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社會後期兩大王朝,明清有太多相似之處,可稱得上是一個時代。王朝前期,明清均極力強化中央集權,維護社會穩定;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嚴格限制土地兼併,養活了以億計之人口;外戰中,屢屢擊敗強敵,保證了中華文明之延續性。到了王朝末世,明清帝國均面臨內憂外患之嚴峻局面,兩面受敵,疲於應對。不過,清朝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就拿“外患”來說,明朝面對的是正處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處在半農業文明的滿清,這些強敵雖然牛,但軍事上對大明並沒有絕對優勢;清朝則不一樣,面對的是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的英國、法國,實力不在一個檔次。

同是農民起義,清朝搞定洪秀全,為何崇禎被李自成逆襲成功?

面臨嚴峻“外患”之同時,明清後期國內也不太穩定,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義軍遍佈全國各地,極大威脅著封建統治秩序。明朝有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作亂;清朝則有太平天國運動、“捻亂”、“回亂”、白蓮教起義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差點滅大清。相對而言,清朝農民起義之規模與影響力比明朝大,洪秀全目標是推翻清朝,自己當“皇帝”,而李自成等人目光短淺,只是想裂土封王,自己當了“土皇帝”而已。

可以說,王朝後期,大清處境比大明更加艱難,面對之敵人也更為強大。有意思的是,在內憂外患之局勢下,同是爆發農民起義,清朝可以搞定洪秀全,為何崇禎卻被李自成逆襲成功呢?

同是農民起義,清朝搞定洪秀全,為何崇禎被李自成逆襲成功?

解決軍費方式不同:大清玩厘金,崇禎轉嫁負擔給農民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拼的就是後勤,拼的就是經濟,誰人經濟實力強,誰人錢多,誰就能獲勝。所以,要想打贏戰爭,關鍵就是王朝要有足夠財力,確保軍費正常,否則一切免談。王朝後期,國家財力困難,若想確保軍費充足,必須得開闢財源。對此,大清比較明智,玩“厘金”,即是向過往商旅徵收交易稅,而且讓各省督撫去幹,這既能保障軍費充足,又可以激發地方督撫之積極性,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正是通過徵收“厘金”才能確保軍隊之餉銀,從而成功剿滅太平天國。

反觀崇禎,自從幹掉魏忠賢后,在文官集團壓力下,他硬是沒能徵收商業稅,而是將負擔轉嫁給農民。如此一來,問題可就大了,農民本就因饑荒嚴重沒飯吃而被逼造反,如今國家不但不賑災,不但未能減輕賦稅,還將軍費負擔轉嫁,這不是趕盡殺絕嘛。所以,崇禎不但未能解決軍費問題(農民沒錢),還引起農民群眾極大不滿,他們紛紛支持李自成“均田免糧”政策,站到大明之對立面。說句實話,大明東南地區商人不缺錢,後來為了不讓官兵入揚州,市民能自籌100萬白銀犒軍,而崇禎卻不能拿出100萬兩銀子給李自成,讓其退兵,實乃可悲。

同是農民起義,清朝搞定洪秀全,為何崇禎被李自成逆襲成功?

對待私人武裝不同:大清鼓勵地主辦理團練,崇禎堅決反對

王朝末年,國家正規軍往往不堪一擊,大明衛所兵,滿清八旗、綠營兵等均腐朽不堪,對農民起義軍絲毫無招架之力。在象州中平,7人太平軍小分隊就敢追著1000貴州兵打,實乃軍事史上一大笑料。正規軍不行,不代表私人武裝不行,地主興辦之“團練”是對付農民軍之一把利劍。對此,清朝很清楚,“江南大營”第二次被摧毀後,便賦予曾國藩實權,讓其節制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四省軍務,讓“湘軍”、“淮軍”、“楚軍”等私人武裝作為剿滅太平天國之主力,最終扭轉頹勢,成功鎮壓起義軍。

反觀崇禎,出於防止地方割據之考慮,他屢次拒絕大臣提出興辦“團練”,利用地主武裝鎮壓農民軍之建議,即使是地方官自辦之武裝,崇禎也是極力限制其規模,更別說授予大權了。明朝末年,私人武裝中最厲害的有兩支,即是盧象升麾下之“天雄軍”,孫傳庭麾下之“秦軍”,這是農民軍之剋星,即使面對滿清八旗也不落下風。可惜,崇禎沒能用好這兩支軍隊,盧象升5000兵馬孤軍奮戰,因崇禎戰和不定,楊嗣昌、高起潛拒絕發兵增援,盧象升身中四十餘箭而亡;孫傳庭則更倒黴,明明可以剷除李自成,先是被楊嗣昌陷害入獄,後則被崇禎強迫出關作戰,兵敗身亡,還沒撫卹。史載:“傳庭死,明亡矣!”

