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後三國故事中,劉備在擊敗曹操,獲得漢中戰略要地後,整個人生達到了巔峰,在武有五虎將,文有諸葛亮、法正的輔佐下,呈現出一幅漢室中興的態勢。

但是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雖然完成了稱帝的人生壯舉,但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也好,還是為了奪回荊州也好,從一個能虛心納諫的一方諸侯變成了一意孤行的開國君主,要執意出兵討伐東吳。

可以說劉備根本不聽諸葛亮苦心規勸蜀漢初立,要延續外結東吳,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一意孤行要出兵伐吳,劉備的這種不理智行為,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敗。此戰敗後,可以說蒸蒸日上的蜀漢政權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蜀漢精銳士兵損失大半,劉備自責之下不肯回成都,剛剛平定的益州內部叛亂又起……

於是,有人忍不住嘆息:要是張飛不死,能和劉備一起伐吳,是否夷陵之戰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呢?

"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後三國故事中,劉備在擊敗曹操,獲得漢中戰略要地後,整個人生達到了巔峰,在武有五虎將,文有諸葛亮、法正的輔佐下,呈現出一幅漢室中興的態勢。

但是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雖然完成了稱帝的人生壯舉,但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也好,還是為了奪回荊州也好,從一個能虛心納諫的一方諸侯變成了一意孤行的開國君主,要執意出兵討伐東吳。

可以說劉備根本不聽諸葛亮苦心規勸蜀漢初立,要延續外結東吳,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一意孤行要出兵伐吳,劉備的這種不理智行為,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敗。此戰敗後,可以說蒸蒸日上的蜀漢政權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蜀漢精銳士兵損失大半,劉備自責之下不肯回成都,剛剛平定的益州內部叛亂又起……

於是,有人忍不住嘆息:要是張飛不死,能和劉備一起伐吳,是否夷陵之戰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呢?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其實以史為鑑看來:張飛雖然有勇有謀,但是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不是戰術大師。就算假設張飛不死,其實也難以幫助劉備反敗為勝,充其量最多能幫助劉備事敗後多保存一些實力,對戰局沒有根本性的影響。

因為劉備伐吳可以說是劉備人生中少有的大失誤、大敗筆,從戰略到戰術完全都沒有體現出一個征戰半生的梟雄應有的水平,接下來我們從戰略、戰術兩個方面分析一下夷陵之敗。

一、劉備伐吳的背景

我們先說劉備伐吳的背景。如果按照演義或者電視劇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是關羽死後,劉備馬上伐吳,要替關羽報仇,所以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就是報仇!

但實際上按照三國志記載,關羽的死亡和劉備伐吳足足隔了兩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劉備這樣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冷靜下來分析大局了。

劉備擊敗曹操,佔據漢中後稱漢中王,而同期關羽和曹仁的戰爭可以看做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兩路夾擊曹魏的一次嘗試。而曹操從漢中返回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北伐,曹操調動了于禁和龐德前往支援曹仁。

"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後三國故事中,劉備在擊敗曹操,獲得漢中戰略要地後,整個人生達到了巔峰,在武有五虎將,文有諸葛亮、法正的輔佐下,呈現出一幅漢室中興的態勢。

但是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雖然完成了稱帝的人生壯舉,但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也好,還是為了奪回荊州也好,從一個能虛心納諫的一方諸侯變成了一意孤行的開國君主,要執意出兵討伐東吳。

可以說劉備根本不聽諸葛亮苦心規勸蜀漢初立,要延續外結東吳,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一意孤行要出兵伐吳,劉備的這種不理智行為,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敗。此戰敗後,可以說蒸蒸日上的蜀漢政權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蜀漢精銳士兵損失大半,劉備自責之下不肯回成都,剛剛平定的益州內部叛亂又起……

於是,有人忍不住嘆息:要是張飛不死,能和劉備一起伐吳,是否夷陵之戰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呢?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其實以史為鑑看來:張飛雖然有勇有謀,但是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不是戰術大師。就算假設張飛不死,其實也難以幫助劉備反敗為勝,充其量最多能幫助劉備事敗後多保存一些實力,對戰局沒有根本性的影響。

因為劉備伐吳可以說是劉備人生中少有的大失誤、大敗筆,從戰略到戰術完全都沒有體現出一個征戰半生的梟雄應有的水平,接下來我們從戰略、戰術兩個方面分析一下夷陵之敗。

一、劉備伐吳的背景

我們先說劉備伐吳的背景。如果按照演義或者電視劇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是關羽死後,劉備馬上伐吳,要替關羽報仇,所以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就是報仇!

