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中國家庭女人說了算!心理學家說,男性不改變就要秒變“行走的傢俱”了

戀愛 心理學 婚姻 傢俱 韓國 文匯網 2018-11-27
七成中國家庭女人說了算!心理學家說,男性不改變就要秒變“行走的傢俱”了

很多人窮盡一生,都在追求親密關係。但今天,心理學家卻說,過去男性憑藉大家庭的集體力量在男女關係中獲得優勢,當大家族不再是現代家庭標配時,男性優勢不再,我們的親密關係,乃至婚姻模式都會發生變化。

過去,親密關係關乎生死,但當生死存亡不再成為問題後,親密關係才能與愛恨相關。

在復旦大學主辦的全球華人應用心理學大會的論壇上,知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王浩威以及北京大學的心理學博士李鬆蔚,這三位男性心理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到,幾千年前的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變遷,重新定義了男女關係、婚姻和家庭關係。但,當下社會正經歷另一次變革,新的產業革命正在重構家庭關係——現在的中國家庭是七成由女人說了算,而在我們的亞洲鄰國日本和韓國,女性認為,男性退休後就成為行走的傢俱了,而且是沒什麼用的擺設傢俱。

以前的男人其實並不需要成為男人,甚至傳統社會的大多數男人從來沒有真正成為男人過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方面是重男輕女,一方面卻是過去的男人並不需要成為男人,甚至大多數男人從來沒有成為過男人,現在的“媽寶男”自古就有,甚至過去的群體還要大,而且是“家族寶”。

談到親密關係,無可迴避的是男女的關係。武志紅說,他的調查以及他平時的心理診療中發現,有70%的女性深深地體驗過重男輕女帶給每個人的痛。但給王浩威感觸更深的是,歷史上很多男人並沒有真正成為過男人。他說,大家印象中的男人必須是有獨立意識,有能力、有責任去照顧自己的愛人以及自己的家人的。但在傳統社會大家族中,男人依仗的往往是家族的力量。最典型的就是文學經典《紅樓夢》中,這部觀照當時中國社會的小說中,每個男人在女人面前都非常威風,但歷數其中的男人,真正在養家並照顧這個大家族的,其實只有賈政。

七成中國家庭女人說了算!心理學家說,男性不改變就要秒變“行走的傢俱”了

“所以,幾十個男人中,只要有一個像男人就好了。但當代社會,大家族的瓦解,使得每個男人都得像賈政那樣。但,這在現實中不可能,而家中的女性往往總在證明這個本該像男人的男人,根本沒用。”王浩威說,他在臺灣大量調研後發現,那些家暴男,往往在內心對自己有著很高的期待,但是這個期待往往是在現實世界沒有辦法達到的。

對男性的刻板認知不僅造成了重男輕女,也使男性受到了歧視。王浩威認為,傳統中男性和女性對男性的錯誤認知,也導致當下單身男女越來越多。比如,臺灣男性大學畢業後,只能養活1.3個人,“對男性的刻板印象使得男性在戀愛時,永遠都在想,我什麼時候有成家的能力?而隨著時間的拖延,男女在親密關係中的角色往往會發生互換。”

這也意味著,當下社會,如果還是傳統認知中,受害的不只是女性,還有男性。事實上,學術界一直有爭論,究竟哪個性別才是受歧視的。王浩威說,要求男性高富帥,就是一種隱性歧視,達不到這樣要求的男性,就不配當一個男人,“這可說是一種隱性的迫害”。

七成中國家庭女人說了算,更應該說是,母親說了算

李鬆蔚坦言,男女關係經歷了漫長的博弈,才從母系社會過渡到了父權社會。但是,現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使得原本父權社會的根基很有可能會蕩然無存了。

七成中國家庭女人說了算!心理學家說,男性不改變就要秒變“行走的傢俱”了

武志紅直言,過去對於女性來說,生育孩子是巨大的災難,因為會束縛女性的發展,即便在西方發達國家,調查也顯示,生育孩子會讓女性的收入嚴重下降。而且不論是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男人的體力會決定男性的收入和地位,畢竟生產和戰爭都需要體力。乃至養老問題,養兒防老的思想是農業社會的“標配”。但是當體力不再成為生存的必需品,養老也都不成為問題時,這意味著生兒育女也成為一個可選項,“那麼婚姻勢必也不是一個必選項了。女性的權力發生了巨大變化,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世界都開始要討好女人了。”

武志紅直言,其實,如果用權利、資源的視角來看的話,在一個傳統的大家族裡,生孩子往往涉及到權力結構的變化。因為母子關係、母嬰關係的鏈接是很難改變的。“為什麼中國的婆媳關係如此惡劣?往往是因為兒媳婦生了孩子,她的權利一下子猛增了,而婆婆會去破壞這個權利,構建所謂的安全社會。70%的中國家庭是女人說了算,其實說白了就是母親說了算,有可能直接是母親,有可能是奶奶,也有可能是外婆。”

女性通過親密關係達成自我認知,男性完成自我認知後,才能進入親密關係的圍城。當下社會的親密關係並非通過互相綁定來實現,而是通過各自獨立而實現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人生八個階段論,是由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其中第五階段是自我認知形成,往往發生在青年的階段,第六階段才是親密關係的圍城。

七成中國家庭女人說了算!心理學家說,男性不改變就要秒變“行走的傢俱”了

但,埃裡克森自己的博士生曾經提出,這一理論是錯誤的,因為這一理論是男性視角,而女性其實是先完成親密關係,再完成自我認同。最簡單的例子是,每年出國深造的申請季,可以發現女生往往選擇申請自己男朋友所在的地方。王浩威說:“女性的這一選擇和學歷無關,和個性無關,往往就是因為對於女性來說,親密關係是她優先完成的選項。完成之後,她就會進入自我認同階段了。”

而男性的尋找自我是在大學的時候,幾乎都與職業成就相關。女性的另一個自我認同階段則出現在完成和丈夫、孩子的親密關係之後。

這也是為什麼,韓國調查發現,女性在中年以後,最好的朋友依次是女伴、寵物、女兒,但並不包括自己的丈夫。

在日本,這一點更明顯,日本的離婚率在60歲時會出現一個高峰,有一種說法“退休的男人像秋天的落葉,掃都掃不掉”。王浩威說,日本女性認為,男性退休後就成了一個沒有用的傢俱,每天坐在客廳裡。“亞洲的傳統從大家族瓦解開始,慢慢演進,男性堅持傳統的認知,則無法適應當下的變化了。”

在這個劇變的過程中,家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的變化,人人都知道,家裡如果沒有媽媽,這個家就不成家了。不過,心理學家們達成一致的是,男女的世界也分兩級,有一部分女性完全沒有能力跟男性對話,這樣的女性會需要婚姻,但是對更多的女性來說,婚姻,生兒育女真的不再那麼重要。

七成中國家庭女人說了算!心理學家說,男性不改變就要秒變“行走的傢俱”了

到底人應該如何經營親密關係,或者是愛情?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家庭結構或者說婚姻模式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元,但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我們這種真正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的意義可能就真正被髮掘出來。而不是像原來那樣因為沒有安全感才需要建立親密關係。

武志紅說,過去,我們認為婚姻是靠兩個人的忠誠以及毫不保留而維繫下來的。但是,在當下的社會,親密關係不再需要互相綁定,如果兩個人都可以是自由的靈魂,各過各的,他們不需要有一個外力約束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兩個人更相愛。

作者:姜澎

編輯:郝夢夷

相關推薦

推薦中...