同是農民起義,清朝搞定洪秀全,為何崇禎被李自成逆襲成功?

應對內憂外患方式不同:大清討好列強,崇禎非要兩面作戰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太平軍所向披靡,橫掃清軍;1853年3月,太平軍殺進南京,霸佔東南半壁江山;1856年10月,英法兩國炮轟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擊敗蒙古馬隊,而後直接開往北京,咸豐被迫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此外,沙俄乘機入侵東北、西北,強佔大片領土,挑起衝突。此時,大清內憂不斷,外患不絕,江山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岌岌可危。此時,大清向列強妥協,同意簽訂和約。大清此舉雖不地道,卻可以避免兩線作戰,又能借助其力量鎮壓太平軍,暫時擺脫了危機。

反觀崇禎,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縱橫中原各地,關外東北則是滿洲鐵騎虎視眈眈,並不時劫掠中原。相對農民軍而言,滿洲八旗戰鬥力很強,但滿清內部並不穩定,皇太極為了削弱各大貝勒之權力,進而實現中央集權,所以屢次對明朝拋出橄欖枝,希望雙方能夠議和,互不侵犯。可惜,崇禎對議和猶豫不決,既有這打算,又愛面子,不想承擔議和之責任,不想背鍋,導致與皇太極議和失敗,陷入兩線作戰之不利局面。當農民軍基本被剷平時,滿洲進犯,明軍勤王,李自成、張獻忠逃過一劫;滿洲兵退後,李自成、張獻忠又作亂,如此循環往復,大明疲於應對,活活被折騰而亡。

同是農民起義,清朝搞定洪秀全,為何崇禎被李自成逆襲成功?

領導人意志力不同:大清政策保持一致,崇禎則搖擺不定

江山社稷能否守得住,與最高領導人之智慧有很大關係,雄才大略之君王可以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反之,一個昏聵之帝王,硬是能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丟了江山,賠了性命。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咸豐、同治(實際掌權的是恭親王奕訢,慈禧太后)這兩位帝王談不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平平,甚至還十分軟弱。但是,他們有一優點,即是不瞎折騰,政策能保持一致,不會經常更換前線統帥和朝中大臣。試想,若是曾國藩打了敗仗,抑或是拒絕奉詔時,咸豐立刻將其處死或下獄,太平天國還會滅亡嗎。

反觀崇禎,即位時手中掌握一副好牌,可硬是能打得稀巴爛,自己瞎折騰,最終丟失了江山。袁崇煥督師東北,戰功赫赫,可皇太極繞道蒙古攻擊北京,雖然袁崇煥將其擊退,可還是被處死;盧象升英勇無敵,“天雄軍”能征慣戰,可崇禎議和政策搖擺不定,致使盧象升孤軍奮戰,陣亡疆場;洪承疇、孫傳庭兩大猛人乃帥才,崇禎先是答應他倆作戰政策,後則不斷催戰,致使洪承疇被俘虜,孫傳庭陣亡疆場。在位17年,內閣首輔換了五十多位,朝廷中樞變化不定,江山社稷怎能不敗亡。可以說,崇禎是自己瞎折騰,硬是玩壞了大明。當然,這不能全怪崇禎,他並非儲君,也沒帝王成長之空間,崇禎被趕鴨子上架,也是很無奈。

同是農民起義,清朝搞定洪秀全,為何崇禎被李自成逆襲成功?

總而言之,同是面對農民起義,大清雖然形勢比大明嚴峻,但策略得當,統治者剿賊政策保持一致,故而能擊敗洪秀全,再續國祚近50年。崇禎則不一樣,本身策略存在失誤,自己又愛瞎折騰,應對危機政策搖擺不定,最終被李自成逆襲成功,將大明給玩沒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