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作者是:來點君

蘇軾詩詞書畫都極好,其書法有行書《黃州寒食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僅排在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可見其藝術造詣;其畫作雖流傳下來不多,但其一幅《古木怪石圖》“隨物賦形,融會貫通”,充分顯示出內心神韻,啟“文人畫”之端的;其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蘊深厚,理趣盎然;而其詞則自出機杼,“以詩為詞”,開“豪放”一派之先河。

"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作者是:來點君

蘇軾詩詞書畫都極好,其書法有行書《黃州寒食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僅排在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可見其藝術造詣;其畫作雖流傳下來不多,但其一幅《古木怪石圖》“隨物賦形,融會貫通”,充分顯示出內心神韻,啟“文人畫”之端的;其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蘊深厚,理趣盎然;而其詞則自出機杼,“以詩為詞”,開“豪放”一派之先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臨江圖

一、蘇軾看輕詞的來由

其實,蘇軾最開始是有些瞧不上詞的。大約應是受到當時主流意識的影響,“謂之詩餘者,以詞起於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後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麗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餘,遂名目詩餘”(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很多人在整理自己詩集的時候,並不把創作的詞收納進去,足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低。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雖然現在詞享有和詩一樣的尊位,但在其起始之初,固然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對詞多有涉獵,並讓起於隋唐之際興於晚唐、五代的詞得到蓬勃發展,可是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詞終究只是“小道”,是處於消遣娛樂性質的、難登大雅之堂的“豔科”耳。

"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作者是:來點君

蘇軾詩詞書畫都極好,其書法有行書《黃州寒食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僅排在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可見其藝術造詣;其畫作雖流傳下來不多,但其一幅《古木怪石圖》“隨物賦形,融會貫通”,充分顯示出內心神韻,啟“文人畫”之端的;其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蘊深厚,理趣盎然;而其詞則自出機杼,“以詩為詞”,開“豪放”一派之先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臨江圖

一、蘇軾看輕詞的來由

其實,蘇軾最開始是有些瞧不上詞的。大約應是受到當時主流意識的影響,“謂之詩餘者,以詞起於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後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麗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餘,遂名目詩餘”(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很多人在整理自己詩集的時候,並不把創作的詞收納進去,足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低。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雖然現在詞享有和詩一樣的尊位,但在其起始之初,固然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對詞多有涉獵,並讓起於隋唐之際興於晚唐、五代的詞得到蓬勃發展,可是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詞終究只是“小道”,是處於消遣娛樂性質的、難登大雅之堂的“豔科”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待客圖

這一點,可以從眾多前人記錄中查看到,在當時只要提到“詞”之時,大家腦海裡浮現的便是“豔情”或聲色娛樂,並說明“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宋·汪莘《方壺詩餘自序》)而時人所謂“情”,卻正像張炎所指出:“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詞源》)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對此,蘇軾曾評說:“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技耳。”(《題張子野詩集後》),言下之意,詞僅只是作詩之後的“餘技”,不過是詩外之閒遐。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

[宋] 歐陽修

簾幕風輕雙語燕。午後醒來,柳絮飛撩亂。心事一春猶未見。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

他評論歐陽修:“散落樽酒間,盛為人所愛尚,猶小技,其上有取焉。”(《醉翁琴趣外編 序》)尊詩而貶詞為“小技”,充滿輕視和不屑。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又特別加上一句“其上有取焉”,指出詞亦有可以“汲取”的道理。

"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作者是:來點君

蘇軾詩詞書畫都極好,其書法有行書《黃州寒食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僅排在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可見其藝術造詣;其畫作雖流傳下來不多,但其一幅《古木怪石圖》“隨物賦形,融會貫通”,充分顯示出內心神韻,啟“文人畫”之端的;其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蘊深厚,理趣盎然;而其詞則自出機杼,“以詩為詞”,開“豪放”一派之先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臨江圖

