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練精彩的馮世綸經方語錄原創--胡希恕經方醫學

凝練精彩的馮世綸經方語錄原創--胡希恕經方醫學

編者按:本文蒐集整理了部分馮老語錄,是學術精華的凝練,也是諸多學用經方者夢魅以求的東西,感謝朱夢龍、邵晗暢等同學的整理和分享。

經方大師馮世綸教授語錄(部分)

1.《傷寒論》之六經來自八綱,與《黃帝內經•熱論》之六經不是一回事。《傷寒論》之理論與《內經》之理論是兩個不同體系,所以用《內經》的思想理論來解釋《傷寒論》的條文是錯誤的。

2.《黃帝內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需要我們去繼承和學習專研。

3.《傷寒論》之用藥來之《神農本草經》,有後世的臟腑理論的用藥思想來指導學習傷寒論用藥是不行的。

4.學習傷寒論,必須是要背誦全部條文的,後來的有的老師劃分的重點條文是個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夠的。

5.學習中醫,必須要先學理論(這個理論主要是傷寒論的理論,因為黃帝內經是沒有多少用藥經驗的),先學傷寒論。沒有理論的指導是學不好中醫的,學什麼方子治什麼病是不行的,要方證結合。

6.現在有人提出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我看他們其實是不想要辨證論治,只想辨病論治。這純粹是害中醫,每個病有每個病不同的反應和症狀,能一樣嗎?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醫結合一樣,能結合嗎?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

7.第54條,關於定時發熱,汗出熱不減。陰是邪氣,陽是正氣,正邪交戰與體表,邪氣大於正氣就會發熱。因為有抵抗力,邪氣不能全勝。桂枝湯是甘溫,健胃生津液,幫助正氣驅邪。就像漢武帝當年囤兵打匈奴,內部不強大就無法戰勝敵人。

8.桂枝湯證是表陽證,為什麼陽病不用辛涼解表而用辛溫解表啊?馮世綸教授言:不是什麼“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問題。也有人說辛溫解表傷津液,那辛涼解表也傷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張仲景為什麼要用桂枝湯的問題。因為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此為表陽證,同時汗出表示人體津液傷了。精氣虛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麼辦?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夠打不過怎麼辦?桂枝、生薑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棗酸甘養陰液補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後勤供給啊。這就是發汗之中養胃氣增津液,驅邪扶正,保胃氣,存津液啊。這和鬼子還在前線打呢,等鬼子到防線內部了,就棗啊粥啊就不行了。像小柴胡湯,就要姜棗參了。

9.關於瞑眩反應的講解: 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頑固、老”講。瞑眩現象是藥達病所的一種反應,病者表就瞑眩反應小,像桂枝湯姜棗啊粥啊就是後勤供給,養津液。在少陽就會反應大,因為少陽了,就是敵我戰爭進入了膠著狀態,這時的仗打得最激烈,看往來寒熱就知道正邪紛爭的多厲害。出現了默默不欲飲食,就要參姜棗上了。越是老病久病就瞑眩反應的大。而到了三陰病了,我方的力量明顯弱與敵方,往往會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反擊的力量積累的夠了,才會出現瞑眩反應。

10.關於舌苔和脈象:經方里舌苔和脈象只是症狀之一,只是參考,主要是看症狀反應。舌苔的重要性比脈象要次,在後世溫病學派裡才重視起來。脈就是血管,血管特殊的佔30%,可憑的只有60-70%的,比如有人拉肚子,病在裡的,但有的脈還浮,你怎麼看啊。還要熟悉病人以前的脈象,有了變化才好比較。脈是號表裡寒熱虛實,不是號臟腑的。

11.經方治病啊,它不是講的病因病機,它注重在什麼?症狀反應。

12.這個桂枝麻黃各半湯,它治療身癢、治療皮膚病的原理就是小發汗。小發汗是什麼?這個痙溼暍病治療風溼,就要小發汗嗎,這樣風溼俱去,小發汗。這個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後就是說讓風邪、寒邪和溼一塊兒出去。桂枝加荊防湯呢,荊芥、防風相當麻黃,與麻黃近似,也是小發汗、微汗,不過荊芥和防風發汗的力實際上比麻黃不相上下,麻黃力量偏大。

13.皮膚有溼在表的皮膚癢,出現溼疹或風疹、蕁麻疹都是一類的,經方看來這就是溼在表,屬於表不解,當然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了,或者用麻黃湯小發其汗,兩個方子量用的很小。

14.我們臨床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麼原因,但是出現了這個證,根據這個症狀反應來判定它是哪個六經證或是具體的方證是什麼。

15.不正確的發汗,引邪入裡,這種情況我們在臨床經常碰到,有些發熱惡寒,典型的傷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風,用清開靈啊,雙黃連口服液,這是治裡的藥,用了後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16.便祕並非都為陽明,久病便祕,多在太陰。心裡要有這根弦。津虧便祕,裡虛寒的便祕,這時可用生白朮,性溫,量大有通便之功。當然,如有熱象,可合併陽明瞭。

17.越是複雜的病情,用藥越簡單,才能弄清楚。用藥過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錯綜複雜,互相影響,往往干擾了你最初的辨證。

18.從傷寒論的這幾個方子得到啟發,它這個劑量啊,不是一成不變的,傷寒論寫的用什麼劑量,我們就用什麼劑量,桂枝用的是三錢,9克,你非得用10克不行、12克不行?那不是這樣的,根據病情!因為它病輕我用6克,生石膏也是,越婢湯證少,生石膏用30克,裡熱重,用60克,這都有可能。所以這個,我們根據這樣關於經方劑量問題就得到解決了。這幾條的經驗就告訴我們,臨床上有什麼證,用什麼方,是桂枝湯證多,就用桂枝湯,劑量就多,麻黃湯證多,就用麻黃湯,越婢湯,實際上就告訴我們這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