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歌頌沙漠,“濟南人”躺槍

李白《贈何七判官昌浩》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全詩16句80個字,“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勳”之前還有兩句用於“比興”: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連起來翻譯就是:“我羞於做濟南伏生那樣的人物,儘管活了九十歲,卻一生都在誦讀經文中度日。我多麼想舞劍於敵軍面前,在大漠中建立功業。”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濟南”不幸躺槍,被李白先生黑了一把:濟南生,指的是西漢文人伏生(伏生,即伏先生,尊稱),伏生因為籍貫為西漢濟南國(漢初封國,轄今濟南市及章丘、濟陽、鄒平等地),所以詩中叫他“濟南生”。

如李白所說,伏生活了90歲,從戰國晚期延續到西漢文帝時期,中間還熬死了秦朝。伏生,字子賤,按照今天地點,是濟南東郊的章丘人,是個擅長經學的大家,尤其在《尚書》研究方面造詣極深,堪稱戰國末期到西漢時期“《尚書》學界第一人”。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話劇《伏生》

秦統一天下後,曾設博士70位,伏生即為其一。博士,是高等學官。伏生任職期間又培養出三位“博士”。不過,秦代重視法家,後來推行焚書坑儒,作為儒家繼承人的伏生肯定無法發揮自己經學特長,就忍辱負重地私下整理上古傳下的《尚書》。

熬過了秦朝,到了漢文帝時,伏生因為特長而被徵召,但他已經老態龍鍾,文帝就派晁錯等人到的老家求教學習。當時,山東齊、魯故地一帶研究經學的,幾乎都出自伏生門下。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傳王維,《伏生校經圖》|

伏生就是這樣一個純粹的學人、經學大家。後人評價他:“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沒有伏生,尚書可能要失傳;就算能夠流傳,如果沒有伏生,也無法闡明其精妙之義。

伏生在經學方面的貢獻,李白不可能不知道。在詩中,伏生不幸被李白當做反面例子,這是基於特殊的歷史背景:當時安史之亂正在進行,非常時期,這個時候國家急需具有軍事才幹的武將。

李白所寫“羞作濟南生”,並非為黑而黑,是對事不對人。因為,對於濟南這個地方,李白非但不討厭,還十分喜愛。

李白愛濟南:皈依道教、遊歷名山

李白一生好遊祖國河山,齊魯大地是他重要的目的地。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華不注山有道館華陽宮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注,天寶三年,唐玄宗改“年”為載)初,李白離開長安城,結束了三年的都城生活。他先是從長安到了汴州(今開封),隨後就到了當時名齊州的濟南,並遊歷了當地有名的道觀——紫極宮。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圖》(局部)|

盛唐時期,文化昌盛,百家爭鳴,實行佛道儒三教並舉政策。三大詩人王維、杜甫、李白,從價值觀上看,分別是佛系、儒系、道系青年。詩佛、詩聖、詩仙的綽號,正是道出了三人所持的信仰。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王維塑像

王維喜禪,摩詰居士的雅號和眾多的禪意詩,體現著其佛家哲學;杜甫從詩文到實踐,為民生吶喊,體現著儒家入世的追求。李白則向道,去山東半島旅遊,就有修仙的目的。

在濟南的太極宮,一位叫高如貴的道教天師,從當時的北海來到齊州,主持了李白的皈依儀式,李白被授道籙,成為道教徒。李白專門寫了一首送別詩《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歸北海》感謝這位尊師:

道隱不可見,靈書藏洞天。

吾師四萬劫,歷世遞相傳。

別杖留青竹,行歌躡紫煙。

離心無遠近,長在玉京懸。

在齊州(濟南),李白還曾陪同擔任齊州太守的從祖遊歷城北郊的華山。華山,並非西嶽華山,全稱為華不注山,山不高,卻極其挺拔清秀,與另一座小山鵲山遙遙相望,是座道教名山。

為此,他留下了《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詩3首。鵲山湖,即圍繞華山周圍的湖泊。後來李白離開濟南,還對當地風景十分懷念,又寫了《古風》回憶美好經歷: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齊都,即齊州,今濟南市。“仙人”“赤松”“白鹿”“青龍”都是道教用典,字裡行間表達了修仙、問道的理想。華不注山的“峻秀”“綠翠”讓他魂牽夢繞,那是理想的修道聖地。

濟南,文臣武將輩出的地方

齊州即濟南,歷來多出名士,除了漢代的伏生,還有多為詩詞名家。濟南這個地方,文人的確出了不少,除了伏生,還有後來的唐代崔融、房玄齡,宋代李清照、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元代謀士杜仁杰,元曲大家張養浩,明代李開先、李攀龍,清代王士禎(生於桓臺,常自稱濟南人)。

宋代以來,濟南幾乎都有引領文壇的領袖。除了本地文人,這裡還引過外地李白、杜甫、蘇軾、蘇轍、曾鞏、劉鶚、瞿秋白、老舍等歷代名士或任職,或遊歷,或居住。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歷下亭

除了文人,這裡也出武將。漢末風雲人物曹操,年輕時曾在濟南當地方官。郡縣制誕生以來,濟南地區最早屬濟北郡,治在今長清區;漢代先後設置濟南國、濟南郡(郡、國曾交替存在),漢末曹操就曾做濟南國的濟南相——濟南郡或濟南國,治在今章丘。在濟南工作期間,曹操頗有作為,尤其是大力取締了那些亂建的“淫祠”,經過治理,全郡面貌煥然一新。

曹操出色的才幹得到了許多人的仰慕,當時濟南國屬青州,周邊與徐州、兗州相鄰,程昱、荀彧、羊祜、王璨、辛毗等當地或周邊名士紛紛來投。濟南國後來又改為郡,持續到隋初改為齊州。宋代到明代,則為濟南府,明初成為新建的山東省級行政區的首府。

濟南本土最有名的武將是隋末唐初的秦瓊,也就是後來成為門神的那位;另外,隋唐之際的段志玄、羅士信、郭虔瓘、輔公祏、杜伏威,也是濟南人,秦瓊與段志玄皆入選了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榜單,相當於唐朝的“十大元帥十大將”;主業寫詞的辛棄疾,也是個武功高強的猛人;與辛棄疾同鄉的耿京,是南宋抗金名將;近代著名將領則有軍閥盧永祥、名將上官雲江、抗戰將領方叔洪。

總結,李杜相約濟南

“羞作濟南生”,是李白無意中放的“地圖炮”。後來,他的好基友杜甫又來濟南,用另一句詩為濟南增加了極好的口碑: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和杜甫不僅都來過濟南,而且同時出現在那裡。唐天寶四載,也就是公元745年,李白和杜甫相約遊歷東魯地區,並在山東大地留下了篇章。除了前文所說,杜甫還寫了那首著名的《望嶽》——泰山跨越泰安、濟南兩地。

杜甫名氣很大,當時很快傳到北海(今山東濰坊青州)太守李邕那裡,他趕緊來到齊州,也就是濟南與杜甫會面。

很快,一場著名的宴會兼茶話會在濟南大明湖一帶舉行,會場在當地著名的歷下亭。除了李邕、杜甫,還有當地許多文化名人出席。正是在這裡,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此時,杜甫的好友李白正在紫極宮,剛剛成為一名道教徒。那一年,詩仙、詩聖,同時出現在濟南,多麼奇妙的相遇!

李白的這首詩,為什麼要“黑'濟南人?

李·道系青年·詩仙·愛沙漠·愛濟南·陪過李太守·白

杜·儒系青年·詩聖·愛李白·愛濟南·陪過李太守·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