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什麼叫“硬核”?

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第三期硬核讀書會,我們談談“硬核生活”。

“生活”這個詞,實在太過平凡,人人都在其中,反而對之喪失敏銳;這偏偏又是個非常龐雜的概念,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有多久的歷史,就有多久的生活史。

歷史長河浩瀚奔湧,攜卷著無數的凡人和偉人、零碎和史詩。有的沉入河床深處,再無人知;有的得幸於文本這艘尚能抗擊風浪的船,流傳下來。即使今天的人們已經有了網絡,彷彿什麼都能掌握,但世界之大,仍總能發現叫人驚奇的部分。

在沒有現代科學的古代歐洲,人們用什麼手段解決生活問題?你每天都喝的咖啡,是如何佔領生活,引起全球上癮的?穿越時光回到古代,中國修仙者過著怎樣的生活?北美的漁民,如何穿過極寒之地,與大海中的巨鯨戰鬥?

生活由無數個細枝末節組成,它們彼此影響,又在枝蔓相連中形成非常精妙而宏大的結構,既有地理的跨度,也有時間的延伸。當下的人承襲過去,也必將影響將來,但身處其中的我們,也許從未仔細地觀察過它。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耶魯:古典歐洲怪誕生活志》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作者:[美] 伊麗莎白·阿奇博爾德;翻譯:何玉方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出版年:2019


沒有空調冰箱,沒有手機和wifi,而古人的生活和過去的故事,總能喚起我們的無限嚮往。

作者伊麗莎白·阿奇博爾德是耶魯大學的歷史博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期間,偶然被一些怪誕的古代生活指南吸引,開始在一個名為“Ask the Past(先人有何妙計)”的博客上更新來自歷代祖宗五花八門的建議。

此書便是其中的集錦,從居家生活到健康養生,從時尚美容到社交禮儀,再搭配上古代人蠢萌風格的插畫配圖,儼然就是一本經歷了成百上千年時間考驗的優秀微博段子。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喬治·皮博迪圖書館,為作者打開了舊世界的新大門。圖/Matthew Petroff


適當放開想象力閱讀,你會收穫不少快樂,學會“如何摺疊出令人羨慕的餐巾紙”“如何在有限預算下保持體面”“如何治療禿頂”等實用生活小妙招。就算突然穿越回古代歐洲了,也可以多活兩年。

那麼,先人有何妙計?

頭腦不清醒?是今早沒吐痰吧。記憶力衰退?你需要把獾的牙齒綁在身上,或者用鷓鴣的膽汁摩擦太陽穴。

青春痘爆發?試試用雞血、鴿子血、鮮牛羊肉敷臉。繃帶找不到?與之外形相似的培根也可以用來止血。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牙口不太好?你可以嘗試煙燻法、多喝糖水法、亞麻布按摩法、拔光別人健康牙齒取代法……

古籍的年代越久遠,其描述的內容也越發迷幻。比如5世紀的《希波克拉底陵墓書簡》教你如何預知死亡的來臨:

如果鼻子感到疼痛,如果在左側有紅色斑點卻不覺得疼痛,如果病人一直渴望蔬菜,他將於第二十五日死亡。

事實證明,這些看起來與你的現代醫學知識毫不相干的治療法則,也不全是瞎扯。後來歐洲爆發的黑死病,患者死前的症狀就和這本5世紀的書中所描繪的無異。

如今我們回過頭來看古人的生活,就如同在觀看一部可笑又可怕的cult電影。想象一下,科學知識水平還不太高的前人,是如何經過千百遍的硬核試驗,找出了各種解決辦法。在當時,他們甚至都沒辦法解釋清楚這些問題。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正如其中一部古籍《一千件值得注意之事》的作者對讀者寫道:迄今,痛苦和遊歷都是我的,而收穫和快樂從此將是屬於你的。

穿插在“硬核治療術”中間的,還有古人之浪漫——背對陽光,用嘴噴水,你就能看見彩虹。這和花澤類的“想哭的時候就倒立,眼淚就不會流出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古人之雞湯——1538年的《跳舞準則》中說:

跌倒之後,立刻站起身來,繼續振作精神完成先前的舞步,不要抱怨:盡情手舞足蹈吧!如果你不爬起來,就無法再次跌倒了。沒人會愛上一個趴在地上的人。

生活志的最後一篇,主題是“如何生活”,來自1200年左右的《文明人之書》。這本書中寫道:

……願你經常穿著吸引人的新衣服,願你有時在床上能有個慷慨的伴侶。……享用多種美味的食物和未稀釋的酒。經常聆聽悅耳的音樂。為自己追求成功,保持忠實,遠離欺騙。……如此,你便會長久地活於絢爛多彩的快樂中。

在章回體,紀傳體的骨骼和經絡上,添加種種生活細節,歷史才會變得豐滿。天下大勢瞬息萬變,而這些歷史當中,始終沒有發生改變的,唯獨是人類對“吃喝玩樂”的終極訴求。

《21世紀中國怪誕生活志》,希望未來的人類也能這樣記錄我們。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全球上癮:咖啡如何攪動人類歷史》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作者: [德] 海因裡希·愛德華·雅各布;翻譯:陳琴 / 俞珊珊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19

當我們熱衷於談論現今流行的咖啡圈鄙視鏈時,最早發現咖啡神物的先驅們可是要笑掉大牙的:不過都是受咖啡癮支配的芸芸眾生,有什麼好攀比的。

在雅各布的《全球上癮》裡,你會發現咖啡癮背後,是人的身體和靈魂深處的渴求使然,它在世界歷史長河中攪動的是不同民族、社會階層以及原料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咖啡,透露著一種外來物種入侵的危險又挑逗的氣息,還能恰如其分嵌入到各國人的根性當中。一開始是屬於阿拉伯的,阿拉伯文化當中喜愛辯論、固執己見、冷靜和理性的特點,讓咖啡成了古希臘的主流葡萄酒的勁敵。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舊時的巴勒斯坦咖啡館。


在德國,一個充滿男性荷爾蒙的國度,咖啡是女人鍾愛的飲料,她們經常會在休閒時間聚會,跟姐妹一起喝咖啡閒聊,還因此有了“咖啡閒聊”和“咖啡姐妹”這樣帶有嘲諷意味的流行詞。對柏林男人來說,喝啤酒才是能以公眾場合面目示人的,但喝咖啡是一件極其隱私的事情,它只是作為一日三餐配合早餐的“藥引”。

要數最激烈的,莫過於茶與咖啡的交鋒。尤其是在等級觀念森嚴,嚴守禮儀的英國人看來,咖啡就是“黑色的喋喋不休的飲料”,咖啡點燃的是與英國國民性格不符的交談熱情,讓英國人變得喜怒形於言表,來自東亞的茶,更適合英國不善言辭,寧靜守舊的國民根性。

在法國,“咖啡“與”啟蒙“是一對同義詞。自由奔放的法國人,很快將咖啡館變成男士們宴飲、閒聊、洽商的重要場地。當時法國文豪伏爾泰就是“最顯赫的咖啡癮君子”。

咖啡對法國女人的啟蒙,就在於那句歌詞“除非這個男人答應我,把這一條寫入婚書:讓我隨心所欲地煮咖啡”。

當巴黎人發現“公眾”是“日需品”,而咖啡可幫助人們打破心牆時,咖啡自由才真正地屬於法國人。

咖啡在精神文化上,由始至終非常硬核。隨著越來越多不懂咖啡的人紛紛建起“私人咖啡種植園”,都想在咖啡金錢貿易中分一杯羹,咖啡的質量卻明顯下降了。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巴西的咖啡種植園。圖/Knase


雅各布寫到最後,衍生到巴西這個咖啡生產大國,很多消費者紛紛轉向巴西境外的其他咖啡種類,出現了所謂的“軟咖啡”,筆調越顯惋惜。雖然咖啡越喝越精緻了,但懂咖啡的人,卻寥寥無幾。

書中對咖啡最好的頌歌莫過於這句——“沒有咖啡,就沒有現代文明”。雅各布就像介紹一箇中世紀的英雄人物,如何帶著一個古老、忠誠、富有力量的靈魂激盪著全世界的前世今生。

而今生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咖啡?雅各布也沒有答案。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修仙:古代中國的修行與社會記憶》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作者: [美] 康儒博;翻譯:顧漩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19

丹藥,辟穀,仙草,隱士,蓬萊……我們都知道這些符號長期存在於東方文化中,並在不同時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囿於文化慣性,在對此習以為常的同時,我們中的大部分對其並沒有清晰的認知。

仙是什麼?仙的邏輯是如何成立的?仙為什麼能影響社會?

