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

“李君志與秋天高, 下視名公巨卿如草毛。讀破萬卷行萬里, 落筆奔騰似海濤。胸藏抑鬱磊落之奇氣, 發為文章類楚騷。清於秋風吹錦水, 快如春浪送輕篙。賣文得錢即沽酒, 酒酣議論波滔滔。慷慨縱談家國事, 成敗利鈍折秋毫。愚頑在朝賢在野, 乃知崎嶇蜀道多蓬蒿。我謂李君舉世混濁何不和其光而不同其曹?

李君謂我男兒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下與群小齷齪爭腥臊!不如爛醉飲美酒, 起顧四座皆賢豪。”此詩為1946年,劉大傑在《憶李劼人-舊友回憶錄》追念已逝舊友李劼人所寫,在此詩中無不透露出對李劼人高度的讚許。視金錢名利為糞土,待文壇創作為夙願,進可將國事侃侃而談,退可居"菱窠"暢文天下。

雖不願沾染半點官場世俗,但當人民之薦至於肩時,並未有絲毫的推卸,毅然決然的擔負起自己的本職。

"

“李君志與秋天高, 下視名公巨卿如草毛。讀破萬卷行萬里, 落筆奔騰似海濤。胸藏抑鬱磊落之奇氣, 發為文章類楚騷。清於秋風吹錦水, 快如春浪送輕篙。賣文得錢即沽酒, 酒酣議論波滔滔。慷慨縱談家國事, 成敗利鈍折秋毫。愚頑在朝賢在野, 乃知崎嶇蜀道多蓬蒿。我謂李君舉世混濁何不和其光而不同其曹?

李君謂我男兒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下與群小齷齪爭腥臊!不如爛醉飲美酒, 起顧四座皆賢豪。”此詩為1946年,劉大傑在《憶李劼人-舊友回憶錄》追念已逝舊友李劼人所寫,在此詩中無不透露出對李劼人高度的讚許。視金錢名利為糞土,待文壇創作為夙願,進可將國事侃侃而談,退可居"菱窠"暢文天下。

雖不願沾染半點官場世俗,但當人民之薦至於肩時,並未有絲毫的推卸,毅然決然的擔負起自己的本職。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然而,自古以來,所有的偉人功成名就的道路往往都是曲折坎坷,並非一帆風順的,被譽為“中國左拉”李劼人也同樣如此。同大多數中國近代大文豪一樣,在李劼人中學時期,曾參加過“保路運動”,並親眼見證了革命的全過程,深受打動。但因家庭經濟拮据,無力承擔起大學費用,並跟隨著舅父轉入官場打拼。

在官場打磨的這22個月裡,李劼人深受官場裡面勾心鬥角,以利為天的刺激,曾雲:“我知道的官場情況,比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還多。”“覺得自民國二年以後,雖然算是革了命,而除了許多名詞換過外,其實,凡支配我們的典章制度,依然是前朝前代的東西。”

由其自述內容可以看出,李劼人對於目前官場上的一切現狀還是十分失望的,當初抱著改革後將會是一片煥然一新的景象的憧憬踏入仕途,而無情事實卻將其毀滅,官場依舊是官場。不管怎麼樣的改革,革的終究是制度而不是人心,在那個年代,但凡只要有功名利祿之心存在,就不缺乏勾心鬥角。

這22個月,雖對李劼人而言還只是初識官場,但卻在李劼人心中種下了排斥政治官場的種子,這也為日後他對官場的看法有著深深的影響。隨後李劼人陸續當《川報》的主筆、總編輯,隨後便受中學已留學在法國的周太玄、李璜邀請,去了法國私人辦的通訊社當幫手,在留法的生活中,才發現通訊社已倒閉的李劼人只能靠翻譯法國報刊、寫稿,以維持生計。

"

“李君志與秋天高, 下視名公巨卿如草毛。讀破萬卷行萬里, 落筆奔騰似海濤。胸藏抑鬱磊落之奇氣, 發為文章類楚騷。清於秋風吹錦水, 快如春浪送輕篙。賣文得錢即沽酒, 酒酣議論波滔滔。慷慨縱談家國事, 成敗利鈍折秋毫。愚頑在朝賢在野, 乃知崎嶇蜀道多蓬蒿。我謂李君舉世混濁何不和其光而不同其曹?

