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
"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李賀的詩集,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他的這些詩,大多帶有一種抑鬱的情調,有的詩,甚至還顯出了一股濃重的“鬼氣”。於是興之所致,將其二百四十三首(包括集外二十一首)詩中明確說到鬼的,逐一抄錄,共得十六首,這還不包括那些帶有一些“鬼氣”的篇什。這些直接寫鬼的詩不多,只佔了百分之六多一點的比重。所以,人謂李賀“鬼才”,固然與其鬼詩有關,但卻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在詩中寫到了鬼。他的詩歌“骨重神寒”,造語奇詭,頗得鬼斧神工之妙,才是被人稱為“鬼才”的根本原因。“骨重神寒”一語,出自李賀的《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仁剪秋水”。在一本名為《李賀研究》(張宗福著)的書中就說:“‘骨重神寒’……有效地概括了李賀詩歌的審美特徵。”

其實,在歷史上,小說、戲劇、散文作品中言及鬼神者不在少數,有名的,如《洛神賦》、《搜神記》、唐宋傳奇、《牡丹亭》、“三言二拍”、《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等,皆涉鬼神,但能在詩歌裡營造出這樣一種濃重的“鬼氣”者,則非李賀莫屬。

何為“鬼氣”?“鬼氣”亦作“鬼炁”,但這個“炁”字雖然讀音為“氣”,但詞義卻並不相同。此“炁”乃為道教用語,指的是元氣,也就是維持人生命最基本的能量與生理機能。我們以“鬼氣”指論李賀的詩歌,雖然和他一部分詩中直接寫到了鬼神有關,但卻不能說所有寫到鬼神的作品都會有這種“鬼氣”。曹植的洛水女神宓妃、孔尚任筆下的杜麗娘,我們從她們身上感受到的,無疑都是“人氣”與“生氣”,是美好與溫暖,並無一點“鬼氣”,整個作品更是體會不到那種“骨重神寒”的意味。所以說,在文學鑑賞中使用“鬼氣”一語,顯然是一個審美的意涵,它所指的,就是李賀詩歌中的幽、靈、奇、冷這樣一些藝術特徵。我們完全可以說,李賀那些帶有“鬼氣”的作品,在古代詩歌史上是獨樹一幟的,清代陳廷焯在其《白雨齋詩話》中甚至說“仙詞不如鬼詞”。此語或許有失偏頗,但李賀那些氤氳著“鬼氣”的詩句,的確引人入勝,以至流傳千古,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固然得益於李賀詩歌巧妙的構思,奇特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與他詩歌語言“鬼斧精鐫”,在藝術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李賀的詩集,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他的這些詩,大多帶有一種抑鬱的情調,有的詩,甚至還顯出了一股濃重的“鬼氣”。於是興之所致,將其二百四十三首(包括集外二十一首)詩中明確說到鬼的,逐一抄錄,共得十六首,這還不包括那些帶有一些“鬼氣”的篇什。這些直接寫鬼的詩不多,只佔了百分之六多一點的比重。所以,人謂李賀“鬼才”,固然與其鬼詩有關,但卻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在詩中寫到了鬼。他的詩歌“骨重神寒”,造語奇詭,頗得鬼斧神工之妙,才是被人稱為“鬼才”的根本原因。“骨重神寒”一語,出自李賀的《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仁剪秋水”。在一本名為《李賀研究》(張宗福著)的書中就說:“‘骨重神寒’……有效地概括了李賀詩歌的審美特徵。”

其實,在歷史上,小說、戲劇、散文作品中言及鬼神者不在少數,有名的,如《洛神賦》、《搜神記》、唐宋傳奇、《牡丹亭》、“三言二拍”、《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等,皆涉鬼神,但能在詩歌裡營造出這樣一種濃重的“鬼氣”者,則非李賀莫屬。

