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馬斯洛需求理論

而貧民窟的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吃不飽飯的。

窮真的是懶嗎?窮不是懶。

就像香港《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一個億萬富豪G2000總裁—田北辰,他去體驗做清潔工,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體驗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節目末尾他卻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就是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當生理需要都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怎麼會去想其他的呢?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馬斯洛需求理論

而貧民窟的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吃不飽飯的。

窮真的是懶嗎?窮不是懶。

就像香港《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一個億萬富豪G2000總裁—田北辰,他去體驗做清潔工,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體驗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節目末尾他卻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就是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當生理需要都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怎麼會去想其他的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那麼什麼是生理需求呢?

生理需求是:假如一個人在一個同時缺乏安全、食物、愛和尊重的環境裡面,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此時想的也只是如何才能填飽肚子,意識也是幾乎被飢餓佔據,所有的想法都是如何獲取食物,如何不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人比較少去考慮其他的需求,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只有當人從最底層的生理需要裡面解放出來,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社會化需要,比如: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等。

換而言之,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所以,不管是女博士,還是億萬富翁田北辰,他們臥底底層生活,以為會成功脫貧,會很快富裕。

但是結果卻是每天很辛苦,每天的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得更飽,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如此。

窮真的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不是,他們真的很努力了,那為什麼還是不能脫貧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擺脫現有的階層,實現跨越呢?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馬斯洛需求理論

而貧民窟的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吃不飽飯的。

窮真的是懶嗎?窮不是懶。

就像香港《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一個億萬富豪G2000總裁—田北辰,他去體驗做清潔工,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體驗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節目末尾他卻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就是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當生理需要都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怎麼會去想其他的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那麼什麼是生理需求呢?

生理需求是:假如一個人在一個同時缺乏安全、食物、愛和尊重的環境裡面,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此時想的也只是如何才能填飽肚子,意識也是幾乎被飢餓佔據,所有的想法都是如何獲取食物,如何不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人比較少去考慮其他的需求,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只有當人從最底層的生理需要裡面解放出來,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社會化需要,比如: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等。

換而言之,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所以,不管是女博士,還是億萬富翁田北辰,他們臥底底層生活,以為會成功脫貧,會很快富裕。

但是結果卻是每天很辛苦,每天的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得更飽,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如此。

窮真的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不是,他們真的很努力了,那為什麼還是不能脫貧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擺脫現有的階層,實現跨越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努力讓自己過上不為錢工作的生活

《稀缺》裡面曾提出一個心智帶寬的概念,心智帶寬就是心智容量,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一種是執行控制力。

稀缺,包括財務的稀缺,物質的稀缺,愛的稀缺,成長場景的稀缺,家人支持和欣賞的稀缺等,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就像前面富翁嘗試底層生活失敗一樣,因為物質的稀缺,他已經開始缺乏洞察和前瞻性,事實證明就算是運籌帷幄掌握的商業帝國的富翁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寬帶,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帶寬呢?

選擇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業

在《窮爸爸富爸爸》有一章特別有意思叫做“學會不為錢而工作”,他提到“富爸爸”一直在勸告年輕人在找工作時,要看能從中學到什麼,而不是隻看能賺多少錢。要仔細看看腳下的路,弄清楚自己想獲得的技能。

其實,我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不要像女博士和富翁一樣,選擇重複度高,且很快達到瓶頸的工作,我們要選擇通過積累能帶來改變和飛躍的技能。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靠單一的技能生存,大部分都是組合使用。而我們被組合的技能越多,擁有這項組合技能的人,就越少,我們競爭者就少,掙錢相對就高一些。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馬斯洛需求理論

而貧民窟的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吃不飽飯的。

窮真的是懶嗎?窮不是懶。

就像香港《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一個億萬富豪G2000總裁—田北辰,他去體驗做清潔工,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體驗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節目末尾他卻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就是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當生理需要都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怎麼會去想其他的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那麼什麼是生理需求呢?