但實際上按照三國志記載,關羽的死亡和劉備伐吳足足隔了兩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劉備這樣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冷靜下來分析大局了。

劉備擊敗曹操,佔據漢中後稱漢中王,而同期關羽和曹仁的戰爭可以看做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兩路夾擊曹魏的一次嘗試。而曹操從漢中返回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北伐,曹操調動了于禁和龐德前往支援曹仁。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關羽這個時候大顯神威,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的曹操打算遷都。但是孫權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在三國中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要是劉備和關羽兩路徹底擊敗曹操,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劉備滅亡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

在這樣的威脅下,孫權主動聯合曹操偷襲關羽,併成功的擊殺關羽佔據荊州。

關羽死後沒多久,曹操也去世了。繼位的曹丕迅速開始逼漢獻帝禪讓的流程,半年後就成功告示天下建立了魏朝。

這個時候的劉備雖然知道的關羽的死訊,但是這個時候並不適合出兵伐吳,而更重要的是延續漢朝正統。於是劉備在群臣的建議下,先確定大義名分,自己在成都稱帝,是為漢昭烈帝,然後大封群臣,穩定內部。

在在完成一系列的稱帝流程之後,劉備在第二年才做出了親征伐吳的決定。

"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後三國故事中,劉備在擊敗曹操,獲得漢中戰略要地後,整個人生達到了巔峰,在武有五虎將,文有諸葛亮、法正的輔佐下,呈現出一幅漢室中興的態勢。

但是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雖然完成了稱帝的人生壯舉,但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也好,還是為了奪回荊州也好,從一個能虛心納諫的一方諸侯變成了一意孤行的開國君主,要執意出兵討伐東吳。

可以說劉備根本不聽諸葛亮苦心規勸蜀漢初立,要延續外結東吳,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一意孤行要出兵伐吳,劉備的這種不理智行為,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敗。此戰敗後,可以說蒸蒸日上的蜀漢政權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蜀漢精銳士兵損失大半,劉備自責之下不肯回成都,剛剛平定的益州內部叛亂又起……

於是,有人忍不住嘆息:要是張飛不死,能和劉備一起伐吳,是否夷陵之戰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呢?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其實以史為鑑看來:張飛雖然有勇有謀,但是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不是戰術大師。就算假設張飛不死,其實也難以幫助劉備反敗為勝,充其量最多能幫助劉備事敗後多保存一些實力,對戰局沒有根本性的影響。

因為劉備伐吳可以說是劉備人生中少有的大失誤、大敗筆,從戰略到戰術完全都沒有體現出一個征戰半生的梟雄應有的水平,接下來我們從戰略、戰術兩個方面分析一下夷陵之敗。

一、劉備伐吳的背景

我們先說劉備伐吳的背景。如果按照演義或者電視劇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是關羽死後,劉備馬上伐吳,要替關羽報仇,所以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就是報仇!

但實際上按照三國志記載,關羽的死亡和劉備伐吳足足隔了兩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劉備這樣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冷靜下來分析大局了。

劉備擊敗曹操,佔據漢中後稱漢中王,而同期關羽和曹仁的戰爭可以看做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兩路夾擊曹魏的一次嘗試。而曹操從漢中返回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北伐,曹操調動了于禁和龐德前往支援曹仁。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關羽這個時候大顯神威,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的曹操打算遷都。但是孫權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在三國中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要是劉備和關羽兩路徹底擊敗曹操,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劉備滅亡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

在這樣的威脅下,孫權主動聯合曹操偷襲關羽,併成功的擊殺關羽佔據荊州。

關羽死後沒多久,曹操也去世了。繼位的曹丕迅速開始逼漢獻帝禪讓的流程,半年後就成功告示天下建立了魏朝。

這個時候的劉備雖然知道的關羽的死訊,但是這個時候並不適合出兵伐吳,而更重要的是延續漢朝正統。於是劉備在群臣的建議下,先確定大義名分,自己在成都稱帝,是為漢昭烈帝,然後大封群臣,穩定內部。

在在完成一系列的稱帝流程之後,劉備在第二年才做出了親征伐吳的決定。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二、劉備的戰略失誤

剛剛稱帝的劉備可以說是漢末同時期僅存的豪傑了,和劉備同期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孫堅、劉表、曹操……一個個全都退場。

