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


林散之: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


林散之

談品格:

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要多讀書。

待人以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驕戒躁。

與朋友交必能盡言,揚善改過,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與同惡也。

學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

學問不問大小,要學點東西,不要作假,要在實踐中體會,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有體會,受益。

做學問要踏實,不為虛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於應酬,要學點真東西。

不要學名於一時,要能站得住,要站幾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虛名,功夫一點沒有,虛名幾十年雲煙過去了。

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

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做學人,其目的在於運用和利人。

學人的心要沉浸於知識的深淵,保持恆溫,泰山崩於前面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有創見,不動搖,不趨時髦,不求藝外之物。別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學人還是為了做真人。

藝術家必須是專同假、醜、惡作對的真人,離開真、善、美便是水月鏡花。


林散之: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


水調歌頭 作者林散之

談門徑:

陳慎之問:“為什麼日本人寫的這麼好?”學的高,非晉唐法帖不寫,所以不俗,法乎上也。

寫字要從唐碑入手,推向魏漢;再從漢魏回到唐。

宜學六朝碑版,繼學二王,再進而入漢魏,其氣自古不俗。草書宜學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書宜學僧懷仁《集聖教序》,有步可循,自然入古不俗矣。

學近代人,學唐宋元明清字為適用。

唐宋人字,一代一面貌,各家各面貌。他們一個也不寫漢隸,因為用不上,練練筆力是可以的。但要先學楷、行。

真學問是苦練出來的,做不得假。可用淡墨汁或水多寫寫,手腕活。

要近學古之賢者,他們成名不是偶然,實有獨到之處。總之先學一家,不宜學時人,不宜學近代人。

寫字並無祕訣,否則書家之子定是大書家。事實上是很多人重複父輩,由於拓趨於保守,修養差,有形無神。

一般人習字,先正楷,再行草,而後篆隸。

先得筆力,繼則退火氣,使氣魄遒勁而純。

書法亦可以從魏晉六朝入手,先用方筆習《爨龍顏碑》,小字兼學《樂毅論》、《黃庭經》,嚴整不苟。再入唐人,寫柳公權《破邪陣》。可以多讀幾家帖,有所選擇。

聽老師講課,要以食指劃自己膝頭,使腕部靈動不僵,久之也是一門功夫。

可以寫行書練腕力,筆畫要交代清楚,一絲不苟,不能滑俗。寫張紙條子也不能馬馬虎虎,滑不可救藥。

不能見異思遷,要見一行愛一行。學好一門就不容易!懷素只以草書聞名。

東坡學顏,妙在能出,能變,他只寫行、楷;米南宮未必不會寫篆隸,但只寫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體而成名。

得古人一、二種名帖,鍥而不捨,可望成功。

涉獵過廣,一行不精,也難有成就。王夫之說:“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對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


林散之: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


自作詩 作者林散之

談工具:

舊紙。紙不獨質量好,又要陳紙,幾十年。

厚紙用墨要帶水;薄紙、皮紙要用焦墨寫。

紫毫寫不出剛字來,羊毫才寫得出來。

上海有位書法家說,他不喜歡用羊毫,更不喜歡用長毫。他真是外行話,不知古人已說過,欲想寫硬字,必用軟毫,唯軟毫才能寫硬字。可惜他不懂這個道理。

論用筆之道,笪重光專論此事,軟毫才能寫硬字,見笪重光《書筌》。

有人以短狼毫筆寫寸餘大字,這樣寫上六十年也不出功夫。

要用長鋒羊毫。

軟毫才能寫硬字,硬筆不能寫硬字,宋四家、明清大家都用軟毫。

予曾用長鋒羊毫,柔韌有彈性,杆很長,周旋餘地廣,特命名為“鶴頸”、“長頸鹿”,不意筆廠仿造甚多,用者不乏其人。

墨要古陳輕香,褪盡火氣者為上。

鬆紫微帶紫色,宜作書。

硯以端石為佳,上品者作紫馬肝色,晶瑩如玉,有眼如帶。

歙硯多青黑色,有金星、眉紋、帚紋以分次第。金星玉眼為石之結晶,沉水觀之,清晰可見。

端歙兩種硯材都在南方而盛行全國,在北方洮河硯材亦很名貴。洮河綠石綠如藍,潤如玉,絕不易得。此石產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一帶。洮河綠必是碧綠之上現蘭色,備有蕉葉筋紋最為名貴。宋代文人對洮硯推崇備至,稱讚最力。黃山谷贈張文潛詩道:“贈君洮綠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張和詩云:“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抗日戰爭時期,我得一碧桃小硯,十分可愛,因之題一絕句,銘刻其上:“小滴酸留千歲桃,大荒苦落三生石。淒涼曼倩不歸來,野色深深出寸碧。”

