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生活——《奇特的一生》'

"

與時間的初次相遇

最開始知道《奇特的一生》是,是通過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但當時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書名,只記得一個記錄時間的方法。

以下是《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誌: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鑑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類昆蟲學:鑑定袋蛾,結束——2小時20分。開始寫關於袋蛾的報告——1小時5分(1.0)。

附加工作:給達維陀娃和布里亞赫爾寫信,6頁——3小時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鬍子。《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5分,《消息報》——10分,《文學報》——20分;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66頁——1小時30分。聽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45分。


從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

柳比歇夫一絲不苟地記下了他的時間支出。他的歷史長篇一天也沒有中斷過,連兒子的夭亡也擋不住他在這份沒完沒了的結算表上記上一筆。每天都是一篇篇短短的明細賬,記著當天做過的事,註明了用幾個鐘頭幾分鐘,還注了一下莫名其妙的數字,沒有記敘,沒有細節,沒有思考,語言蒼白單調,像是電報一樣乏味。

在我看完《把時間當做朋友》,就迫不及待的想去實踐,想知道這樣境界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可那時候拘泥於各種形式主義,我總想把這些東西都保存成紀念品,總想在某天的時候公佈出來:你看我能堅持這麼久,牛逼吧?所以在挑選筆記、選擇APP的時候都廢了很大的勁,到現在,我都完全記不得當時用了哪些東西,反正你能想到的app我都用過,這讓我對時間統計留下的印象就——這東西雖然好,但是太費勁,完全使不動。(連續記錄天數是:53天,也沒有發出來裝逼,因為目標是100天)

再後來,畢業了。時間記錄,不了了之。

《奇特的一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氣,要永遠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將發生。

我在偶然間看到了《奇特的一生》原文的一段話:

他非但自己動手每天統計,還親自做結算,詳細到了無情的地步,什麼也不隱瞞,什麼也不縮小。不僅如此,他還擬訂計劃,預先安排好下一個月的時間,安排好每一個小時。一句話,他的時間統計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人們不禁要問:“為了什麼要這樣幹?自願去做這項苦工,拿它來折磨自己,有什麼意思呢?”他的朋友們都感到莫名其妙。他的回答極其籠統含糊:“我對這個時間統計法已經習慣了,沒有它就沒法工作。”但為什麼要養成這個習慣呢?為了什麼要創造這個方法?實幹家為什麼需要這個方法,它為什麼對實幹家有好處——這樣泛泛而論,我們倒是明白的。籠統的說明,我們總是能夠明白的。可是為什麼柳比歇夫他要這樣做?是什麼迫使他這樣做的?

在感慨作者竟然能把記錄時間當成剛需時,隱約從字裡行間中看到熟悉的、零散的記憶碎片。

於是我順藤摸瓜,找到了書的名字——《奇特的一生》,一個將自己的一生用來計劃的人——柳比歇夫。

"

與時間的初次相遇

最開始知道《奇特的一生》是,是通過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但當時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書名,只記得一個記錄時間的方法。

以下是《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誌: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鑑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類昆蟲學:鑑定袋蛾,結束——2小時20分。開始寫關於袋蛾的報告——1小時5分(1.0)。

附加工作:給達維陀娃和布里亞赫爾寫信,6頁——3小時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鬍子。《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5分,《消息報》——10分,《文學報》——20分;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66頁——1小時30分。聽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45分。


從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

柳比歇夫一絲不苟地記下了他的時間支出。他的歷史長篇一天也沒有中斷過,連兒子的夭亡也擋不住他在這份沒完沒了的結算表上記上一筆。每天都是一篇篇短短的明細賬,記著當天做過的事,註明了用幾個鐘頭幾分鐘,還注了一下莫名其妙的數字,沒有記敘,沒有細節,沒有思考,語言蒼白單調,像是電報一樣乏味。

在我看完《把時間當做朋友》,就迫不及待的想去實踐,想知道這樣境界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可那時候拘泥於各種形式主義,我總想把這些東西都保存成紀念品,總想在某天的時候公佈出來:你看我能堅持這麼久,牛逼吧?所以在挑選筆記、選擇APP的時候都廢了很大的勁,到現在,我都完全記不得當時用了哪些東西,反正你能想到的app我都用過,這讓我對時間統計留下的印象就——這東西雖然好,但是太費勁,完全使不動。(連續記錄天數是:53天,也沒有發出來裝逼,因為目標是100天)

再後來,畢業了。時間記錄,不了了之。

《奇特的一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氣,要永遠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將發生。

我在偶然間看到了《奇特的一生》原文的一段話:

他非但自己動手每天統計,還親自做結算,詳細到了無情的地步,什麼也不隱瞞,什麼也不縮小。不僅如此,他還擬訂計劃,預先安排好下一個月的時間,安排好每一個小時。一句話,他的時間統計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人們不禁要問:“為了什麼要這樣幹?自願去做這項苦工,拿它來折磨自己,有什麼意思呢?”他的朋友們都感到莫名其妙。他的回答極其籠統含糊:“我對這個時間統計法已經習慣了,沒有它就沒法工作。”但為什麼要養成這個習慣呢?為了什麼要創造這個方法?實幹家為什麼需要這個方法,它為什麼對實幹家有好處——這樣泛泛而論,我們倒是明白的。籠統的說明,我們總是能夠明白的。可是為什麼柳比歇夫他要這樣做?是什麼迫使他這樣做的?