劉備此時可以說意得志滿,天底下無論曹丕還是孫權全都是自己的小輩,自己延續漢統稱帝后,可以名正言順的以大義壓人。而孫權不但害死了關羽,更是佔據了荊州,劉備稱帝后於是打算拿孫權開刀。

但是劉備勢力這個時候其實剛佔據益州、漢中等地沒多久,內政財稅等還都在磨合之中,內部還沒有做到完全的鐵板一塊。外部而言,三國局勢已經從孫劉聯盟對抗曹操,變成了孫權和曹丕聯盟共同抵制劉備。

劉備其實已經失去了天時和人和。而且劉備此次親征更是勞師遠征,率領的都是益州的山地步兵和武陵蠻前往東吳的主場作戰,這又喪失了地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備伐吳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沒有,犯了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

"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後三國故事中,劉備在擊敗曹操,獲得漢中戰略要地後,整個人生達到了巔峰,在武有五虎將,文有諸葛亮、法正的輔佐下,呈現出一幅漢室中興的態勢。

但是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雖然完成了稱帝的人生壯舉,但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也好,還是為了奪回荊州也好,從一個能虛心納諫的一方諸侯變成了一意孤行的開國君主,要執意出兵討伐東吳。

可以說劉備根本不聽諸葛亮苦心規勸蜀漢初立,要延續外結東吳,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一意孤行要出兵伐吳,劉備的這種不理智行為,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敗。此戰敗後,可以說蒸蒸日上的蜀漢政權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蜀漢精銳士兵損失大半,劉備自責之下不肯回成都,剛剛平定的益州內部叛亂又起……

於是,有人忍不住嘆息:要是張飛不死,能和劉備一起伐吳,是否夷陵之戰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呢?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其實以史為鑑看來:張飛雖然有勇有謀,但是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不是戰術大師。就算假設張飛不死,其實也難以幫助劉備反敗為勝,充其量最多能幫助劉備事敗後多保存一些實力,對戰局沒有根本性的影響。

因為劉備伐吳可以說是劉備人生中少有的大失誤、大敗筆,從戰略到戰術完全都沒有體現出一個征戰半生的梟雄應有的水平,接下來我們從戰略、戰術兩個方面分析一下夷陵之敗。

一、劉備伐吳的背景

我們先說劉備伐吳的背景。如果按照演義或者電視劇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是關羽死後,劉備馬上伐吳,要替關羽報仇,所以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就是報仇!

但實際上按照三國志記載,關羽的死亡和劉備伐吳足足隔了兩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劉備這樣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冷靜下來分析大局了。

劉備擊敗曹操,佔據漢中後稱漢中王,而同期關羽和曹仁的戰爭可以看做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兩路夾擊曹魏的一次嘗試。而曹操從漢中返回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北伐,曹操調動了于禁和龐德前往支援曹仁。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關羽這個時候大顯神威,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的曹操打算遷都。但是孫權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在三國中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要是劉備和關羽兩路徹底擊敗曹操,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劉備滅亡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

在這樣的威脅下,孫權主動聯合曹操偷襲關羽,併成功的擊殺關羽佔據荊州。

關羽死後沒多久,曹操也去世了。繼位的曹丕迅速開始逼漢獻帝禪讓的流程,半年後就成功告示天下建立了魏朝。

這個時候的劉備雖然知道的關羽的死訊,但是這個時候並不適合出兵伐吳,而更重要的是延續漢朝正統。於是劉備在群臣的建議下,先確定大義名分,自己在成都稱帝,是為漢昭烈帝,然後大封群臣,穩定內部。

在在完成一系列的稱帝流程之後,劉備在第二年才做出了親征伐吳的決定。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二、劉備的戰略失誤

剛剛稱帝的劉備可以說是漢末同時期僅存的豪傑了,和劉備同期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孫堅、劉表、曹操……一個個全都退場。

劉備此時可以說意得志滿,天底下無論曹丕還是孫權全都是自己的小輩,自己延續漢統稱帝后,可以名正言順的以大義壓人。而孫權不但害死了關羽,更是佔據了荊州,劉備稱帝后於是打算拿孫權開刀。

但是劉備勢力這個時候其實剛佔據益州、漢中等地沒多久,內政財稅等還都在磨合之中,內部還沒有做到完全的鐵板一塊。外部而言,三國局勢已經從孫劉聯盟對抗曹操,變成了孫權和曹丕聯盟共同抵制劉備。