一、蘇軾看輕詞的來由

其實,蘇軾最開始是有些瞧不上詞的。大約應是受到當時主流意識的影響,“謂之詩餘者,以詞起於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後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麗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餘,遂名目詩餘”(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很多人在整理自己詩集的時候,並不把創作的詞收納進去,足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低。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雖然現在詞享有和詩一樣的尊位,但在其起始之初,固然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對詞多有涉獵,並讓起於隋唐之際興於晚唐、五代的詞得到蓬勃發展,可是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詞終究只是“小道”,是處於消遣娛樂性質的、難登大雅之堂的“豔科”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待客圖

這一點,可以從眾多前人記錄中查看到,在當時只要提到“詞”之時,大家腦海裡浮現的便是“豔情”或聲色娛樂,並說明“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宋·汪莘《方壺詩餘自序》)而時人所謂“情”,卻正像張炎所指出:“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詞源》)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對此,蘇軾曾評說:“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技耳。”(《題張子野詩集後》),言下之意,詞僅只是作詩之後的“餘技”,不過是詩外之閒遐。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

[宋] 歐陽修

簾幕風輕雙語燕。午後醒來,柳絮飛撩亂。心事一春猶未見。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

他評論歐陽修:“散落樽酒間,盛為人所愛尚,猶小技,其上有取焉。”(《醉翁琴趣外編 序》)尊詩而貶詞為“小技”,充滿輕視和不屑。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又特別加上一句“其上有取焉”,指出詞亦有可以“汲取”的道理。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古木怪石圖

然而,已經養成的觀念是無法猛然得到改變的。即使是開始練習寫作詞的過程中,他仍然保持著詩文的高貴姿態:“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三首》之二)後接“呵呵”二字,充滿戲謔之味道。當然,亦可理解其中隱藏著的自信,他要的是破除與超越以柳永為首的“婉約”之風氣。從中可以知道,蘇軾不虧是蘇軾,即便是才上手為詞,就已經開始養成不輸於人的格局。

二、蘇軾“以詩為詞”的開始

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在蘇軾創作之初,大抵是以詩文為主要目標的,而詞根本不放在眼裡。至少在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之前,蘇軾創作的詞作有記錄的少之又少。而從熙寧三年到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之間,對於詞的創作,蘇軾仍只是處於一種練習狀態。熙寧七年十一月,蘇軾由杭州前往密州途中,給自己的老弟蘇轍寄了一首詞《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此詞標誌著蘇軾詞功正在趨於成熟,並開始展示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氣質,以一頭蠻牛姿勢撞入宋人詞壇,註定將要掀起一番風波,引領一場潮流。

《沁園春·孤館燈青》

[宋]蘇軾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這首詞,似乎仍然可以歸之於練筆之作,雖然與蘇軾其他的成名之詞相比,隱含有諸多瑕疵,但卻已經帶有自我意識,亦是他“以詩為詞”的開始,從而具有深遠的意義。

"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作者是:來點君

蘇軾詩詞書畫都極好,其書法有行書《黃州寒食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僅排在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可見其藝術造詣;其畫作雖流傳下來不多,但其一幅《古木怪石圖》“隨物賦形,融會貫通”,充分顯示出內心神韻,啟“文人畫”之端的;其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蘊深厚,理趣盎然;而其詞則自出機杼,“以詩為詞”,開“豪放”一派之先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臨江圖

一、蘇軾看輕詞的來由

其實,蘇軾最開始是有些瞧不上詞的。大約應是受到當時主流意識的影響,“謂之詩餘者,以詞起於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後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麗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餘,遂名目詩餘”(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很多人在整理自己詩集的時候,並不把創作的詞收納進去,足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低。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雖然現在詞享有和詩一樣的尊位,但在其起始之初,固然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對詞多有涉獵,並讓起於隋唐之際興於晚唐、五代的詞得到蓬勃發展,可是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詞終究只是“小道”,是處於消遣娛樂性質的、難登大雅之堂的“豔科”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待客圖