在感慨作者竟然能把記錄時間當成剛需時,隱約從字裡行間中看到熟悉的、零散的記憶碎片。

於是我順藤摸瓜,找到了書的名字——《奇特的一生》,一個將自己的一生用來計劃的人——柳比歇夫。

如何更好的生活——《奇特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印象不深,但是柳比歇夫是誰,多多少少是瞭解的,畢竟之前是使用了他時間記錄的方法。但也只是隨便翻翻,收藏到書架裡面(我在微信讀書看的,幹啥都不行,就喜歡收藏,曾經一度產生錯覺:收藏=學會,雖然這個觀念改正了,但是收藏還是習慣性動作…),放了2個星期。

真正讓我重新拾起這個時間統計法的是——每天過得太閒了,想到這一生很快就這樣過去就覺得背後發涼。於是開始焦慮,覺得自己掌握的技能太少;於是開始學習,但是沒有什麼結果;於是開始恐慌,我的時間不多了,請再給我一點時間,我一定能學好;

  1. 寫徵文稿的時候,發現不會寫作,於是瘋狂去搜索寫作的技巧,最後胡亂拼湊出一篇文章;
  2. 給系統錄入數據的時候,發現自己對excel的操作效率太慢,於是去學習VBA編程,學了一個星期,覺得掌握的差不多了,下一個任務到的時候,還是一個個手動去改..
  3. 學習BIM建模,感覺自己學會了,可是沒有什麼結果,最終賴到電腦的設備上——不是我學不好,是電腦硬件太差,我沒跟上…
  4. 想秉承“教就是最好的學”的原則,準備逼迫自己再發教學視頻,結果從畢業到現在,3個月,沒有任何動靜(我想粉絲都快忘記我這個人的存在了吧…)….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了無數次,我無數次想重塑自我,無數次都放棄了,最後,把朋友也冷落了…

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我的時間不夠了,你看我每天都在那麼忙著做事,可是我還沒有學好,我沒有時間了

但我清楚地知道所謂“時間不夠”的錯覺只不過是——我不知道時間用在哪裡了。( 因為之前記錄時間的時候,我做過統計,每天純工作的有效時間就5-6個小時,睡覺時間是7個小時,剩下12個小時去哪了,沒人知道,如果你不記錄的話。)

所以我開始時間統計,這一次,不在拘泥於任何形式;

只要我能夠隨時隨地記錄,隨時隨地查看就可以。

"

與時間的初次相遇

最開始知道《奇特的一生》是,是通過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但當時看的時候沒有注意到書名,只記得一個記錄時間的方法。

以下是《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誌: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鑑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類昆蟲學:鑑定袋蛾,結束——2小時20分。開始寫關於袋蛾的報告——1小時5分(1.0)。

附加工作:給達維陀娃和布里亞赫爾寫信,6頁——3小時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鬍子。《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5分,《消息報》——10分,《文學報》——20分;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66頁——1小時30分。聽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45分。


從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

柳比歇夫一絲不苟地記下了他的時間支出。他的歷史長篇一天也沒有中斷過,連兒子的夭亡也擋不住他在這份沒完沒了的結算表上記上一筆。每天都是一篇篇短短的明細賬,記著當天做過的事,註明了用幾個鐘頭幾分鐘,還注了一下莫名其妙的數字,沒有記敘,沒有細節,沒有思考,語言蒼白單調,像是電報一樣乏味。

在我看完《把時間當做朋友》,就迫不及待的想去實踐,想知道這樣境界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可那時候拘泥於各種形式主義,我總想把這些東西都保存成紀念品,總想在某天的時候公佈出來:你看我能堅持這麼久,牛逼吧?所以在挑選筆記、選擇APP的時候都廢了很大的勁,到現在,我都完全記不得當時用了哪些東西,反正你能想到的app我都用過,這讓我對時間統計留下的印象就——這東西雖然好,但是太費勁,完全使不動。(連續記錄天數是:53天,也沒有發出來裝逼,因為目標是100天)

再後來,畢業了。時間記錄,不了了之。

《奇特的一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運氣,要永遠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將發生。

我在偶然間看到了《奇特的一生》原文的一段話:

他非但自己動手每天統計,還親自做結算,詳細到了無情的地步,什麼也不隱瞞,什麼也不縮小。不僅如此,他還擬訂計劃,預先安排好下一個月的時間,安排好每一個小時。一句話,他的時間統計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人們不禁要問:“為了什麼要這樣幹?自願去做這項苦工,拿它來折磨自己,有什麼意思呢?”他的朋友們都感到莫名其妙。他的回答極其籠統含糊:“我對這個時間統計法已經習慣了,沒有它就沒法工作。”但為什麼要養成這個習慣呢?為了什麼要創造這個方法?實幹家為什麼需要這個方法,它為什麼對實幹家有好處——這樣泛泛而論,我們倒是明白的。籠統的說明,我們總是能夠明白的。可是為什麼柳比歇夫他要這樣做?是什麼迫使他這樣做的?