生理需求是:假如一個人在一個同時缺乏安全、食物、愛和尊重的環境裡面,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此時想的也只是如何才能填飽肚子,意識也是幾乎被飢餓佔據,所有的想法都是如何獲取食物,如何不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人比較少去考慮其他的需求,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只有當人從最底層的生理需要裡面解放出來,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社會化需要,比如: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等。

換而言之,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所以,不管是女博士,還是億萬富翁田北辰,他們臥底底層生活,以為會成功脫貧,會很快富裕。

但是結果卻是每天很辛苦,每天的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得更飽,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如此。

窮真的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不是,他們真的很努力了,那為什麼還是不能脫貧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擺脫現有的階層,實現跨越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努力讓自己過上不為錢工作的生活

《稀缺》裡面曾提出一個心智帶寬的概念,心智帶寬就是心智容量,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一種是執行控制力。

稀缺,包括財務的稀缺,物質的稀缺,愛的稀缺,成長場景的稀缺,家人支持和欣賞的稀缺等,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就像前面富翁嘗試底層生活失敗一樣,因為物質的稀缺,他已經開始缺乏洞察和前瞻性,事實證明就算是運籌帷幄掌握的商業帝國的富翁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寬帶,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帶寬呢?

選擇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業

在《窮爸爸富爸爸》有一章特別有意思叫做“學會不為錢而工作”,他提到“富爸爸”一直在勸告年輕人在找工作時,要看能從中學到什麼,而不是隻看能賺多少錢。要仔細看看腳下的路,弄清楚自己想獲得的技能。

其實,我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不要像女博士和富翁一樣,選擇重複度高,且很快達到瓶頸的工作,我們要選擇通過積累能帶來改變和飛躍的技能。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靠單一的技能生存,大部分都是組合使用。而我們被組合的技能越多,擁有這項組合技能的人,就越少,我們競爭者就少,掙錢相對就高一些。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女博士做的清潔工、服務員,甚至是銷售都是積累程度低,且無法接觸到更多層級的人的。

同時工作的單一和身邊工作環境的因素,會使自己的心智模式耗在裡面,很難思考去突破,怎麼走出去。

舉個例子,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隨父母逃往香港,投靠舅父,不久後父親因病去世。

李嘉誠身為長子,為了養家餬口,輟學先在一家鐘錶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表現優秀,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馬斯洛需求理論

而貧民窟的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吃不飽飯的。

窮真的是懶嗎?窮不是懶。

就像香港《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一個億萬富豪G2000總裁—田北辰,他去體驗做清潔工,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體驗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節目末尾他卻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就是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當生理需要都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怎麼會去想其他的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那麼什麼是生理需求呢?

生理需求是:假如一個人在一個同時缺乏安全、食物、愛和尊重的環境裡面,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此時想的也只是如何才能填飽肚子,意識也是幾乎被飢餓佔據,所有的想法都是如何獲取食物,如何不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人比較少去考慮其他的需求,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只有當人從最底層的生理需要裡面解放出來,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社會化需要,比如: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等。

換而言之,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所以,不管是女博士,還是億萬富翁田北辰,他們臥底底層生活,以為會成功脫貧,會很快富裕。

但是結果卻是每天很辛苦,每天的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得更飽,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如此。

窮真的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不是,他們真的很努力了,那為什麼還是不能脫貧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擺脫現有的階層,實現跨越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努力讓自己過上不為錢工作的生活

《稀缺》裡面曾提出一個心智帶寬的概念,心智帶寬就是心智容量,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一種是執行控制力。

稀缺,包括財務的稀缺,物質的稀缺,愛的稀缺,成長場景的稀缺,家人支持和欣賞的稀缺等,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就像前面富翁嘗試底層生活失敗一樣,因為物質的稀缺,他已經開始缺乏洞察和前瞻性,事實證明就算是運籌帷幄掌握的商業帝國的富翁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寬帶,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帶寬呢?