李君謂我男兒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下與群小齷齪爭腥臊!不如爛醉飲美酒, 起顧四座皆賢豪。”此詩為1946年,劉大傑在《憶李劼人-舊友回憶錄》追念已逝舊友李劼人所寫,在此詩中無不透露出對李劼人高度的讚許。視金錢名利為糞土,待文壇創作為夙願,進可將國事侃侃而談,退可居"菱窠"暢文天下。

雖不願沾染半點官場世俗,但當人民之薦至於肩時,並未有絲毫的推卸,毅然決然的擔負起自己的本職。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然而,自古以來,所有的偉人功成名就的道路往往都是曲折坎坷,並非一帆風順的,被譽為“中國左拉”李劼人也同樣如此。同大多數中國近代大文豪一樣,在李劼人中學時期,曾參加過“保路運動”,並親眼見證了革命的全過程,深受打動。但因家庭經濟拮据,無力承擔起大學費用,並跟隨著舅父轉入官場打拼。

在官場打磨的這22個月裡,李劼人深受官場裡面勾心鬥角,以利為天的刺激,曾雲:“我知道的官場情況,比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還多。”“覺得自民國二年以後,雖然算是革了命,而除了許多名詞換過外,其實,凡支配我們的典章制度,依然是前朝前代的東西。”

由其自述內容可以看出,李劼人對於目前官場上的一切現狀還是十分失望的,當初抱著改革後將會是一片煥然一新的景象的憧憬踏入仕途,而無情事實卻將其毀滅,官場依舊是官場。不管怎麼樣的改革,革的終究是制度而不是人心,在那個年代,但凡只要有功名利祿之心存在,就不缺乏勾心鬥角。

這22個月,雖對李劼人而言還只是初識官場,但卻在李劼人心中種下了排斥政治官場的種子,這也為日後他對官場的看法有著深深的影響。隨後李劼人陸續當《川報》的主筆、總編輯,隨後便受中學已留學在法國的周太玄、李璜邀請,去了法國私人辦的通訊社當幫手,在留法的生活中,才發現通訊社已倒閉的李劼人只能靠翻譯法國報刊、寫稿,以維持生計。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在法國留學的這段時間,李劼人拜讀、翻譯了莫泊桑、都德、福樓拜等人的小說,尤其喜歡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這也為後來李劼人自己創作文學確定了一個大概的風格趨向。直至留學後期,遲遲不到的稿費和生活費,使得李劼人無法再次支付房費,為了不給中國人丟臉,在1924年的二月,趁著法國遠東輪船公司願為學生提供半價票,李劼人便結束了他艱辛而卻有意義的留法生涯。

然而回國後,李劼人的求職生活並未因為回到祖國的懷抱而好轉。 因不願再入仕途的個人情結,李劼人拒絕了留法同學的多番強硬邀請,並在報刊上借用徵婚消息嘲諷了一把,並因此被捕入獄。

在友人相助下,出獄後的李劼人先後投資創辦了嘉樂紙廠、“小雅”餐館,以及為生活所迫當了中學教師、修理廠廠長,可不管是哪一個職業,他都始終步步受挫,無一事做成,可謂是職場屢屢受挫。在1935年末,經營的紙廠終於迎來生機,李劼人也於1938年用著存著的積蓄在成都的郊區買下2畝土地,並建成土牆草頂茅房,自題為“菱窠”

"

“李君志與秋天高, 下視名公巨卿如草毛。讀破萬卷行萬里, 落筆奔騰似海濤。胸藏抑鬱磊落之奇氣, 發為文章類楚騷。清於秋風吹錦水, 快如春浪送輕篙。賣文得錢即沽酒, 酒酣議論波滔滔。慷慨縱談家國事, 成敗利鈍折秋毫。愚頑在朝賢在野, 乃知崎嶇蜀道多蓬蒿。我謂李君舉世混濁何不和其光而不同其曹?

