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李白活了61歲,卻好像永遠活在了20歲。

@文|行之

永遠在讀一個少年的詩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作“固置”。大意是說,有些人的人格會永遠停留在人生的某個階段。

李白人稱“詩仙”,活了61歲。這在當時已經算是高壽,唐朝人平均壽命只有27歲,戰亂、飲食、醫療條件的影響,連唐太宗也才活到51歲,能安然活到李白這個年齡,就是皇帝也得羨慕。

但讀李白的詩,你永遠感覺在讀一個少年的詩。按照心理學說法,李白的人格“固置”在了20歲。

李白的名篇很多,其中《將進酒》流傳極廣,寫這篇的時候,他35歲。

唐朝的大詩人各有所長,杜甫律詩達到巔峰。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代表了唐朝七絕的最高水平。而王維擅長五絕,無人能出其右。

只有李白屬於全能型天才,無論是古體詩,還是律詩,絕句,都寫過超一流的作品。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算是一個比較冷門的格式,到了李白手上,才完全散發出了奪目光彩。一開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種氣勢,一般人根本不敢學。如同唱歌,一開始調子起得高,後面根本無法唱下去。

承接的“奔流到海不復回”,是何等的氣勢渾雄,眼界開闊。賦比興,李白上手就是賦,半點鋪墊都不要,一股豪邁之氣,呼之欲出。

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視野頓時小了,而核心一個悲字,嘆詠之氣頓出。

但後一句,朝如青絲暮如雪,立即撥到了時間的開關,敘述緯度立馬又拉開。上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是空間感。有什麼能接得住磅礴的空間感?

當然是厚重的時間感。所以到了第二句,李白稍微頓挫了一下,立馬又把時間闊度拉大,佈置出一種歲月蒼茫的史詩感。

僅僅這兩句,你就能讀出一股少年氣盛,極其充沛的元氣,完全不像出自一個35歲的人寫的句子。

一高興,寫出的詩還是20歲左右的語氣

在唐朝,幾乎所有文人都渴求功名,李白並不例外。

但他並不屑走尋常路,去一步步地科舉,他因為極度的自信,希望破格而出,一鳴驚人。

於是他選擇了“干謁”的途徑,也就是奔走於皇親國戚間,以詩文毛遂自薦,企圖遇到識才的人,帶他登上天子堂,大展宏圖。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在此之前,他雖然名滿天下,但最多是個散人。別人欣賞他的才華,請著吃吃飯,喝喝酒,遊山玩水一趟,再送點盤纏,僅此而已。

政治上,卻始終沒有作為。直到42歲,他終於被召見進京。接詔後,他興奮地寫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時候李白已經是個大叔了,步入不惑之年,照理說應該已經沉穩,說話圓融了,但一高興,寫出來的詩完全還是20歲左右的語氣。

對比其他詩人,白居易在四十歲左右,寫的詩是: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王維在四十歲左右,寫的詩是: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所有唐朝詩人,基本在四十歲左右寫的詩,都有些沉重,多一些暮氣,而失去少年氣。

和李白齊名的杜甫,到了四十歲後,寫的是“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你能明顯感到是中老年的語氣。

李白的一生中,鍾愛“遊俠”的身份。唐代是俠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中原吸收胡文化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在尚武觀念下,遊俠之風成為唐代社會普遍的風氣,也象徵一種榮譽感。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旅居到湖北安陸,當時27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多數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到處遊歷。

這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12歲的孟浩然。李孟二人一見如故,喝酒擼串,旅行作詩,不在話下。

開元十八年的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今天的武漢相會,要送一送他。

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和李白在黃鶴樓周邊,喝了頓離別酒。酒後,李白親自把他送到江邊,望著他的帆船遠去,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二十八年,大名鼎鼎的詩人王昌齡南遊襄陽,來拜訪孟浩然。當時孟浩然特別高興,設宴款待,和王昌齡推杯換盞。

這宴席上有一道菜歷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餚,即漢江中的查頭鯿。

本來孟浩然得了背疽,最忌吃海鮮,但是當時和王昌齡喝酒喝嗨了,把忌口的事就給忘了,吃魚吃了個痛快。

結果本來孟浩然的背疽都快好了,這場宴席後不幸復發,繼而嚴重惡化。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他就病逝了。

這一年,孟浩然52歲,而李白40歲。孟浩然病逝的時候,李白還在南陽遊玩,他完全不知道他的老朋友已經和他永別了。

王昌齡怎麼也沒想到,到襄陽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這一年,他42歲,帶著無法紓解的悲痛繼續打馬上路,此後在巴陵意外地邂逅了李白。

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惺惺相惜,月夜坐在江邊的小船上,一邊泛舟一邊喝酒,聊天中,李白才得知孟浩然已病逝,痛哭流涕。月光灑落的江面上,他的哭聲久久迴盪。

不老之心,亦是人間再難尋

有人說杜甫的詩顯得暮氣沉沉,是因為遇見的傷心事多。其實李白一生亦坎坷,但完全沒有暮氣。

很多人從小讀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以為他肯定風光無限。

李白曾經有個朋友,不幸去世,也沒人管喪事。他用對待親人的禮節,把朋友安葬,但當時他身無分文,不得不奔走籌資給朋友買棺材。

在朝堂上,李白也曾經風光過,高力士脫靴,貴妃研磨,皇帝調羹,但他始終連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他本性又狂傲不羈,皇帝的容忍十分有限,最終賜金還山。但這些挫折,並沒有磨損李白的少年氣。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李白的詩,流傳到現在,一共900多首。但按照他的說法,有十之八九遺失,也就說,目前我們看到的詩,最多隻是他全部創作的兩成。

在這些傳下來的詩歌作品中,“劍”作為意象出現了107次,分佈在106首作品中,約佔李白詩歌總數的10%。在歷史記載中,他15歲習劍,劍術也算不錯。他自稱“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

寫《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時,李白25歲。

寫《白馬篇》“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時,李白31歲。

無論年齡段幾何,語氣都是相同的,都像是一個20歲的少年在豪邁抒情。並且,這個少年還總喜歡佩劍。

安史之亂後,他估錯形勢,捲入皇家宗室奪權,中間在潯陽(今天的江西九江)坐過一次牢,後來又被流放夜郎(今天的貴州桐梓一帶)。

換成其他人,早就頹了。但到了公元759年,李白西行至巫山時,得到赦免的消息,他立刻要從重慶奉節,趕往湖北荊州,按照現在的車程,大約是700裡,按唐朝的計算是1200裡左右。

當時李白作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寫得何其飄逸,何其靈動,就像是一個小夥子,要乘著船趕去會初戀女友一樣激動。

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那聲音在水面聽來,悽哀迴盪,很容易勾起人的中年焦慮。但李白寫的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感覺就像是一個走馬上任的年輕狀元,別提多瀟灑了。

其實這時候,李白已經58歲了。

但你完全感覺不到。這就是李白的魅力,李白活了61歲,卻好像永遠活在了20歲。他的不老之心,亦是人間再難尋。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責編:tamako審發:百寶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