何為“鬼氣”?“鬼氣”亦作“鬼炁”,但這個“炁”字雖然讀音為“氣”,但詞義卻並不相同。此“炁”乃為道教用語,指的是元氣,也就是維持人生命最基本的能量與生理機能。我們以“鬼氣”指論李賀的詩歌,雖然和他一部分詩中直接寫到了鬼神有關,但卻不能說所有寫到鬼神的作品都會有這種“鬼氣”。曹植的洛水女神宓妃、孔尚任筆下的杜麗娘,我們從她們身上感受到的,無疑都是“人氣”與“生氣”,是美好與溫暖,並無一點“鬼氣”,整個作品更是體會不到那種“骨重神寒”的意味。所以說,在文學鑑賞中使用“鬼氣”一語,顯然是一個審美的意涵,它所指的,就是李賀詩歌中的幽、靈、奇、冷這樣一些藝術特徵。我們完全可以說,李賀那些帶有“鬼氣”的作品,在古代詩歌史上是獨樹一幟的,清代陳廷焯在其《白雨齋詩話》中甚至說“仙詞不如鬼詞”。此語或許有失偏頗,但李賀那些氤氳著“鬼氣”的詩句,的確引人入勝,以至流傳千古,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固然得益於李賀詩歌巧妙的構思,奇特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與他詩歌語言“鬼斧精鐫”,在藝術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那麼,李賀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他渲染了鬼怪的青面獠牙,還是他描寫了鬼怪吃人肝、喝人血呢?顯然並非如此。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且來看他那首著名的“鬼詩”《蘇小小墓》。此詩以景開篇,以景作結,這種結構特點與一般詩歌並無二致,但讀起來,我們的感受卻大為不同。甫一開篇,猶如推出一個特寫鏡頭,詩人為我們展開了這樣一幅畫面:“幽蘭露,如啼眼”——畫面上,蘭草幽寒,露珠閃動,那是蘇小小一雙幽怨的淚眼。“鬼”未現身,先在幽暗的蘭葉間現出了一雙淚眼來。這樣的起筆,實在令人驚詫,也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們。很快,墓中的女主現身了。她草作茵褥,鬆作傘蓋,風為其裳,水為其珮,纖塵不染,清雅豔麗,一看便非塵世俗女。接著,鏡頭推移,我們看見,一輛油壁車,靜靜地等待在落日的餘暉裡。在此,作者捨棄了對其它景物的描繪,單讓我們去看那輛作為出行之用的油壁車。作者這裡用了一個“待”字,讓那輛車子一下靜止在了那裡,畫面一下定格了。周圍更是一片死寂。同是這個“待”字,也讓我們從中體會出主人公的無助、孤單、淒涼——本應是“妾乘油壁車,郞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可現在呢?“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有情人天各一方,陰陽兩隔。而此時的蘇小小,依然還在痴痴的盼望著那場永不可能的幽會。她哀怨?幽憤?作者並不明示,只將鏡頭對準了一支翠色的燭火——它綠瑩瑩的,無聲地燃燒著。然後,鏡頭漸漸拉高拉遠,於是在我們眼裡,就只有西陵下漫天的悽風冷雨了。那個形單影隻、精心妝扮的蘇小小,也許一直在墳前等待著,也許,隨著黑夜將盡已黯然隱沒了身形……全詩意味雋永,感人至深。讀這首詩,我們絲毫不覺得蘇小小恐怖駭人,甚至不覺得她是鬼,反而為她的孤苦伶仃嘆惋不止。在這首詩中,人物是惹人愛憐的,倒是墳墓周圍的那些景物,顯得有些怪異,有些陰冷,雖靜寂,卻讓人驚懼,有光亮,仍叫人意寒。正因如此,蘇小小的形象與外部的環境,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反差,收到了異乎尋常的藝術效果。所以我們說,李賀詩中的“鬼氣”,並不是因為他詩中的鬼魂青面獠牙,而是那些奇情怪象讓人訝異。李賀的鬼詩,多半都將環境設置在墓園、墳頭,或者在詩中直接出現棺木、屍骨、鬼火、紙錢等等意象,以增加“鬼氣”的氛圍。但是,僅靠出現這些景物,在詩中是不是就一定能夠營造出這種“鬼氣”來呢?顯然不是的,它還必須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創造出典型的藝術境界,具有深邃的思想意涵,才能夠攝人心魄,讓人吟詠再三,而這,正是李賀詩歌的魅力所在。