李君謂我男兒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下與群小齷齪爭腥臊!不如爛醉飲美酒, 起顧四座皆賢豪。”此詩為1946年,劉大傑在《憶李劼人-舊友回憶錄》追念已逝舊友李劼人所寫,在此詩中無不透露出對李劼人高度的讚許。視金錢名利為糞土,待文壇創作為夙願,進可將國事侃侃而談,退可居"菱窠"暢文天下。

雖不願沾染半點官場世俗,但當人民之薦至於肩時,並未有絲毫的推卸,毅然決然的擔負起自己的本職。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然而,自古以來,所有的偉人功成名就的道路往往都是曲折坎坷,並非一帆風順的,被譽為“中國左拉”李劼人也同樣如此。同大多數中國近代大文豪一樣,在李劼人中學時期,曾參加過“保路運動”,並親眼見證了革命的全過程,深受打動。但因家庭經濟拮据,無力承擔起大學費用,並跟隨著舅父轉入官場打拼。

在官場打磨的這22個月裡,李劼人深受官場裡面勾心鬥角,以利為天的刺激,曾雲:“我知道的官場情況,比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還多。”“覺得自民國二年以後,雖然算是革了命,而除了許多名詞換過外,其實,凡支配我們的典章制度,依然是前朝前代的東西。”

由其自述內容可以看出,李劼人對於目前官場上的一切現狀還是十分失望的,當初抱著改革後將會是一片煥然一新的景象的憧憬踏入仕途,而無情事實卻將其毀滅,官場依舊是官場。不管怎麼樣的改革,革的終究是制度而不是人心,在那個年代,但凡只要有功名利祿之心存在,就不缺乏勾心鬥角。

這22個月,雖對李劼人而言還只是初識官場,但卻在李劼人心中種下了排斥政治官場的種子,這也為日後他對官場的看法有著深深的影響。隨後李劼人陸續當《川報》的主筆、總編輯,隨後便受中學已留學在法國的周太玄、李璜邀請,去了法國私人辦的通訊社當幫手,在留法的生活中,才發現通訊社已倒閉的李劼人只能靠翻譯法國報刊、寫稿,以維持生計。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在法國留學的這段時間,李劼人拜讀、翻譯了莫泊桑、都德、福樓拜等人的小說,尤其喜歡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這也為後來李劼人自己創作文學確定了一個大概的風格趨向。直至留學後期,遲遲不到的稿費和生活費,使得李劼人無法再次支付房費,為了不給中國人丟臉,在1924年的二月,趁著法國遠東輪船公司願為學生提供半價票,李劼人便結束了他艱辛而卻有意義的留法生涯。

然而回國後,李劼人的求職生活並未因為回到祖國的懷抱而好轉。 因不願再入仕途的個人情結,李劼人拒絕了留法同學的多番強硬邀請,並在報刊上借用徵婚消息嘲諷了一把,並因此被捕入獄。

在友人相助下,出獄後的李劼人先後投資創辦了嘉樂紙廠、“小雅”餐館,以及為生活所迫當了中學教師、修理廠廠長,可不管是哪一個職業,他都始終步步受挫,無一事做成,可謂是職場屢屢受挫。在1935年末,經營的紙廠終於迎來生機,李劼人也於1938年用著存著的積蓄在成都的郊區買下2畝土地,並建成土牆草頂茅房,自題為“菱窠”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於1950年初,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而李劼人也在三番五次人民的推舉下,迫不得已當了成都市的副市長,雖說是李劼人不喜歡的官場生涯,但李劼人自己也道:“名單發表了,思想上未作準備;但既發表了,不能再推辭。”

然這副市長的道路也是坎坎坷坷,雖說他是盡心盡責,但由於某些因素與政府公關人員意見常常無法達成一致,最後因某些不恰當的話語被打成“右傾”,在友人幫助下也最終赦免,此後,李劼人晚年便終日居於“菱窠”之中創作,於1962年,帶著未完成《大波》的遺憾,與這個世界悄然告別,享年71歲。

李劼人對於事業上的處境,也可謂是充滿矛盾的,雖說,自早年起,李劼人便有著終不願沾官場之事這般想法,但也可想到,在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局勢目前還尚未明瞭,還在處於摸索前行的階段,出於對祖國強烈情懷,李劼人毅然而然的放棄了個人情結上的偏見,在人民利益與個人情緒產生矛盾的時候,努力將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在做著任何一項事業的基礎上,始終堅守著為國家為人民的初心。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報刊寫期刊,紙廠創業,也便是李劼人在實業救國這條路上所做出的的種種貢獻,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著想。不僅如此,作為他最願成為的文學創作家來說,堅守著文學這條道路也是用著自己的方式,為著喚醒人們做的貢獻。

"

“李君志與秋天高, 下視名公巨卿如草毛。讀破萬卷行萬里, 落筆奔騰似海濤。胸藏抑鬱磊落之奇氣, 發為文章類楚騷。清於秋風吹錦水, 快如春浪送輕篙。賣文得錢即沽酒, 酒酣議論波滔滔。慷慨縱談家國事, 成敗利鈍折秋毫。愚頑在朝賢在野, 乃知崎嶇蜀道多蓬蒿。我謂李君舉世混濁何不和其光而不同其曹?