古硯捫之細潤,磨墨如釜中熬油,寫在紙或絹上光潤生色。其形多長方、長圓。正方形兩片相合者叫墨海。

古人藏硯,多有銘文或跋語,刻工以樸素、大方、高雅、古拙而見重藝林,小巧、匠藝、雕琢傷神,會委屈好面料。紀曉嵐銘其硯曰;“天然一石,越雕越俗。”是有感而發。


林散之: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


草書十一言聯 作者林散之

談筆法:

功夫須在用筆,畫之中間要下功夫,不看兩頭看中間,筆要能留。

握筆不可太緊,要虛靈。

右軍有四句話:平腕豎鋒,虛左實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東坡講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王右軍講執筆之法,虛左實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後。

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做作。

執筆要用力。不用力還行嗎?要虛中有力,寬處亦見力。顏魯公筆力雄厚,力透紙背,無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筆千鈞。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寫字要用勁,但不是死勁,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筆尖上……

執筆要鬆緊活用,重按輕提。

寫字要運肘,運臂,力量集中。光運腕,能把字寫壞了。腕動而臂不動,此是大病。千萬不能單運腕。

腕動而臂不動,千古無有此法。

拙從工整出。要每一筆不放鬆,盡全力寫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筆要勒出剛勁,不能軟而無力。

不要故意抖。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漲墨出來,是可以的。中間一豎要有力,圓滿,不讓勁。……寫得光潤,碑上字的毛,是剝蝕的緣故,不能學它的樣子。

寫字快了會滑,要滯澀些好。滯澀不能象清道人那樣抖。可謂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剛勁才能秀。秀,恐近於滑,故宜以緩救滑。字宜剛而能柔,乃為名手。最怕俗。

現代人有四病:尖、扁、輕、滑。古人也有尖筆的,但力量到。

枯、潤、肥、瘦都要圓。用筆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剛勁。

平,不光是像尺一樣直。曲的也平,是指運筆平,無菱角。

斷,不能太明顯,要連著,要有意無意中接得住。要在不能尖。

要能從筆法追刀法。字像刻的那樣有力。

要回鋒,回鋒氣要圓。回鋒要清楚,多寫就熟了。

屋漏痕不光是彎彎曲曲,而且要圓。牆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來有停留。握筆不可太緊太死,力要到筆尖上。

字,不看兩頭看中間,每一筆不放鬆,盡力寫之。

寫字,一定要講究筆法和墨法,要講究執筆,講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寫字時要做到指實掌虛,先懸腕而後懸肘。……

古人書法嫉尖,宜禿、宜拙,忌巧、忌纖。

古人論筆,用筆需毛,毛則氣古神清。

古人千言萬語,不外“筆墨”二字。能從筆墨上有心得,則書畫思過半矣。


林散之:碑帖看不進去的人,肯定學不進去


草書 作者林散之

談墨法:

寫字要有墨法。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濃墨少的問題。

懷素能於無墨中求筆,在枯墨中寫出潤來,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王鐸用幹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

把墨放上去,極濃與極乾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沒得墨,裡面起絲絲,枯筆感到潤。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濃墨淡。

笪重光論用墨:磨墨欲濃,破水寫之方潤。

厚紙用墨要帶水,薄紙、皮紙要用焦墨寫。

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中巧。

會用墨就圓,筆畫很細也是圓的,是中鋒。

用墨要能潤而黑。用墨用得熟不容易。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寫之則活。”熟,就是磨得很濃。然後蘸水寫,就活了。光用濃墨,把筆裹住了,甩不開。

早年聞張慄庵師說:“字之黑大方圓者為枯,而乾瘦遒挺者為潤。”誤以為是說反話,七十歲後,我才領悟看字著重精神,墨重筆圓而乏神氣,得不謂之枯耶?墨淡而筆幹,神旺氣足,一片渾茫,能不謂之潤乎?

“潤含春雨,乾裂秋風。”不可僅從形式上去判斷。

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幹潤,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墨要熟,熟中生。磨墨欲熟,破之用水則潤,惜墨如金,潑墨如瀋,路子要正,切勿邪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