這一點,可以從眾多前人記錄中查看到,在當時只要提到“詞”之時,大家腦海裡浮現的便是“豔情”或聲色娛樂,並說明“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宋·汪莘《方壺詩餘自序》)而時人所謂“情”,卻正像張炎所指出:“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詞源》)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對此,蘇軾曾評說:“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技耳。”(《題張子野詩集後》),言下之意,詞僅只是作詩之後的“餘技”,不過是詩外之閒遐。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

[宋] 歐陽修

簾幕風輕雙語燕。午後醒來,柳絮飛撩亂。心事一春猶未見。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

他評論歐陽修:“散落樽酒間,盛為人所愛尚,猶小技,其上有取焉。”(《醉翁琴趣外編 序》)尊詩而貶詞為“小技”,充滿輕視和不屑。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又特別加上一句“其上有取焉”,指出詞亦有可以“汲取”的道理。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古木怪石圖

然而,已經養成的觀念是無法猛然得到改變的。即使是開始練習寫作詞的過程中,他仍然保持著詩文的高貴姿態:“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三首》之二)後接“呵呵”二字,充滿戲謔之味道。當然,亦可理解其中隱藏著的自信,他要的是破除與超越以柳永為首的“婉約”之風氣。從中可以知道,蘇軾不虧是蘇軾,即便是才上手為詞,就已經開始養成不輸於人的格局。

二、蘇軾“以詩為詞”的開始

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在蘇軾創作之初,大抵是以詩文為主要目標的,而詞根本不放在眼裡。至少在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之前,蘇軾創作的詞作有記錄的少之又少。而從熙寧三年到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之間,對於詞的創作,蘇軾仍只是處於一種練習狀態。熙寧七年十一月,蘇軾由杭州前往密州途中,給自己的老弟蘇轍寄了一首詞《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此詞標誌著蘇軾詞功正在趨於成熟,並開始展示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氣質,以一頭蠻牛姿勢撞入宋人詞壇,註定將要掀起一番風波,引領一場潮流。

《沁園春·孤館燈青》

[宋]蘇軾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這首詞,似乎仍然可以歸之於練筆之作,雖然與蘇軾其他的成名之詞相比,隱含有諸多瑕疵,但卻已經帶有自我意識,亦是他“以詩為詞”的開始,從而具有深遠的意義。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赤壁圖

“以詩為詞”雖然是蘇軾的創作實踐,但這個評價卻來自於側身“蘇門六君子”的陳師道,其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後山詩話》)其中,對韓愈和蘇軾的創作特點總結及其準確,同時,也表明自己的看法“要非本色”,就是說違反了詞的創作要義。什麼“創作要義”?對此,女詞人李清照曾專門指出:“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詞論》)

這裡必須提到蘇軾創作詞的理念。前面已經提到,他在評價歐陽修詞之時,已經有些認識到詞的可取之處,但仍處於朦朧階段。唯有開始著手詞的創作之後,才漸漸養成思考對於這種文體應該如何把握和定位。他曾經明確地說明:

“頒示新詞,此古人長短句詩也,得之驚喜,試勉繼之。”(《與蔡景繁書》)

在這裡,他已經很清楚地指出“詞”即“長短句詩”,並慢慢地給予正視,逐漸清晰詞本身在文學創作上的位置。他有意識地進行嘗試: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與陳季常書》)

打通詩與詞之間的那種界限之後的喜悅之情,在寫給朋友的書信中表露無遺。

"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作者是:來點君

蘇軾詩詞書畫都極好,其書法有行書《黃州寒食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僅排在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可見其藝術造詣;其畫作雖流傳下來不多,但其一幅《古木怪石圖》“隨物賦形,融會貫通”,充分顯示出內心神韻,啟“文人畫”之端的;其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蘊深厚,理趣盎然;而其詞則自出機杼,“以詩為詞”,開“豪放”一派之先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臨江圖

