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正文——奉獻的人生最有意義

六安 跳槽那些事兒 六安新聞網 2019-06-21

一身洗得發白的藍色中山裝乾淨整潔,說話聲音洪亮、思路清晰,見到來訪者熱情地伸出雙手……今年84歲的邵正文,不論是作為原六安機床廠的工人,還是退休後在小區內作為一名普通居民,他認定奉獻的人生最有意義,堅持數十載,始終如一。

邵老出生於1935年那個戰火不休的時代,他是建設新中國的第一批人,1955年參加工作的他有著使不完的力氣與熱情。1955年在雙河糧站工作、1958年調到六安市鋼鐵廠成為一名鼓風工、1959年到合肥接受技術培訓、1961年至1969年又成為六安市農業機械手託廠的一名車間主任。1969年以後又成為機床廠的電鍍工。邵老就像一塊磚,哪裡有需要就往哪搬。從參加工作到退休的前一天邵老從未請過一天事假、病假。1965年他被廠裡推舉評選為安徽省勞動模範。揣著榮譽證書邵老更覺得工作的意義之所在。即使在後來被升為廠裡的主任,不用再下車間工作的時候,他還是跟所有的操作工一樣奮鬥在一線。

在三十餘載的工作裡,他總是說“工作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黨員就要奉獻,奉獻如大河淌水、始終如一”。 “家人一直都很支持我,老伴十幾年前就去世了,孩子們都成家立業,大孫子都已經參加工作了,現在我就希望他們能為社會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邵老告訴記者。

在工作期間每逢休息日,邵正文數十年如一日的每天從農場擔上百斤糞水送到周邊菜農的菜地施肥,一個來回2個小時。每天堅持清掃一條街的垃圾,黎明前、黃昏後、三十餘年風雨無阻天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退休之後可把我急壞了,天天待在家裡沒事情幹啊!”邵老著急地說。1985年退休後的邵老,在居住小區附近轉了又轉。他發現小區的公廁沒有人打掃,這種髒活累活,很多人給錢都不幹的。邵老自掏腰包買了口罩、手套、工作服、垃圾桶,又做起了志願清掃衛士。這一堅持便又是二十多個春夏秋冬,周圍的鄰居也從開始的不理解,嘲笑,遠離,到後來的尊敬他,自覺打掃衛生。

2012年,趕上國家的好政策,邵老拆遷後在城區友誼北苑分得了一套房子。現代化的小區,有了物業,有了專門的管理人員。路面有人清掃,垃圾有環衛工傾倒。生活環境更加乾淨舒適了。家裡人也覺得77歲高齡的邵老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可是,邵老閒不下來。“我忙慣了,一歇到我就覺得渾身不舒服。”邵老樂呵呵的說著。於是,小區的樓道又成了他的“戰場”,他主動幫社區打掃衛生,攔也攔不住。

今年的邵老已經84歲了。平時不抽菸不喝酒,只有小學學歷的他最愛看的是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小孫子馬上要高考了,為了給孫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近,邵老搬到了社區的康養中心居住。“在這兒住,平時能跟著幾個老年人聊聊天,給康養中心的鳥加加水、添添食,按時擦擦窗戶,有時把門口的人行道地面打掃打掃,生活過得有規律,還能鍛鍊身體。人到晚年,能動就不要閒著,能為別人多做點事兒,挺好的。”

記者感言:花白的頭髮都透著歲月的滄桑,但是敬業奉獻的邵老始終閃耀著黨員的光輝。在邵老的心中似乎沒有休息日,似乎一提到工作就滿心歡喜,奉獻就是他的一生。他是平凡的老人,他有著樸素的心願,過著清貧的生活,卻有著高貴的心靈。工作的他是敬業的,哪裡缺人他就去哪裡工作,總將自己的技術傾囊相授。兢兢業業三十載。從小夥子變成了老人家。退休的他是奉獻的,馬路、無人打掃的公廁,他都包攬下來。不怕髒不怕累,不求回報,志願打掃。哪裡住著邵老,哪裡就有邵老忙碌的身影。他就像一面雖然褪色但卻依舊受人尊敬的旗幟,感染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秀玲 王婷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