選擇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業

在《窮爸爸富爸爸》有一章特別有意思叫做“學會不為錢而工作”,他提到“富爸爸”一直在勸告年輕人在找工作時,要看能從中學到什麼,而不是隻看能賺多少錢。要仔細看看腳下的路,弄清楚自己想獲得的技能。

其實,我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不要像女博士和富翁一樣,選擇重複度高,且很快達到瓶頸的工作,我們要選擇通過積累能帶來改變和飛躍的技能。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靠單一的技能生存,大部分都是組合使用。而我們被組合的技能越多,擁有這項組合技能的人,就越少,我們競爭者就少,掙錢相對就高一些。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女博士做的清潔工、服務員,甚至是銷售都是積累程度低,且無法接觸到更多層級的人的。

同時工作的單一和身邊工作環境的因素,會使自己的心智模式耗在裡面,很難思考去突破,怎麼走出去。

舉個例子,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隨父母逃往香港,投靠舅父,不久後父親因病去世。

李嘉誠身為長子,為了養家餬口,輟學先在一家鐘錶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表現優秀,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這就是香港首富的發家第一桶金,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同樣適用,李嘉誠做銷售時,掌握瞭如何推銷產品和包裝產品的技能。

而在做總經理時,又掌握了人員管理、市場調查、市場營銷等技能,這並不是單一的技能,合是技能的組合,使他越走越遠。

所以,在社會上當你擁有相關技能組合得越多的時候,你的時間就越值錢。

你就可以通過縮短上班時間,來賺到以前同樣多的錢,那剩下的時間,就有時間去學習成長和享受生活,從此讓自己的生活突破走上另外一個層級。

定位:如何讓自己在潛在顧客心智中與眾不同,使自己更多機會

被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的書—《定位—爭奪用戶心智的戰爭》,說到:把自己當做一個產品,去營銷自己。

而定位的最新含義就是:如何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而我們為了讓自己能突破現有的狀態,也要定位自己,給自己一個在職場和能力上特別的標籤。

而我們想要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首先要給自己定位。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長遠,將自己作為一個產品去打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特點是什麼?能創造的利益點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曾說:你的天賦與世界需求的交匯處,就是你的使命所在。

舉個例子,我初中同學雖然學習成績不好,但是擅長跳舞,在學校期間就是放學就自己去社團練習跳舞。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馬斯洛需求理論

而貧民窟的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吃不飽飯的。

窮真的是懶嗎?窮不是懶。

就像香港《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一個億萬富豪G2000總裁—田北辰,他去體驗做清潔工,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體驗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節目末尾他卻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就是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當生理需要都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怎麼會去想其他的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那麼什麼是生理需求呢?

生理需求是:假如一個人在一個同時缺乏安全、食物、愛和尊重的環境裡面,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此時想的也只是如何才能填飽肚子,意識也是幾乎被飢餓佔據,所有的想法都是如何獲取食物,如何不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人比較少去考慮其他的需求,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只有當人從最底層的生理需要裡面解放出來,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社會化需要,比如: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等。

換而言之,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所以,不管是女博士,還是億萬富翁田北辰,他們臥底底層生活,以為會成功脫貧,會很快富裕。

但是結果卻是每天很辛苦,每天的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得更飽,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如此。

窮真的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不是,他們真的很努力了,那為什麼還是不能脫貧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擺脫現有的階層,實現跨越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努力讓自己過上不為錢工作的生活

《稀缺》裡面曾提出一個心智帶寬的概念,心智帶寬就是心智容量,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一種是執行控制力。

稀缺,包括財務的稀缺,物質的稀缺,愛的稀缺,成長場景的稀缺,家人支持和欣賞的稀缺等,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就像前面富翁嘗試底層生活失敗一樣,因為物質的稀缺,他已經開始缺乏洞察和前瞻性,事實證明就算是運籌帷幄掌握的商業帝國的富翁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寬帶,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帶寬呢?