"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李賀的詩集,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他的這些詩,大多帶有一種抑鬱的情調,有的詩,甚至還顯出了一股濃重的“鬼氣”。於是興之所致,將其二百四十三首(包括集外二十一首)詩中明確說到鬼的,逐一抄錄,共得十六首,這還不包括那些帶有一些“鬼氣”的篇什。這些直接寫鬼的詩不多,只佔了百分之六多一點的比重。所以,人謂李賀“鬼才”,固然與其鬼詩有關,但卻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在詩中寫到了鬼。他的詩歌“骨重神寒”,造語奇詭,頗得鬼斧神工之妙,才是被人稱為“鬼才”的根本原因。“骨重神寒”一語,出自李賀的《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仁剪秋水”。在一本名為《李賀研究》(張宗福著)的書中就說:“‘骨重神寒’……有效地概括了李賀詩歌的審美特徵。”

其實,在歷史上,小說、戲劇、散文作品中言及鬼神者不在少數,有名的,如《洛神賦》、《搜神記》、唐宋傳奇、《牡丹亭》、“三言二拍”、《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等,皆涉鬼神,但能在詩歌裡營造出這樣一種濃重的“鬼氣”者,則非李賀莫屬。

何為“鬼氣”?“鬼氣”亦作“鬼炁”,但這個“炁”字雖然讀音為“氣”,但詞義卻並不相同。此“炁”乃為道教用語,指的是元氣,也就是維持人生命最基本的能量與生理機能。我們以“鬼氣”指論李賀的詩歌,雖然和他一部分詩中直接寫到了鬼神有關,但卻不能說所有寫到鬼神的作品都會有這種“鬼氣”。曹植的洛水女神宓妃、孔尚任筆下的杜麗娘,我們從她們身上感受到的,無疑都是“人氣”與“生氣”,是美好與溫暖,並無一點“鬼氣”,整個作品更是體會不到那種“骨重神寒”的意味。所以說,在文學鑑賞中使用“鬼氣”一語,顯然是一個審美的意涵,它所指的,就是李賀詩歌中的幽、靈、奇、冷這樣一些藝術特徵。我們完全可以說,李賀那些帶有“鬼氣”的作品,在古代詩歌史上是獨樹一幟的,清代陳廷焯在其《白雨齋詩話》中甚至說“仙詞不如鬼詞”。此語或許有失偏頗,但李賀那些氤氳著“鬼氣”的詩句,的確引人入勝,以至流傳千古,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固然得益於李賀詩歌巧妙的構思,奇特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與他詩歌語言“鬼斧精鐫”,在藝術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那麼,李賀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他渲染了鬼怪的青面獠牙,還是他描寫了鬼怪吃人肝、喝人血呢?顯然並非如此。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且來看他那首著名的“鬼詩”《蘇小小墓》。此詩以景開篇,以景作結,這種結構特點與一般詩歌並無二致,但讀起來,我們的感受卻大為不同。甫一開篇,猶如推出一個特寫鏡頭,詩人為我們展開了這樣一幅畫面:“幽蘭露,如啼眼”——畫面上,蘭草幽寒,露珠閃動,那是蘇小小一雙幽怨的淚眼。“鬼”未現身,先在幽暗的蘭葉間現出了一雙淚眼來。這樣的起筆,實在令人驚詫,也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們。很快,墓中的女主現身了。她草作茵褥,鬆作傘蓋,風為其裳,水為其珮,纖塵不染,清雅豔麗,一看便非塵世俗女。接著,鏡頭推移,我們看見,一輛油壁車,靜靜地等待在落日的餘暉裡。在此,作者捨棄了對其它景物的描繪,單讓我們去看那輛作為出行之用的油壁車。作者這裡用了一個“待”字,讓那輛車子一下靜止在了那裡,畫面一下定格了。周圍更是一片死寂。同是這個“待”字,也讓我們從中體會出主人公的無助、孤單、淒涼——本應是“妾乘油壁車,郞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可現在呢?“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有情人天各一方,陰陽兩隔。