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李自成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採取避戰的作戰方式,經鄧州、襄陽,入湖北,“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五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帶著少數人馬的李自成與忠於明朝的農民程九伯肉搏,一度坐在後者身上,但李的刀被血漬和泥水黏在刀鞘裡,程的夥伴就用鏟子攻擊李自成的頭致死,屍首不知何處。《綏寇紀略》則記載李自成在通城縣九宮山上的元帝廟內,被鄉民用鋤頭打死。自成戰死後,農民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民眾予以報復性打擊。李自成死後,其餘部不下四、五十萬人,分兩支進入湖南。一支由郝永忠、劉體純等率領抵達湘陰,共十餘萬人;一支由高桂英( 李自成夫人 )、高一功、李過率領抵達常德,約三十萬人。”吳三桂為了斬殺高桂英,進入澧州境內後,見人就殺,見屋就燒,甚至跳入池塘,躲在荷葉下的人也都被其部下照荷葉一刀,不能倖免,盡遭塗戮;復興場、謝家塔等集鎮都被焚燒殆盡,謝家塔則燒了七天七夜,依然餘火不滅。然而,《明史》卻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城(不同於通山)。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后,李錦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

另說李自成兵敗後脫逃,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圓寂於該寺。又說李自成隱居到甘肅蘭州青城。何璘《書李自成傳後》曾記載:“李自成實竄澧州。因旁詢故老,聞自成由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奔澧(今湖南省澧縣),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驛(今澧縣境),隨十餘騎走牯牛壩(今臨澧縣境),復棄騎去,獨竄石門夾山寺為僧,今其墳尚在雲。”《湖南通志》載,何璘號十樵,系宛平舉人。在乾隆十一年(1746)調任澧州知州,因修澧志,得九溪衛教授孫某所告,謂石門夾山寺已故和尚奉天玉即李自成,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和考證,撰寫《書李自成傳後》一篇,以糾正《明史》李傳所記。根據湖南常德人周新國、周波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一書及書中收集到的流散在澧水流域的文物說明,何璘所記“李自成禪隱夾山寺”應是可信的。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石門夾山風景區夾山寺清理了奉天玉大和尚墓,經專家考證奉天玉大和尚即為李自成,並在墓葬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陵園。1993年10月28日全國李自成學術研討會在石門召開,會上肯定李自成兵敗禪隱夾山寺,化名奉天玉,並圓寂於此。

但後來也有文章指稱,1979年後通山與石門兩地相互爭奪李自成安葬地,是經濟利益所致,其論據也是以此為目的編造而成。另有一說是奉天玉和尚比較可能是李自成的弟弟李自敬。

湖北省東南的通城縣和通山縣各有一座九宮山。《明史》、《乾隆御批綱鑑》、《綏寇紀略》皆記載李自成死於通城縣。1955年,通城縣重修李自成墓,郭沫若題寫墓碑。通山縣一名教師引當地程氏族譜,得出李自成死於通山縣九宮山的說法。此說,得到郭沫若在內的眾多學者支持。郭沫若聲明註銷原題詞,遷移墓碑。目前中國大陸主流觀點認為李自成被殺於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在通山縣九宮山牛跡嶺的一處清代無名墓葬,被認為是李自成墓或李自成部將墓地。1988年,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季北略》持此說法。丁玲自稱李自成後人,也持此說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