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誰更準確?

諸葛亮在《隆中對》當中說到:荊州是“北據漢、沔,利盡南海”,但他的主人劉表卻不能夠守得住,這是上天給劉備的資本。

可是到了龐統這兒卻說“荊州荒殘”,已經難以據此形成鼎足之勢。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誰更準確?

荊州


有人據此認為,龐統對於荊州的看法更為準確。

那麼,荊州到底是一個富庶之地還是一個荒殘之處,或者說,龐統和諸葛亮誰說得更為準確呢?

看一個人所說是否準確,必須要結合當時的語言環境,因此,要想弄明白兩人所說,也必須要看說話時荊州當時的情況如何。

諸葛亮見劉備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當時的荊州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初平元年(190年),劉表被任命為荊州刺史,他在當地豪族的支持下,很快就掌控了荊州七郡。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誰更準確?

荊州


由於他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的作戰,到初平三年董卓被殺,他仍然得到了董卓部將控制下的朝廷認可。

還由於這時候的荊州相對比較安全,所以有大量的民眾和名士前來荊州避難,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王粲、裴潛等人,諸葛亮也是其中之一。

用衛凱的話說,僅關中一地“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可見荊州是多麼的興旺。

從建安元年(196年)開始,劉表統治下的荊州先後有以下這些戰事:

1.北部和張繡的穰城之戰;

2.江南和內部人張羨的長沙之戰,南部和交州的邊界摩擦;

3.東南部黃祖和孫氏政權的防禦作戰等。

這些戰事都不是在荊州的腹地進行的,而且規模都不是很大,所以,有一個相對穩定環境的荊州,其富裕程度可觀,因而會被諸葛亮說成是“天之所以資將軍”。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誰更準確?

三國荊州


在同一時期,除了荊州和諸葛亮說的另一個益州,天下基本上都是殘破之地,兵來軍去,都不知道進行過多少次的反覆絞殺。

其他地方是反覆遭受兵火,荊州是有大量民眾湧入,諸葛亮說這是上天送給劉備的財富一點都沒有錯。

再看龐統時的荊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征伐劉表,劉表死了,他的兒子劉琮投降。

劉備不知道劉琮投降,等得到消息,曹操已經到達了宛城。

劉備猝不及防,只好南逃,一路走一路帶著人口,等到了當陽,遷徙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十餘萬人。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誰更準確?

三國


曹操害怕劉備佔據江陵城,親自率領部隊快速追擊,一天一夜趕上了劉備。經過一番戰鬥,劉備全軍覆沒,只帶領數十騎逃走。

赤壁之戰,曹軍不僅戰船被燒,軍隊還染上了瘟疫,回逃過程中又相互爭道踐踏,軍隊死傷非常慘重。

周瑜緊追不捨,在他解除了夷陵的圍困以後,江陵純粹成了一座孤城。

為了把守城的曹仁接應出來,曹操先後派出了幾支部隊。這些部隊並不是從後方趕到前方這般簡單,他們受到了關羽的強烈阻擊。

經過一年多的爭奪,曹仁終於撤出,江陵城被周瑜佔領,周瑜成為南郡太守。

劉備本來是駐守在公安的,他以地方太小為藉口向孫權借荊州,得到了孫權的同意。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誰更準確?

三國地圖


這樣一來,在周瑜去世後,劉備就擁有了荊州的南郡以及江南四郡。此時,荊州實際上已經被肢解,江夏被東吳佔領,北部的南陽為曹操所有。

一地在外部打仗,更多的是一種人力物力的消耗,而在內部打仗則不同,它在消耗人力物力的同時,還會對生產造成極大的破壞。

人員狀況也是如此,這不但要死傷軍人,還會有大量的百姓傷亡。

以上面劉備的當陽長阪坡失敗為例,難道只是劉備率領的那部分軍隊被殲滅,老百姓就沒有死傷嗎?

即便是老百姓傷亡不大,這些人遷走了再遷移回去,難道不是對生產的一種破壞嗎?

所以說,經過兩次大戰,已經被肢解了的荊州,就是一個疲敝之地,龐統所說同樣也是準確無誤的。

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誰更準確?

三國


那麼,劉備不知道荊州已經殘破了嗎?

其實,無論是龐統還是諸葛亮,他們所說的荊州,都是用來說服劉備的,是供劉備用來取捨的一個選項。

諸葛亮要告訴劉備的是,荊州富庶,主人又不能守,尋機佔為己有,應該作為優先選項。

龐統要說的是,荊州已經殘破,靠這兒想鼎足而立很難,奪取益州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必須趕緊進行。

如此看來,諸葛亮和龐統對荊州的看法對沒有錯,原因在於條件發生了變化。所以說,外部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們的認識也會隨著外部事物的變化而改變。

寫在最後:喜歡三國和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筆者公眾號「三國故事」,有些很精彩,有些很逗比,感興趣的可以訂閱一發,多謝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