一、蘇軾看輕詞的來由

其實,蘇軾最開始是有些瞧不上詞的。大約應是受到當時主流意識的影響,“謂之詩餘者,以詞起於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後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麗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餘,遂名目詩餘”(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很多人在整理自己詩集的時候,並不把創作的詞收納進去,足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低。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雖然現在詞享有和詩一樣的尊位,但在其起始之初,固然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對詞多有涉獵,並讓起於隋唐之際興於晚唐、五代的詞得到蓬勃發展,可是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詞終究只是“小道”,是處於消遣娛樂性質的、難登大雅之堂的“豔科”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待客圖

這一點,可以從眾多前人記錄中查看到,在當時只要提到“詞”之時,大家腦海裡浮現的便是“豔情”或聲色娛樂,並說明“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宋·汪莘《方壺詩餘自序》)而時人所謂“情”,卻正像張炎所指出:“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詞源》)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對此,蘇軾曾評說:“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技耳。”(《題張子野詩集後》),言下之意,詞僅只是作詩之後的“餘技”,不過是詩外之閒遐。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

[宋] 歐陽修

簾幕風輕雙語燕。午後醒來,柳絮飛撩亂。心事一春猶未見。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

他評論歐陽修:“散落樽酒間,盛為人所愛尚,猶小技,其上有取焉。”(《醉翁琴趣外編 序》)尊詩而貶詞為“小技”,充滿輕視和不屑。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又特別加上一句“其上有取焉”,指出詞亦有可以“汲取”的道理。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古木怪石圖

然而,已經養成的觀念是無法猛然得到改變的。即使是開始練習寫作詞的過程中,他仍然保持著詩文的高貴姿態:“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三首》之二)後接“呵呵”二字,充滿戲謔之味道。當然,亦可理解其中隱藏著的自信,他要的是破除與超越以柳永為首的“婉約”之風氣。從中可以知道,蘇軾不虧是蘇軾,即便是才上手為詞,就已經開始養成不輸於人的格局。

二、蘇軾“以詩為詞”的開始

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在蘇軾創作之初,大抵是以詩文為主要目標的,而詞根本不放在眼裡。至少在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之前,蘇軾創作的詞作有記錄的少之又少。而從熙寧三年到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之間,對於詞的創作,蘇軾仍只是處於一種練習狀態。熙寧七年十一月,蘇軾由杭州前往密州途中,給自己的老弟蘇轍寄了一首詞《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此詞標誌著蘇軾詞功正在趨於成熟,並開始展示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氣質,以一頭蠻牛姿勢撞入宋人詞壇,註定將要掀起一番風波,引領一場潮流。

《沁園春·孤館燈青》

[宋]蘇軾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這首詞,似乎仍然可以歸之於練筆之作,雖然與蘇軾其他的成名之詞相比,隱含有諸多瑕疵,但卻已經帶有自我意識,亦是他“以詩為詞”的開始,從而具有深遠的意義。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赤壁圖

“以詩為詞”雖然是蘇軾的創作實踐,但這個評價卻來自於側身“蘇門六君子”的陳師道,其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後山詩話》)其中,對韓愈和蘇軾的創作特點總結及其準確,同時,也表明自己的看法“要非本色”,就是說違反了詞的創作要義。什麼“創作要義”?對此,女詞人李清照曾專門指出:“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詞論》)

這裡必須提到蘇軾創作詞的理念。前面已經提到,他在評價歐陽修詞之時,已經有些認識到詞的可取之處,但仍處於朦朧階段。唯有開始著手詞的創作之後,才漸漸養成思考對於這種文體應該如何把握和定位。他曾經明確地說明:

“頒示新詞,此古人長短句詩也,得之驚喜,試勉繼之。”(《與蔡景繁書》)

在這裡,他已經很清楚地指出“詞”即“長短句詩”,並慢慢地給予正視,逐漸清晰詞本身在文學創作上的位置。他有意識地進行嘗試: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與陳季常書》)

打通詩與詞之間的那種界限之後的喜悅之情,在寫給朋友的書信中表露無遺。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密州出獵圖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標誌蘇軾“以詩為詞”這一創作理念得到完美詮釋的一首詞作,也是一首青出藍而勝於藍的詞作,他徹底擺脫“婉約”之窠臼,是一次“豪放”之旅。蘇軾為此,曾開心地“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與鮮于子駿三首》)

三、蘇軾“以詩為詞”的原因

在蘇軾的創作生涯裡,詞之後來卻反而居上,在其生前或身後為其帶來頗大聲譽,他固然是自豪的,但想來卻也是出乎於他本人的意料之外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詩文創作才是佔據蘇軾思想上的重中之重。可是,為什麼後來的蘇軾卻改變了其創作初衷,而重視起詞的創作來呢?

