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語文學習讀為先

語文 讀書 魯迅 文學 小說 語文道 2018-12-01

著名學者季羨林到耄耋之年,頓悟出一個平凡的真理:“中國是世界上最喜藏書和讀書的國家”。孔老夫子讀《易》至於“韋編三絕”,我國古代哪一個大學問家不是“學富五車”,至於那些“囊螢”、“映雪”,“懸樑”苦讀的故事更不勝枚舉。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說明讀書與實踐是一個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魯迅 先生告訴我們:“要多看大家的作品。”著名作家古華也說:“老老實實的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說之道,詩人之道,盡在其中。”由此可見,我們要學好語文,也必須多讀書,讀好書。

讀和寫是什麼關係? 魯迅 先生說過:“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第二是要看別人的作品。”古人也曾說過:“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勞於讀書,逸於作文。”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劉勰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古詩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名言古詩都說明了讀書與作文的關係。所以,我們說學好語文讀為先。

讀什麼書?我們中學生首先要讀好課內的書,語文課本里許多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反覆誦讀,反覆領悟,一定要讀熟,讀懂,讀透。每篇文章至少要讀三遍:識讀(認識字詞,整體感知),解讀(理解內容、主題、文脈、思路),賞讀評價(學習語言技巧,談看法,提問題)。讀的時候不要先看參考書,不要依賴或盲 從 老師的講解,而要堅持自讀、自解、自悟、自得。正如著名教育家 葉聖陶 先生所說:“閱讀要靠自已的力,自己能辦到幾分務必辦到幾分,不可專等老師給講解,也不可專等老師抄給字典、辭典上的解釋,以及參考書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實在沒法解決,才去請教老師或其他的人,因為閱讀是自己的事,象這樣專靠自己的力,才能養成好習慣,培養真能力。”

在讀好課內書的基礎上,課外的書也要廣泛閱讀,首先可選中學語文課本上所選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讀起,如,朱自清的散文,魯迅的雜文、散文,冰心、巴金、老舍、漠泊桑、高爾基等人作品,同時還可以廣泛涉獵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和當代文學、科技期刊,如《讀書》、《隨筆》、《讀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覽》、《奧祕》、《科學畫報》等。 魯迅 先生也說:“大可以看各樣的書”這樣正“象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密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讀書方法有許多種:著名作家劉心武有所謂“狼式讀法”,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頁,頗似“狼吞”;“牛式讀法”即不但細嚼慢嚥,而且通過反芻,再加以精磨詳研;“貓式讀法”即慎重選擇,分清良莠,吸取精華,唾棄糟粕。四角號碼檢字法的發明者 王雲五 先生有所謂閒讀、精讀、速讀、摘讀四種讀法。讀書本無定法,條件因人而異。讀法舉其要者,可以分為“略讀”和“精讀”兩種:宋代學者朱熹主張“熟讀精思”,可謂精讀;晉陶淵明常常“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謂略讀。當代學者 劉葉秋 先生對這兩種讀法深有心得,他認為,“略讀要博採群書,瀏覽涉獵,目的在於求廣求多,擴大知識面。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跳過去,繼續往下讀。若讀小說,只要瞭解故事梗概,人物關係即可。精讀的重點在於‘通':融會貫穿,聞一知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此及彼。精讀必須做到“三勤”:勤查、勤問、勤記。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懂得的詞,不知道的成語、掌故、典章制度等,要隨時利用各種工具書和有關的書籍來查檢,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向別人請教,不恥下問,一字為師。懶怠因循,不求甚解,是不行的。

看書有得,就該隨手記錄,或寫入小冊,或載入卡片,都要立即動筆,不能遲疑,否則放下書本,再找即難。

朗誦與背誦,也為精讀中的重要部分。作品內喜怒哀樂的感情,抑揚頓挫的節奏,可以通過朗誦而清楚的顯現,藉以加深體會,增進理解。詩文佳作,背誦如流,更是一種基本功。有幾百篇詩文爛熟於胸,張口即來,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為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語文課本里的講讀篇目,一定要精讀,自讀篇目、《自讀課本》中的大多數作品均可以略讀,也可選取部分你所鍾愛的名篇佳段精讀。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文學素養的優劣,與其腹中詩書的多少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我們建議,每個學生至少背誦 100 首古典詩詞(含語文大綱中規定的 50 篇), 50 篇文言文(含語文大綱規定的 20 篇),熟讀 20 部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含語文大綱中規定的 10 部),翻破幾本字典、辭典。

著名作家樑曉聲說:“讀,是一種幸福,” 讓我們都有來享受“讀”的幸福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