而本書作者剛好是脫離我們所熟悉的文化環境的美國學者,旁觀的視角,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新鮮的思考。

首先,修仙是一種顯而易見的挑戰和背叛。在父權社會裡,祭祀祖先、繁衍後嗣是不可缺少的社會儀式,換言之,這種社會追求集體的永生,一個姓氏在繁衍中永不滅亡,活著的人不僅要照顧父輩,更要照顧死去的祖先(即祭祀)。皇帝也被稱為“天子”,足見“父子關係”在當時是社會系統得以運行的核心。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北京天壇,皇帝祭天和祈禱豐收的地方。圖/pixabay


而修道者往往拋妻棄子、不養父母甚至改掉姓氏,“不孝”也就成為對修道者最嚴厲的抨擊。儘管到後期,支持修道的文本中出現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樣的描述,葛洪甚至辯解說成仙是更高級的孝道,但這並不能掩蓋修道與父系社會的內核相悖的事實。

這一點非常重要:對家族的背叛,象徵著對整個社會體系的挑戰。修道者在離家的同時,也不受皇權的制約,他們超脫於整個社會體系,是“高於凡人”的存在。

表現在行為上,修道者則精明地選取了一些特殊的意象,比如不食穀物、住在高山或遠海中。

從“社稷”這個詞就可以看出,“穀物”對社會的重要性。修道者不吃穀物,其實是強調自己已經進化到不需要這種低級的必需品,也就加深了對以農為本的社會體系的反抗。

居所方面也是如此,崑崙、蓬萊這些傳說中的仙境,都是山的形態,而山的一大特徵,就是不易耕種,遠離農業腹地。山或高或遠,還能有效地隔離人群,為修道者構建出稀有、神祕、難以企及的高等形象。

我們通常認為仙是遠離社會的,但事實上,仙也是被塑造出來的社會角色。“巫術之所以有用,是因為社會被它鼓動”,作者在序言中寫道,這本書的目的不是消解仙的神祕性,而在於闡明仙的社會基礎。

最常見的修道者的社會關係,是傳人和贊助人。要從修道者手中繼承經書和祕訣,必須要有仙根、仙緣,但這並沒有公開的標準。同時,他們用舐瘡、食糞等方式來考驗傳人,賦予痛苦意義,並讓這種痛苦成為馴服信徒的手段之一,以顯示仙術的難得和珍貴。

贊助人的角色則通常由官員或皇帝扮演,秦皇漢武就是其中典型。為了獲得信任,修道者經常宣稱自己與上古仙人私交甚篤,這大概與如今晒名人合影是一個道理。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秦始皇曾派徐福出海尋仙。圖/歌川國芳—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很多修道者似乎都在假裝修道”,至於是否有真誠的修道者,作者認為,考據這種真實性對於現在的我們是不可能的,研究他們的社會基礎更有據可依。

本書儘量立體地還原了仙在社會中的多種形象:他們背叛家族卻又能廕庇家族,用與世隔絕的方式建立世俗地位,用藐視權威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權威。他們既要保持神祕,又樂於表演奇蹟;他們用尸解、兵解的說法解釋修道者的死亡,兜售信仰與姿態。

這其中充滿矛盾,但人類活動的修辭特性,本來就是在社會與人共同的作用下呈現出來的。修道者無法解釋或直接回避的那些矛盾,也要與它的社會角色聯繫在一起看,“修辭,正是生活著的生活的一部分”。

本書中涉及大量分析模型、觀點論證,難免有艱澀之處。不妨結合我們聽慣了的那些話一起來讀:比如“天機不可洩露”,可不就是修道者解釋矛盾的萬金油嘛。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利維坦:美國捕鯨史》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作者: [美] 埃裡克·傑·多林;翻譯:馮璇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年:2019


說起最硬核的美國生活方式,一定會有人提到西部牛仔。

在遊戲《荒野大鏢客2》中,你可以稍微體會到西部牛仔的日常生活:騎最好的馬,與每一個看不順眼的人槍戰,然後背上獵槍滿世界尋找傳奇動物,在白雪茫茫的雪山裡獵殺白野牛,去煙瘴遍地的南方沼澤裡狙擊巨鱷,剝掉它們的皮毛、犄角、牙齒,製成你想要的衣服和飾物。

