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們不夠愛,還是我們不會愛?——《假性親密關係》讀書隨筆'

"

最近一週讀了一本心理學的書——《假性親密關係》,作者是史秀雄,一名畢業於多倫多大學的碩士。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的心得隨筆。

也許你正值青春年華,卻在家庭關係中感受到壓抑和不安;也許你正處於表面上如膠似漆的熱戀,卻自我察覺到關係的種種隱患;也許你苦於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自己卻無從改善。當你看不清前面的路時,《假性親密關係》從愛情、自我和家庭關係中,給了我們些許啟迪。

那麼首先,何謂愛情中的假性?




如果你跟你的伴侶在相處的時候體會到了越來越多的不信任和不安全,以及有了越來越多的不敢表達的情緒,就是出現了假性的愛情親密關係。雖然你們兩個人看似如膠似漆,卻貌合神離,有很多話不敢表達,也缺少足夠的包容和接納,每天只是客觀理性上的交流,很少有心與心的親密擁抱。總而言之,你們之間存在著距離感。本應是兩個親密無間的伴侶,卻相處地像兩個因工作而在一起的同事。你想逃離,卻又不捨,你想改善,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

最近一週讀了一本心理學的書——《假性親密關係》,作者是史秀雄,一名畢業於多倫多大學的碩士。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的心得隨筆。

也許你正值青春年華,卻在家庭關係中感受到壓抑和不安;也許你正處於表面上如膠似漆的熱戀,卻自我察覺到關係的種種隱患;也許你苦於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自己卻無從改善。當你看不清前面的路時,《假性親密關係》從愛情、自我和家庭關係中,給了我們些許啟迪。

那麼首先,何謂愛情中的假性?




如果你跟你的伴侶在相處的時候體會到了越來越多的不信任和不安全,以及有了越來越多的不敢表達的情緒,就是出現了假性的愛情親密關係。雖然你們兩個人看似如膠似漆,卻貌合神離,有很多話不敢表達,也缺少足夠的包容和接納,每天只是客觀理性上的交流,很少有心與心的親密擁抱。總而言之,你們之間存在著距離感。本應是兩個親密無間的伴侶,卻相處地像兩個因工作而在一起的同事。你想逃離,卻又不捨,你想改善,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是我們不夠愛,還是我們不會愛?——《假性親密關係》讀書隨筆


在這樣一種假性親密關係中,究竟是兩個人不夠愛,還是不會愛?




也許,愛情的開始,就是不健康的。《假性親密關係》中提到了因“失戀”填補感情空白而走入感情的兩個人,也提到了因“寂寞”而尋找“媽媽型”的愛人,也有太多太多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在感情中獲得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是遵從長輩的教導而草率開始一段感情,這些人的感情之路經常充斥著各種問題。因為一開始就是不健康的,繼續發展只能是畸形發展。這個就是兩個人不夠愛而導致的關係問題。

其次,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某些心理缺陷而難以獲得親密關係。有一些心理學常識的人可能對“原生家庭”這個詞比較熟悉,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和情感模式,也有很多的心理缺陷是從原生家庭獲得的。舉例來說,一個成長於夫妻兩人經常吵架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很可能會養成自卑敏感的心理以及取悅型人格。他們小時候,由於父母經常吵架,導致家庭氛圍緊張,自己內心焦慮害怕,缺乏足夠的關愛和肯定。長大後,這些人自我價值感低,容易自卑,也經常靠取悅他人獲得認同,也不表達自己的需求,變成了“愛無能”的人。擁有這些心理缺陷的人,在親密關係中過分敏感多疑,或者患得患失,或者逃避冷漠,給關係帶來了很大的損害。

另外,兩個人的相處模式也會對關係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往往會按照小時候跟父母相處的模式,來跟現在的伴侶相處。比如我小時候,會因為想要引起媽媽的關心而故意惹媽媽生氣,上大學與初戀相處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故意氣對方來獲得關心。當時沒有發覺到我的這一相處模式,導致我們經常吵架,後來不歡而散。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情緒模式、行為模式以及兩個人的相處模式有所察覺和發現,一定可以找到很多導致關係不親密的問題所在。