在此,不得不提到影響蘇軾一生的“烏臺詩案”。這起有小人們對偉大才子羅織而成的“莫須有”案件,差點置蘇軾於死地;若成真,我們就差一點再也看不到那首才華橫溢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經過諸多親人和友人的救助,死裡逃生的蘇軾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某些方面的態度和堅持,比如文學創作上。

"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作者是:來點君

蘇軾詩詞書畫都極好,其書法有行書《黃州寒食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僅排在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可見其藝術造詣;其畫作雖流傳下來不多,但其一幅《古木怪石圖》“隨物賦形,融會貫通”,充分顯示出內心神韻,啟“文人畫”之端的;其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蘊深厚,理趣盎然;而其詞則自出機杼,“以詩為詞”,開“豪放”一派之先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臨江圖

一、蘇軾看輕詞的來由

其實,蘇軾最開始是有些瞧不上詞的。大約應是受到當時主流意識的影響,“謂之詩餘者,以詞起於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後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麗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餘,遂名目詩餘”(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很多人在整理自己詩集的時候,並不把創作的詞收納進去,足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低。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雖然現在詞享有和詩一樣的尊位,但在其起始之初,固然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對詞多有涉獵,並讓起於隋唐之際興於晚唐、五代的詞得到蓬勃發展,可是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詞終究只是“小道”,是處於消遣娛樂性質的、難登大雅之堂的“豔科”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待客圖

這一點,可以從眾多前人記錄中查看到,在當時只要提到“詞”之時,大家腦海裡浮現的便是“豔情”或聲色娛樂,並說明“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宋·汪莘《方壺詩餘自序》)而時人所謂“情”,卻正像張炎所指出:“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詞源》)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對此,蘇軾曾評說:“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技耳。”(《題張子野詩集後》),言下之意,詞僅只是作詩之後的“餘技”,不過是詩外之閒遐。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

[宋] 歐陽修

簾幕風輕雙語燕。午後醒來,柳絮飛撩亂。心事一春猶未見。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

他評論歐陽修:“散落樽酒間,盛為人所愛尚,猶小技,其上有取焉。”(《醉翁琴趣外編 序》)尊詩而貶詞為“小技”,充滿輕視和不屑。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又特別加上一句“其上有取焉”,指出詞亦有可以“汲取”的道理。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古木怪石圖

然而,已經養成的觀念是無法猛然得到改變的。即使是開始練習寫作詞的過程中,他仍然保持著詩文的高貴姿態:“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三首》之二)後接“呵呵”二字,充滿戲謔之味道。當然,亦可理解其中隱藏著的自信,他要的是破除與超越以柳永為首的“婉約”之風氣。從中可以知道,蘇軾不虧是蘇軾,即便是才上手為詞,就已經開始養成不輸於人的格局。

二、蘇軾“以詩為詞”的開始

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在蘇軾創作之初,大抵是以詩文為主要目標的,而詞根本不放在眼裡。至少在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之前,蘇軾創作的詞作有記錄的少之又少。而從熙寧三年到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之間,對於詞的創作,蘇軾仍只是處於一種練習狀態。熙寧七年十一月,蘇軾由杭州前往密州途中,給自己的老弟蘇轍寄了一首詞《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此詞標誌著蘇軾詞功正在趨於成熟,並開始展示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氣質,以一頭蠻牛姿勢撞入宋人詞壇,註定將要掀起一番風波,引領一場潮流。