在感慨作者竟然能把記錄時間當成剛需時,隱約從字裡行間中看到熟悉的、零散的記憶碎片。

於是我順藤摸瓜,找到了書的名字——《奇特的一生》,一個將自己的一生用來計劃的人——柳比歇夫。

如何更好的生活——《奇特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印象不深,但是柳比歇夫是誰,多多少少是瞭解的,畢竟之前是使用了他時間記錄的方法。但也只是隨便翻翻,收藏到書架裡面(我在微信讀書看的,幹啥都不行,就喜歡收藏,曾經一度產生錯覺:收藏=學會,雖然這個觀念改正了,但是收藏還是習慣性動作…),放了2個星期。

真正讓我重新拾起這個時間統計法的是——每天過得太閒了,想到這一生很快就這樣過去就覺得背後發涼。於是開始焦慮,覺得自己掌握的技能太少;於是開始學習,但是沒有什麼結果;於是開始恐慌,我的時間不多了,請再給我一點時間,我一定能學好;

  1. 寫徵文稿的時候,發現不會寫作,於是瘋狂去搜索寫作的技巧,最後胡亂拼湊出一篇文章;
  2. 給系統錄入數據的時候,發現自己對excel的操作效率太慢,於是去學習VBA編程,學了一個星期,覺得掌握的差不多了,下一個任務到的時候,還是一個個手動去改..
  3. 學習BIM建模,感覺自己學會了,可是沒有什麼結果,最終賴到電腦的設備上——不是我學不好,是電腦硬件太差,我沒跟上…
  4. 想秉承“教就是最好的學”的原則,準備逼迫自己再發教學視頻,結果從畢業到現在,3個月,沒有任何動靜(我想粉絲都快忘記我這個人的存在了吧…)….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了無數次,我無數次想重塑自我,無數次都放棄了,最後,把朋友也冷落了…

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我的時間不夠了,你看我每天都在那麼忙著做事,可是我還沒有學好,我沒有時間了

但我清楚地知道所謂“時間不夠”的錯覺只不過是——我不知道時間用在哪裡了。( 因為之前記錄時間的時候,我做過統計,每天純工作的有效時間就5-6個小時,睡覺時間是7個小時,剩下12個小時去哪了,沒人知道,如果你不記錄的話。)

所以我開始時間統計,這一次,不在拘泥於任何形式;

只要我能夠隨時隨地記錄,隨時隨地查看就可以。

如何更好的生活——《奇特的一生》

這是昨天的日程,已經發布的,用onenote,顏值很高,主要是考慮到後面如果用iPad,可以手寫,我既推崇計算機碼字(速度快),亦對手寫滿懷儀式。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

我同他見過兩次面,在他日記中都有記載,時間記得十分準確——“1小時35分”“1小時50分”,然而當時他自然沒有看錶。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著他;他藉助於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針在錶盤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彷彿置身於這一急流之中,覺得出來光陰在冷冰冰地流逝。

或許,我們永遠不能成為柳比歇夫這樣一個人,但至少,我們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光輝的人曾經存在過,他自己設定了很好的一生。好像在茫茫人海中,看到這樣一個人,你覺得,甚至自己都亮了。本書對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引發人們思考自己的人生,該如何規劃。

一天是一年的縮影,一年是一生的映像。如何過好這一天,就是如何過好這一生。

當你清楚的知道你的時間都花在那裡,你或許就不會那麼焦慮,於是開始坦然,於是開始釋懷,於是開始不害怕靜下心來、仔細地閱讀一個本書。其實,真實自然的活著,真的很好。

第一次寫作,可能表述不清要傳達的觀念,這裡說明:

1.讓大家知道時間記錄法的存在,知道《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這個人的存在。

2.我公開的日程,是使用時間記錄法。

3.時間記錄法可以解除:“時間不夠了”的焦慮

4.時間記錄法是希望引發我們對人生的規劃、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模仿。

小結:

時間記錄法:當行動切換的時候,記錄下上個行動所花費的時長。比如:正在寫報告,被叫去開會,這時候用7秒記錄下剛才寫報告花了多少時間,開會回來後繼續寫報告。

時間開銷日記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費時間,每天記錄5~7行。(柳比歇夫根據時間開銷日記,每個月做月度總結,年底做年度總結。)

另:

《奇特的一生》這本書,在每個閱讀app軟件上都能找到。老實說,我的所作所為同那些揮霍浪費然而有條理的人一樣,對自己的每一筆支出都要記賬。我不能說我一點也沒有浪費,但我總是心中有數,我浪費了多少,是怎麼浪費的,為什麼浪費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