而此時的蘇小小,依然還在痴痴的盼望著那場永不可能的幽會。她哀怨?幽憤?作者並不明示,只將鏡頭對準了一支翠色的燭火——它綠瑩瑩的,無聲地燃燒著。然後,鏡頭漸漸拉高拉遠,於是在我們眼裡,就只有西陵下漫天的悽風冷雨了。那個形單影隻、精心妝扮的蘇小小,也許一直在墳前等待著,也許,隨著黑夜將盡已黯然隱沒了身形……全詩意味雋永,感人至深。讀這首詩,我們絲毫不覺得蘇小小恐怖駭人,甚至不覺得她是鬼,反而為她的孤苦伶仃嘆惋不止。在這首詩中,人物是惹人愛憐的,倒是墳墓周圍的那些景物,顯得有些怪異,有些陰冷,雖靜寂,卻讓人驚懼,有光亮,仍叫人意寒。正因如此,蘇小小的形象與外部的環境,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反差,收到了異乎尋常的藝術效果。所以我們說,李賀詩中的“鬼氣”,並不是因為他詩中的鬼魂青面獠牙,而是那些奇情怪象讓人訝異。李賀的鬼詩,多半都將環境設置在墓園、墳頭,或者在詩中直接出現棺木、屍骨、鬼火、紙錢等等意象,以增加“鬼氣”的氛圍。但是,僅靠出現這些景物,在詩中是不是就一定能夠營造出這種“鬼氣”來呢?顯然不是的,它還必須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創造出典型的藝術境界,具有深邃的思想意涵,才能夠攝人心魄,讓人吟詠再三,而這,正是李賀詩歌的魅力所在。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上來說,李賀的詩之所以具有這種“鬼氣”,一方面是因為意境神祕幽邃、構想奇詭不凡,另一方面,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具有很強的雕琢之美,成為了“鬼氣”形成的一個基礎。確實,李賀詩歌這種雕琢之美,是他一個很明顯的藝術特徵。李賀是個苦吟詩人,生命雖短,卻全為詩歌而生,每一行吟,則如其祖母所言:“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這孩子怕是要把心也嘔出來了吧!他刻意追求語言的精緻與另類,甚至達到了痴迷的地步。為此,他力避陳言,語羞雷同,真個做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在他的詩歌裡,酒稱“琥珀”,劍曰“玉龍”,天河謂之“雲浦”,鬼火取名“翠燭”,用詞、造語務必讓人耳目一新;另外,他採用修辭上的“通感”手法,讓那些身邊司空見慣的事物,在詩中別生異彩。例如,他賦予顏色以感覺:冷紅、老紅;賦予物事以味道:酸風、香雨;賦予物件以情感:泣露、恨骨,如此等等,使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發生了“移覺”。也正因如此,他的詩句往往在人們的意料之外,出口便非同凡響。且看這樣的句子:“羲和敲日玻璃聲”、“幾回天上葬神仙”、“鬼燈如漆點松花”、“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旋風”、“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等等,等等,其想象之奇絕,語句之獨特,在其他詩人那裡,實在難以見到。當然,對李賀詩歌語言上的這種雕琢,歷來都是存有爭議的。同樣講究語言錘鍊的韓愈,極力稱讚李賀的詩:“雲煙綿聯,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丘壟,不足為其恨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見杜牧《李長吉歌詩序》)而明代的李東陽則說:“李長吉詩,字字句句欲傳世,顧過於劌鉥(音guì shù 即雕琢),無天真自然之趣。”(人民文學版《懷麓堂詩話》165頁)在今天,李賀詩歌的研究者們,對此已經有了很客觀的評價,尤其對其詩歌語言藝術上的利弊、長短,都有了很全面的認識。當然,我們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看法。但不管怎麼說,李賀詩歌的這種獨特性,對於後世詩人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詩歌被人們稱之為“長吉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這裡不去贅述。