選擇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業

在《窮爸爸富爸爸》有一章特別有意思叫做“學會不為錢而工作”,他提到“富爸爸”一直在勸告年輕人在找工作時,要看能從中學到什麼,而不是隻看能賺多少錢。要仔細看看腳下的路,弄清楚自己想獲得的技能。

其實,我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不要像女博士和富翁一樣,選擇重複度高,且很快達到瓶頸的工作,我們要選擇通過積累能帶來改變和飛躍的技能。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靠單一的技能生存,大部分都是組合使用。而我們被組合的技能越多,擁有這項組合技能的人,就越少,我們競爭者就少,掙錢相對就高一些。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女博士做的清潔工、服務員,甚至是銷售都是積累程度低,且無法接觸到更多層級的人的。

同時工作的單一和身邊工作環境的因素,會使自己的心智模式耗在裡面,很難思考去突破,怎麼走出去。

舉個例子,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隨父母逃往香港,投靠舅父,不久後父親因病去世。

李嘉誠身為長子,為了養家餬口,輟學先在一家鐘錶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表現優秀,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這就是香港首富的發家第一桶金,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同樣適用,李嘉誠做銷售時,掌握瞭如何推銷產品和包裝產品的技能。

而在做總經理時,又掌握了人員管理、市場調查、市場營銷等技能,這並不是單一的技能,合是技能的組合,使他越走越遠。

所以,在社會上當你擁有相關技能組合得越多的時候,你的時間就越值錢。

你就可以通過縮短上班時間,來賺到以前同樣多的錢,那剩下的時間,就有時間去學習成長和享受生活,從此讓自己的生活突破走上另外一個層級。

定位:如何讓自己在潛在顧客心智中與眾不同,使自己更多機會

被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的書—《定位—爭奪用戶心智的戰爭》,說到:把自己當做一個產品,去營銷自己。

而定位的最新含義就是:如何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而我們為了讓自己能突破現有的狀態,也要定位自己,給自己一個在職場和能力上特別的標籤。

而我們想要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首先要給自己定位。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長遠,將自己作為一個產品去打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特點是什麼?能創造的利益點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曾說:你的天賦與世界需求的交匯處,就是你的使命所在。

舉個例子,我初中同學雖然學習成績不好,但是擅長跳舞,在學校期間就是放學就自己去社團練習跳舞。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他高中輟學就去工廠上班了,在工作第三年的時候,流行街舞選秀,他把握住機會,去參加了比賽獲得第五名,被當時的街舞工作室看上,於是去做了簽約舞者。

從當時工廠每天上班10個小時只有4000左右,但現在底薪8000,每個月還有2000績效,生活質量明顯上升了很多。

這就是他抓住了市場的需求和自己的天賦所在的機會,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所以,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天賦和市場需要相結合,給自己組合定位。就像我跳舞的朋友一樣,只要堅持你懂自己想要什麼,同時進行市場調查之後,市場需要這個技能,那我們就可以去做。

即使我們現在的生活處境不好,不代表我們的人生會一直如此,只要我們相信,並且堅持,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的。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馬斯洛需求理論

而貧民窟的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吃不飽飯的。

窮真的是懶嗎?窮不是懶。

就像香港《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一個億萬富豪G2000總裁—田北辰,他去體驗做清潔工,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體驗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節目末尾他卻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就是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當生理需要都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怎麼會去想其他的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那麼什麼是生理需求呢?

生理需求是:假如一個人在一個同時缺乏安全、食物、愛和尊重的環境裡面,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此時想的也只是如何才能填飽肚子,意識也是幾乎被飢餓佔據,所有的想法都是如何獲取食物,如何不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人比較少去考慮其他的需求,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只有當人從最底層的生理需要裡面解放出來,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社會化需要,比如: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等。

換而言之,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所以,不管是女博士,還是億萬富翁田北辰,他們臥底底層生活,以為會成功脫貧,會很快富裕。

但是結果卻是每天很辛苦,每天的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得更飽,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如此。

窮真的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不是,他們真的很努力了,那為什麼還是不能脫貧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擺脫現有的階層,實現跨越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努力讓自己過上不為錢工作的生活

《稀缺》裡面曾提出一個心智帶寬的概念,心智帶寬就是心智容量,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一種是執行控制力。

稀缺,包括財務的稀缺,物質的稀缺,愛的稀缺,成長場景的稀缺,家人支持和欣賞的稀缺等,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就像前面富翁嘗試底層生活失敗一樣,因為物質的稀缺,他已經開始缺乏洞察和前瞻性,事實證明就算是運籌帷幄掌握的商業帝國的富翁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寬帶,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帶寬呢?