《沁園春·孤館燈青》

[宋]蘇軾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這首詞,似乎仍然可以歸之於練筆之作,雖然與蘇軾其他的成名之詞相比,隱含有諸多瑕疵,但卻已經帶有自我意識,亦是他“以詩為詞”的開始,從而具有深遠的意義。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赤壁圖

“以詩為詞”雖然是蘇軾的創作實踐,但這個評價卻來自於側身“蘇門六君子”的陳師道,其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後山詩話》)其中,對韓愈和蘇軾的創作特點總結及其準確,同時,也表明自己的看法“要非本色”,就是說違反了詞的創作要義。什麼“創作要義”?對此,女詞人李清照曾專門指出:“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詞論》)

這裡必須提到蘇軾創作詞的理念。前面已經提到,他在評價歐陽修詞之時,已經有些認識到詞的可取之處,但仍處於朦朧階段。唯有開始著手詞的創作之後,才漸漸養成思考對於這種文體應該如何把握和定位。他曾經明確地說明:

“頒示新詞,此古人長短句詩也,得之驚喜,試勉繼之。”(《與蔡景繁書》)

在這裡,他已經很清楚地指出“詞”即“長短句詩”,並慢慢地給予正視,逐漸清晰詞本身在文學創作上的位置。他有意識地進行嘗試: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與陳季常書》)

打通詩與詞之間的那種界限之後的喜悅之情,在寫給朋友的書信中表露無遺。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密州出獵圖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標誌蘇軾“以詩為詞”這一創作理念得到完美詮釋的一首詞作,也是一首青出藍而勝於藍的詞作,他徹底擺脫“婉約”之窠臼,是一次“豪放”之旅。蘇軾為此,曾開心地“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與鮮于子駿三首》)

三、蘇軾“以詩為詞”的原因

在蘇軾的創作生涯裡,詞之後來卻反而居上,在其生前或身後為其帶來頗大聲譽,他固然是自豪的,但想來卻也是出乎於他本人的意料之外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詩文創作才是佔據蘇軾思想上的重中之重。可是,為什麼後來的蘇軾卻改變了其創作初衷,而重視起詞的創作來呢?

在此,不得不提到影響蘇軾一生的“烏臺詩案”。這起有小人們對偉大才子羅織而成的“莫須有”案件,差點置蘇軾於死地;若成真,我們就差一點再也看不到那首才華橫溢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經過諸多親人和友人的救助,死裡逃生的蘇軾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某些方面的態度和堅持,比如文學創作上。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黃州寒食圖

因詩獲罪的蘇軾,當他被貶黃州之後,友人們都勸他緘其口,封其筆,少寫詩,勿惹禍。於此情況之下,他無奈地給好友寫信吐槽:“文字與詩,皆不復作。”(《與王定國》)可是,正如現代學者莫砥峰所說:

“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在何種處境,蘇軾總是不可抑制地產生創作的衝動。這種衝動有時表現為骨鯁在喉式的心聲吐露,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情不自禁的習慣行為……蘇軾則心需時時拿起筆來寫作,創作已經成為他的生活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蘇軾的藝術氣質與文藝思想》)

既然詩不能寫,那麼作為“小道”而沒有得到重視的“豔科”之娛樂的詞,便成為當下最好的選擇之舉。這個無奈的“以詞代詩”舉動,卻彷彿天作之合,恰恰符合了蘇軾本人的創作氣質。蘇軾為人為文都往往不拘泥於常規,純出乎天性,灑脫自然。正如其夫子自況所言: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

因詩獲罪,以詞代詩,切合本性,種種因素累積,一切似乎上天註定,明明是無奈之處,卻恰好能自出機杼,硬生生創造出一個新天地。蘇軾破而後立,既破除了他人強加在其頭上的罪惡枷鎖,也兩樣強勢打破了文學創作上的條條框框,從而讓詞由“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極大限度地擴張了詞的題材和形式。

