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

又是一年十五月圓夜,滿心酸楚無奈思鄉情。

"

又是一年十五月圓夜,滿心酸楚無奈思鄉情。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來這個城市四年了,最怕的這種傳統團圓的節日。

四年來,自己努力拼搏了,但是依然沒有“混得”風生水起,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職員。

當初設想的會多麼的輝煌,年收入幾十萬,買房買車,可以給父母“長臉”。但是,現在那個夢想好像越來越遠了。

過節,變得不再那麼期盼。害怕父母詢問自己的近況,害怕別人提起自己那個當年的夢,自己也不敢面對過往與未來。

和朋友討論起來,為什麼自己寧願做在外的遊子,而不是回家鄉發展?

自己也不清楚,或許家鄉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骨子裡面,那點倔強,讓自己保留了內心的尊嚴,一定要在外面有了成就,才能回去。

看到那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想起小時候,家鄉的習俗“供月”的傳統。

"

又是一年十五月圓夜,滿心酸楚無奈思鄉情。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來這個城市四年了,最怕的這種傳統團圓的節日。

四年來,自己努力拼搏了,但是依然沒有“混得”風生水起,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職員。

當初設想的會多麼的輝煌,年收入幾十萬,買房買車,可以給父母“長臉”。但是,現在那個夢想好像越來越遠了。

過節,變得不再那麼期盼。害怕父母詢問自己的近況,害怕別人提起自己那個當年的夢,自己也不敢面對過往與未來。

和朋友討論起來,為什麼自己寧願做在外的遊子,而不是回家鄉發展?

自己也不清楚,或許家鄉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骨子裡面,那點倔強,讓自己保留了內心的尊嚴,一定要在外面有了成就,才能回去。

看到那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想起小時候,家鄉的習俗“供月”的傳統。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那時的時光是多麼的快樂,什麼都不用發愁,什麼都還沒有定性。長大,還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而如今,已經快到了而立之年,內心巨大的落差感,此刻變成了煎熬。

所以,不願意過中秋節,不是不想念家人,不是不想團聚,而是覺得沒有“臉面”回去面對父母渴望的眼神。

這種失落,彷彿是自己曾經允諾過輝煌,現在沒有得到,變成了過錯,變成了巨大的壓力。

月光,變成了回憶的穿梭。時光,彷彿看到了遙遠的過去。那些曾經的名人是否也會成為在外“傷痛”的遊子?

白居易的中年被貶之痛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白居易的詩詞,可以說他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唐代詩人了。那麼他的人生起伏是如何的?

白居易在小的時候很努力,為了讀書成就功名,曾經朗誦到嘴裡起了瘡。成年後,進入廟堂,總想著靠自己的文字來引起當局者的注意。

但是這些“鋒芒畢露”的行為,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好處。反而在43歲時,因為對一些事情的見解,而被貶到江州,人生特別失意。

"

又是一年十五月圓夜,滿心酸楚無奈思鄉情。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來這個城市四年了,最怕的這種傳統團圓的節日。

四年來,自己努力拼搏了,但是依然沒有“混得”風生水起,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職員。

當初設想的會多麼的輝煌,年收入幾十萬,買房買車,可以給父母“長臉”。但是,現在那個夢想好像越來越遠了。

過節,變得不再那麼期盼。害怕父母詢問自己的近況,害怕別人提起自己那個當年的夢,自己也不敢面對過往與未來。

和朋友討論起來,為什麼自己寧願做在外的遊子,而不是回家鄉發展?

自己也不清楚,或許家鄉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骨子裡面,那點倔強,讓自己保留了內心的尊嚴,一定要在外面有了成就,才能回去。

看到那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想起小時候,家鄉的習俗“供月”的傳統。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那時的時光是多麼的快樂,什麼都不用發愁,什麼都還沒有定性。長大,還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而如今,已經快到了而立之年,內心巨大的落差感,此刻變成了煎熬。

所以,不願意過中秋節,不是不想念家人,不是不想團聚,而是覺得沒有“臉面”回去面對父母渴望的眼神。

這種失落,彷彿是自己曾經允諾過輝煌,現在沒有得到,變成了過錯,變成了巨大的壓力。

月光,變成了回憶的穿梭。時光,彷彿看到了遙遠的過去。那些曾經的名人是否也會成為在外“傷痛”的遊子?