李君謂我男兒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下與群小齷齪爭腥臊!不如爛醉飲美酒, 起顧四座皆賢豪。”此詩為1946年,劉大傑在《憶李劼人-舊友回憶錄》追念已逝舊友李劼人所寫,在此詩中無不透露出對李劼人高度的讚許。視金錢名利為糞土,待文壇創作為夙願,進可將國事侃侃而談,退可居"菱窠"暢文天下。

雖不願沾染半點官場世俗,但當人民之薦至於肩時,並未有絲毫的推卸,毅然決然的擔負起自己的本職。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然而,自古以來,所有的偉人功成名就的道路往往都是曲折坎坷,並非一帆風順的,被譽為“中國左拉”李劼人也同樣如此。同大多數中國近代大文豪一樣,在李劼人中學時期,曾參加過“保路運動”,並親眼見證了革命的全過程,深受打動。但因家庭經濟拮据,無力承擔起大學費用,並跟隨著舅父轉入官場打拼。

在官場打磨的這22個月裡,李劼人深受官場裡面勾心鬥角,以利為天的刺激,曾雲:“我知道的官場情況,比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還多。”“覺得自民國二年以後,雖然算是革了命,而除了許多名詞換過外,其實,凡支配我們的典章制度,依然是前朝前代的東西。”

由其自述內容可以看出,李劼人對於目前官場上的一切現狀還是十分失望的,當初抱著改革後將會是一片煥然一新的景象的憧憬踏入仕途,而無情事實卻將其毀滅,官場依舊是官場。不管怎麼樣的改革,革的終究是制度而不是人心,在那個年代,但凡只要有功名利祿之心存在,就不缺乏勾心鬥角。

這22個月,雖對李劼人而言還只是初識官場,但卻在李劼人心中種下了排斥政治官場的種子,這也為日後他對官場的看法有著深深的影響。隨後李劼人陸續當《川報》的主筆、總編輯,隨後便受中學已留學在法國的周太玄、李璜邀請,去了法國私人辦的通訊社當幫手,在留法的生活中,才發現通訊社已倒閉的李劼人只能靠翻譯法國報刊、寫稿,以維持生計。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在法國留學的這段時間,李劼人拜讀、翻譯了莫泊桑、都德、福樓拜等人的小說,尤其喜歡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這也為後來李劼人自己創作文學確定了一個大概的風格趨向。直至留學後期,遲遲不到的稿費和生活費,使得李劼人無法再次支付房費,為了不給中國人丟臉,在1924年的二月,趁著法國遠東輪船公司願為學生提供半價票,李劼人便結束了他艱辛而卻有意義的留法生涯。

然而回國後,李劼人的求職生活並未因為回到祖國的懷抱而好轉。 因不願再入仕途的個人情結,李劼人拒絕了留法同學的多番強硬邀請,並在報刊上借用徵婚消息嘲諷了一把,並因此被捕入獄。

在友人相助下,出獄後的李劼人先後投資創辦了嘉樂紙廠、“小雅”餐館,以及為生活所迫當了中學教師、修理廠廠長,可不管是哪一個職業,他都始終步步受挫,無一事做成,可謂是職場屢屢受挫。在1935年末,經營的紙廠終於迎來生機,李劼人也於1938年用著存著的積蓄在成都的郊區買下2畝土地,並建成土牆草頂茅房,自題為“菱窠”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於1950年初,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而李劼人也在三番五次人民的推舉下,迫不得已當了成都市的副市長,雖說是李劼人不喜歡的官場生涯,但李劼人自己也道:“名單發表了,思想上未作準備;但既發表了,不能再推辭。”

