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史,先從《國學大綱》和《中國通史》入手

編通史的工作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1900年章太炎先生髮表《中國通史例略》,就開始了設計新通史的動議。這麼多年的積累下來,通史著作也有了不少。

在《當代中國史學》中,他說,中國通史的寫作,出版的書雖然不少,但是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編著中國中國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其書無異於變相的《綱鑑易知錄》。

讀通史,先從《國學大綱》和《中國通史》入手

顧頡剛認為,比較理想的通史著作有呂思勉的《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陳恭祿《中國史》,張蔭麟《中國史綱》錢穆《國史大綱》。當然在這之後還有夏曾佑《中國古代史》,翦伯贊《中國史綱要》,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就目前還在廣泛流傳的通史著作看,這裡面無疑《國史大綱》和《中國通史》讀的人比較多,優點都很突出。《中國史綱要》是一本教材,還不是個人專著。夏曾佑的《中國古代史》是第一本白話通史,和張蔭麟的《中國史綱》一樣,只寫了一半的,下半部分沒有寫完,所以不好作為通史閱讀。

讀通史,先從《國學大綱》和《中國通史》入手

《國學大綱》雖然有很多的缺點,但是錢穆畢竟是史學大師,他不僅有通史,也寫過《秦漢史》這樣的斷代史和《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這樣的評論專著。所以他的水平是有的。

中國通史,不是記流水賬,然後告訴讀者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時候發生。通史無法做到這樣的事,也沒有必要去做,能做到的叫做百科全書,誰也寫不出來,其功能更多的是供人檢查。一部《全球通史》也不過900多頁,所以,主要就是要通,不是全。

讀通史,先從《國學大綱》和《中國通史》入手

通史的目標,就是精神和體系的統一,寫的內容要符合歷史的必然,同時要有作者的想法在其中。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就是如此,雖然有《資治通鑑》《漢書》在歷史事實上寫的更符合,但讀起來讓人很不過癮,缺乏人物的精神,歷史人物寫的太蒼白了。所以有個性的通史就更加受人歡迎了。

你讀《國史大綱》就會覺得行文流暢,就像演講一樣,其中民族情懷熱烈,動人心絃,這本書從來都是以氣盛情獲得成功的,從專家的角度看,這本書缺少對歷史的批判,在制度和社會層面的描述不如呂思勉的兩部通史。

讀通史,先從《國學大綱》和《中國通史》入手

嚴耕望評價《國史大綱》說,有其一貫的精神,一貫的體系,可謂是一部圓而神的著作。呂思勉的書周瞻綿密,引用了很多歷史原書,是一部方以智的書。所以讀中國通史,還是要從這兩位學者的著作開始讀,各有優劣,相互印證。然後再去讀其他學者的著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