選擇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業

在《窮爸爸富爸爸》有一章特別有意思叫做“學會不為錢而工作”,他提到“富爸爸”一直在勸告年輕人在找工作時,要看能從中學到什麼,而不是隻看能賺多少錢。要仔細看看腳下的路,弄清楚自己想獲得的技能。

其實,我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不要像女博士和富翁一樣,選擇重複度高,且很快達到瓶頸的工作,我們要選擇通過積累能帶來改變和飛躍的技能。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靠單一的技能生存,大部分都是組合使用。而我們被組合的技能越多,擁有這項組合技能的人,就越少,我們競爭者就少,掙錢相對就高一些。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女博士做的清潔工、服務員,甚至是銷售都是積累程度低,且無法接觸到更多層級的人的。

同時工作的單一和身邊工作環境的因素,會使自己的心智模式耗在裡面,很難思考去突破,怎麼走出去。

舉個例子,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隨父母逃往香港,投靠舅父,不久後父親因病去世。

李嘉誠身為長子,為了養家餬口,輟學先在一家鐘錶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表現優秀,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這就是香港首富的發家第一桶金,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同樣適用,李嘉誠做銷售時,掌握瞭如何推銷產品和包裝產品的技能。

而在做總經理時,又掌握了人員管理、市場調查、市場營銷等技能,這並不是單一的技能,合是技能的組合,使他越走越遠。

所以,在社會上當你擁有相關技能組合得越多的時候,你的時間就越值錢。

你就可以通過縮短上班時間,來賺到以前同樣多的錢,那剩下的時間,就有時間去學習成長和享受生活,從此讓自己的生活突破走上另外一個層級。

定位:如何讓自己在潛在顧客心智中與眾不同,使自己更多機會

被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的書—《定位—爭奪用戶心智的戰爭》,說到:把自己當做一個產品,去營銷自己。

而定位的最新含義就是:如何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而我們為了讓自己能突破現有的狀態,也要定位自己,給自己一個在職場和能力上特別的標籤。

而我們想要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首先要給自己定位。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長遠,將自己作為一個產品去打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特點是什麼?能創造的利益點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曾說:你的天賦與世界需求的交匯處,就是你的使命所在。

舉個例子,我初中同學雖然學習成績不好,但是擅長跳舞,在學校期間就是放學就自己去社團練習跳舞。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他高中輟學就去工廠上班了,在工作第三年的時候,流行街舞選秀,他把握住機會,去參加了比賽獲得第五名,被當時的街舞工作室看上,於是去做了簽約舞者。

從當時工廠每天上班10個小時只有4000左右,但現在底薪8000,每個月還有2000績效,生活質量明顯上升了很多。

這就是他抓住了市場的需求和自己的天賦所在的機會,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所以,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天賦和市場需要相結合,給自己組合定位。就像我跳舞的朋友一樣,只要堅持你懂自己想要什麼,同時進行市場調查之後,市場需要這個技能,那我們就可以去做。

即使我們現在的生活處境不好,不代表我們的人生會一直如此,只要我們相信,並且堅持,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的。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而前面的富翁和博士感覺絕望,是因為他們從未在社會的底層呆過,同時他們嘗試的時間也短,實驗不足以具有說服力。

只要堅持,時間的複利會告訴我們,我們越來越近了。

運用SCQ界定問題的程度去解決

《金字塔原理》裡說:判斷問題(Q)是否存在,通常是要看經過努力得到的結果(R1),與希望得到的結果(R2)之間是否有差距。

Q是問題,即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R1是我們的現狀,R2是理想生活。

而這個現在的問題就是生活質量不高,現狀是每天疲於生存,理想生活是不用擔心溫飽,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SCQ就是:,在現有的情況背景下(S),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的差距就是衝突(C),那麼如何才能改變生活(Q)呢?