但這一切以及真實歷史上西部牛仔經歷過的碧血狂沙,其驚險程度和歷史意義,與東部漁民在萬里波濤裡的捕鯨活動相比都成了小打小鬧。

1620年,當那群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抵達北美洲時,他們在波士頓附近的科德角灣發現了大量鯨魚。這些懶洋洋浮在水面上的鯨魚,會在未來的200多年裡,變成一桶桶鯨油,點亮英格蘭、歐陸各國和北美殖民地的每一個城市的黑夜。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捕鯨人的故事比牛仔更傳奇。圖/Charles Sidney Raleigh


在人們拿起捕鯨叉下海捕魚之前,所有的鯨油、鯨鬚都來自於擱淺的鯨魚。為了平等地分享這些自然的饋贈,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制定了一些公約,讓擱淺鯨魚的發現者、切割者、鎮上居民、印第安人等都能夠從中獲得合理的收益。

不久之後,普利茅斯殖民地政府就盯上了這些擱淺鯨魚,頒佈法令,從每一頭鯨魚那裡徵收一木桶(約31.5加侖,摺合119升)作為管理殖民地的費用。後來更得寸進尺,企圖徵收一頭鯨魚的絕大部分鯨油,在當地居民的強烈抗議下,這個“鯨魚稅”才減為兩桶鯨油。

隨著捕鯨業的繁榮,殖民地政府的手還會越伸越長。大約在1650年,北美居民厭倦了守株待兔,登上小船,開始在沿海岸水域捕鯨。《利維坦:美國捕鯨史》講述了此後200多年的捕鯨史,無數驚險、心碎的故事貫穿其中。

作者埃裡克·傑·多林還原了早期捕鯨活動的驚險過程:

水手們搖著小船,悄悄接近鯨魚,魚叉手站在船頭舉起捕鯨叉——鐵叉上通常繫著麻繩,繩子末端栓一塊巨大浮木,也有人直接栓在船上——隨時準備出手。.......捕鯨叉插到鯨魚的一刻,暴怒的鯨魚只要揮動一下巨大的尾鰭就可能把小船拍碎,有的船員還可能被直接拍死。 更常見的情況是,鯨魚會快速遊走。......被一頭在水面上瘋狂遊動的鯨魚拖著走的經歷,被戲稱為坐上了雪橇,絕對是一種驚心動魄、隨時面臨粉身碎骨的風險,但有時無疑也是令人血脈僨張的水上歷險。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捕鯨人完成“最後一擊”,鯨魚重傷,噴氣孔噴出血霧。

如果這是一條更靈活、更凶猛的抹香鯨,它被捕鯨叉刺中後會拖著捕鯨船迅速逃走,由於速度太快,船員們必須不斷往繩子潑水,防止繩子因為摩擦而自燃,有時這些捕鯨船會被拖到數英里之外。赫爾曼·麥爾維爾小說《白鯨》的主角莫比·迪克,便是這樣的一頭抹香鯨。

捕獲的鯨魚,脂肪可以提煉成鯨油,鯨魚肉可以供歐洲人食用,鯨鬚可以變成女士的裙撐或騎士頭上的裝飾物,鯨魚肋骨可以製作椅子和籬笆,鯨魚舌頭更是頂級食材,甚至是鯨魚排洩物也被用來製作燃料。最不可思議的是,雄性抹香鯨的生殖器皮膚曾經被整件剝離下來,然後做成外套或法衣——穿上這件法衣的牧師,據說可以百毒不侵。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捕殺抹香鯨。圖/William Page


雖然捕鯨很危險,每年都有很多捕鯨人一去不返,航程也越來越長,有的捕鯨人結婚20年,在家的時間不超過3年,但巨大的收益吸引著新英格蘭的居民前赴後繼地奔赴海洋,南至墨西哥灣,北至格陵蘭島,甚至是遠東的日本海。捕鯨業最發達的時候,北美殖民地每年從英國收到匯款,50%是銷售鯨魚產品帶來的。

與此同時,英國對北美漁業的管制也越來越嚴厲,而哲學家埃德蒙·伯克口中那些“穿過了北極的極寒之地,與南方水域中的巨蛇戰鬥”的捕鯨人,顯然也不會輕易屈服。

正如本書開頭所說,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捕鯨人在現代世界建立前的探索、冒險、抗爭與建設,這是一個比捕鯨本身更令人難忘的故事。


要有多硬,才敢過他們的生活 | 硬核讀書會

如今,捕鯨時代早已結束


✎新週刊硬核讀書會出品

本期作者:孫名梓,謝秋如,胡颯莎,朱人奉

編輯:胡颯莎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