劉備其實已經失去了天時和人和。而且劉備此次親征更是勞師遠征,率領的都是益州的山地步兵和武陵蠻前往東吳的主場作戰,這又喪失了地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備伐吳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沒有,犯了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三、劉備伐吳的戰術失誤

戰略上的失誤很要命,但是要是劉備完全發揮自己南征北戰的實力,在戰術上佈置得當的話,通過一次戰術勝利,逼得孫權吐出荊州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劉備作為皇帝親征,諸葛亮是丞相,要坐鎮成都大本營負責遠征軍的糧草後勤。而和諸葛亮起名的謀士龐統、法正都已經是早早亡故,跟著劉備出謀劃策的只有馬良、黃權、馮習、張南等謀士和將領。

這些人無論從資歷還是聲望上講,都是後來看劉備已經崛起才投奔劉備之人,雖然有才,但並不足以在關鍵時刻說服劉備。

於是在面對東吳孫權、陸遜等年輕一輩將領時,自大的劉備擺出來了隱患巨大的七百里聯營。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盡了蜀軍精銳,也燒光了劉備的顏面,更是燒光了蜀漢復興的希望。

"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後三國故事中,劉備在擊敗曹操,獲得漢中戰略要地後,整個人生達到了巔峰,在武有五虎將,文有諸葛亮、法正的輔佐下,呈現出一幅漢室中興的態勢。

但是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雖然完成了稱帝的人生壯舉,但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也好,還是為了奪回荊州也好,從一個能虛心納諫的一方諸侯變成了一意孤行的開國君主,要執意出兵討伐東吳。

可以說劉備根本不聽諸葛亮苦心規勸蜀漢初立,要延續外結東吳,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一意孤行要出兵伐吳,劉備的這種不理智行為,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敗。此戰敗後,可以說蒸蒸日上的蜀漢政權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蜀漢精銳士兵損失大半,劉備自責之下不肯回成都,剛剛平定的益州內部叛亂又起……

於是,有人忍不住嘆息:要是張飛不死,能和劉備一起伐吳,是否夷陵之戰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呢?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其實以史為鑑看來:張飛雖然有勇有謀,但是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不是戰術大師。就算假設張飛不死,其實也難以幫助劉備反敗為勝,充其量最多能幫助劉備事敗後多保存一些實力,對戰局沒有根本性的影響。

因為劉備伐吳可以說是劉備人生中少有的大失誤、大敗筆,從戰略到戰術完全都沒有體現出一個征戰半生的梟雄應有的水平,接下來我們從戰略、戰術兩個方面分析一下夷陵之敗。

一、劉備伐吳的背景

我們先說劉備伐吳的背景。如果按照演義或者電視劇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是關羽死後,劉備馬上伐吳,要替關羽報仇,所以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就是報仇!

但實際上按照三國志記載,關羽的死亡和劉備伐吳足足隔了兩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劉備這樣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冷靜下來分析大局了。

劉備擊敗曹操,佔據漢中後稱漢中王,而同期關羽和曹仁的戰爭可以看做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兩路夾擊曹魏的一次嘗試。而曹操從漢中返回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北伐,曹操調動了于禁和龐德前往支援曹仁。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關羽這個時候大顯神威,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的曹操打算遷都。但是孫權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在三國中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要是劉備和關羽兩路徹底擊敗曹操,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劉備滅亡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

在這樣的威脅下,孫權主動聯合曹操偷襲關羽,併成功的擊殺關羽佔據荊州。

關羽死後沒多久,曹操也去世了。繼位的曹丕迅速開始逼漢獻帝禪讓的流程,半年後就成功告示天下建立了魏朝。

這個時候的劉備雖然知道的關羽的死訊,但是這個時候並不適合出兵伐吳,而更重要的是延續漢朝正統。於是劉備在群臣的建議下,先確定大義名分,自己在成都稱帝,是為漢昭烈帝,然後大封群臣,穩定內部。

在在完成一系列的稱帝流程之後,劉備在第二年才做出了親征伐吳的決定。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二、劉備的戰略失誤

剛剛稱帝的劉備可以說是漢末同時期僅存的豪傑了,和劉備同期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孫堅、劉表、曹操……一個個全都退場。

劉備此時可以說意得志滿,天底下無論曹丕還是孫權全都是自己的小輩,自己延續漢統稱帝后,可以名正言順的以大義壓人。而孫權不但害死了關羽,更是佔據了荊州,劉備稱帝后於是打算拿孫權開刀。