這時候就可以運用金字塔原理,或者樹狀圖,從背景去分析問題往下找答案,像樹那樣去發撒原因和分析的結果。

從一個點發散成多個點,然後形成樹狀圖的方法,當你列到列不出來的時候,這些就是你目前的思維中,所有的可能方法。

"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為了證明窮的根源是:懶

有位名叫芭芭拉·艾瑞克的女博士,是一個大學教授、暢銷書作家,和大多數的精英一樣認為:窮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懶——懶得動手、懶得動腦。

於是她臥底貧民窟,想看看窮人是如何自甘墮落的。經過喬裝打扮後,女博士變成了一個離異、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廉價勞動力。

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女博士格外自信:“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

結果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她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做服務員、清潔工還是銷售,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業內薪資最高的。

到最後女博士絕望發現,“如果你在底層,就算忙到吐血,依舊翻不了身。”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導致貧窮的原因真的是懶嗎?為什麼會一直窮呢?

這些可憐的人貧窮,吃不飽,每天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需要沒有滿足,所以才沒有時間去想理想、情懷,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賺錢填飽肚子。

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馬斯洛需求理論

而貧民窟的人,還在溫飽線掙扎,吃不飽飯的。

窮真的是懶嗎?窮不是懶。

就像香港《窮富翁大作戰》裡面有一個億萬富豪G2000總裁—田北辰,他去體驗做清潔工,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體驗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節目末尾他卻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這就是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當生理需要都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怎麼會去想其他的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那麼什麼是生理需求呢?

生理需求是:假如一個人在一個同時缺乏安全、食物、愛和尊重的環境裡面,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此時想的也只是如何才能填飽肚子,意識也是幾乎被飢餓佔據,所有的想法都是如何獲取食物,如何不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人比較少去考慮其他的需求,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只有當人從最底層的生理需要裡面解放出來,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社會化需要,比如: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等。

換而言之,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所以,不管是女博士,還是億萬富翁田北辰,他們臥底底層生活,以為會成功脫貧,會很快富裕。

但是結果卻是每天很辛苦,每天的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得更飽,就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如此。

窮真的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不是,他們真的很努力了,那為什麼還是不能脫貧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擺脫現有的階層,實現跨越呢?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努力讓自己過上不為錢工作的生活

《稀缺》裡面曾提出一個心智帶寬的概念,心智帶寬就是心智容量,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一種是執行控制力。

稀缺,包括財務的稀缺,物質的稀缺,愛的稀缺,成長場景的稀缺,家人支持和欣賞的稀缺等,會降低所有這些帶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就像前面富翁嘗試底層生活失敗一樣,因為物質的稀缺,他已經開始缺乏洞察和前瞻性,事實證明就算是運籌帷幄掌握的商業帝國的富翁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寬帶,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帶寬呢?

選擇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業

在《窮爸爸富爸爸》有一章特別有意思叫做“學會不為錢而工作”,他提到“富爸爸”一直在勸告年輕人在找工作時,要看能從中學到什麼,而不是隻看能賺多少錢。要仔細看看腳下的路,弄清楚自己想獲得的技能。

其實,我們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不要像女博士和富翁一樣,選擇重複度高,且很快達到瓶頸的工作,我們要選擇通過積累能帶來改變和飛躍的技能。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靠單一的技能生存,大部分都是組合使用。而我們被組合的技能越多,擁有這項組合技能的人,就越少,我們競爭者就少,掙錢相對就高一些。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女博士做的清潔工、服務員,甚至是銷售都是積累程度低,且無法接觸到更多層級的人的。

同時工作的單一和身邊工作環境的因素,會使自己的心智模式耗在裡面,很難思考去突破,怎麼走出去。

舉個例子,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隨父母逃往香港,投靠舅父,不久後父親因病去世。

李嘉誠身為長子,為了養家餬口,輟學先在一家鐘錶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表現優秀,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這就是香港首富的發家第一桶金,在我們普通人身上同樣適用,李嘉誠做銷售時,掌握瞭如何推銷產品和包裝產品的技能。