白居易的中年被貶之痛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白居易的詩詞,可以說他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唐代詩人了。那麼他的人生起伏是如何的?

白居易在小的時候很努力,為了讀書成就功名,曾經朗誦到嘴裡起了瘡。成年後,進入廟堂,總想著靠自己的文字來引起當局者的注意。

但是這些“鋒芒畢露”的行為,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好處。反而在43歲時,因為對一些事情的見解,而被貶到江州,人生特別失意。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當時,也是中秋節,想起自己的過往和如今的對比,寫下了名詩《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詮釋如下:

過去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

如今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

向著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啊,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采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詩中兩次強調了八月十五這個時間,曲江和湓浦這兩個地方的對比,就是為了表達出內心對於自己失落的情懷。

"

又是一年十五月圓夜,滿心酸楚無奈思鄉情。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來這個城市四年了,最怕的這種傳統團圓的節日。

四年來,自己努力拼搏了,但是依然沒有“混得”風生水起,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職員。

當初設想的會多麼的輝煌,年收入幾十萬,買房買車,可以給父母“長臉”。但是,現在那個夢想好像越來越遠了。

過節,變得不再那麼期盼。害怕父母詢問自己的近況,害怕別人提起自己那個當年的夢,自己也不敢面對過往與未來。

和朋友討論起來,為什麼自己寧願做在外的遊子,而不是回家鄉發展?

自己也不清楚,或許家鄉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骨子裡面,那點倔強,讓自己保留了內心的尊嚴,一定要在外面有了成就,才能回去。

看到那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想起小時候,家鄉的習俗“供月”的傳統。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那時的時光是多麼的快樂,什麼都不用發愁,什麼都還沒有定性。長大,還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而如今,已經快到了而立之年,內心巨大的落差感,此刻變成了煎熬。

所以,不願意過中秋節,不是不想念家人,不是不想團聚,而是覺得沒有“臉面”回去面對父母渴望的眼神。

這種失落,彷彿是自己曾經允諾過輝煌,現在沒有得到,變成了過錯,變成了巨大的壓力。

月光,變成了回憶的穿梭。時光,彷彿看到了遙遠的過去。那些曾經的名人是否也會成為在外“傷痛”的遊子?

白居易的中年被貶之痛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白居易的詩詞,可以說他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唐代詩人了。那麼他的人生起伏是如何的?

白居易在小的時候很努力,為了讀書成就功名,曾經朗誦到嘴裡起了瘡。成年後,進入廟堂,總想著靠自己的文字來引起當局者的注意。

但是這些“鋒芒畢露”的行為,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好處。反而在43歲時,因為對一些事情的見解,而被貶到江州,人生特別失意。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當時,也是中秋節,想起自己的過往和如今的對比,寫下了名詩《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詮釋如下:

過去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

如今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

向著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啊,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采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詩中兩次強調了八月十五這個時間,曲江和湓浦這兩個地方的對比,就是為了表達出內心對於自己失落的情懷。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就是在貶謫江州:

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不斷上述直言,希望能夠影響君王的決策。

在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

每一段人生的失意,都是經歷了難以承受的打擊,才會變得逐漸心灰意冷。

雖然白居易在江州不得志,但是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經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只是生活的選擇重心點發生了改變,而不是人生從此變得“一蹶不振”。那是弱者的逃避,絕不會成為一個著名詩人的人生軌跡。

中秋為何容易讓人通情共鳴

傳統節日中,有著團聚意義的也就兩個,一個是中秋,一個是春節。因為中秋假期時間不充足的緣故,往往在外的遊子,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

而之前成長多年的習慣,這種節日裡,內心的失落是很明顯的。

其實平日裡,也會有孤獨的時候。因為忙於工作、他人的交際應酬,也就不會那麼明顯。

當佳節一個人的時候,那輪明月,總會容易讓人思念家人,想念過去的快樂,想念心中的那個人。

不同的人,不同的時空,卻可以理解彼此的情感,這就是通情。

通情,是心理學上的定義。並不是簡單地同情。而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通情(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內心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同樣都是中秋節,內心的孤獨苦悶,兩個不同時空的人,能夠通情,讀懂千年前詩人的情感,就是因為彼此都經歷生活的不如意。

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和見到。就算是平日裡生活中,也是很容易發生的。不只是僅限於生活的不如意,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引起通情。

