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孔明,劉備坐鎮,蜀漢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發生於公元221年劉玄德與孫權之間的戰爭因其戰場在中國的夷陵地區,故被稱作夷陵之戰。

這場戰役可謂是全然改變了蜀國的命運。

原本勢力逐漸強大的劉玄德,因這一場戰爭的失敗,徹底斷送了半輩子打下的基業。

從此蜀國由強轉弱,幾乎註定將來被滅的下場。

但要是當時是孔明來指揮這場戰役,能否避免蜀漢載這麼大的一跟頭呢?

若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孔明,劉備坐鎮,蜀漢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發起夷陵之戰的原因

後世總是詬病大耳英雄不應該伐吳,可惜這是後人看前人的歷史視角。

在當時的環境下,劉玄德伐吳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劉玄德對於孔明的隆中對中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為基業,奪漢中對曹魏進行戰略牽制是一百個贊同的。

但是對於聯吳抗曹,劉玄德是存有疑慮和另有想法的。

劉玄德從始自終對孫吳政權是不信任的,有極深的戒備心理的,有機會形成南北朝對峙何不取?

其實劉玄德發動夷陵之戰,實際目的有二。

首要目的是征服東吳,改天下三分為南北分治。

次級目的是恢復蜀漢對荊州之地的控制。

劉玄德是不會滿足蜀地割據,他的理想是打回中原,匡扶漢室。

他從中原輾轉到荊州再到蜀地,深知各地優劣。

他明白,僅僅蜀地一隅實力,是無法支撐他的作為的,當時蜀漢與天下人口之比大約1:10。

劉玄德作為君主如果只是一個快意恩仇的人的話,恐怕不會有那麼大的發展。

他明白,沒有荊州蜀漢的霸業不過是空中樓閣,蜀漢集團必須擁有荊州。

荊州一失,等於判決了蜀漢集團政治死緩,對手如果不犯大錯,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劉玄德要在去世之前,拼老命拿回荊州。

至於為關羽報仇,也確實有這個因素,但這是口號和號召,有口號之下的劉玄德更有深層的考慮。

所以最後,為了荊州、為了關羽、為了暮年的最後一次機會,他發起了這場戰爭。

若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孔明,劉備坐鎮,蜀漢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夷陵之戰

劉玄德發動夷陵之戰其實並沒有孤注一擲,更像是戰略試探。

他出動兵力並不多,只用4萬多人,讓趙雲在江州準備接應。

在黃權在江北防備曹丕,他這個部署和兵力無論從哪點看都不是想要決戰的姿態。

劉玄德與孫權開戰的時候,自知實力是不如對方的,因為他只擁有大半個益州,而孫權卻佔有揚州和荊州的大部分以及交州的全部。

直接參戰的兵力對比約為四萬比五萬,孫權方面相對佔優。

但劉玄德還有一點佔優的,荊州雖然被孫權所奪取,但因為長期處於劉玄德、關羽的有效控制之下,所以當地人民實際並不太歡迎新來的管理者。

以至於孫權不得不從交州調當地的守將步騭進入荊州以協助前線的戰事,而他本人也不得不來到長江中游以協調各路軍隊的行動。

總的來說,劉玄德得人心,孫權得地利。

可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蜀漢是慘敗,劉玄德也就是敗在天時上,劉玄德如果處理得更好的話其實勝率會更高。

其次:荊州是隆中對的一部分,單從漢中出發北伐是很難的,崇山峻嶺對劉玄德是保護傘,對魏國也是。

若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孔明,劉備坐鎮,蜀漢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夷陵之戰的時候,孔明在哪?

君以為孔明很支持夷陵之戰?首先,孔明是不支持的;好吧,你們又說他為什麼不去全力勸劉玄德?

作為一個明白人,孔明是知道自己是為劉玄德和蜀漢陣營服務的,最高利益就是蜀漢整體利益,而這個整體利益說到底還是主公劉玄德的利益。

而主公的決策,下臣是不能忤逆的。

孔明有沒有預見到夷陵戰敗不好說,因為那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是在戰敗後孔明評論的,不能作為預測性發言。

然而,孔明的立場是很明確的,不支持不反對(因為不能反對也反對不了),如果讓孔明做決策他絕對不會對孫吳開戰。

所以,當時劉玄德出去打戰,孔明就乖乖看家唄。

若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孔明,劉備坐鎮,蜀漢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如果孔明指揮夷陵之戰,結果會怎麼樣?

劉玄德攻打東吳戰略沒錯,只是戰術有問題罷了,這時的蜀漢類似法正這樣的謀主沒有了,一場大戰光靠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一個人謀劃是不夠的。

曹操哪次出征身邊不是謀士成群,對比而言,蜀漢人才算是稀少的了。

倘若夷陵之戰是孔明指揮,結果又會是如何呢?

就我個人覺得,首先,歷史上真實的孔明軍事才能沒有演義裡面那麼神,並不比劉玄德高明多少,所以不能指望由孔明來指揮就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

若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孔明,劉備坐鎮,蜀漢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開國皇帝的軍事才能往往被低估,其實是很不錯的,比如劉邦,劉秀,劉玄德,皇太極等等,李世民和朱元璋更是得到過讚賞的。

但是,孔明替換劉玄德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孔明本人是反對發動夷陵之戰的。

作為蜀吳聯盟的倡導者,再加上本身謹慎,應該會非常小心的推進,然後對峙一段時間後積極尋求和談的機會。

這樣就會避免火燒連營這樣的大敗,不至於如此慘敗,對於蜀漢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局。

本期的歷史知識就講到這了,如果你有不同的看點,歡迎文章底部留言,我們下一期再見。

本文由作者歷史風聲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