但是劉備勢力這個時候其實剛佔據益州、漢中等地沒多久,內政財稅等還都在磨合之中,內部還沒有做到完全的鐵板一塊。外部而言,三國局勢已經從孫劉聯盟對抗曹操,變成了孫權和曹丕聯盟共同抵制劉備。

劉備其實已經失去了天時和人和。而且劉備此次親征更是勞師遠征,率領的都是益州的山地步兵和武陵蠻前往東吳的主場作戰,這又喪失了地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備伐吳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沒有,犯了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三、劉備伐吳的戰術失誤

戰略上的失誤很要命,但是要是劉備完全發揮自己南征北戰的實力,在戰術上佈置得當的話,通過一次戰術勝利,逼得孫權吐出荊州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劉備作為皇帝親征,諸葛亮是丞相,要坐鎮成都大本營負責遠征軍的糧草後勤。而和諸葛亮起名的謀士龐統、法正都已經是早早亡故,跟著劉備出謀劃策的只有馬良、黃權、馮習、張南等謀士和將領。

這些人無論從資歷還是聲望上講,都是後來看劉備已經崛起才投奔劉備之人,雖然有才,但並不足以在關鍵時刻說服劉備。

於是在面對東吳孫權、陸遜等年輕一輩將領時,自大的劉備擺出來了隱患巨大的七百里聯營。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盡了蜀軍精銳,也燒光了劉備的顏面,更是燒光了蜀漢復興的希望。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四、張飛的性格原因

《三國志》評價張飛“暴而無恩”,又說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所以說張飛猛則猛矣,但是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都不是他擅長的地方。而且就算張飛沒有被部下所殺,張飛帥本部人馬萬人,從閬中出發,前往江州和劉備會和,充其量是幫著劉備威脅東吳側翼。而且以張飛的性格,肯定是唯劉備馬首是瞻,不會對大哥的戰略和戰術部署提出異議。

張飛本部人馬也不以水軍見長,如果張飛也參戰,極有可能跟黃權差不多,被東吳對方分割包圍。黃權還能投降曹魏,張飛也只有戰死一條路了!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三國志

所以說在戰略上、戰術上都犯下巨大失誤的劉備無論有沒有張飛這樣的武將都於事無補。而且張飛個人的性格,也決定了張飛並不能在戰略和戰術上對劉備提出有效的建議。所以說假設張飛沒有被部下所殺,而是參加了夷陵之戰,他也根本無法阻止劉備的失敗。

"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後三國故事中,劉備在擊敗曹操,獲得漢中戰略要地後,整個人生達到了巔峰,在武有五虎將,文有諸葛亮、法正的輔佐下,呈現出一幅漢室中興的態勢。

但是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雖然完成了稱帝的人生壯舉,但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也好,還是為了奪回荊州也好,從一個能虛心納諫的一方諸侯變成了一意孤行的開國君主,要執意出兵討伐東吳。

可以說劉備根本不聽諸葛亮苦心規勸蜀漢初立,要延續外結東吳,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一意孤行要出兵伐吳,劉備的這種不理智行為,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敗。此戰敗後,可以說蒸蒸日上的蜀漢政權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蜀漢精銳士兵損失大半,劉備自責之下不肯回成都,剛剛平定的益州內部叛亂又起……

於是,有人忍不住嘆息:要是張飛不死,能和劉備一起伐吳,是否夷陵之戰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呢?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其實以史為鑑看來:張飛雖然有勇有謀,但是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不是戰術大師。就算假設張飛不死,其實也難以幫助劉備反敗為勝,充其量最多能幫助劉備事敗後多保存一些實力,對戰局沒有根本性的影響。

因為劉備伐吳可以說是劉備人生中少有的大失誤、大敗筆,從戰略到戰術完全都沒有體現出一個征戰半生的梟雄應有的水平,接下來我們從戰略、戰術兩個方面分析一下夷陵之敗。

一、劉備伐吳的背景

我們先說劉備伐吳的背景。如果按照演義或者電視劇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是關羽死後,劉備馬上伐吳,要替關羽報仇,所以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就是報仇!