01 讓很多人流淚的《忠犬八公的故事》

這部影片上映於2009年,豆瓣評分高達9.3分。影片講述了一隻叫八公的狗,是帕克教授撿到的流浪小田園犬(日本稱之秋田犬)。

"

又是一年十五月圓夜,滿心酸楚無奈思鄉情。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來這個城市四年了,最怕的這種傳統團圓的節日。

四年來,自己努力拼搏了,但是依然沒有“混得”風生水起,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職員。

當初設想的會多麼的輝煌,年收入幾十萬,買房買車,可以給父母“長臉”。但是,現在那個夢想好像越來越遠了。

過節,變得不再那麼期盼。害怕父母詢問自己的近況,害怕別人提起自己那個當年的夢,自己也不敢面對過往與未來。

和朋友討論起來,為什麼自己寧願做在外的遊子,而不是回家鄉發展?

自己也不清楚,或許家鄉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骨子裡面,那點倔強,讓自己保留了內心的尊嚴,一定要在外面有了成就,才能回去。

看到那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想起小時候,家鄉的習俗“供月”的傳統。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那時的時光是多麼的快樂,什麼都不用發愁,什麼都還沒有定性。長大,還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而如今,已經快到了而立之年,內心巨大的落差感,此刻變成了煎熬。

所以,不願意過中秋節,不是不想念家人,不是不想團聚,而是覺得沒有“臉面”回去面對父母渴望的眼神。

這種失落,彷彿是自己曾經允諾過輝煌,現在沒有得到,變成了過錯,變成了巨大的壓力。

月光,變成了回憶的穿梭。時光,彷彿看到了遙遠的過去。那些曾經的名人是否也會成為在外“傷痛”的遊子?

白居易的中年被貶之痛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白居易的詩詞,可以說他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唐代詩人了。那麼他的人生起伏是如何的?

白居易在小的時候很努力,為了讀書成就功名,曾經朗誦到嘴裡起了瘡。成年後,進入廟堂,總想著靠自己的文字來引起當局者的注意。

但是這些“鋒芒畢露”的行為,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好處。反而在43歲時,因為對一些事情的見解,而被貶到江州,人生特別失意。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當時,也是中秋節,想起自己的過往和如今的對比,寫下了名詩《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詮釋如下:

過去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

如今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

向著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啊,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采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詩中兩次強調了八月十五這個時間,曲江和湓浦這兩個地方的對比,就是為了表達出內心對於自己失落的情懷。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就是在貶謫江州:

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不斷上述直言,希望能夠影響君王的決策。

在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

每一段人生的失意,都是經歷了難以承受的打擊,才會變得逐漸心灰意冷。

雖然白居易在江州不得志,但是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經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只是生活的選擇重心點發生了改變,而不是人生從此變得“一蹶不振”。那是弱者的逃避,絕不會成為一個著名詩人的人生軌跡。

中秋為何容易讓人通情共鳴

傳統節日中,有著團聚意義的也就兩個,一個是中秋,一個是春節。因為中秋假期時間不充足的緣故,往往在外的遊子,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

而之前成長多年的習慣,這種節日裡,內心的失落是很明顯的。

其實平日裡,也會有孤獨的時候。因為忙於工作、他人的交際應酬,也就不會那麼明顯。

當佳節一個人的時候,那輪明月,總會容易讓人思念家人,想念過去的快樂,想念心中的那個人。

不同的人,不同的時空,卻可以理解彼此的情感,這就是通情。

通情,是心理學上的定義。並不是簡單地同情。而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通情(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內心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同樣都是中秋節,內心的孤獨苦悶,兩個不同時空的人,能夠通情,讀懂千年前詩人的情感,就是因為彼此都經歷生活的不如意。

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和見到。就算是平日裡生活中,也是很容易發生的。不只是僅限於生活的不如意,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引起通情。

01 讓很多人流淚的《忠犬八公的故事》

這部影片上映於2009年,豆瓣評分高達9.3分。影片講述了一隻叫八公的狗,是帕克教授撿到的流浪小田園犬(日本稱之秋田犬)。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八公每天準時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點準時出現在車站門口迎接帕克下班,直到有一天教授忽然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傍晚五點來到火車站裡等候、凝視。從夏季到秋季,九年時間裡,風雨無改,直到它最後死去。