"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作者是:來點君

蘇軾詩詞書畫都極好,其書法有行書《黃州寒食帖》,人稱“天下第三行書”,僅排在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可見其藝術造詣;其畫作雖流傳下來不多,但其一幅《古木怪石圖》“隨物賦形,融會貫通”,充分顯示出內心神韻,啟“文人畫”之端的;其詩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蘊深厚,理趣盎然;而其詞則自出機杼,“以詩為詞”,開“豪放”一派之先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臨江圖

一、蘇軾看輕詞的來由

其實,蘇軾最開始是有些瞧不上詞的。大約應是受到當時主流意識的影響,“謂之詩餘者,以詞起於唐人絕句。如太白之《清平調》,即以被之樂府;太白《憶秦娥》、《菩薩蠻》,皆絕句之變格,為小令之權輿。旗亭畫壁賭唱,皆七言斷句。後至十國時,遂競為長短句,自一字兩字至七字,以抑揚高下其聲,麗樂府之體一變。則詞實詩之餘,遂名目詩餘”(清·宋翔鳳《樂府餘論》)很多人在整理自己詩集的時候,並不把創作的詞收納進去,足見其重視程度之高低。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雖然現在詞享有和詩一樣的尊位,但在其起始之初,固然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對詞多有涉獵,並讓起於隋唐之際興於晚唐、五代的詞得到蓬勃發展,可是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詞終究只是“小道”,是處於消遣娛樂性質的、難登大雅之堂的“豔科”耳。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待客圖

這一點,可以從眾多前人記錄中查看到,在當時只要提到“詞”之時,大家腦海裡浮現的便是“豔情”或聲色娛樂,並說明“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宋·汪莘《方壺詩餘自序》)而時人所謂“情”,卻正像張炎所指出:“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詞源》)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對此,蘇軾曾評說:“張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技耳。”(《題張子野詩集後》),言下之意,詞僅只是作詩之後的“餘技”,不過是詩外之閒遐。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

[宋] 歐陽修

簾幕風輕雙語燕。午後醒來,柳絮飛撩亂。心事一春猶未見。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須吹別怨。無腸更為新聲斷。

他評論歐陽修:“散落樽酒間,盛為人所愛尚,猶小技,其上有取焉。”(《醉翁琴趣外編 序》)尊詩而貶詞為“小技”,充滿輕視和不屑。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又特別加上一句“其上有取焉”,指出詞亦有可以“汲取”的道理。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古木怪石圖

然而,已經養成的觀念是無法猛然得到改變的。即使是開始練習寫作詞的過程中,他仍然保持著詩文的高貴姿態:“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三首》之二)後接“呵呵”二字,充滿戲謔之味道。當然,亦可理解其中隱藏著的自信,他要的是破除與超越以柳永為首的“婉約”之風氣。從中可以知道,蘇軾不虧是蘇軾,即便是才上手為詞,就已經開始養成不輸於人的格局。

二、蘇軾“以詩為詞”的開始

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在蘇軾創作之初,大抵是以詩文為主要目標的,而詞根本不放在眼裡。至少在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之前,蘇軾創作的詞作有記錄的少之又少。而從熙寧三年到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之間,對於詞的創作,蘇軾仍只是處於一種練習狀態。熙寧七年十一月,蘇軾由杭州前往密州途中,給自己的老弟蘇轍寄了一首詞《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此詞標誌著蘇軾詞功正在趨於成熟,並開始展示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氣質,以一頭蠻牛姿勢撞入宋人詞壇,註定將要掀起一番風波,引領一場潮流。

《沁園春·孤館燈青》

[宋]蘇軾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這首詞,似乎仍然可以歸之於練筆之作,雖然與蘇軾其他的成名之詞相比,隱含有諸多瑕疵,但卻已經帶有自我意識,亦是他“以詩為詞”的開始,從而具有深遠的意義。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東坡赤壁圖

“以詩為詞”雖然是蘇軾的創作實踐,但這個評價卻來自於側身“蘇門六君子”的陳師道,其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後山詩話》)其中,對韓愈和蘇軾的創作特點總結及其準確,同時,也表明自己的看法“要非本色”,就是說違反了詞的創作要義。什麼“創作要義”?對此,女詞人李清照曾專門指出:“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詞論》)