然這副市長的道路也是坎坎坷坷,雖說他是盡心盡責,但由於某些因素與政府公關人員意見常常無法達成一致,最後因某些不恰當的話語被打成“右傾”,在友人幫助下也最終赦免,此後,李劼人晚年便終日居於“菱窠”之中創作,於1962年,帶著未完成《大波》的遺憾,與這個世界悄然告別,享年71歲。

李劼人對於事業上的處境,也可謂是充滿矛盾的,雖說,自早年起,李劼人便有著終不願沾官場之事這般想法,但也可想到,在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局勢目前還尚未明瞭,還在處於摸索前行的階段,出於對祖國強烈情懷,李劼人毅然而然的放棄了個人情結上的偏見,在人民利益與個人情緒產生矛盾的時候,努力將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在做著任何一項事業的基礎上,始終堅守著為國家為人民的初心。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報刊寫期刊,紙廠創業,也便是李劼人在實業救國這條路上所做出的的種種貢獻,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著想。不僅如此,作為他最願成為的文學創作家來說,堅守著文學這條道路也是用著自己的方式,為著喚醒人們做的貢獻。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在李劼人創作的文學中,最為出名幾本的便是《死水微瀾》、《暴風雨前》以及《李劼人全集》,在這些長篇歷史小說中,李劼人深受法國文學的影響,對中國傳統小說的形態進行了一次新的突躍,在塑造人物過程中,結合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寫法,對中國文學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同時,他的文學作品中幾乎可以說是原汁原味的還原了,舊時代中國老成都的各種人文事況,透徹獨到的將人性毫無保留的展示在世人眼中,強烈的批判了某些醜陋人格,虛偽官場上,可謂是舊時代文學的典範。

中國大文豪郭沫若也曾高度讚揚國李劼人:“古人稱頌杜甫的詩為‘詩史’,我是想稱頌劼人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史’……上海有些朋友在悼嘆‘中國為什麼沒有偉大的作品’,我覺得這問題似乎可以消解了,似乎可以說,偉大的作品,中國已經是有了的。”

"

“李君志與秋天高, 下視名公巨卿如草毛。讀破萬卷行萬里, 落筆奔騰似海濤。胸藏抑鬱磊落之奇氣, 發為文章類楚騷。清於秋風吹錦水, 快如春浪送輕篙。賣文得錢即沽酒, 酒酣議論波滔滔。慷慨縱談家國事, 成敗利鈍折秋毫。愚頑在朝賢在野, 乃知崎嶇蜀道多蓬蒿。我謂李君舉世混濁何不和其光而不同其曹?

李君謂我男兒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下與群小齷齪爭腥臊!不如爛醉飲美酒, 起顧四座皆賢豪。”此詩為1946年,劉大傑在《憶李劼人-舊友回憶錄》追念已逝舊友李劼人所寫,在此詩中無不透露出對李劼人高度的讚許。視金錢名利為糞土,待文壇創作為夙願,進可將國事侃侃而談,退可居"菱窠"暢文天下。

雖不願沾染半點官場世俗,但當人民之薦至於肩時,並未有絲毫的推卸,毅然決然的擔負起自己的本職。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然而,自古以來,所有的偉人功成名就的道路往往都是曲折坎坷,並非一帆風順的,被譽為“中國左拉”李劼人也同樣如此。同大多數中國近代大文豪一樣,在李劼人中學時期,曾參加過“保路運動”,並親眼見證了革命的全過程,深受打動。但因家庭經濟拮据,無力承擔起大學費用,並跟隨著舅父轉入官場打拼。

在官場打磨的這22個月裡,李劼人深受官場裡面勾心鬥角,以利為天的刺激,曾雲:“我知道的官場情況,比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還多。”“覺得自民國二年以後,雖然算是革了命,而除了許多名詞換過外,其實,凡支配我們的典章制度,依然是前朝前代的東西。”

由其自述內容可以看出,李劼人對於目前官場上的一切現狀還是十分失望的,當初抱著改革後將會是一片煥然一新的景象的憧憬踏入仕途,而無情事實卻將其毀滅,官場依舊是官場。不管怎麼樣的改革,革的終究是制度而不是人心,在那個年代,但凡只要有功名利祿之心存在,就不缺乏勾心鬥角。