我和很多人一樣,對於這種煽情的電影,內心是很矛盾的。既想看,又怕自己管不住眼淚。果然,即使早早做了心理準備,最後還是流了很多眼淚。

因為電影的情節,喚醒了多年前收養的流浪狗,最後被撞死的記憶。這便是畫面引起的通情。

02 一張圖片引起內心的共鳴

幾年前,網絡上有人發了幾張火車站照片。照片中,是一箇中年男子下雪天,坐在臺階上,吃著冷麵包。

不知道想起了什麼事情,吃著吃著就低下了頭,然後開始哭泣起來。

"

又是一年十五月圓夜,滿心酸楚無奈思鄉情。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來這個城市四年了,最怕的這種傳統團圓的節日。

四年來,自己努力拼搏了,但是依然沒有“混得”風生水起,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職員。

當初設想的會多麼的輝煌,年收入幾十萬,買房買車,可以給父母“長臉”。但是,現在那個夢想好像越來越遠了。

過節,變得不再那麼期盼。害怕父母詢問自己的近況,害怕別人提起自己那個當年的夢,自己也不敢面對過往與未來。

和朋友討論起來,為什麼自己寧願做在外的遊子,而不是回家鄉發展?

自己也不清楚,或許家鄉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骨子裡面,那點倔強,讓自己保留了內心的尊嚴,一定要在外面有了成就,才能回去。

看到那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想起小時候,家鄉的習俗“供月”的傳統。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那時的時光是多麼的快樂,什麼都不用發愁,什麼都還沒有定性。長大,還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而如今,已經快到了而立之年,內心巨大的落差感,此刻變成了煎熬。

所以,不願意過中秋節,不是不想念家人,不是不想團聚,而是覺得沒有“臉面”回去面對父母渴望的眼神。

這種失落,彷彿是自己曾經允諾過輝煌,現在沒有得到,變成了過錯,變成了巨大的壓力。

月光,變成了回憶的穿梭。時光,彷彿看到了遙遠的過去。那些曾經的名人是否也會成為在外“傷痛”的遊子?

白居易的中年被貶之痛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白居易的詩詞,可以說他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唐代詩人了。那麼他的人生起伏是如何的?

白居易在小的時候很努力,為了讀書成就功名,曾經朗誦到嘴裡起了瘡。成年後,進入廟堂,總想著靠自己的文字來引起當局者的注意。

但是這些“鋒芒畢露”的行為,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好處。反而在43歲時,因為對一些事情的見解,而被貶到江州,人生特別失意。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當時,也是中秋節,想起自己的過往和如今的對比,寫下了名詩《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詮釋如下:

過去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

如今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

向著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啊,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采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詩中兩次強調了八月十五這個時間,曲江和湓浦這兩個地方的對比,就是為了表達出內心對於自己失落的情懷。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就是在貶謫江州:

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不斷上述直言,希望能夠影響君王的決策。

在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

每一段人生的失意,都是經歷了難以承受的打擊,才會變得逐漸心灰意冷。

雖然白居易在江州不得志,但是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經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只是生活的選擇重心點發生了改變,而不是人生從此變得“一蹶不振”。那是弱者的逃避,絕不會成為一個著名詩人的人生軌跡。

中秋為何容易讓人通情共鳴

傳統節日中,有著團聚意義的也就兩個,一個是中秋,一個是春節。因為中秋假期時間不充足的緣故,往往在外的遊子,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

而之前成長多年的習慣,這種節日裡,內心的失落是很明顯的。

其實平日裡,也會有孤獨的時候。因為忙於工作、他人的交際應酬,也就不會那麼明顯。

當佳節一個人的時候,那輪明月,總會容易讓人思念家人,想念過去的快樂,想念心中的那個人。

不同的人,不同的時空,卻可以理解彼此的情感,這就是通情。

通情,是心理學上的定義。並不是簡單地同情。而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通情(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內心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同樣都是中秋節,內心的孤獨苦悶,兩個不同時空的人,能夠通情,讀懂千年前詩人的情感,就是因為彼此都經歷生活的不如意。

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和見到。就算是平日裡生活中,也是很容易發生的。不只是僅限於生活的不如意,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引起通情。