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有效地交流和表達。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在交流事實、觀點、想法或者評價,很少去交流內心的感受和心情,更沒有去體會感受背後的需要。比如,有人在和你訴苦的時候,你可能會給出一些理性的分析和建議,也可能會表達對對方心情和感受的理解,前者是普通朋友,後者才是親密朋友之間的交流。希望我們每個人在與伴侶相處的時候,多一些情感上的共鳴和表達,少一些理性上的分析和建議,會有助於親密感的增加。

"

最近一週讀了一本心理學的書——《假性親密關係》,作者是史秀雄,一名畢業於多倫多大學的碩士。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的心得隨筆。

也許你正值青春年華,卻在家庭關係中感受到壓抑和不安;也許你正處於表面上如膠似漆的熱戀,卻自我察覺到關係的種種隱患;也許你苦於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自己卻無從改善。當你看不清前面的路時,《假性親密關係》從愛情、自我和家庭關係中,給了我們些許啟迪。

那麼首先,何謂愛情中的假性?




如果你跟你的伴侶在相處的時候體會到了越來越多的不信任和不安全,以及有了越來越多的不敢表達的情緒,就是出現了假性的愛情親密關係。雖然你們兩個人看似如膠似漆,卻貌合神離,有很多話不敢表達,也缺少足夠的包容和接納,每天只是客觀理性上的交流,很少有心與心的親密擁抱。總而言之,你們之間存在著距離感。本應是兩個親密無間的伴侶,卻相處地像兩個因工作而在一起的同事。你想逃離,卻又不捨,你想改善,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是我們不夠愛,還是我們不會愛?——《假性親密關係》讀書隨筆


在這樣一種假性親密關係中,究竟是兩個人不夠愛,還是不會愛?




也許,愛情的開始,就是不健康的。《假性親密關係》中提到了因“失戀”填補感情空白而走入感情的兩個人,也提到了因“寂寞”而尋找“媽媽型”的愛人,也有太多太多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在感情中獲得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是遵從長輩的教導而草率開始一段感情,這些人的感情之路經常充斥著各種問題。因為一開始就是不健康的,繼續發展只能是畸形發展。這個就是兩個人不夠愛而導致的關係問題。

其次,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某些心理缺陷而難以獲得親密關係。有一些心理學常識的人可能對“原生家庭”這個詞比較熟悉,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和情感模式,也有很多的心理缺陷是從原生家庭獲得的。舉例來說,一個成長於夫妻兩人經常吵架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很可能會養成自卑敏感的心理以及取悅型人格。他們小時候,由於父母經常吵架,導致家庭氛圍緊張,自己內心焦慮害怕,缺乏足夠的關愛和肯定。長大後,這些人自我價值感低,容易自卑,也經常靠取悅他人獲得認同,也不表達自己的需求,變成了“愛無能”的人。擁有這些心理缺陷的人,在親密關係中過分敏感多疑,或者患得患失,或者逃避冷漠,給關係帶來了很大的損害。

另外,兩個人的相處模式也會對關係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往往會按照小時候跟父母相處的模式,來跟現在的伴侶相處。比如我小時候,會因為想要引起媽媽的關心而故意惹媽媽生氣,上大學與初戀相處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故意氣對方來獲得關心。當時沒有發覺到我的這一相處模式,導致我們經常吵架,後來不歡而散。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情緒模式、行為模式以及兩個人的相處模式有所察覺和發現,一定可以找到很多導致關係不親密的問題所在。

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有效地交流和表達。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在交流事實、觀點、想法或者評價,很少去交流內心的感受和心情,更沒有去體會感受背後的需要。比如,有人在和你訴苦的時候,你可能會給出一些理性的分析和建議,也可能會表達對對方心情和感受的理解,前者是普通朋友,後者才是親密朋友之間的交流。希望我們每個人在與伴侶相處的時候,多一些情感上的共鳴和表達,少一些理性上的分析和建議,會有助於親密感的增加。

是我們不夠愛,還是我們不會愛?——《假性親密關係》讀書隨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