而在做總經理時,又掌握了人員管理、市場調查、市場營銷等技能,這並不是單一的技能,合是技能的組合,使他越走越遠。

所以,在社會上當你擁有相關技能組合得越多的時候,你的時間就越值錢。

你就可以通過縮短上班時間,來賺到以前同樣多的錢,那剩下的時間,就有時間去學習成長和享受生活,從此讓自己的生活突破走上另外一個層級。

定位:如何讓自己在潛在顧客心智中與眾不同,使自己更多機會

被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的書—《定位—爭奪用戶心智的戰爭》,說到:把自己當做一個產品,去營銷自己。

而定位的最新含義就是:如何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而我們為了讓自己能突破現有的狀態,也要定位自己,給自己一個在職場和能力上特別的標籤。

而我們想要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首先要給自己定位。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長遠,將自己作為一個產品去打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特點是什麼?能創造的利益點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曾說:你的天賦與世界需求的交匯處,就是你的使命所在。

舉個例子,我初中同學雖然學習成績不好,但是擅長跳舞,在學校期間就是放學就自己去社團練習跳舞。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他高中輟學就去工廠上班了,在工作第三年的時候,流行街舞選秀,他把握住機會,去參加了比賽獲得第五名,被當時的街舞工作室看上,於是去做了簽約舞者。

從當時工廠每天上班10個小時只有4000左右,但現在底薪8000,每個月還有2000績效,生活質量明顯上升了很多。

這就是他抓住了市場的需求和自己的天賦所在的機會,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所以,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天賦和市場需要相結合,給自己組合定位。就像我跳舞的朋友一樣,只要堅持你懂自己想要什麼,同時進行市場調查之後,市場需要這個技能,那我們就可以去做。

即使我們現在的生活處境不好,不代表我們的人生會一直如此,只要我們相信,並且堅持,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的。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而前面的富翁和博士感覺絕望,是因為他們從未在社會的底層呆過,同時他們嘗試的時間也短,實驗不足以具有說服力。

只要堅持,時間的複利會告訴我們,我們越來越近了。

運用SCQ界定問題的程度去解決

《金字塔原理》裡說:判斷問題(Q)是否存在,通常是要看經過努力得到的結果(R1),與希望得到的結果(R2)之間是否有差距。

Q是問題,即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R1是我們的現狀,R2是理想生活。

而這個現在的問題就是生活質量不高,現狀是每天疲於生存,理想生活是不用擔心溫飽,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SCQ就是:,在現有的情況背景下(S),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的差距就是衝突(C),那麼如何才能改變生活(Q)呢?

這時候就可以運用金字塔原理,或者樹狀圖,從背景去分析問題往下找答案,像樹那樣去發撒原因和分析的結果。

從一個點發散成多個點,然後形成樹狀圖的方法,當你列到列不出來的時候,這些就是你目前的思維中,所有的可能方法。

女博士臥底貧民窟,億萬富豪做清潔工頓悟:窮的不是懶,是懶得想

樹狀圖

在這些方法中,找1—2個去聚焦的攻克它,不要貪多,在初期以精為主。在我們積累了啟動資金的時候,在去做其他的,可以想象的更多的事情。

比如:我們的女博士案例,背景(S)是想嘗試從底層生活的突破,衝突(C)是工作時間太長而薪酬低,只能保持溫飽,那麼要解決的問題(Q)就是:如何增加時薪從而減少工作量,有更多的時間去感受生活和學習等。

我們利用SCQ界定的問題的方法找到這些條件之後,就可以想辦法,什麼工作是時薪高的?需要什麼技能?我要怎麼做才能完成?

然後通過樹狀圖去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分析,就能一層一層的得到答案,通過答案最後制定計劃,然後,一天一個腳印的執行,時間會告訴你你做的方向對不對。

最後,總結一下三個方法:

選擇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業

定位:如何在潛在顧客心智中與眾不同

運用SCQ界定問題的程度去解決

貧窮和糟糕的現狀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安於現狀,渾渾噩噩的度過一生。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每天改變一點點,時間的複利,會在若干年後,引發“蝴蝶效應”,讓你對生活的量變,產生質變,最後真正的得到理想的生活。


我是@多多職場說,4年管理經驗,曾任上市公司主管,90後互聯網人,專注職場,個人成長,2019帶職場躍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