這22個月,雖對李劼人而言還只是初識官場,但卻在李劼人心中種下了排斥政治官場的種子,這也為日後他對官場的看法有著深深的影響。隨後李劼人陸續當《川報》的主筆、總編輯,隨後便受中學已留學在法國的周太玄、李璜邀請,去了法國私人辦的通訊社當幫手,在留法的生活中,才發現通訊社已倒閉的李劼人只能靠翻譯法國報刊、寫稿,以維持生計。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在法國留學的這段時間,李劼人拜讀、翻譯了莫泊桑、都德、福樓拜等人的小說,尤其喜歡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這也為後來李劼人自己創作文學確定了一個大概的風格趨向。直至留學後期,遲遲不到的稿費和生活費,使得李劼人無法再次支付房費,為了不給中國人丟臉,在1924年的二月,趁著法國遠東輪船公司願為學生提供半價票,李劼人便結束了他艱辛而卻有意義的留法生涯。

然而回國後,李劼人的求職生活並未因為回到祖國的懷抱而好轉。 因不願再入仕途的個人情結,李劼人拒絕了留法同學的多番強硬邀請,並在報刊上借用徵婚消息嘲諷了一把,並因此被捕入獄。

在友人相助下,出獄後的李劼人先後投資創辦了嘉樂紙廠、“小雅”餐館,以及為生活所迫當了中學教師、修理廠廠長,可不管是哪一個職業,他都始終步步受挫,無一事做成,可謂是職場屢屢受挫。在1935年末,經營的紙廠終於迎來生機,李劼人也於1938年用著存著的積蓄在成都的郊區買下2畝土地,並建成土牆草頂茅房,自題為“菱窠”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於1950年初,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而李劼人也在三番五次人民的推舉下,迫不得已當了成都市的副市長,雖說是李劼人不喜歡的官場生涯,但李劼人自己也道:“名單發表了,思想上未作準備;但既發表了,不能再推辭。”

然這副市長的道路也是坎坎坷坷,雖說他是盡心盡責,但由於某些因素與政府公關人員意見常常無法達成一致,最後因某些不恰當的話語被打成“右傾”,在友人幫助下也最終赦免,此後,李劼人晚年便終日居於“菱窠”之中創作,於1962年,帶著未完成《大波》的遺憾,與這個世界悄然告別,享年71歲。

李劼人對於事業上的處境,也可謂是充滿矛盾的,雖說,自早年起,李劼人便有著終不願沾官場之事這般想法,但也可想到,在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局勢目前還尚未明瞭,還在處於摸索前行的階段,出於對祖國強烈情懷,李劼人毅然而然的放棄了個人情結上的偏見,在人民利益與個人情緒產生矛盾的時候,努力將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在做著任何一項事業的基礎上,始終堅守著為國家為人民的初心。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報刊寫期刊,紙廠創業,也便是李劼人在實業救國這條路上所做出的的種種貢獻,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著想。不僅如此,作為他最願成為的文學創作家來說,堅守著文學這條道路也是用著自己的方式,為著喚醒人們做的貢獻。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在李劼人創作的文學中,最為出名幾本的便是《死水微瀾》、《暴風雨前》以及《李劼人全集》,在這些長篇歷史小說中,李劼人深受法國文學的影響,對中國傳統小說的形態進行了一次新的突躍,在塑造人物過程中,結合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寫法,對中國文學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同時,他的文學作品中幾乎可以說是原汁原味的還原了,舊時代中國老成都的各種人文事況,透徹獨到的將人性毫無保留的展示在世人眼中,強烈的批判了某些醜陋人格,虛偽官場上,可謂是舊時代文學的典範。

中國大文豪郭沫若也曾高度讚揚國李劼人:“古人稱頌杜甫的詩為‘詩史’,我是想稱頌劼人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史’……上海有些朋友在悼嘆‘中國為什麼沒有偉大的作品’,我覺得這問題似乎可以消解了,似乎可以說,偉大的作品,中國已經是有了的。”

淺析李劼人事業的堅守與矛盾——從有關李劼人的一首詩談起

而對於李劼人而言,能在實業救國事業的途中,在事與願違的事業矛盾中仍然堅定著自己的信念,堅守著自己的崗業,同時又在文學創作上富有如此之高的造詣。李劼人在他這一生中,將社會責任感與個人價值兩者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雖事矛盾,仍願堅守!而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永遠被後人所銘記並廣為傳頌。

參考文獻:

1、劉大傑《憶李劼人-舊友回憶錄》

2、李劼人《李劼人全集》,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