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李賀的詩歌為什麼會有這種“鬼氣”?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瞭解李賀的生平,因為他的經歷,足可揭示其詩有“鬼氣”的成因。關於李賀,新舊《唐書》、《唐才子傳》都有記載,杜牧的《李長吉歌詩序》和李商隱的《李賀小傳》也有講述。而在中華書局近出吳企明《李長吉歌詩編年箋註》中,《李賀年譜新編》一篇,更是詳細考述了李賀的生平、遊歷以及著述情況,十分詳實,頗堪研讀。

"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最近,斷斷續續讀完了李賀的詩集,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他的這些詩,大多帶有一種抑鬱的情調,有的詩,甚至還顯出了一股濃重的“鬼氣”。於是興之所致,將其二百四十三首(包括集外二十一首)詩中明確說到鬼的,逐一抄錄,共得十六首,這還不包括那些帶有一些“鬼氣”的篇什。這些直接寫鬼的詩不多,只佔了百分之六多一點的比重。所以,人謂李賀“鬼才”,固然與其鬼詩有關,但卻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在詩中寫到了鬼。他的詩歌“骨重神寒”,造語奇詭,頗得鬼斧神工之妙,才是被人稱為“鬼才”的根本原因。“骨重神寒”一語,出自李賀的《唐兒歌》:“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仁剪秋水”。在一本名為《李賀研究》(張宗福著)的書中就說:“‘骨重神寒’……有效地概括了李賀詩歌的審美特徵。”

其實,在歷史上,小說、戲劇、散文作品中言及鬼神者不在少數,有名的,如《洛神賦》、《搜神記》、唐宋傳奇、《牡丹亭》、“三言二拍”、《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等,皆涉鬼神,但能在詩歌裡營造出這樣一種濃重的“鬼氣”者,則非李賀莫屬。