01 讓很多人流淚的《忠犬八公的故事》

這部影片上映於2009年,豆瓣評分高達9.3分。影片講述了一隻叫八公的狗,是帕克教授撿到的流浪小田園犬(日本稱之秋田犬)。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八公每天準時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點準時出現在車站門口迎接帕克下班,直到有一天教授忽然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傍晚五點來到火車站裡等候、凝視。從夏季到秋季,九年時間裡,風雨無改,直到它最後死去。

我和很多人一樣,對於這種煽情的電影,內心是很矛盾的。既想看,又怕自己管不住眼淚。果然,即使早早做了心理準備,最後還是流了很多眼淚。

因為電影的情節,喚醒了多年前收養的流浪狗,最後被撞死的記憶。這便是畫面引起的通情。

02 一張圖片引起內心的共鳴

幾年前,網絡上有人發了幾張火車站照片。照片中,是一箇中年男子下雪天,坐在臺階上,吃著冷麵包。

不知道想起了什麼事情,吃著吃著就低下了頭,然後開始哭泣起來。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幾張無聲的照片,引起了網友大量的轉發、評論。更多的內容中心點一直圍繞,“這是誰的兒子,是誰的丈夫,是誰的父親

的確如此,那份生活的艱難,不用言語,就已經與自己的生活現況聯繫了起來。

能懂得他的無奈與痛苦的人,都是有著共同感受的人。雖然彼此不認識,但是在無形之間,已經有了通情。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天上的月亮,並不是一直都是滿圓的狀態,而是在不斷地變化著。就像人生一樣,總會有起起伏伏。同樣的月圓之夜,小時候,我們欣然歡喜。長大後,卻變得多愁善感。抑或者,變得索然無味。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人,還是那個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只因為心境變化了。

心裡裝著快樂,裝著期盼,那個中秋之夜,就變成了甜蜜的等候。

心理裝著煩惱,裝著迷茫,那個中秋之夜,就變成了嘆息的縮影。

"

又是一年十五月圓夜,滿心酸楚無奈思鄉情。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來這個城市四年了,最怕的這種傳統團圓的節日。

四年來,自己努力拼搏了,但是依然沒有“混得”風生水起,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職員。

當初設想的會多麼的輝煌,年收入幾十萬,買房買車,可以給父母“長臉”。但是,現在那個夢想好像越來越遠了。

過節,變得不再那麼期盼。害怕父母詢問自己的近況,害怕別人提起自己那個當年的夢,自己也不敢面對過往與未來。

和朋友討論起來,為什麼自己寧願做在外的遊子,而不是回家鄉發展?

自己也不清楚,或許家鄉會有更好的選擇。但是骨子裡面,那點倔強,讓自己保留了內心的尊嚴,一定要在外面有了成就,才能回去。

看到那一輪明月掛在天空,想起小時候,家鄉的習俗“供月”的傳統。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那時的時光是多麼的快樂,什麼都不用發愁,什麼都還沒有定性。長大,還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而如今,已經快到了而立之年,內心巨大的落差感,此刻變成了煎熬。

所以,不願意過中秋節,不是不想念家人,不是不想團聚,而是覺得沒有“臉面”回去面對父母渴望的眼神。

這種失落,彷彿是自己曾經允諾過輝煌,現在沒有得到,變成了過錯,變成了巨大的壓力。

月光,變成了回憶的穿梭。時光,彷彿看到了遙遠的過去。那些曾經的名人是否也會成為在外“傷痛”的遊子?

白居易的中年被貶之痛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白居易的詩詞,可以說他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唐代詩人了。那麼他的人生起伏是如何的?

白居易在小的時候很努力,為了讀書成就功名,曾經朗誦到嘴裡起了瘡。成年後,進入廟堂,總想著靠自己的文字來引起當局者的注意。

但是這些“鋒芒畢露”的行為,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好處。反而在43歲時,因為對一些事情的見解,而被貶到江州,人生特別失意。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當時,也是中秋節,想起自己的過往和如今的對比,寫下了名詩《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詮釋如下:

過去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

如今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

向著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啊,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采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詩中兩次強調了八月十五這個時間,曲江和湓浦這兩個地方的對比,就是為了表達出內心對於自己失落的情懷。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就是在貶謫江州:

