疊自如而不斷裂,但文獻中無詳細技藝記載。由於象牙席的加工製作非常費料,以製作象牙筷子為例,因要將象牙料鋸成板片狀,再鋸成長條、找規矩、磨平,象牙料的利用率只有40%-60%。如將象牙料劈成篾狀,再劈成絲狀,象牙材料的利用率不足10%,故成品極為稀少,這也是象牙席名貴的原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樑瑩瑩 杜曉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