何為“鬼氣”?“鬼氣”亦作“鬼炁”,但這個“炁”字雖然讀音為“氣”,但詞義卻並不相同。此“炁”乃為道教用語,指的是元氣,也就是維持人生命最基本的能量與生理機能。我們以“鬼氣”指論李賀的詩歌,雖然和他一部分詩中直接寫到了鬼神有關,但卻不能說所有寫到鬼神的作品都會有這種“鬼氣”。曹植的洛水女神宓妃、孔尚任筆下的杜麗娘,我們從她們身上感受到的,無疑都是“人氣”與“生氣”,是美好與溫暖,並無一點“鬼氣”,整個作品更是體會不到那種“骨重神寒”的意味。所以說,在文學鑑賞中使用“鬼氣”一語,顯然是一個審美的意涵,它所指的,就是李賀詩歌中的幽、靈、奇、冷這樣一些藝術特徵。我們完全可以說,李賀那些帶有“鬼氣”的作品,在古代詩歌史上是獨樹一幟的,清代陳廷焯在其《白雨齋詩話》中甚至說“仙詞不如鬼詞”。此語或許有失偏頗,但李賀那些氤氳著“鬼氣”的詩句,的確引人入勝,以至流傳千古,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固然得益於李賀詩歌巧妙的構思,奇特的想象,另一方面,也與他詩歌語言“鬼斧精鐫”,在藝術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那麼,李賀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是他渲染了鬼怪的青面獠牙,還是他描寫了鬼怪吃人肝、喝人血呢?顯然並非如此。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且來看他那首著名的“鬼詩”《蘇小小墓》。此詩以景開篇,以景作結,這種結構特點與一般詩歌並無二致,但讀起來,我們的感受卻大為不同。甫一開篇,猶如推出一個特寫鏡頭,詩人為我們展開了這樣一幅畫面:“幽蘭露,如啼眼”——畫面上,蘭草幽寒,露珠閃動,那是蘇小小一雙幽怨的淚眼。“鬼”未現身,先在幽暗的蘭葉間現出了一雙淚眼來。這樣的起筆,實在令人驚詫,也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們。很快,墓中的女主現身了。她草作茵褥,鬆作傘蓋,風為其裳,水為其珮,纖塵不染,清雅豔麗,一看便非塵世俗女。接著,鏡頭推移,我們看見,一輛油壁車,靜靜地等待在落日的餘暉裡。在此,作者捨棄了對其它景物的描繪,單讓我們去看那輛作為出行之用的油壁車。作者這裡用了一個“待”字,讓那輛車子一下靜止在了那裡,畫面一下定格了。周圍更是一片死寂。同是這個“待”字,也讓我們從中體會出主人公的無助、孤單、淒涼——本應是“妾乘油壁車,郞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可現在呢?“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有情人天各一方,陰陽兩隔。而此時的蘇小小,依然還在痴痴的盼望著那場永不可能的幽會。她哀怨?幽憤?作者並不明示,只將鏡頭對準了一支翠色的燭火——它綠瑩瑩的,無聲地燃燒著。然後,鏡頭漸漸拉高拉遠,於是在我們眼裡,就只有西陵下漫天的悽風冷雨了。那個形單影隻、精心妝扮的蘇小小,也許一直在墳前等待著,也許,隨著黑夜將盡已黯然隱沒了身形……全詩意味雋永,感人至深。讀這首詩,我們絲毫不覺得蘇小小恐怖駭人,甚至不覺得她是鬼,反而為她的孤苦伶仃嘆惋不止。在這首詩中,人物是惹人愛憐的,倒是墳墓周圍的那些景物,顯得有些怪異,有些陰冷,雖靜寂,卻讓人驚懼,有光亮,仍叫人意寒。正因如此,蘇小小的形象與外部的環境,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反差,收到了異乎尋常的藝術效果。所以我們說,李賀詩中的“鬼氣”,並不是因為他詩中的鬼魂青面獠牙,而是那些奇情怪象讓人訝異。李賀的鬼詩,多半都將環境設置在墓園、墳頭,或者在詩中直接出現棺木、屍骨、鬼火、紙錢等等意象,以增加“鬼氣”的氛圍。但是,僅靠出現這些景物,在詩中是不是就一定能夠營造出這種“鬼氣”來呢?顯然不是的,它還必須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創造出典型的藝術境界,具有深邃的思想意涵,才能夠攝人心魄,讓人吟詠再三,而這,正是李賀詩歌的魅力所在。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上來說,李賀的詩之所以具有這種“鬼氣”,一方面是因為意境神祕幽邃、構想奇詭不凡,另一方面,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具有很強的雕琢之美,成為了“鬼氣”形成的一個基礎。確實,李賀詩歌這種雕琢之美,是他一個很明顯的藝術特徵。李賀是個苦吟詩人,生命雖短,卻全為詩歌而生,每一行吟,則如其祖母所言:“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這孩子怕是要把心也嘔出來了吧!他刻意追求語言的精緻與另類,甚至達到了痴迷的地步。為此,他力避陳言,語羞雷同,真個做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在他的詩歌裡,酒稱“琥珀”,劍曰“玉龍”,天河謂之“雲浦”,鬼火取名“翠燭”,用詞、造語務必讓人耳目一新;另外,他採用修辭上的“通感”手法,讓那些身邊司空見慣的事物,在詩中別生異彩。例如,他賦予顏色以感覺:冷紅、老紅;賦予物事以味道:酸風、香雨;賦予物件以情感:泣露、恨骨,如此等等,使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發生了“移覺”。也正因如此,他的詩句往往在人們的意料之外,出口便非同凡響。且看這樣的句子:“羲和敲日玻璃聲”、“幾回天上葬神仙”、“鬼燈如漆點松花”、“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旋風”、“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等等,等等,其想象之奇絕,語句之獨特,在其他詩人那裡,實在難以見到。當然,對李賀詩歌語言上的這種雕琢,歷來都是存有爭議的。同樣講究語言錘鍊的韓愈,極力稱讚李賀的詩:“雲煙綿聯,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丘壟,不足為其恨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見杜牧《李長吉歌詩序》)而明代的李東陽則說:“李長吉詩,字字句句欲傳世,顧過於劌鉥(音guì shù 即雕琢),無天真自然之趣。”(人民文學版《懷麓堂詩話》165頁)在今天,李賀詩歌的研究者們,對此已經有了很客觀的評價,尤其對其詩歌語言藝術上的利弊、長短,都有了很全面的認識。當然,我們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看法。但不管怎麼說,李賀詩歌的這種獨特性,對於後世詩人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詩歌被人們稱之為“長吉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這裡不去贅述。