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不斷上述直言,希望能夠影響君王的決策。

在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

每一段人生的失意,都是經歷了難以承受的打擊,才會變得逐漸心灰意冷。

雖然白居易在江州不得志,但是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經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只是生活的選擇重心點發生了改變,而不是人生從此變得“一蹶不振”。那是弱者的逃避,絕不會成為一個著名詩人的人生軌跡。

中秋為何容易讓人通情共鳴

傳統節日中,有著團聚意義的也就兩個,一個是中秋,一個是春節。因為中秋假期時間不充足的緣故,往往在外的遊子,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

而之前成長多年的習慣,這種節日裡,內心的失落是很明顯的。

其實平日裡,也會有孤獨的時候。因為忙於工作、他人的交際應酬,也就不會那麼明顯。

當佳節一個人的時候,那輪明月,總會容易讓人思念家人,想念過去的快樂,想念心中的那個人。

不同的人,不同的時空,卻可以理解彼此的情感,這就是通情。

通情,是心理學上的定義。並不是簡單地同情。而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通情(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內心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同樣都是中秋節,內心的孤獨苦悶,兩個不同時空的人,能夠通情,讀懂千年前詩人的情感,就是因為彼此都經歷生活的不如意。

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和見到。就算是平日裡生活中,也是很容易發生的。不只是僅限於生活的不如意,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引起通情。

01 讓很多人流淚的《忠犬八公的故事》

這部影片上映於2009年,豆瓣評分高達9.3分。影片講述了一隻叫八公的狗,是帕克教授撿到的流浪小田園犬(日本稱之秋田犬)。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八公每天準時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點準時出現在車站門口迎接帕克下班,直到有一天教授忽然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傍晚五點來到火車站裡等候、凝視。從夏季到秋季,九年時間裡,風雨無改,直到它最後死去。

我和很多人一樣,對於這種煽情的電影,內心是很矛盾的。既想看,又怕自己管不住眼淚。果然,即使早早做了心理準備,最後還是流了很多眼淚。

因為電影的情節,喚醒了多年前收養的流浪狗,最後被撞死的記憶。這便是畫面引起的通情。

02 一張圖片引起內心的共鳴

幾年前,網絡上有人發了幾張火車站照片。照片中,是一箇中年男子下雪天,坐在臺階上,吃著冷麵包。

不知道想起了什麼事情,吃著吃著就低下了頭,然後開始哭泣起來。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幾張無聲的照片,引起了網友大量的轉發、評論。更多的內容中心點一直圍繞,“這是誰的兒子,是誰的丈夫,是誰的父親

的確如此,那份生活的艱難,不用言語,就已經與自己的生活現況聯繫了起來。

能懂得他的無奈與痛苦的人,都是有著共同感受的人。雖然彼此不認識,但是在無形之間,已經有了通情。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天上的月亮,並不是一直都是滿圓的狀態,而是在不斷地變化著。就像人生一樣,總會有起起伏伏。同樣的月圓之夜,小時候,我們欣然歡喜。長大後,卻變得多愁善感。抑或者,變得索然無味。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人,還是那個人。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只因為心境變化了。

心裡裝著快樂,裝著期盼,那個中秋之夜,就變成了甜蜜的等候。

心理裝著煩惱,裝著迷茫,那個中秋之夜,就變成了嘆息的縮影。

詩魔白居易|1204年前中秋夜在幹啥?3分鐘穿越時空相會詩人

面對過去,我們給予了自己很高的人生定向。面對現在,我們無法接受失意的人生現實。

於是,沒有勇氣,沒有方向,面對未來。不是擔心自己的能力,只是害怕再多的努力,也是枉然。

其實,人生的未來永遠是個未知數,沒有誰能夠“一言定未來”。所以,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快樂的心,不痴情於過去,不糾結於現在,不迷幻於未來。

就像白居易在唐開成七年(公元841年)《對酒》第二首。

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貧隨富且歡樂, 不開口笑是痴人。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同侷促在那小小的蝸牛角上。空間是那樣的狹窄,還有什麼好爭的呢?人生短暫,就像石頭相撞的所發出的一點火光,很快就過去了。不論窮富,不要太過於斤斤計較,應該儘量放寬胸懷,隨時保持心情的愉快,這才是處世之道。

人生,的確如此。不論何時,都不要迷失了自我。(圖片來自網絡)

順祝大家,中秋節快樂,花好,人好,月更圓。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