這裡必須提到蘇軾創作詞的理念。前面已經提到,他在評價歐陽修詞之時,已經有些認識到詞的可取之處,但仍處於朦朧階段。唯有開始著手詞的創作之後,才漸漸養成思考對於這種文體應該如何把握和定位。他曾經明確地說明:

“頒示新詞,此古人長短句詩也,得之驚喜,試勉繼之。”(《與蔡景繁書》)

在這裡,他已經很清楚地指出“詞”即“長短句詩”,並慢慢地給予正視,逐漸清晰詞本身在文學創作上的位置。他有意識地進行嘗試:

“又惠新詞,句句警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與陳季常書》)

打通詩與詞之間的那種界限之後的喜悅之情,在寫給朋友的書信中表露無遺。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密州出獵圖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標誌蘇軾“以詩為詞”這一創作理念得到完美詮釋的一首詞作,也是一首青出藍而勝於藍的詞作,他徹底擺脫“婉約”之窠臼,是一次“豪放”之旅。蘇軾為此,曾開心地“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與鮮于子駿三首》)

三、蘇軾“以詩為詞”的原因

在蘇軾的創作生涯裡,詞之後來卻反而居上,在其生前或身後為其帶來頗大聲譽,他固然是自豪的,但想來卻也是出乎於他本人的意料之外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詩文創作才是佔據蘇軾思想上的重中之重。可是,為什麼後來的蘇軾卻改變了其創作初衷,而重視起詞的創作來呢?

在此,不得不提到影響蘇軾一生的“烏臺詩案”。這起有小人們對偉大才子羅織而成的“莫須有”案件,差點置蘇軾於死地;若成真,我們就差一點再也看不到那首才華橫溢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經過諸多親人和友人的救助,死裡逃生的蘇軾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某些方面的態度和堅持,比如文學創作上。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黃州寒食圖

因詩獲罪的蘇軾,當他被貶黃州之後,友人們都勸他緘其口,封其筆,少寫詩,勿惹禍。於此情況之下,他無奈地給好友寫信吐槽:“文字與詩,皆不復作。”(《與王定國》)可是,正如現代學者莫砥峰所說:

“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在何種處境,蘇軾總是不可抑制地產生創作的衝動。這種衝動有時表現為骨鯁在喉式的心聲吐露,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情不自禁的習慣行為……蘇軾則心需時時拿起筆來寫作,創作已經成為他的生活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蘇軾的藝術氣質與文藝思想》)

既然詩不能寫,那麼作為“小道”而沒有得到重視的“豔科”之娛樂的詞,便成為當下最好的選擇之舉。這個無奈的“以詞代詩”舉動,卻彷彿天作之合,恰恰符合了蘇軾本人的創作氣質。蘇軾為人為文都往往不拘泥於常規,純出乎天性,灑脫自然。正如其夫子自況所言: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

因詩獲罪,以詞代詩,切合本性,種種因素累積,一切似乎上天註定,明明是無奈之處,卻恰好能自出機杼,硬生生創造出一個新天地。蘇軾破而後立,既破除了他人強加在其頭上的罪惡枷鎖,也兩樣強勢打破了文學創作上的條條框框,從而讓詞由“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極大限度地擴張了詞的題材和形式。

蘇軾為什麼“以詩為詞”?詩無達詁,破而後立

山居隱士圖

詩言志,詞亦言志。蘇軾所創之“東坡詞”,“以詩為詞”,有意識地開始脫離唱詞狀態,使詞由唱本轉變為詞文本,並逐漸恢復其文學意識,擺脫合樂、諧律以娛情的狹窄空間,達到重意而述志,從而提升詞自身的獨立性,由能傳唱而成為可傳看,呈現出強大地表達功能。正如清人劉熙載所論:“東坡詞頗似老杜,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藝概》卷四)這正是蘇軾在詞創作上的寶貴之處,也是他留給我們的偉大啟迪:“詩無達詁”,創意無邊,破而後立,不破不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