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李賀的詩歌為什麼會有這種“鬼氣”?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瞭解李賀的生平,因為他的經歷,足可揭示其詩有“鬼氣”的成因。關於李賀,新舊《唐書》、《唐才子傳》都有記載,杜牧的《李長吉歌詩序》和李商隱的《李賀小傳》也有講述。而在中華書局近出吳企明《李長吉歌詩編年箋註》中,《李賀年譜新編》一篇,更是詳細考述了李賀的生平、遊歷以及著述情況,十分詳實,頗堪研讀。

李賀被稱為詩鬼,他詩中的“鬼氣”是怎樣形成的呢?

李賀出身顯貴,乃李淵叔父李亮(大鄭王)的後裔。但到其父李晉肅時,已經世遠名微,家道中落了。李賀本來想早登科第,以有所作為,不想卻先因父喪守孝三年,等到要投考進士時,又被小人以其父“嫌名”(即名字犯諱)橫加阻攔,最後不得不被逼棄考。元和六年(811年),李賀經宗人推薦,得蔭父官,任奉禮郎。這是一個隸屬於太常寺,只“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的官職,說白了,就是一個在朝會和祭祀的時候安排君臣位次的從九品小官。然而,他為官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卻深切地感受到了現實的黑暗、官場的傾軋。到後來,他又給人當過三年幕僚,依然一事無成,二十七歲便死去了。正因李賀出身高貴卻又有志難酬,心靈倍受壓抑,故而他一直憤世嫉俗,抑鬱難平。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造成了他心靈的變異,而心靈上的變異,則使他筆下的事物變了形,出現鬼氣森森的景象,也就不難理解了。所以,他的那些詩,或是以古諷今,或者以鬼喻人,色彩幽暗,語句詭譎,絕不同於常人。這也正是後世那些學李長吉的人“得其麗而不能得其奇”的原因。

我們完全可以說,李賀這些帶有濃重“鬼氣”的詩篇,寫的是鬼,指的卻是人——那個苦盼“結同心”的蘇小小,不正是孤獨困頓的李賀的自喻嗎?而我們,也正是從他的這些詩裡,看到了中唐社會的黑暗,看到了一般文人的無助和鬱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李東陽說李賀的詩“通篇讀之,有山節藻梲(指古天子廟飾)而無樑棟”,顯系偏畸之語,是很難讓人認可的。



作者簡介:李漢君,自幼喜書,但讀得多,寫得少。及長,不過數年知青,數年醫生,數年編輯,隨波而逐流,漂忽兮不定。轉任文吏,縫裁嫁衣,方坐得幾年小吉普,轉眼又成田舍翁。於是復又埋首書堆,重操楮墨;煮字煉詞心繾綣,紙上談兵意沛然,無他,性本書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