但實際上按照三國志記載,關羽的死亡和劉備伐吳足足隔了兩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足夠劉備這樣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冷靜下來分析大局了。

劉備擊敗曹操,佔據漢中後稱漢中王,而同期關羽和曹仁的戰爭可以看做是諸葛亮隆中對中,兩路夾擊曹魏的一次嘗試。而曹操從漢中返回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北伐,曹操調動了于禁和龐德前往支援曹仁。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關羽這個時候大顯神威,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的曹操打算遷都。但是孫權這個時候覺得自己在三國中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要是劉備和關羽兩路徹底擊敗曹操,佔據了長江上游的劉備滅亡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

在這樣的威脅下,孫權主動聯合曹操偷襲關羽,併成功的擊殺關羽佔據荊州。

關羽死後沒多久,曹操也去世了。繼位的曹丕迅速開始逼漢獻帝禪讓的流程,半年後就成功告示天下建立了魏朝。

這個時候的劉備雖然知道的關羽的死訊,但是這個時候並不適合出兵伐吳,而更重要的是延續漢朝正統。於是劉備在群臣的建議下,先確定大義名分,自己在成都稱帝,是為漢昭烈帝,然後大封群臣,穩定內部。

在在完成一系列的稱帝流程之後,劉備在第二年才做出了親征伐吳的決定。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二、劉備的戰略失誤

剛剛稱帝的劉備可以說是漢末同時期僅存的豪傑了,和劉備同期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孫堅、劉表、曹操……一個個全都退場。

劉備此時可以說意得志滿,天底下無論曹丕還是孫權全都是自己的小輩,自己延續漢統稱帝后,可以名正言順的以大義壓人。而孫權不但害死了關羽,更是佔據了荊州,劉備稱帝后於是打算拿孫權開刀。

但是劉備勢力這個時候其實剛佔據益州、漢中等地沒多久,內政財稅等還都在磨合之中,內部還沒有做到完全的鐵板一塊。外部而言,三國局勢已經從孫劉聯盟對抗曹操,變成了孫權和曹丕聯盟共同抵制劉備。

劉備其實已經失去了天時和人和。而且劉備此次親征更是勞師遠征,率領的都是益州的山地步兵和武陵蠻前往東吳的主場作戰,這又喪失了地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備伐吳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沒有,犯了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三、劉備伐吳的戰術失誤

戰略上的失誤很要命,但是要是劉備完全發揮自己南征北戰的實力,在戰術上佈置得當的話,通過一次戰術勝利,逼得孫權吐出荊州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劉備作為皇帝親征,諸葛亮是丞相,要坐鎮成都大本營負責遠征軍的糧草後勤。而和諸葛亮起名的謀士龐統、法正都已經是早早亡故,跟著劉備出謀劃策的只有馬良、黃權、馮習、張南等謀士和將領。

這些人無論從資歷還是聲望上講,都是後來看劉備已經崛起才投奔劉備之人,雖然有才,但並不足以在關鍵時刻說服劉備。

於是在面對東吳孫權、陸遜等年輕一輩將領時,自大的劉備擺出來了隱患巨大的七百里聯營。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盡了蜀軍精銳,也燒光了劉備的顏面,更是燒光了蜀漢復興的希望。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四、張飛的性格原因

《三國志》評價張飛“暴而無恩”,又說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所以說張飛猛則猛矣,但是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都不是他擅長的地方。而且就算張飛沒有被部下所殺,張飛帥本部人馬萬人,從閬中出發,前往江州和劉備會和,充其量是幫著劉備威脅東吳側翼。而且以張飛的性格,肯定是唯劉備馬首是瞻,不會對大哥的戰略和戰術部署提出異議。

張飛本部人馬也不以水軍見長,如果張飛也參戰,極有可能跟黃權差不多,被東吳對方分割包圍。黃權還能投降曹魏,張飛也只有戰死一條路了!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三國志

所以說在戰略上、戰術上都犯下巨大失誤的劉備無論有沒有張飛這樣的武將都於事無補。而且張飛個人的性格,也決定了張飛並不能在戰略和戰術上對劉備提出有效的建議。所以說假設張飛沒有被部下所殺,而是參加了夷陵之戰,他也根本無法阻止劉備的失敗。

如果張飛沒有非正常死亡,劉備能打贏夷陵之戰嗎?

那麼,到底有沒有人可以阻止這場慘敗嗎?還真有一個——法正!

這可是諸葛亮親口承認的。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知道劉備戰敗後長嘆道:要是法正在,肯定能制止劉備伐吳。就算不能阻止劉備出兵伐吳,有法正在,也不至於如此大敗!

可惜法正這樣一位英才,卻在漢中之戰後就早早亡故了,真是上天不給劉備機會。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三國志》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